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關於五月的成語和典故

關於五月的成語和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1-22 18:29:56

❶ 十個關於古代的成語或典故並介紹

智子疑鄰毛遂自薦杞人憂天一言九鼎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 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 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 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 和嫂嫂鄭夫人過活。 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 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 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 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 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 過三次面。當他正打 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 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 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 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 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這句 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初出茅廬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飢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 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 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 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鄰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 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 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削足適履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 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 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買櫝還珠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 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 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 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 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 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 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 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 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 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 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 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 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 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 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 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夠了吧!!!!!!!!!!!!!!

❷ 關於成語和典故的!

1、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苻堅的幻覺,出自淝水之戰。
2、投鞭斷流——淝水之戰
「投鞭斷流」一詞,多用來比喻軍兵眾多,實力雄厚。《晉書·苻堅載記》:前秦之符堅,將要進攻晉朝,其下屬石越勸說晉有長江之險,不宜動兵。而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投鞭斷流」的來源,也出自淝水之戰。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秦朝末年,趙王歇被秦軍圍困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請求楚懷王救援。而秦軍強大,幾乎沒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派都將英布率領兩萬人做先鋒,渡過灣水,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率領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做飯的鍋碗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部鑿沉,連營帳都燒了,並對將士們說:「咱們這次打仗,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把秦兵打退。」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秦軍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秦軍首領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3、紙上談兵——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4、圍魏救趙——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❸ 關於誠信的成語典故5個有哪些,求幫忙

【一諾千金】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

【曾子殺彘】有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君子之約/童叟無欺】孔子東游的時候與一個叫項橐的小兒比試,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孔子輸後,果真拜項橐為師。這就是君子之約和童叟無欺的典故。

❹ 成語和成語的典故

成語】:朝三暮四

【拼音】: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示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近義詞】:朝秦暮楚、反復無常

【反義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人們稱它為狙公。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栗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一聽,早上的栗子又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❺ 與歷史典故有關的成語

歷史典故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❻ 關於成語的典故

老馬識途

管仲【春秋時代齊桓公的相國】、隰【xi】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白話】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討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才獲勝返回,在回國的時候迷失了方向。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有認路的特長,可以利用它。」就挑選了幾匹老馬放在隊伍前面走,隊伍跟在老馬後面,最後找到了回國的道路。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

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

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

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

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

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

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

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

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

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

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

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卧薪嘗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
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
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
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
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乾的大夫,一個叫文種,
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
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
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
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
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
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
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
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
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
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
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
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
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
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圍魏救趙』,講的是:「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
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明朝劉如孫根據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後來,人們便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教條,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揭竿而起

秦朝統治時期,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是被征發築長城、守衛開發南方、修築奢華的阿房宮、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勞役,合起來共用了二三百萬人之多,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百姓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慘。

公元前二零九年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去防守。他們每天都急著趕路,怕誤了日期。因為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誤了期限,就要被殺頭。

這些人走到大澤鄉(安徽省宿縣東南)時,趕上連日大雨,路被淹沒,無法通行。他們只好停下等待,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了。

民工中有一個叫陳涉的,他和他的朋友吳廣偷偷商量:「這里離漁陽有幾千里遠,怎麼走也趕不上期限了,難道我們白白去送死嗎?」吳廣說:「咱們逃跑吧。」陳涉說:「不行,逃走被抓回來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強,百姓們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秦二世是小兒子,該當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蘇。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是條好漢,咱們打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國的人一定會來幫助我們的。」

於是陳涉把大家召集起來說:「男子漢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大家贊成,一致推選陳涉、吳廣為首領,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澤鄉佔領了,他們打起了「楚國」的旗號。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紛紛響應,沒有武器,他們就砍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隊伍很快壯大起來,歷史上把這叫做「揭竿而起」。

這支起義軍打下了陳縣(河南省淮陽),陳涉被擁戴為「王」,國號叫「張楚」。

在這支起義軍的帶動下,各地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但是因為起義軍的戰線太長,號令不統一,在秦軍的猛烈反擊又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僅維持了三個月就失敗了,陳涉也被叛徒殺害了。但是由他們點起的反秦烈火到處燃燒起來,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由於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公元前208年,劉邦和項羽兩支隊伍匯合,共同推舉楚懷王的孫子做楚王。軍威大震。這時.原來被泰國滅亡的魏、趙、燕、韓等國家,也乘機恢復起義,並與楚國結成反秦聯盟。秦二世胡亥慌忙派出人馬到各地去鎮壓。秦將章邯率領20萬大軍.進攻趙國,把趙王圍困在巨鹿。趙國急忙向楚國求救。楚王於是派遣宋義做主帥. 項羽為次將,帶兵去援救趙國。可是宋義並不急於趕去救趙,
他打算先讓秦趙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然後出擊,從中獲勝,以保存實力.帶著人馬緩緩行進,到了安陽地方.還停下來休息了46天。項羽心急如焚.多次勸說宋義趕到茂鹿迎擊泰國,但遭到宋義的拒絕。他在一氣之下,把宋義殺了,奪取了兵權。他派纜布與浦將舉帶領2萬兵馬,渡過滔滔的漳水。直奔巨鹿,與秦軍交鋒,僅獲小勝。在趙國的一再請求支援之下,項羽率領全軍渡過了漳水,准備和秦軍決一死戰。

項羽看見秦軍人馬眾多.士氣正盛.要打敗強大的秦軍,就必定要想出一個好的戰法才行。於是,他命令士兵們把渡船統統鑿穿,沉下水底;又把行軍煮飯的鍋也都打得粉碎,每人帶著三天的干糧。在這樣的情況下,退路沒有了,糧食也不多了,不戰勝敵人,就只有死路一條。楚軍的將士們激昂振奮,互相勉勵,人人都抱著進則生、退則死的決心,拚命向前。
兩軍相遇勇者勝。秦軍雖然人馬眾多,也抵檔不住抱著必死決心的楚軍。經過幾次激烈的血戰,秦軍終於崩潰了。項羽就是這樣用「破釜沉舟』」辦法來激發士氣,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啟示

人們用「破釜沉舟」比喻有進無退的堅定決心。在成就某一事業時,就應該懂得不論是學習或工作都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不斷進取,堅定不移地向目標沖刺,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約法三章
成語.約法三章.的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

成語.約法三章.的典故: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成語.約法三章.的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用成語.約法三章.的 造句:我們很鄭重地和工頭~,什麼時候交稿,什麼時候看校,什麼時候拼版。(鄒韜奮《經歷·種種尷尬》)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❼ 關於成語的50個典故及出處和意思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

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

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

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

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揚州慢》作者:杜牧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裡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

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

《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指劉邦谷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

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

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

《無題》

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

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傳說舜帝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嬰追從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淚灑竹枝成斑點,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後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樹後庭花》,南後主陳叔寶作,後主為亡國之君,後人以《玉樹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後赤壁賦》蘇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