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成語的來源
1. 《老馬識途》是成語什麼的來歷,現比喻什麼
老馬識途,成語。拼音lǎo mǎ shí tú。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2. 「老馬識途」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1.老馬識途
【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解釋】: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舉例造句】: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2.識途老馬
【拼音】: shí tú lǎo mǎ
【解釋】: 老馬認識路。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出處】: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舉例造句】: 你也不用發憂,還有你老子是「識途老馬」,慢慢地來指撥你罷!
3.駕輕就熟
【拼音】: jià qīng jiù shú
【解釋】: 駕:趕馬車。駕輕車,走熟路。比喻對某事有經驗,很熟悉,做起來容易。
【出處】: 唐·韓愈《關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
【舉例造句】: 到了場期日迫,只得把功令所有條件略為照顧,以求風檐寸晷,有駕輕就熟之樂。
4.輕而易舉
【拼音】: qīng ér yì jǔ
【解釋】: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出處】: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朱熹註:「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舉例造句】: 事情並不象宋福想的那樣輕而易舉。
5.老當益壯
【拼音】: 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釋】: 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舉例造句】: 劍波朝著這兩位堅守職務的老森鐵員工,伸了一下大拇指頭,「真英雄,老當益壯。
3. 老馬識途是由什麼成語的來歷現比喻
老馬識途,途:路,道路。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
成語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4. 老馬識途的典故
「老馬識途」的典故源自戰國時期韓國·韓非子《韓非子·說林上》,典故內容為:春秋時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裡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山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
「老馬識途」的典故告訴我們對於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做事要動腦,善於發現身邊事物的規律,不了解的事應向有經驗的人學習。
「老馬識途」本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4)老馬識途成語的來源擴展閱讀:
」老馬識途「的近義詞有:識途老馬、輕車熟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1、識途老馬[shí tú lǎo mǎ]
出處:戰國時期韓國·韓非子《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譯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解釋: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2、輕車熟路[qīng chē shú lù]
出處:唐·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譯文:就如同四匹馬駕駛著輕車走熟路,而歷史著名駕御高手王良、造父也與他不相上下啊。
解釋:趕著裝載很輕的車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3、駕輕就熟[jià qīng jiù shú]
出處:同「輕車熟路」。
解釋:趕著輕車去走熟路。比喻承擔熟悉、輕松的事。
4、得心應手[dé xīn yìng shǒu]
出處:春秋戰國·莊子《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譯文:正是因為(我)為人穩重,做事穩當,不著急,所以(我)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我自己。
解釋:心手相應,運用自如。多形容技藝純熟。
5. 老馬識途是成語什麼的來歷
老馬識途,成語。拼音lǎo mǎ shí tú。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版路。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權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6. 老馬識途是什麼成語的來歷
老馬識途(老馬識途)
查看《漢語詞典》中「老馬識途」的解釋
--------------------------------------------------------------------------------
【拼音】lǎo mǎ shí tú
【典故】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釋義】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相反詞】不知所以、乳臭未乾
【押韻詞】如手如足、視有如無、應付自如、熔於一爐、烏合之卒、捶胸跌足、支支梧梧、矯世變俗、天賜之福、依樣畫葫蘆、......
【年代】古代
【英語】anexperiencedmanknowstheropes<knowledgeofaveteran;>
【日語】老馬(ろうば)は道を知る。経験者(けいけんしゃ)はその道に詳(くわ)しい
【法語】unvieuxchevalconnaǐtlaroute<unhommed'expérienceestunbonguide>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率兵攻打山戎,山戎首領密廬投奔孤竹。孤竹國君答里呵聽從宰相兀律的建議,殺掉密廬假降齊軍,並把齊軍引向旱海沙漠。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挑選幾匹漠北的老馬給齊軍帶路,走出沙漠,乘機攻佔孤竹,殺死答里呵
【成語示列】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清·黃仲則《立秋後二日》
【成語例句】
◎ 老馬識途的成語,在中國是盡人皆知的。
◎ 其實這個」日本名」不過是」老馬識途」成語的另一種用法,並不是我們要他改的那種。
7. 老馬識途是成語什麼的來歷,現比喻什麼
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參考資料: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8. 「老馬識途」這個成語出自哪裡
「老馬識途」這個成語出自宋·毛謗《寄曹使君》:「請同韶采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9. 老馬識途出自哪一個成語
老馬識途
釋義: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年
出處:《韓版非子·說林上權》
近義詞:老驥伏櫪、老當益壯、 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語法結構:主謂式
感情色彩:褒義詞
【引申】
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
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10. 老馬識途是哪個成語的來歷,現比喻什麼
老馬識途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近義詞:
老驥伏櫪、老當益壯、 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典故: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狗離家很遠都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應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在徵得齊桓公同意後,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啟示:
老馬識途,短短四個字道出了經驗的重要性。俗話說,「貓記千,狗記萬,老母雞還記二里半,何況良駒老馬?」其實,在實際的摸爬滾打中,我們所學到的許多東西,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趙括紙上談兵就是很好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