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色難一句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成語
㈠ 孔子在《問孝》中回答子夏的答案:「色難。」是什麼意思
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這是論語里的一句話。色,臉色。難,改變。全文大致是說子女孝順父母要做到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譯文: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
㈡ 孔子說惟孝者--色難,請問色難是什麼意思
意識是:保持適宜的態度很難。
出自:出自《論語·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向孔子請教孝的問題。孔子說:「孝順父母並且時刻保持適宜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晚輩替父母長輩做了;有了好吃的,讓父母去享用,難道這些就足以稱得上是孝了嗎?」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2)論語色難一句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1、《為政》:
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2、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網路—論語·為政篇
㈢ 「色難」是什麼意思
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色:古時候意思是 :所見到的。也指:生氣;變臉。如:色作(作色,改變臉色);色勃(驟然變色。發怒的樣子);色動(臉色改變)。
色難:字面解釋:很難見到,寓意:(孝敬父母不能僅僅用)和顏悅色來衡量,發自於內心!
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什麼意思及寓意
【意思】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寓意】供奉父母的禮節對人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有的人敬愛之心不夠懇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心中真正所想所願,孝順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實際行動,臉色只是內心的體現之一,心生孝順,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現。
【出自】《論語·為政篇 》
【作者】佚名
拓展資料
【節選】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翻譯】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㈤ 論語中的「色難」怎樣解釋
論語中「色難」其實就是面對父母、長輩,保持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很難。
㈥ 色難是什麼意思
色難的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多指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出處:《論語·為政》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6)論語色難一句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對待父母,儒家講求孝道,此乃君子之首要之品質,即「入則孝」。而要盡好孝,首先在於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即要態度端正地順著父母。
此處的「色難」,指的是對父母的孝道,最難以長期做到的是和顏悅色的態度。僅僅是替父母做事、滿足父母的衣食住行需求,這還不算孝,頂多隻是養的層次,而真正的盡孝應該是發自內心、態度恭敬、聲色柔和地贍養父母,否則與犬馬無所分別。
除了要在態度恭敬和包容的基礎上贍養父母外,還應該時時關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如有疾病,應當高度重視並及時給予治療。最後,對待去世的父母,也講求孝的態度,即通過祭祀之禮來體現視死如生。
㈦ 論語中的「色難」怎樣解釋
論語中「色難」其實就是面對父母、長輩,保持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很難.
㈧ 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請問是什麼意思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就是態度很難。 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 (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暍。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㈨ 誰知道孔子說的:惟孝者,色難,色難--是什麼意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古代的單音節詞,多做雙音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