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的成語
『壹』 請問這是什麼成語
答案是【文不加點】
成語典故跟禰衡有關:
「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 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曹操、劉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里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文不加點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貳』 瘋狂圖猜成語上面一橫下面兩橫交叉
文不加點
很高興為你解答本題,沒問題的話,請及時點擊右上角的採納滿意哈~
『叄』 解釋字數多的成語
文不加點
釋義: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改動、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氣呵成,無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不假思索。
對於此成語,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情況,容易理解成"文章沒有標點",這就大錯特錯了!
成語的意義是指作文章水平極高,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詞性:褒義詞。
示例:來看下面兩道考題:
經過他的認真學習,終於改掉了文不加點的壞毛病.
這篇文章不僅結構混亂,而且文不加點,令人費解。
兩處,將『文不加點』看成了貶義詞,與其本身意思矛盾,因此用法是錯誤的! 原意是褒義的
成語典故
來由:「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 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曹操、劉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 禰衡
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里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
出處: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示例:援筆一揮,~。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吊諸葛》
近義詞:一氣呵成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筆下的這一千古名句,點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觀的一處精華所在。鸚鵡洲,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十分有名的賦體作品———禰衡的《鸚鵡賦》而知名的景點,加上崔顥等歷代名人學士的吟詠,千百年來,它已成了黃鶴樓下長江岸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禰衡(173—198年)不僅為後世留下《鸚鵡賦》這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文不加點」這則成語。「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這里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後世典籍記載了類似的許多典故。《唐才子傳·王勃》載:「……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舉座大驚。」《黃庭堅詞全集》序:「因以金荷酬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 文不加點
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成語中「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成語的意義是指作文章水平極高,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鸚鵡賦》的作者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漢獻帝興平年間,避難於荊州。建安初年,受孔融、楊修等人引薦,曹操欲見他。華歆等謀臣對禰衡十分忌妒,獻讒於曹操,曹操因此怠慢他。禰衡知道後十分氣憤,大罵華歆等人。曹操裝得很大度,不想背上殺賢的罪名,就在大堂上讓禰衡擊鼓,藉此羞辱他。禰衡就在大堂上脫光衣服,一邊擊鼓,一邊罵曹操。曹操仍很大度,把禰衡送到荊州劉表處。不久,劉表也接受不了他,又把禰衡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其文辭章華麗,情懷慷慨。但由於在宴會上禰衡頂撞了黃祖,黃祖一怒之下殺了禰衡。 禰衡死後,好友黃射將其厚葬。現今武漢市漢陽鸚鵡洲上有禰衡墓,清光緒26年(1900年)曾予重修,墓為石結構,方形,甚為古樸、別致,人們對這位性格耿介、才華出眾的文學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欽敬。
『肆』 不可多得的成語典故
不可多得
bùkěōdé
[釋義] 得:得到;獲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
[語出] 漢·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正音] 得;不能讀作「dè」。
[辨形] 得;不能寫作「的」。
[近義] 屈指可數 寥寥無幾 出類拔萃
[反義] 比比皆是 多如牛毛 不乏其人
[用法] 多用於人才或稀有珍品。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①大熊貓是~的稀有動物。
②他是一位~的少年棋手。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mi,舊讀ni)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於論辨,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斗。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贊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漢獻帝什麼都要聽命於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後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裡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藉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並把他當作高級顧問,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便不作決定。但是,禰衡在劉表那裡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於是,劉表將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當書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麼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看重他。
黃祖的長子黃射(yi)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遊山玩水。一次,兩人參觀了東漢文字家蔡邕(yong)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深為贊美。
回家後,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後,說:「不妨事,我雖然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
禰衡說罷,竟憑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後,黃射派人去核對,竟然一字不差。眾人知道,都誇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隻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於鸚鵡的賦。禰衡略一思忖,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盡管禰衡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現沒有絲毫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
『伍』 成語歷史典故及其寓意250字以內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陸』 幫我把這個成語典故概括一下主要情節,80字左右。
禰衡是三國時期的文學家,長於文章詩賦,因諷刺權貴而被調任江夏黃祖處任職,黃祖之子很佩服他的才學,一次宴席上,禰衡於黃祖公堂即席作了《鸚鵡賦》一文。下筆雖千言,倚馬卻可待。
『柒』 成語英雄提示無需,塗改,,寫作,純熟,禰衡,揮就。是什麼成語
答案是【文不加點】
成語典故跟禰衡有關:
「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 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曹操、劉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里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文不加點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捌』 成語忘年之交的故事
忘年之交
【故事】:
孔融和禰衡出處《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二十),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喜歡為學,博覽群書。建安年間,獻帝在許昌建都,孔融見曹操野心越來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因此總是寫奏章諷刺他。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山陽郡守郗慮,見風使舵,以一點小錯誤上奏請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機羅織罪名,構陷孔融,說:孔融曾經與禰衡大放厥詞,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犯了大不敬之罪,於是竟然被害。
『玖』 成語目余無子的故事
[mù wú yú zǐ]
目無餘子
禰衡只認為魯國人孔融及弘農楊修是人才。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餘的兒子都碌碌無才,不算什麼。」孔融也十分愛惜禰衡的才華。禰衡才二十歲,而孔融已四十歲,與他交為朋友。孔融贊賞禰衡的才華,多次在曹操面前誇贊禰衡。曹操因而想見見禰衡。但禰衡平日看不起曹操,自稱有狂病,不肯去,又多次說一些狂妄的語。黃祖的大兒子黃射,更與禰衡相好。曾經與禰衡一同去遊玩,一起誦讀蔡邕所作的碑文,黃射非常喜愛蔡邕的文辭,回來後後悔沒有抄寫碑文。禰衡說:「我雖然只看一遍,還能記得,只是碑石上缺了兩個字,不明白罷了。於是就寫了出來,黃射派人抄寫碑文,回來校對,完全如禰衡所寫,沒有不嘆服的。黃射這時大會賓客,有人獻鸚鵡給黃射,黃射舉杯對禰衡說:「請先生作賦,讓眾賓客娛樂。」禰衡就操筆作文,文章沒有刪改,辭采很是華麗。後來黃祖在蒙沖船(一種戰船)上,舉行盛大宴會招待賓客,禰衡出言不敬,黃祖感到羞愧,於是呵斥他,禰衡怒視他,說:「死老頭,你在說什麼呢?」黃祖大怒,命令侍從把他押出去,打算施杖刑。禰衡依然大罵,黃祖非常惱怒,於是就命令把他殺了。黃射光著腳來救,已經來不及了。黃祖也後悔不該殺他,於是厚加棺殮。禰衡這時二十六歲,他的文章大多散失了。
『拾』 成語順口溜:文不加點好才華 漢末禰衡是學霸
文不加點
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拼音]
wén bù jiā diǎn
[出處]
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例句]
想要能夠文不加點,下筆有神,除了天資之外,還必須不斷地勤練。
[近義]
七步之才 文無加點 一氣呵成
[反義]
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