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好是成語嗎
1. 關於秦晉的成語有哪些
詞目
秦晉之好
發音 qín jìn zhī hǎo
釋義 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專嫁。屬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 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近義詞 天作之合
反義詞 反目成仇
人氣 6553次
2. 與成語秦晉之好有關的是
秦晉之好,釋義: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典故: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3. 秦晉之好類似的成語
朱陳之好
表示兩家結成姻親。
出 處
唐·白居易《朱陳村》詩:「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
4. 秦晉之好成語的起源是什麼
秦晉之好
春秋時復,秦國(今陝西一帶制)和晉國(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帶),是相鄰的兩個強國。兩國統治集團之間勾心鬥角,爭奪霸權,矛盾很尖銳,有時還出兵對陣,打起仗來。但另一方面,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時卻又互相聯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結成關系密切的親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兒。
所以,秦、晉兩國盡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聯姻這一點,在各國關系中也還是比較突出的。
由於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人稱兩家聯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5. 關於秦晉的成語有
[qín jìn zhī hǎo] 秦晉之好 (成語) 秦晉之好,釋義: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中文名 秦晉之好 外文名 inter marriage[1] 出 處 《玉簫女》 類 別 成語 近義詞 秦晉之緣、天作之合、秦晉之盟
6. 成語「秦晉之好」當中有我國哪兩個省份的簡稱
成語「秦晉之好」當中有:陝西省,山西省
秦晉之好
【注音】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用法】作賓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秦晉之緣、天作之合、秦晉之盟
【反義詞】反目成仇
【押韻詞】江東父老、昏頭打腦、憐貧惜老
【燈謎】陝西山西結交情
7. 關於秦晉的成語
秦晉成語 :
秦晉之好、
秦歡晉愛、
秦晉之匹、
秦約晉盟、
秦晉之緣
8. 秦晉之好成語的來歷故事
秦晉之好成語的來歷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和秦國是相鄰的大國,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稱「穆姬」,以加強同秦國的關系。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長期在外,於是請秦穆公派兵護送自己回國,承諾割讓河外五城給秦國作為報酬。誰料,夷吾(晉惠公)即位後,食言了。
晉惠公言而無信,引起秦穆公的不滿。但公元前641年,晉國發生飢荒,秦穆公還是送去了大批糧食,結果幫助晉國渡過了難關。第二年冬天,秦國遇到了同樣的飢荒,晉惠公卻一點糧食也沒有支援。秦穆公氣憤極了,便親自率軍討伐晉國,活捉了晉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後,身穿喪服,帶著四個兒女登上一座堆滿乾柴的樓台,並派人對秦穆公說:「上天降災,使秦、晉兩君兵戎相見。現在晉君被您俘虜,他什麼時候來到京城,我就什麼時候死去,請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聽著了慌,決定寬恕晉惠公,把他安置在靈台,待以上賓之禮,兩國國君還締結了盟約。
之後,秦、晉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晉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國去當人質,秦穆公將宗女懷嬴嫁給子圉。但子圉擔心當不上晉國的國君,就於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稱晉懷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這時,晉公子重耳來到了秦國。穆公決定幫助他回國奪取政權。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和國內群臣的擁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殺死惡劣的懷公,即位為君,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才華出眾,忠厚謙遜,深得秦穆公的歡心。從此,秦晉兩國在整整六年的時間里一直友好相處,沒有發生過嚴重的沖突。「秦晉之好」由此而來。
9. 現在結婚說秦晉之好,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秦晉之好
[讀音][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元·喬夢符《兩世姻緣》:「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近義]秦晉之匹兩姓之歡兩姓之好秦晉之緣秦晉之盟朱陳之好天作之合
[反義]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