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屋及烏這個成語故事
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月懷一雞的意思是:「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查看哀鴻遍野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查看愛屋及烏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人氣:1115]
查看安步當車的成語解釋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查看安居樂業的成語解釋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查看安然無恙的成語解釋
解釋:
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B. 愛屋及烏 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四字成語
愛屋及烏
[ ài wū jí wū ]
釋義
【解釋】: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C. 愛屋及烏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成語故事: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得到呂尚和周公旦的幫助,國家興盛。
這時候,紂的暴政卻越來越厲害了。商朝的貴族王子比乾和箕子、微子非常擔心,苦苦地勸說他別這樣胡鬧下去。紂不但不聽,反而發起火來,把比干殺了,還慘無人道地叫人剖開比乾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來,說要看看比干長的是什麼心眼兒。箕子裝作發瘋,雖然免了一死,也被罰作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見商朝已經沒有希望,就離開別都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把軍隊開到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地方,舉行了一次大檢閱,有八百多個小國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盟津會師。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帶領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認為時機未到,檢閱結束後又回到豐京。
回豐京後,周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准備討伐商紂。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的一年,武王聽到探子的報告,知道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就發兵五萬,進攻商紂王。
雙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內)展開大戰。雖然兵力懸殊,但由於商朝的軍隊中大部分是奴隸,他們平時恨透了紂王,不但不抵抗,還紛紛倒戈起義,引導周軍攻入商朝首都。走投無路的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至此滅亡。
周武王打敗了殷商,但是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D. 愛屋及烏這個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無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在軍師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輔佐下,聯合眾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殘暴統治終於被推翻。然而,伐紂成功的武王卻覺得天下還沒有安定,該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呢?
於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問道:「應該怎樣處置商朝的士眾呢?」姜太公說:「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殺盡所有的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武王認為你不妥,又問召公,召公說:「有罪者殺,無罪者赦免。(譯文:有罪的人就殺掉,沒有罪的人就赦免。)大王您看如何?」
武王搖搖頭,再問周公,周公說:過錯在於紂王,百姓無責,我看應該讓他們各回各家,各種各地。」武王聽後心中豁然開朗,感慨道:「真是胸懷寬廣呀,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4)愛屋及烏這個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愛屋及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愛與他(她)有關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在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暈輪效應。
愛屋及烏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
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人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E. 瘋狂猜成語之愛屋及烏的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指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內有關容的人或物。
典故:商紂王很昏庸,對百姓們很不好。一天,周武王帶著軍隊把紂王打敗了,並抓了很多人。周武王把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叫來,問他們如何對待這些人。姜太公說:「如果喜歡一個人,就連他屋上的烏鴉也要喜歡。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把他周圍的人也殺掉吧!」 召公說:「有罪的就殺掉,沒有罪的就讓他繼續做官吧。」周公說:「我看還是讓他們回到自己家裡耕地吧。」武王很同意周公的意見,於是他把抓來的人放回家種田了。從此,武王非常愛自己國家的人民,國家變得非常安定。「愛屋及烏」就是說,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身邊的一切。
F. 愛屋及烏是寓言故事還是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含有典故的一則成語,出處漢·伏勝《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在人物話語里出現,是個比方,含有一定的寓意~~
G. 愛屋及烏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 釋義: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典 故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H. 愛屋及烏成語故事 兒童
愛屋及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ài wū jí wū,意思是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專的烏鴉。比喻愛屬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褒義,形容過分偏愛或愛得不適合。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