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圖什麼意思是什麼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貳』 起死回生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解釋
起死回生成語故事 【釋義】把已快死之人救活,喻意醫術高明。也形容挽救內了看來沒有希望的容事情。 【例句】他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手術成功率很高,我期待他能起死回生,救活我們的好老師。 【近義;反義】妙手回春;點金成鐵 該成語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春秋時,齊國有一位神醫叫扁鵲。有一次,他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突然得了急病死了。扁鵲認為他並沒有真死,就和弟子們,一同向王宮走去。 在王宮前,正好碰到了中庶子,扁鵲對他說:「請轉告虢君,我能把太子救活。」中庶子以為扁鵲騙人。扁鵲說:「太子應當有耳鳴、鼻腫的症狀,順著兩腿一直到陰部,應當還是溫熱的。」 中庶子雖然將信將疑,但為了救人,還是趕忙去向虢君報告。虢君正沉浸在失子的悲痛中,忽聽中庶子說:扁鵲可以救治太子,馬上轉悲為喜,親自迎接他進宮。 扁鵲診斷完太子的病後說:「太子的病,是『屍厥』,由於五臟失調、臟氣厥失造成的。」扁鵲在太子相應的穴位上,扎了幾針。不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了。然後,他又通過熱敷兩肋和湯葯等辦法,調節太子的陰陽。太子不到二十天,身體就完全復原了。
『叄』 弄巧成拙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解釋
弄巧成拙成語故事 【釋義】意思是一個人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把事情搞糟,幹了事與願違的事情。 【例句】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弄巧成拙。 【近義;反義】畫蛇添足 多此一舉;一舉成功 歪打正著 這個成語,出自宋.黃庭堅《拙軒頌》。孫知微是北宋時的著名畫家。有一次,他用墨筆勾好草圖以後,去朋友家赴約,剩下上色的工作,讓幾個學生去做。 過了幾天,孫知微回來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侍童的花瓶中,多了一束花,責問童仁益等說:「誰叫你們弄巧成拙地在水晶瓶中,加了一束花?水星菩薩的水晶瓶,是他的鎮妖之寶,給你們這么一加,便成了一隻普通的花瓶。畫蛇添足!這樣一來,這幅好畫全給你們毀了。」 於是,孫知微對畫重新作了修改,把一束花去掉了。
『肆』 什麼是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的介紹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隱居於卧龍岡茅草房(南陽諸葛廬),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因居處有一岡名卧龍岡,人稱「卧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去卧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卧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2] 三顧茅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躬耕地(今南陽城西卧龍崗),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伍』 競相是什麼意思 競相開放是什麼意思 它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競相推薦嘛,就是爭著推薦。
=============
競相:爭著
競相開放:
形容植物的花開放的過程內,這容個詞有擬人的意思,把花開放時的情景形容得像人一樣,爭先恐後的開放,生怕自己落在別的花後面,生怕自己開得沒有別的花漂亮。
這個詞不是成語,所以沒有故事。
『陸』 匹夫之勇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解釋
匹夫之勇成語故事
【釋義】意指古代平民的勇氣。比喻不懂智謀而單憑個人逞能的那種勇敢。
【例句】打仗不能光憑匹夫之勇,要用智謀和實力。
【近義;反義】有勇無謀 頭腦簡單;智勇雙全 能文能武
這個成語,出自《國語.越語上》。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3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10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向勾踐請戰。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單憑匹夫之勇,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大家都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自己可能會受到處罰。這樣,大家都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願為國君效死。
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昂,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柒』 一鳴驚人這一成語故事的意思是什麼
一鳴驚人的字面意思是一叫就使人震驚。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成語:一鳴驚人
拼音:[yī míng jīng rén]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造句:在全國體操比賽中,不少新手~,創造出良好的紀錄。
近義詞:一飛沖天 一舉成名 飛必沖天 平地一聲雷 石破天驚 一步登天
反義詞:身敗名裂 丟人現眼 出師不利 寂寂無聞 屢試不第 臭名遠揚
典 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捌』 明目張膽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解釋
明目張膽成語故事
【釋義】原意是形容有膽有略,敢作敢為。現比喻在一般情況下,毫無顧忌地公開干傷天害理的事。
【近義;反義】明火執仗 肆無忌憚;鬼鬼祟祟
這個成語,出自《唐書.韋思謙傳》。唐高宗時,朝廷重臣褚遂良利用自己的權勢,以賤價強買了別人的土地。當時,監察御史韋思謙,是個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的官員,他獲悉這一情況後,准備上書彈劾褚遂良。有人勸他說:「褚遂良權高位重,你彈劾他會吃虧的!」
於是,他上書高宗,說褚遂良賤價強買別人的土地,違反了法紀,應予懲處。高宗認為有理,就把褚遂良降職為刺史。
可後來,褚遂良又被高宗召回朝廷重用。褚遂良挾仇報復,把韋思謙貶為縣令。褚遂良的結局也很慘淡。他因一再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被貶,最後不得志死去。
『玖』 未雨綢繆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未雨綢繆的意思
成語故事:周武來王率軍滅了商朝源後,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留下周公在朝輔政。武王死,年幼的成王在周公的扶持下管理朝政。有人散布謠言說周公要廢成王,周公表示要像鳥兒那樣未雨綢繆,整頓朝政,肅清叛亂,然後自己退隱。
意思: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備工作,預防不必要的事發生。綢繆:緊密纏縛,引申為修繕。
『拾』 什麼是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是什麼。
沒找到故事
博古通今
bógǔtōngjīn
[釋義] 博:廣博;知道得多;通:通曉。通曉古代和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
[語出] 《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通今。」
[正音] 通;不能讀作「tònɡ」。
[辨形] 博;不能寫作「搏」。
[近義] 滿腹經綸 真才實學 見多識廣
[反義] 不學無術 寡見少聞 孤陋寡聞
[用法] 用來稱頌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