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害怕開始的成語
① 形容非常害怕的成語
心有餘悸、惴惴不安、毛骨悚然、膽顫心驚、驚恐萬狀
一、心有餘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釋】: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裡還害怕。
【出自】:孫犁《奮勇地前進、戰斗—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心有餘悸了。」
二、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釋】: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出自】:歐陽山《苦鬥》六七:大家都認為這是震南村第一個大災難,愁眉苦臉,惴惴不安。
三、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翻譯】: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不自覺的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
四、膽顫心驚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釋】:顫: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八章:所以,每有風聲,無不『談虎色變』,膽顫心驚。
五、驚恐萬狀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釋】: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大家定睛看時,原來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敵襲來,驚恐萬狀地向南飛去。
② 什麼詞或者成語可以形容還沒開始戰斗就害怕了
1.聞風喪膽
【拼音】: wén fēng sàng dǎn
【解釋】: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出處】: 唐·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
2.望風而逃
【拼音】: wàng fēng ér táo
【解釋】: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出處】: 《資治通鑒·梁記·武帝天監四年》:「淵藻是蕭衍骨肉至親,必死無理,若克涪城,淵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將望風而去。」
3.望風破膽
【拼音】: wàng fēng pò dǎn
【解釋】: 望:向遠看;風:風頭;破膽:嚇破了膽。遠遠地看見對方的威勢,就把膽嚇破了。形容軍隊毫無鬥志,完全被敵方的氣勢所嚇倒。
【出處】: 《三國志·魏志·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4.望風而走
【拼音】: wàng fēng ér zǒu
【解釋】: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同「望風而逃」。
【出處】: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我直著他撲碌碌的望風而走。」
5.望風而遁
【拼音】: wàng fēng ér dùn
【解釋】: 遠遠望見敵人的蹤影或強大氣勢,即行遁逃。
【出處】: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戎車未屆,乃先以帛,書軍號其上,仍書一符,於郵亭遞之,以壯軍聲。蠻酋懲交阯之敗,望風而遁。」《金史·溫迪罕蒲里特傳》:「賊識其旗幟,望風而遁。」
③ 形容「害怕的表現」的成語有哪些
惶恐不安、毛骨悚然、心驚肉跳、惶惶終日、膽戰心驚、寒心酸鼻、心驚膽戰、驚慌失色、驚天動地、驚心動魄。
④ 形容非常害怕的成語有哪些
1、惶恐不安
讀音:[huáng kǒng bù ān]
釋義: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2、不寒而慄
讀音:[bù hán ér lì]
釋義: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
⑤ 形容還很害怕的成語
心驚膽戰 - 毛骨悚然 - 膽戰心驚 - 惶恐不安 - 心驚肉跳 - 心有餘悸
⑥ 比喻很害怕的成語
膽顫心驚 顫: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惶惶不安 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怛然失色 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擔驚受怕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⑦ 形容害怕的成語
心驚膽戰
⑧ 形容害怕結果受到傷害就拒絕所有開始的成語或者俗語 越多越好 謝謝
束手縛腳、束手束足
束手束腳、畏縮不前、
望而卻步、停滯不前、縮手縮腳、望而生畏、畏葸不前、躊躇不前、謹小慎微
⑨ 比喻害怕的成語
毛骨悚然、
膽戰心驚、
戰戰兢兢、
惶恐不安、
不寒而專栗、
寒心酸鼻、
心有餘屬悸、
大驚失色、
魂飛魄散、
驚弓之鳥、
望而生畏、
惴惴不安、
骨寒毛豎、
擔驚受怕、
誠惶誠恐、
驚恐萬狀、
怛然失色、
汗流浹背、
談虎色變、
恐慌萬狀、
駭人聽聞、
汗不敢出、
慄慄危懼、
捻神捻鬼、
張口結舌、
噤若寒蟬、
寒毛卓豎、
膽顫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