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有後顧之憂的成語故事
【成語】: 不知所雲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釋】: 雲:說。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成語故事】:
不知所雲」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言語紊亂、空泛。
這個成語來源於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孟獲,他七次俘虜孟獲,又七次釋放,孟獲終於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
南方平定之後,解除了後顧之憂,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寫了一份《出師表》,提出東漢後期上層統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歷史教訓,規勸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最後,諸葛亮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表達他懇切、激動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諸葛亮便親率浩浩盪盪的大軍,向漢中前線進發。後主劉禪率領百官一直把他們送出成都城外十里遠。
2. 崔鍾雷的成語故事簡介
在中華民族的詞語寶庫中蘊藏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寶貴財富。成語就是這個寶庫中*璀璨奪目的瑰寶。這里有成語鏈接、成語游戲,還有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能夠讓孩子們在學習成語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陶冶情操!本書給讀者講述了八仙過海、不翼而飛、不學無術、病人膏肓、滄海桑田、草木皆兵等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注音美繪典藏版)/彩繪世界經典書系》由崔鍾雷編著。
<p>
推薦彩繪世界經典書系升級版<a href="http://proct.dangdang.com/23682179.html" target="_blank">《成語接龍》</a>
</p>
<p>
在中華民族的詞語寶庫中蘊藏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寶貴財富。成語就是這個寶庫中*璀璨奪目的瑰寶。這里有成語鏈接、成語游戲,還有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能夠讓孩子們在學習成語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陶冶情操!本書給讀者講述了八仙過海、不翼而飛、不學無術、病人膏肓、滄海桑田、草木皆兵等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注音美繪典藏版)/彩繪世界經典書系》由崔鍾雷編著。
</p>目錄八仙過海
不翼而飛
不學無術
病人膏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滄海桑田
程門立雪
差強人意
草木皆兵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唇亡齒寒
懲前毖後
寸草春暉
得隴望蜀
對牛彈琴 八仙過海
不翼而飛
不學無術
病人膏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滄海桑田
程門立雪
差強人意
草木皆兵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唇亡齒寒
懲前毖後
寸草春暉
得隴望蜀
對牛彈琴
呆若木雞
東山再起
打草驚蛇
對症下葯
道聽途說
東施效顰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富貴浮雲
覆水難收
防微杜漸
分道揚鑣
風吹草動
風餐露宿
風聲鶴唳
高枕無憂
刮目相看
改過自新
高山流水
汗馬功勞
好大喜功
後顧之憂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含沙射影
狐假虎威
囫圇吞棗
黃粱美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華而不實 八仙過海<br />
不翼而飛<br />
不學無術<br />
病人膏肓<br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r />
滄海桑田<br />
程門立雪<br />
差強人意<br />
草木皆兵<br />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br />
唇亡齒寒<br />
懲前毖後<br />
寸草春暉<br />
得隴望蜀<br />
對牛彈琴<br />
呆若木雞<br />
東山再起<br />
打草驚蛇<br />
對症下葯<br />
道聽途說<br />
東施效顰<br />
爾虞我詐<br />
二桃殺三士<br />
負荊請罪<br />
負隅頑抗<br />
富貴浮雲<br />
覆水難收<br />
防微杜漸<br />
分道揚鑣<br />
風吹草動<br />
風餐露宿<br />
風聲鶴唳<br />
高枕無憂<br />
刮目相看<br />
改過自新<br />
高山流水<br />
汗馬功勞<br />
好大喜功<br />
後顧之憂<br />
害群之馬<br />
邯鄲學步<br />
含沙射影<br />
狐假虎威<br />
囫圇吞棗<br />
黃粱美夢<br />
揮汗成雨<br />
諱疾忌醫<br />
華而不實
3.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http://ke..com/view/19331.html?wtp=tt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http://ke..com/view/19331.html?wtp=tt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http://ke..com/view/44657.html?wtp=tt#5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http://ke..com/view/10675.html?wtp=tt#8
路人皆知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高貴鄉公卒」裴松之注引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後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隱私等為人所共知。
http://ke..com/view/66924.html?wtp=tt
鞠躬盡瘁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http://ke..com/view/85309.htm
參考資料:http://ke..com
4. 鞠躬盡瘁多成語故事
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釋義]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語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近義] 鞠躬盡力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5. 貓叔愛成語故事一百個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卧薪嘗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闢地
4、三國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結義、曹操獻刀、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連環計、官渡之戰、長坂橋、借東風、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刮骨療傷、白帝城、火燒連營
5、關於戰爭的成語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窮兵黷武、如火如荼、勢如破竹、堅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敗塗地、兵荒馬亂、兵戎相見、朝秦暮楚、二卵棄干城、烽火連年、化干戈為玉帛、禍結兵連、揭竿而起、龍血玄黃、一夫當關、枕戈寢甲、直搗黃龍
愛鶴失眾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安居樂業
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動
按圖索驥
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八面威風
八仙過海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
白雲親舍
百步穿楊
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
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
百折不撓
敗軍之將
班門弄斧
半部論語
半途而廢
傍人門戶
包藏禍心
抱殘守缺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
本末倒置
逼上樑山
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
畢恭畢敬
篳路藍縷
髀肉復生
鞭長莫及
標新立異
別開生面
別無長物
別有天地
賓至如歸
冰山難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病入膏肓
波瀾老成
伯樂相馬
博而不精
博士買驢
卜晝卜夜
補天浴日
捕風捉影
不辨菽麥
不逞之徒
不恥下問
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不相識
不得要領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脛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葯
不可同日而語
不倫不類
不名一錢
不求甚解
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甚了了
不識時務
不貪為寶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學無術
不遺餘力
不因人熱
不遠千里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所雲
不自量力
不足為外人道
才高八斗
才佔八斗
殘杯冷炙
滄海桑田
草船借箭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強人意
長驅直入
長袖善舞
唱籌量沙
朝三暮四
車水馬龍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惶誠恐
城狐社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
乘風破浪
乘人之危
乘興而來
懲羹吹齏
程門立雪
魑魅魍魎
尺短寸長
赤膊上陣
躊躇滿志
出爾反爾
出類拔萃
出奇制勝
垂頭喪氣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
寸草春暉
寸木岑樓
打草驚蛇
大筆如椽
大材小用
大放厥詞
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呆若木雞
彈冠相慶
當局者迷
當頭棒喝
當務之急
倒持泰阿
倒屣相迎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遺
道聽途說
得過且過
得隴望蜀
點石成金
雕蟲小技
東窗事發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董狐之筆
董狐直筆
斗粟尺布
杜口裹足
短兵相接
斷頭將軍
對牛彈琴
對症下葯
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
惡貫滿盈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發憤忘食
發奸擿伏
發蒙振落
罰不當罪
反求諸己
返老還童
方寸已亂
方寸之地
防微杜漸
放虎歸山
飛蛾撲火
飛黃騰達
飛將數奇
飛鳥驚蛇
廢寢忘食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焚書坑儒
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風燭殘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魚
婦人之仁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赴湯蹈火
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
甘拜下風
感戴二天
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
綱舉目張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陽酒徒
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續貂
苟延殘喘
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
管中窺豹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
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
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
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
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
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
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
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
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
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
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
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
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
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
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
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
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
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
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
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
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
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
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
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
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
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
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
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
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
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
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
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
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
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成語】: 牛衣對泣
【拼音】: niú yī ì qì
【解釋】: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成語故事】:牛衣對泣,是一個成語,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裡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禦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問誰及得上你?現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癒後,他發奮讀書,終於成了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