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不成系統的成語

不成系統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24 16:19:37

① 這個是什麼意思啊 做系統也做不成

這是說硬體出了問題,如果是連重裝系統都不能解決,那就要排查硬體。一般從內存、硬碟、主板開始。建議到電腦店維修。

② 紅旗官網怎麼下不成系統

你打開網頁可能有問題吧,剛才特意給你看了下,沒有問題可以下載。你搜索(
北京中科紅旗軟體技術有限公司)這個名字肯定能找到的。在首頁就有下載的提示選項。

③ 系統流小說 系統不抹殺 而是完不成任務冰封萬年 但宿主就是不做任務 被冰封了100萬年

估計這本書不存在吧。我網路搜狗各種搜索軟體各種關鍵字搜了半天都沒搜到。。如今把這里的網頁添加了標簽,時不時上來看看有沒人知道這本書。。

④ 中國的神話為什麼支離破碎,不成系統

論文摘要:論文認為,與印度的思維方式比較而言,中國的神話思維中有如下一些特點值得重視:首先,就意義的表達來說,中國主要採取象徵的方式,中國的宗教、藝術處於黑格爾所謂「真正的象徵」這一階段,而印度宗教、藝術則還屬於「幻想的象徵」,尚不是真正的象徵形式。就思維的形式來說,中國的史前思維較早確立了同一性原則,而在印度神話中則常常違背此一原則。就形象的塑造來說,中國神話的人格化極其不充分。就觀察的細致程度而言,中國思維表現出具體性程度的低下,抽象性程度的提高。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很多,論文著重討論了象形文字的發明和使用與這些思維特點之間的關系。

摘錄:
中國的早期思維中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仔細分析一下中國先古時期的材料可以表明,中國史前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乃是同一性原則的較早確立。所謂同一性原則,包含著諸如「一物不能同時存而又不存在」、「一物不能同時又是他物」、「一物不能同時是多物」等一系列曾被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家視為是「天賦觀念」的真理性命題。然而,這一所謂「天賦觀念」在印度神話中卻屢屢被違反,而且對同一性原則的違反,往往是印度神話變幻莫測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在吠陀梵歌中,雲同時又是蛇、又是牛、又是城堡要塞、以及藏污納垢之地,火同時是希望與愛情,因陀羅本身就是伐樓那。大力羅摩是毗濕奴的第七化身,同時又是毗濕奴的卧榻——大蛇舍濕的化身,等等。正如丹納所指出的「外部自然界從未遇到過一種如此軟弱的思維,以致能以各種千變萬化的表現形象出現在它之中。不管自然界怎樣變化無常,這種想像都能隨機應變。它根本沒有固定不變的各種神,它的神能隨機應變和互相混淆。」[vii]印度神話中的神,同時是一又是多,是物質又是精神、它們可以無限地分身,而不失去構成它們的任何特點。不光是印度神話,可以說,對同一性原則的違反乃是神話思維的一個普遍現象,只不過在印度神話中最為明顯罷了。

但在中國神話中,同一性原則被相當嚴格地遵守著。確實,在中國的神話與典籍中,也經常存在著「化」的觀念,如《山海經·西山經》中有「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鴀殺葆江於昆侖之陽,帝乃戮之於鍾山之東曰媱岩,欽鴀化為大鴞,……鼓亦化為鵕鳥。」《北山經》中有:「發鳩之山,山上多柘木,有鳥焉……名曰精衛,……是炎帝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中山經》有「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媱草。」《莊子·逍遙游》中有「鯤」化為「鵬」即魚化為鳥這一著名的神話。這些變化盡管多端而又奇詭,人可以變化為動物,也可以變化為植物,甚至無生之物能變為有生之物,動物之間的互相轉變更加常見,但很顯然,中國神話中的一物成為另一物,都不是在同時。尤其是在《山海經》的幾個神話中,都是垂死或死後所化,其共同點都是表明「方死方生」,也就是此一生命的終結即由另一類生命來延續,物類彼此流轉而生生不息。[viii]這不僅不違反同一性原則,而且恰恰表現了生命的同一性。正如艾蘭所指出的,盡管希臘的神是以與人同形的形象而出現的,但他卻是超人,其行事方式與人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不是人,他只是像人。神話被置放在無限的過去之中,講述那些類似人卻不是人的諸神的相互關系。中國的神不是類似於人,他們是人,是那些業已死去但是仍然以非物質的形式繼續存在的人。」[ix]中國人很難想像死後亡靈會以一種非人或超人的方式行事,正是同一性原則在根深蒂固地起著作用。

中國上古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人格化的不充分。與印度和希臘神話相比,中國神話中的人格化是相當幼稚的。尤其在印度,人格化是如此的普遍,不光是河流山川的名稱可以人格化,具體物體和現象同樣會人格化。如蘇摩是植物和飲料的人格化,阿耆尼是火的人格化,烏娑斯是霞光的人格化。一些基本的宇宙行為也被人格化或者說是神格化。如娑維陀利是「產生」的人格化——產生者,陀濕多是「創造」的人格化——創造者,「創造一切」的人格化就形成了創世神——毗首羯磨。甚至抽象概念也可以人格化,而且是普遍的人格化:如 「信仰」的人格化——室羅陀,「憤怒」的人格化——摩尼尤,「語言」的人格化——波耆,等等。當然,印度神話中的人格化從藝術上來說,尚處於一種較為幼稚的階段。與印度神話中人格化作為一種普遍手段不同,在中國早期神話中,人格化並不是普遍的手段。即使如中國的至上神——上帝,從殷商到東漢,一直沒有經歷一個清晰的人格化的過程,其神性、神跡一直沒有清晰的表述。即便在《楚辭·九歌》中出現所謂楚國上帝——東皇太一,其人格形象也是相當模糊的,一直要到道教的出現,至上神似乎才能說是真正人格化了[x]。與此相對應的,中國思想中的宇宙起源——「道」,不管它是物質性還是精神性的,沒有人格化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使得漢族一直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宇宙起源神話。在中國較為普遍的是河流山川的神格化,如黃河、湘水以及其他名山大川都有相應的神。而具體物體和現象、行為乃至抽象概念的人格化,在中國思想中極為罕見。而且,與印度神話一樣,中國神話中的人格化同樣是形式的和表面的,只以純然一般的力量和自然活動作為它的內容,人格化主要不表現在人的性格和感情上,只限於說話、思維、人的某些動作和行為這些人的部分特性上。這是造成中國神話不豐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在認知過程上具體性程度的低下。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與列維-施特勞斯(Lévy-Strauss)都注意到在原始人對具體的細節的感性印象有一種正確記憶與再現的超凡能力。如奠定在識記無數細節之基礎上的「地點感」(Ortssinn)與「方向感」(Richtsinn)[xi];對於植物、動物細微差別的精確辯識,以其對事物之間各種關系與聯系進行詳盡觀察和系統編目的習慣等[xii],這乃是神話式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而這種對具體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在中國早期文化中,已經基本消失了。拿對植物的觀察與辨別來說,作為在農業社會里生長的先民們,這應該說是我們的特長。然而,據我的統計,在《說文解字》的木部字中,去除形容詞、動詞、木製品以及樹木本身不同部位的名稱之外,表示木本植物類別的約有147個字(包括了總名「樹」、「木」),草部字中,表示草本植物類別的約有249個字(包括總名 ),其中還包含了對同一類植物的異稱字,如「茅」與「菅」, 據許慎說表示的是同一類植物。也就是說,古人所能區分的草本植物不到249種。兩者加起來大約不到400種,而南菲律賓群島的薩巴農人的植物名詞超過一千個,哈努諾人的值物名詞將近兩千個,在加彭,涉及人種-植物的詞彙大約有八千個[xiii]。與這些民族相比,在觀察的具體性程度上我們是大大遜色。如果說這些原始民族與我們古人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相距太遠,缺乏可比性的話,我們拿與我們的文明程度較為近似的印度來說明這一特點。一個可以比較的項目是相術。相術成立的前提是乃是對人物相貌的觀察,從中可以看出兩國觀察的具體與細致程度。漢朝以前,古人相術觀察的主要部位是五官、額、背、以他及其他異相,觀察的部位不會超過十個。我們來看一下印度對於佛陀所謂三十二相的描繪,這三十二相包括了足下、手指、腳指、足跟、足趺、腳、臂長、身高、身寬、肩、項、皮膚、牙齒、舌頭、眉毛、聲音、項髻、咽喉、甚至體毛等等各種體征:除了三十二相之外,還有所謂七十二好,在此不能一一例舉,與中國的相術比較起來顯然觀察具體細膩得多。觀察上具體性程度的低下,在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概括與抽象能力的提高,然而概括與抽象能力的提高卻是神話思維的大敵。



引起這些差異的原因,自然是文化——歷史因素、種族——語言因素、世界觀因素、空間——時間因素等等的綜合。但是我更願意指出象形文字的使用對思維方式所造成的巨大的影響。分析一下波斯、印度、埃及與中國的異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和埃及相同的地方首先是生產方式,兩者都是依靠大河的農業社會,其次是文字,兩者同樣使用象形文字;而這兩點正好與波斯、印度不同,或者說是不完全相同的;而這正是兩國象徵形藝術成熟的重要原因。

依靠大河灌溉的農業社會為何會導致象徵型藝術的成熟,黑格爾有一段分析,在他看來,農業社會中十分關注的現象,即出生,成長,死亡以及從死亡中再生,向真正的象徵形式提供了合適的內容;因為在一切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領域里都有一些現象以這種辯證過程作為它們存在的基礎,因而可以用來闡明和暗示這種意義。也就是說,生活在農業社會里的人們較為容易地能找到現象和意義之間的某種關聯。例如植物的發芽,抽苗,開花,結果;果子爛了,又出現新的種子。太陽在冬天升得很低,在春天就升得高些,直到夏天就升到天頂,此後又下降。人的各個生命階段,童年、幼年,壯年和老年也表現出這種普遍的過程。這些農業社會里人們最為關注的現象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單憑這種較基本的特徵之間的關聯以及意義和它的表現形式之間的緊密一致,純然幻想式的表現方式就被拋棄了,於是就出現了對象徵形象合式與否的考慮和經過思考的選擇……因此,比在最初階段所看到的調和得較好的統一體再現出來了。」[xiv]

然而,象形文字對象徵形藝術形成的影響就更大。因為象形文字很大一部分本身即是象徵的,即用實物形狀來表達意義,表達的不是這實物本身而是與它相關聯的一種普遍意義。在漢字的造字六法中,會意字無疑是象徵方式的範例,如「旦」,用日出於地的形象象徵一普遍意義——早晨,以「止戈」這一形象象徵一抽象的道德屬性——「武」等等。即便是象形,也是一種象徵,因為它所畫的形狀並不是指某一具體的實物,而是實物抽象的屬名。另一種方法是與實物名稱同音的字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意義。這在中國的文字語言中也很常見。如以「絲」代表「思」,「碑」代表「悲」,蝙蝠代表「福」之類。

象形文字的發明與運用大大提高了對思維邏輯性的要求。象形文字的發明需要事物的同一性原則得到確立,如果一個事物可以無限的變形,既可以是此一事物,又可以是彼一事物,可以同時存在或不存在,那就會使文字意義的確定性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們就無法交流,也就失去了發明文字的意義。所以,象形文字使用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思維的同一性原則必須得到確立。另外,中國象形文字中幾種最主要的造字法,如象形、會意、指示等,都必須對事物的意義有明晰的了解與把握,對於指示這些意義的形象則必須是確定的。一個象形文字,往往就是定性的意義與明確的形象兩者真正的結合。即便是形聲字,也必須對所表達事物的屬性與分類有明確的了解與把握,如「汔」屬水,「棒」屬木,「軌」屬車等,都表明了對這些事物屬性的一種確定的理解。所以,象形文字的發明與運用是在思維具有一定邏輯性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的。然而,形象與意義的定性和契合,在某種程度上卻消弱了變幻無窮的想像力,使得不受拘束的幻想折斷了它的翅膀,神話的產生因此受到了阻礙。

另外,象形文字的發明與使用無疑培養了抓住事物特徵忽略細節的觀察方法,這就大大提高了概括能力。因為象形文字必須以最簡約、最能概括事物特徵的方式來表現事物,它要求創造者必須芟除繁縟的枝枝叉叉,忽略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最迅捷地抓住事物的根本與特點,使此事物與彼事物區別,以便使人們一望而知所它所表達的是什麼意義。這就訓練了人們對特點、核心乃至本質的把握,提高了對事物的概括能力,相應的,也就造成了觀察上具體性程度的降低。這以後,中國哲學、美學中的一系列命題,如中國哲學中的「得意忘言」,「遺形取神」等理論,「畫龍點睛」等傳說,均是這種思維特性的產物。

第四,與表音文字相比,象形文字無疑對人格化的普遍運用有不利的影響。表音文字可以很方便地將任何事物人格化。如在梵語中,sū的意義為「產生」,加後綴變成Savitr便完成了人格化,意為產生者;dha意為「確立」,加後綴成為Dhartar,意為「維系者」,變形成為Tratar,意為「捍衛者」,等等。如此方便的轉換,特別容易引起馬克斯·繆勒(Max.Müller)所說的「語言的疾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人格化的過程。而對象形文字來講,意義一旦確定,在文字傳承的過程中,要有所變異相對來說要艱難得多。尤其是,漢語中沒有特定的人格化的語法現象,這使得人格化的普遍運用受到阻礙。

綜上所述,象形文字的產生與運用是神話思維的大敵。自從象形文字產生,文字傳承取代了語言傳承之後,神話就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其消亡的過程。因為,受過文字訓練的人們的思維有了很大的改變與提高,這使得神話在記錄過程中必然會被選擇、被改變,最終被理性化。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埃及的情況。種種跡象表明,埃及原本是一個神話大國,但是,現存埃及神話在文獻記載中變得十分匱乏,支離破碎,我們只能根據一些片斷的記載來重新構擬其神話系統。為什麼,因為埃及同樣使用象形文字。這表明,象形文字的發明即使不是神話消亡的決定性原因的話,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注釋:
--------------------------------------------------------------------------------

[i] 見《太陽之子:古代中國的神話和圖騰主義》,收入《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楊民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頁。當然,這里的中國神話,主要是指漢族的上古神話。

[ii] 見《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中《序言》(第4頁)、《太陽之子:古代中國的神話和圖騰主義》(第1頁)、《現代中國民間宗教的商代基礎》(76-91頁)等章節。

[iii] 這一觀點源自於張光直的《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收入《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第492-493頁。

[iv] 見拙作《中國神話形成的途徑——歷史神話化》,《東南文化》1996年第3期;又收入《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8年,第54-69頁。

[v] 可以參看的專著有苗啟明《原始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劉文英《原始思維的機制與原始文化之謎》,濟南,《文史哲》1988年第1期;郭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陳孟麟《從類概念的產生發展看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萌芽和邏輯科學的建立》,《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劉文英《原始思維怎樣走向邏輯化》,載《哲學研究》1987年第7期。《試論類比推理的邏輯結構與認識功能》,《求是學刊》1984年第3期;劉文英,《論原始思維的類化意象》,載《雲南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劉蔚華《原始思維的進化》,《齊魯學刊》1985年第6期。張堯官《人類意識發展的系統分析》,《哲學研究》,1982年第5期。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原始思維發生學研究導論》《哲學研究》1988年第2期。托波羅夫《神秘的數字》,《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4期。《數:科學的語言》,商務印書館,1985年

[vi]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0頁。

[vii] 轉引自里博《擴散想像》,收入蔣孔陽主編《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55頁。

[viii] 彭毅搜集了《山海經》中八個「變化」的例子,總結出上述結論。見《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台北,《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第24-25頁。

[ix] 《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現代中國民間宗教的商代基礎》,第77-78頁。

[x] 西漢以前的至上神發展歷史,可參見拙作《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洪葉文化公司1998年,第81-130頁。

[xi] 具體例證見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06-109頁。

[xii] 具體例證見列維-施特勞斯《野性的思維》,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6—15頁。

[xiii] 見《野性的思維》,第8-9頁。

[xiv] 《美學》第二卷,第64-65頁。

⑤ 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個博客管理系統源碼,可是怎麼也運行不了,做不成系統,麻煩指點一下謝謝 !

你下載的是php嗎?如果是 需要安裝,然後在本地搭建運行環境。如果是asp,那麼你需要內開通iis服務才能瀏覽,上容述兩個源碼都需要資料庫,沒有資料庫無法運行。請參考我的博客:智宇博客。有更詳細的內容分享給你。

⑥ 為什麼中國哲學在5000年的發展中都無法成為體系,一直都是零散不成系統的

中國哲學的發展可謂是淵源流長,也是有相當長的歷史了,但是卻在5000年的歷史發展中都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真正的體系,那自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中國哲學其實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哲學裡面的不同的觀點有著不同的價值,雙方也會有各自的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⑦ 形容事物零碎鎖細不成系統的成語

雞零狗碎 (jī líng gǒu suì)
解釋:形容事物零碎細小,不成體統。
出處:茅盾《雨天雜寫內》:「則此容一特點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擬題曰:'雞零狗碎'雲爾。」
示例:那~的事,恕不細說,但值得大書特書的奇跡,放過未免可惜。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

⑧ 不成系統的介詞是語言的哪種形式

很多孤立語,屈折語都有前置詞。
前置詞в

в加6格,表示在.......里,回答где的問題。如:

在商店裡:в магазине

在北京市:в пекине

在服裝部:в отделе одежда

в加6格。表示在.....年、在.......月,回答 的問題。如:

在1998年:в тысяча девятьсот девяносто восьмом году

在10月份:в октябре

в加4格,表示「往何處」,回答 的問題。如:

去商店:в магазин

去天津:в город тяньцзинь

去電影院:в кино

往桌子里: в стол

в加4格,表示在......天,在......時,在星期......,回答 的問題。如

在這一天 : в этот день

在兩點鍾 : в два часа

在星期五 : в пятницу

前置詞на

На 加6格,表示在……上,回答где 的問題。如:

在桌上:на столе

在二樓:на втором этаже

На 加6格表示在…….星期,回答когда的問題。如:

在本周:на этой неделе

在上星期:на прошлой неделе

在下星期:на будущей неделе

На 加4格表示「往……上」,回答куда的問題。如:

上街:на улицу

往桌子上:на стол

На加4格表示時間、期限,回答на сколько времени的問題。如:

去一周,為期一周:на неделю

去三天,為期三天: на три дня(數詞用了第四格,後面的名詞仍然用單數第二格)

注意:在表示「在......里」意義時,某些名詞固定於前置詞на連用,應牢記。如:

在工廠里:на заводе

在火車站:на вокзале

在郵局:на почте

在電報局:на телеграфе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⑨ win7系統中word顯示分兩欄調不成一欄了,大家有辦法嗎

Word2010如何分兩欄,三欄,多欄技巧 
  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分欄樣式,這種樣式是最常見,也是最普遍的排版方式。所有學習Word排版,這項技巧是必須要掌握的。想必大家已經講解了在Word2003與Word2007中分欄的方法,下面win7之家為大家演示在Word2010中分欄的技巧操作。 
 
  ①如果你需要給整篇文檔分欄,那麼先選中所有文字;若只需要給某段落進行分欄,那麼就單獨的選擇那個段落

②單擊進入「頁面布局」選項卡,然後在「頁面設置」選項組中單擊「分欄」按鈕,在分欄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欄、二欄、三欄、偏左、偏右和「更多分欄」;這里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的欄數來選擇合適的。

⑩ 我新做的系統為什麼有好多軟體裝不上 或者裝上了以後運行不成

你什麼系統,這么重要的信息都不提供

不是vista吧,是的話正常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