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不可畏懼是成語嗎

不可畏懼是成語嗎

發布時間: 2020-11-24 17:32:29

A. 形容無所畏懼的成語有哪些

傲雪凌霜、勇者不懼、從容就義、膽粗氣壯

B. 畏懼的四字成語

膽顫心驚:顫:發抖。copy形容非常害怕。
惶惶不安:惶惶:恐懼不安。指心中驚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誠惶誠恐: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怛然失色: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大驚失色: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惶恐不安: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噤若寒蟬: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心驚膽戰: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C. 形容不害怕,不畏懼,四字成語

不畏艱險,無所畏懼,勇敢無畏。謝謝!^ω^

D.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語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慄、心有餘悸、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戰戰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慄慄危懼、誠惶誠恐、魂飛魄散、驚恐萬狀、駭人聽聞、大驚失色、恐慌萬狀、汗不敢出、寒毛卓豎、膽顫心驚、談虎色變、怛然失色、擔驚受怕。

1、不寒而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hán ér lì,意思是恐懼心理引起的驚抖。

《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滑民佐吏為治。」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嚇得不寒而慄。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

2、心有餘悸,讀音:xīn yǒu yú jì,漢語成語,解釋: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感到害怕。

出自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餘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3、膽戰心驚(dǎn zhàn xīn jīng),成語。戰:通「顫「發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碧野《富春江畔·冰壺與雙龍》:「我們沿著洞壁往下走,手扶欄桿,探步石級,膽戰心驚。

4、毛骨悚然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áo gǔ sǒng rán,釋義:身上毛發豎起,脊樑骨發冷,用來形容十分恐懼。

茨威格《偉大的悲劇》(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21課):「這里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沒有任何區別。」

5、誠惶誠恐,讀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會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形容非常小心謹慎以至於害怕不安的樣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恭維、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郭沫若《北伐途中》:一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後把那段危險的地面通過了。

E. 形容畏懼的成語

畏縮不前 [wèi suō bù qián]
[釋義]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F. 無所畏懼是成語嗎

無所畏懼是個成語
[拼音]
[wú
suǒ
wèi
jù]
[解釋]
畏懼:害怕。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出自]
《魏書·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雲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G. 形容在困難面前不畏懼的成語

【長來風破浪】比喻志向遠大,自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乘風破浪】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逆流而上】逆:倒。逆水前進。比喻迎著困難而上。
【披荊斬棘】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劈荊斬棘】①砍伐荊棘。②比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破浪乘風】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同「乘風破浪」
【咬緊牙根】形容盡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難,忍耐堅持,決不改變既定的意向。
【咬緊牙關】盡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難。

H. 形容心裡害怕恐懼的成語

誠惶誠恐 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處:漢·杜詩《乞退郡疏》:「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怛然失色 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出處: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擔驚忍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擔驚受恐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擔驚受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水滸傳》第三五回:「你們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處,不擔驚受怕,我卻有一條妙計,只是難教你。」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膽顫心驚 顫: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生長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膽裂魂飛 裂:破裂。魂:魂靈、神志。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處: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且說王觀察見防營軍作亂,嚇得個膽裂魂飛。」
膽破心寒 形容由於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膽喪魂驚 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處:《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膽喪魂消 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
膽小怕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出處:巴金《談〈寒夜〉》:「他後來竟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膽小如豆 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裡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膽小如鼠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小如鼷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戰心寒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常子是膽戰心寒。」
膽戰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迴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膽戰心驚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膽戰心搖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吊膽提心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話。」
膚粟股慄 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君子念此,膚粟股慄矣。」
股戰而栗 戰:怕;栗:發抖。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骨寒毛豎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
骨軟筋麻 ①形容精疲力盡的樣子。②形容極其害怕的樣子。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亂,將身子盡力挨出,挨得骨軟筋麻,才到得稀鬆之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眾臣悚懼,骨軟筋麻。戰戰兢兢,痴痴瘂瘂。」
駭人聽聞 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出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駭人聞聽 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同「駭人聽聞」。
出處:《豆棚閑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願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寒毛卓豎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出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寒心酸鼻 寒心:心中戰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裡害怕而又悲痛。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
汗不敢出 嚇得連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緊張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汗出浹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同「汗流浹背」。
出處:漢·劉向《續列女傳·楊夫人》:「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浹背。」
汗出洽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浹背」。
出處:《漢書·王陵傳》:「[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對。」
汗流夾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浹背」。
出處:清·昭連《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夾背,出謂人曰:『此誠宰相語。』」
汗流浹背 浹:濕透。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後漢書·伏皇後紀》:「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同「汗流浹背」。
出處:《舊唐書·昭宗紀》:「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稱兵入朝,不由奏請,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對。」
汗洽股慄 汗流浹背,兩腿顫抖。形容害怕、恐懼的樣子。
出處:宋·陸游《跋韓立道所藏蘭亭序》:「雖單於不覺自失,況餘子有不汗洽股慄者?」
惶惶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飛膽顫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裂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島左堵右擋支持不住,看到劉鐵沖在前邊直取他來,嚇的他魂飛膽裂,關山一群保護著小島狂跑猛竄!」
魂飛膽落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破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膽戰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敦煌變言集·難陀出家緣起》:「怕怖莫知為計,魂飛膽戰心惟。」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飛魄喪 比喻非常恐懼害怕。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
魂飛魄颺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魄越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神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飛天外 形容萬分恐懼,或受到某種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魂耗魄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飄神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喪神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亡膽落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二回:「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
魂消膽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段愷]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魂消魄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魂消魄喪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噤若寒蟬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出處:《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驚惶萬狀 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魂動魄 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驚魂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驚恐失色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驚恐萬狀 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神破膽 形容極其恐懼。
出處: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驚弦之鳥 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
驚心悼膽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出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卷上:「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驚心吊膽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驚心裂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同「驚心破膽」。
驚心破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
驚心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亦作「驚心褫魄」。
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跼蹐不安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恐後爭先 指害怕落後,追求上進。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沖直撞,恐後爭先。」
恐慌萬狀 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恇怯不前 恇怯:恐懼畏縮。恐懼畏縮,不敢向前。
出處:《宋史·楊瓊傳》:「及聞清遠之敗,益恇怯不前。」
淚如泉涌 眼淚象泉水一樣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處:唐·劉損《憤惋詩三首(其三)》「莫道詩成無淚下,淚如泉滴亦須干。」
淚如雨下 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處:宋·陸游《聞虜亂有感》詩:「有時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淚如雨。」
淚下如雨 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
出處:宋·陸游《聞虜亂有感》詩:「有時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淚如雨。」
慄慄危懼 慄慄: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尚書·湯誥》:「慄慄危懼,若將隕於深淵。」
臉無人色 形容極端恐懼。
了無懼色 懼:害怕;色:神色。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戚顏色不變,了無懼色。」
毛發倒豎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結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出處: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著他。」
目瞪舌彊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舌撟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舌強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定口呆 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出處:《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目怔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捻神捻鬼 形容驚慌害怕的樣子。
怕風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艱難困苦,嬌氣十足。
怕鬼有鬼 比喻害怕什麼,偏偏要碰到什麼。
怕死貪生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怕硬欺軟 害怕強硬的,欺負軟弱的。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魄散魂飛 形容非常恐懼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綉襦記》第三十齣:「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痴。」
魄散魂消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魄消魂散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欺軟怕硬 欺負軟弱的,害怕強硬的。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五娘請糧被搶》:「點催首放富差貧,保上戶欺軟怕硬。」
欺硬怕軟 欺:欺凌。怕:害怕。欺凌強硬的,害怕軟弱的。指吃硬不吃軟。
鉗口撟舌 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怯聲怯氣 形容說話的語氣膽小而不自然。
肉顫心驚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出處:《三國演義》第九回:「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肉跳神驚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出處:老舍《神拳》第三幕:「知縣肉跳神驚坐立不安。」
肉跳心驚 心裡吃驚,身上肉跳。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三魂出竅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喪膽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色若死灰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麼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處:《莊子·盜跖》:「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舌撟不下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的神態。
出處:《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
神逝魄奪 猶言魂飛魄散。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肆無忌憚 肆:放肆;忌:顧忌;憚:害怕。非常放肆,一點沒有顧忌。
出處:《禮記·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縮手縮腳 由於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也形容做事膽小,顧慮多,不敢放手。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喊了許久,店家方拿了一盞燈,縮手縮腳的進來。」
縮頭縮頸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同「縮頭縮腦」。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遠遠一條長街只看見三四個人,蹀躞著,縮頭縮頸歪斜著走。」
縮頭縮腦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
出處: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並要求學校當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
貪生惡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同「貪生畏死」。
貪生怕死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貪生畏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I. 什麼不畏懼成語

無所畏懼_成語解釋
【拼音】:wú suǒ wèi jù
【釋義】:畏懼:害怕。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J. 形容驚恐、恐懼的成語

毛骨悚然、怵目驚心、馳魂奪魄、動魄驚心、膽戰心驚
一、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釋】: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翻譯】:秦王聽說了,不知不覺脊樑骨發冷,十分恐懼。
二、怵目驚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釋】:看見某種嚴重情況,心裡感到震驚。
【出自】:聞一多《龍鳳》:你記得復辟與龍旗的不可分離性,你便會原諒我看見「龍鳳」二字而不禁怵目驚心的苦衷了。
三、馳魂奪魄 [ chí hún ó pò ]
【解釋】:形容振撼心靈。
【出自】:徐遲《地質之光》:「各種印象,新鮮而又庄嚴,使他目不暇給,馳魂奪魄。」
四、動魄驚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解釋】: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出自】: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其事至險計至毒。道路相告,動魄驚心。
五、膽戰心驚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釋】: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三回:三藏見說,又膽戰心驚 ,不敢舉步。
【翻譯】:三藏看見說,十分害怕,不敢走。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