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曹劌有什麼故事成語

曹劌有什麼故事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1-24 21:42:07

1. 出自《曹劌論戰》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曹劌論戰》的成語: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再衰三竭。

1、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再衰三竭

釋義:竭:盡。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

出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3、彼竭我盈

釋義: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 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出處:彼竭我盈,故克之。

譯文: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4、轍亂旗靡

釋義:轍:車轍;靡:倒下。 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出處: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1)曹劌有什麼故事成語擴展閱讀:

《曹劌論戰》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

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後,魯庄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庄公殺死公子糾。

魯庄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2. 曹劌有關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

3. 出自《曹劌論戰》的成語有哪些

一鼓作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初聽這話,還是~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再衰三竭:
【解釋】:竭:盡。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希特勒已到~之時,他對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兩處的進攻已經失敗。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語法】:連動式;作定語;含貶義

彼竭我盈:
【解釋】: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示例】:文中……敘述了利於開始反功的時機——~之時。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敵人疲了我軍鬥志正旺

轍亂旗靡:

【解釋】: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示例】:陣勢一動,~,眼見得無法支持,紛紛敗走。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七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4. 曹劌亂戰中有什麼成語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結構】緊縮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作;不能寫作「做」。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辨析】~和「一氣呵成」;都有「一口氣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時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勁;趁熱打鐵;多用來形容戰斗時振奮精神;鼓足干勁;勇往直前;「一氣呵成」偏重在安排緊湊;迅速完成;多用來形容寫文章或做事過程中不間斷、不放鬆;一口氣把它寫完或做完。


【例句】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准備工作做完。


【成語故事】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庄公准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庄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准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庄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准備進兵。庄公也准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庄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庄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庄公十年》



5. 古代戰役中的成語典故

古代戰役中的成語典故:一鼓作氣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庄公准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庄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曹劌見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准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庄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准備進兵。庄公也准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庄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庄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庄公十年》

6. 與曹劌相關的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yī gǔ zuò qì ]

  •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 出 處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例 句

    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准備工作做完。

7. 曹劌相關的成語

一鼓作氣

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8. 曹劌有關的成語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基本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褒義
出 處
《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9. 成語概括曹劌 戰術

《曹劌論戰》相關成語:
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
3、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

4、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10. 關於曹劌的成語

一鼓作氣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魯軍一鼓作氣,大敗齊軍。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庄公准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庄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居高位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准備,也是獲勝的必要條件。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庄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准備進兵。庄公也准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還不可以。」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庄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庄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次擊鼓,勇氣變枯竭了。敵軍勇氣枯竭,我們卻勇氣十足,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是一個大國,軍力不能低估,很難推測出他的情況,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下,說明倉皇逃竄。) 【寓意】「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乾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