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中的成語故事
不是成語故事。是神話故事。成語故事都是有寓意的,神話故事就是小說
2. 告訴我嫦娥奔月,飛蛾撲火,誇父追日的成語故事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娥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誇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誇父神話故事主要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列子·湯問》在手杖化桃林的細節上稍有不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關於鄧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說「誇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誇父之山,郝懿行說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後代以「誇父」名山的還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與誇父追日相聯系的傳說。
子撲到火上,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也可寫成「飛蛾投火」、「飛蛾投焰」或「燈蛾撲火」。〈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魯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過當他面對這些投向燈火的小飛蛾時,激起了贊賞的心情。
飛蛾是鱗翅目昆蟲中的一大類,與蝴蝶相對應。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時翅膀呈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但有趨光性,喜歡聚集在光亮處,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人們利用該習性,用黑光燈(其波長更適合昆蟲的視覺)來引誘蛾類,既可用來捕殺害蟲,也可用來採集蛾類標本。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朝有一個少年才子,名叫到藎。他是當朝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到溉的孫子。到藎十分聰明刻苦,自幼就能寫詩作文。皇帝蕭衍非常稀愛他,常帶他到京口,登上北固樓吟詩作賦。有一次,梁武帝蕭衍看過到藎寫的詩後很贊賞,便與到溉開玩笑說:「南怪你每次上書都寫得那麼出色,大概是孫子替你寫的吧?!」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並提筆為到溉題了一首詩,詩上說:「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意思是:硯台磨出墨水來寫字,飛動起毛筆的毫鋒來寫書信與文章。這毛筆、硯台就像是飛蛾投火一樣,自己毀掉了身體也毫不吝惜。你的年紀已很老了,文章可由孫子到藎來代寫了。
3. 像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故事也是成語嗎
像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故事也是是成語。成語包括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紀實故事,嫦娥奔月是神話故事。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嫦娥奔月,漢族神話傳說中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度過。
4. 成語嫦娥奔月比喻的是什麼
嫦娥奔月 cháng é bēn yuè
成語解釋
嫦娥:月宮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成語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飛向月球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5. 中秋祝福語用到成語典故
嫦娥奔月
【拼音】cháng é bèn yuè
【典故】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
【釋義】嫦娥:月宮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飛向月球
【同韻詞】凶飢妖孽、嘔心瀝血、視如土芥、餐霞漱瀣、永不磨滅、始終不懈、寒蟬凄切、英才大略、死亡枕藉、身敗名裂、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思過
【示例】嫦娥奔月,龍宮探寶。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成語造句】
◎」 嫦娥奔月」、」順風耳」、」千里眼」、」環球旅行」等都一一實現了,宇宙飛船、太空梭、雷達、射電望遠鏡、人造衛星等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突出的科技成就。
◎ 比如,如果用物理語言來描述一m雕塑作品,所描述出來的就不再是一個藝術品而是一個物理實體;同樣,盡管神話和科學技術之間也許有某種聯系,但嫦娥奔月和登月飛船的發射卻完全是兩碼事n,前者是幻想,後者是事實;音符和數字都是符號,但數學定理和樂譜之間卻大相異趣;哲學早就希望能象數學般的嚴謹,又象藝術那樣感動人,但這至今還是一種理想。
◎ 其中月餅模花樣最多,大的直徑2尺,小的僅3寸,中心圖案一般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葯、暗八仙、八寶等,外環也有各式圖案花邊。
◎ 在中國古代,同樣有過一個神話時代,《女媧造人》、《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等等神話故事成為後世許多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土壤。
◎ 即使沒有多麼情節可言的《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三劇中的三位女角,那載歌載舞的場面,又是多麼使人賞心悅目!
◎ 我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在《山海經》、《帝王世紀》上,有」飛人」、」飛車」等傳說。
◎ 你沒有也不可能想到,我們是要做一個奇特的實驗,要考察一下歷史上有沒有嫦娥奔月這件事?究竟是事實還是傳說。」
◎ 鏡頭接著掃視了從地球到月球的遙遙長空,沒有什麼嫦娥奔月的身影,而且,月球背面那個」嫦娥」隱居的仙洞,也是死一般的寂靜……
◎ 第一部短片是關於嫦娥奔月的歷史考察,影片把人們視野帶到了五千年前的中國大地。
◎ 說古有新聞而今之新聞實出古之新聞,便無異於說汽車源於木牛流馬,飛機來自嫦娥奔月。
◎ 尹高山毫不思索地說:」這有什麼好說?,像嫦娥奔月那樣唄!」
6. 嫦娥奔月不是成語故事吧!怎麼能放來成語故事裡面
嫦娥奔月,中國神話傳說中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後羿為求得長生不老向西王母求長生不死葯。他的妻子嫦娥因歹人奪葯,無奈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月宮,成為廣寒宮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