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背水

成語背水

發布時間: 2020-11-25 05:29:43

1. 背水一戰 成語

背水一戰 [bèi shuǐ yī zhà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例 句
1. 預選賽出現的全部希望就在這最後一搏,隊員們決心~。

2. 背水打一成語

倒背如流
dàobèirúliú

[釋義] 能很流利地把書本、詩文或資料倒轉過來背。形容讀得滾瓜爛熟。
[正音] 倒;不能讀作「摔倒」的「dǎo」;背;不能讀作「背包袱」的「bēi」。
[近義]
滾瓜爛熟
[用法] 多指背誦;用於熟讀時往往帶有誇張的成份。一般作謂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滾瓜爛熟」;都能表示熟讀或背誦得非常流利。但「滾瓜爛熟」;形容讀得極純熟;極順利;~語義重;誇張地表示熟讀到了能倒背的程度。
[例句]
小麗學習很認真;幾乎每篇語文課文她都能~。

3. 成語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_成語解釋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4. 成語背水一戰的故事

【成語】: 背水一戰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5. 背水一戰之類的成語

決一死copy戰
拼音: jué yī sǐ zhàn 簡拼: jysz
近義詞: 決一雌雄 反義詞: 不分勝負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形容不怕犧牲
解釋: 拚死一戰以決勝負
出處: 《清史稿·文宗本紀》:「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面,獨不能與賊決一死戰耶。」

背城一戰
拼音: bèi chéng yī zhàn 簡拼: bcyz
近義詞: 背水一戰、背城借一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6. 背水一戰成語中的主角是誰

背水一戰講的是漢軍與趙軍交戰,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的故事。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指的是西漢開國功臣,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韓信。背水一戰用來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當年韓信是如何背水一戰取得大捷的?
前205年八月,劉邦一面在蒙陽抗擊楚軍西進,一面派韓信攻打魏豹。魏豹是魏國之後,曾被項羽封為西魏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劉邦出關時曾投降於漢,後見劉邦兵敗彭城,對六國之後又傲慢無禮,動輒海罵,又背漢歸楚。韓信出奇兵用木嬰(捆著大肚子、小口頸的陶瓶子的木排)載軍渡過黃河,奇襲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而後長途奔襲,一舉攻下平陽,俘虜魏豹。
韓信破魏之後,提出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作戰計劃。增兵三萬,東收趙地,北服燕、代,而後佔領齊地,最後合擊項羽於榮陽、彭城之間。於是,劉邦立即命韓信、張耳率領三萬精兵,去進攻趙國。
前204年十月,韓信、張耳率兵向井脛(今河北井隆舊城)進發,趙王歇和陳余在井隆口設防,准備與漢軍決戰。井隆,是太行山中部的東西主要交通線,因山四周高,中間低,山形如井而得名,扼住井徑口,兵馬再多也無法東進。韓信到井隆後,見趙兵守衛森嚴,只好停軍不前,派人偵察趙軍虛實,再相機行事。
陳余有個謀士叫李左車,極有謀略,善於用兵。他得知韓信按兵不動,對陳余說:「韓信佔領西河(即黃河以西地區),俘虜魏王,取得一連串的勝利,又有張耳輔佐,其士氣之盛,我們不宜同他馬上開戰。韓信長途跋涉,軍糧補給困難,井脛山路崎嶇狹窄,大隊人馬無法行走,糧草錨重只能跟在最後面,若派出三萬人馬從小路先斷韓信糧草,趙軍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在大山之中,韓信無處籌糧,不出十天,韓信必敗。」
陳余書生氣十足,不懂用兵之道,老是講什麼仁義之師不用奇詭詐謀,說:「兵法說自己兵力十倍於敵人可以包圍敵人,兩倍於敵可以開戰,戰則必勝。現在韓信號稱數萬軍隊,實際上並沒有幾萬人;又千里奔襲,疲勞不堪。而我們有二十萬大軍卻避而不戰,諸侯們都以為我們膽小可欺,都會來進攻我們。」他固執己見,拒絕採納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聽說李左車的建議,大驚失色,果如此,漢軍必然大敗;後又聽說陳余拒不採納,心中大喜,知道陳余不足為懼,乃下令進軍,距井徑口三十里處扎營,命士兵和衣而卧,隨時聽令。半夜時分,韓信選輕騎兩千,每人拿一面漢軍旗幟,避開正道,翻山越嶺,人不知鬼不覺地埋伏在趙軍大營周圍,告誡他們;當看見趙軍傾營而出追擊漢軍時,即沖入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就行了。
接著,韓信即率軍渡過綿水,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不止,以為韓信根本不會用兵。天亮之後,韓信率軍沖殺過來,兩軍混戰良久,不分勝負。韓信、張耳故意裝出失敗的樣子,丟掉旗鼓軸重邊戰邊退,向背水而陣的漢兵靠攏。趙軍見漢軍退走,果然傾營而去,邊追邊搶戰利品。
漢軍前有趙兵,後是河水,沒有任何退路,只有殺出一條血路才能逃生,因而兩軍會合一處,奮勇拼殺。趙兵遭到漢軍的突然反擊,大吃一驚,急忙應戰,才發現漢軍並非如想像的那樣不堪一擊,事實正相反,趙軍人數雖多,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雙方激戰到中午,陳余見一時難分勝負,傳令收兵回營。
哪知道趙營上空飄揚的全是漢軍旗幟,趙軍以為趙將已全部被擒,無心戀戰,發一聲喊,四散逃命。趙王歇和陳余指揮隨從殺了幾十個逃跑的士卒,想重整軍容,哪裡禁得住!漢軍趁勢沖殺,趙軍全軍覆沒,趙王歇被俘,陳余被殺,韓信遂一舉佔有了趙國的大片土地。
漢軍一戰破趙,全軍一片歡騰,紛紛向韓信慶賀,同時間韓信說:「按兵法規定,安營紮寨,排兵布陣,要右靠山陵,左依水澤,最忌的就是背水陳兵。將軍背水列陣,我們心裡不服,結果卻大獲全勝,這是什麼道理呢?」
韓信回答說:「這在兵法上也有記載,各位不注意吧了。兵法有雲:『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我正是按這句話做的。我平常對將士們關心不夠,僅靠軍令指揮作戰,將士們並不親附我,我不置之死地,更不會捨生忘死地為我作戰。否則,將士們見趙軍勢大,必然後退潰逃,哪有現在的勝利。」諸將聽後,由衷佩服,說:「我們和將軍相比,差得實在是太遠了。」
韓信知道李左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曾下令軍中有生擒李左車者賞金千斤。戰斗結束後,李左車果然被俘。韓信親自為李左車松綁,虛心求教用兵燕齊的方略。李左車被韓信誠意所感動,分析雙方形勢之後,建議韓信改強攻為撫慰,攻心為上,用兵次之,旬日之間,燕地百姓將自動歸服。韓信一一照辦,果然不戰而下燕地。

7. 背水一戰 是成語嗎 出處及相關故事簡介

背水一戰是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 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白話文:「韓信於是派遣一萬人先行,出,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

相關故事: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

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

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

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

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賓士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

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7)成語背水擴展閱讀:

一、成語解析: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背水一戰了。 ◎理由《高山與平原》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近義詞】一決雌雄、破釜沉舟、濟河焚州、背城借一、濟河焚舟、浴血奮戰

【反義詞】重整旗鼓

二、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

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後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後呂後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8. 關於背水的成語

關於戰爭的成語—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

9. 什麼成語後面是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

10. 背水的成語有哪些

  1. 背水一戰_成語解釋

  2.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3.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