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哲學原理總結
1. 收集整理富含哲理的寓言、成語故事、典故、名言等五則,並把它們包含的哲學道理總結出來。
寓言故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一個地方,城門下有個池塘,魚兒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著。有一天,忽然城門上起了大火。條魚兒見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 但是,其他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它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逃跑。結果,除了那條逃跑的魚外,別的魚都遭了殃。原來,城門失火後,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救火。大家從池塘里取水往城門上潑,不會兒,城門上的火熄滅了。但池塘里的水卻被淘干,結果。沒有逃走的魚全都遭了殃。
這個寓言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城門與旁邊的水池在一定條件下是有聯系的。城門失了火,這就是條件。由於失了火,池塘里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就使它們建立了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也是如此。人取水救火從而使魚兒與城門建立了聯系。逃走了的那條魚明白這一道理,保全了性命,沒逃走的魚兒不明白這一道理,因此遭了殃。
其實,在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聯系著的,具體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無一不是如同火一水一魚的聯系一樣,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當然,客觀世界的聯系要復雜得多,有外部聯系與內部聯系、本質聯系勺非本質聯系、主要聯系與次要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客觀事物聯系時要加以區別的。這些聯系是不依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隊比訂正確地認識它,從而創造定的條件使之有利於人類,陌術能主觀任意地否定它。否則就會遭殃。
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或者說總是運動的
典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握重要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專門研究傳授經學的學官嗎? (你)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議論,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十分驚奇地說:「你如今的謀略才幹,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吳縣的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長你看清楚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後離去
事物是變化的 不能老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水滴石穿 量變引起質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量變引起質變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沒有分清矛盾主次關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蟬在一邊鳴叫,一邊喝著樹上的露水,不知道螳螂在蟬身後,它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黃雀正伸長脖子,想捉螳螂,卻不知大樹下有人正准備拿彈弓射它。
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有問題請追問 以上資料由我們各大網友整理出來 非本人原創 僅供參考 如有錯誤 請提醒 謝謝
2. 以下成語或俗語分別說明了什麼哲學原理請指出後舉例說明。
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3. 行測常識:成語俗語里的哲學原理
一無所有yīwúsuǒyǒu [釋義] 什麼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語出] 《敦煌變文集·回廬山遠公話》:「答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近義] 空無所有 空空如也 兩手空空 身無長物 家徒四壁 [反義] 無所不有 無所不包 包羅萬象 應有盡有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4. 一網打盡"成語"中的哲學原理
一網打盡
比喻一個來不漏自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拼音]
yī wǎng dǎ jìn
[出處]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四卷:「劉見宰相曰:『聊為相公一網打盡。』」
[例句]
公安人員大智大勇,很快就將罪犯一網打盡。
[近義]
一掃而空 斬草除根 除惡務盡 一掃而光 ...
[反義]
漏網之魚 一介不取
5. 幾個成語體現的哲學道理
鄭人買履;做事死板教條,不從實際出發,終將一事無成。
圍魏救趙指解決問題要抓主要矛盾
杞人憂天:否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
拔苗助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違背客觀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
6. 成語詩詞中的哲學原理總結
韜光養晦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近義]
韞匵藏珠 閉門不出 韜光晦跡 養晦韜光 ...
[反義]
鋒芒畢露
7. 高中政治之成語,俗語所蘊含的哲學道理
這個問題太大了。成語中包含有哲理的,大量而且普遍。
「審時度勢」是說:
A.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B.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端正主觀動機
C.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分析利用條件達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D.主觀能動性發揮受一系列主觀因素制約
「削足適履」違背的哲理是:
A.要抓住主要矛盾 B.發揮主觀能動性C.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D.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下列看法最能體現矛盾的統一的是:
A.積勞成疾 B.聲東擊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下列成語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①抱薪救火 ②滄海桑田 ③唇亡齒寒 ④覆巢無完 ⑤畫餅充飢 ⑥揮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下列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①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對症下葯,量體裁衣 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涸澤而漁」的做法從哲學上看:
①忽視了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②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③無視事物之間聯系的客觀性
④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正確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
C.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 D.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舍卒保車」體現辯證法原理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要按規律辦事
C.整體與局部相互依賴,整體高於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
「萬事如意」從哲學上看違背了______哲理。
A.世界的物質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運到的絕對性
「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否定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C.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D.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新陳代謝」的哲學寓意是:
①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③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這一說法體現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事物發展起主導作用 B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C.要善於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下列成語與「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詩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B.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C金無赤足,人無完人 D.滿招損,謙受益
8. 通過哲學原理寫成語或是諺語
物質決定意識
n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現象與本質
n 兔死狐悲:「狐悲」是假,「狐喜」是真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n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n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n 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
n 堤潰蟻穴,氣泄針芒;防微杜漸;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n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n 田忌賽馬、三步走戰略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行與曲折性的統一
n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n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n 好事多磨:事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n 瑞雪兆豐年;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n 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
n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唇亡齒寒;牽一發而動全身
n 五個統籌、城市帶動農村
9. 成語或是諺語反應出的哲學原理有哪些
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
[釋義]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語出]
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正音]
待;不能讀作「dǎi」。
[辨形]
待;不能寫作「侍」。
[近義]
刻舟求劍
墨守成規
[反義]
通權達變
10. 高中政治 成語體現的哲學原理
畫餅充飢: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沒有認識到意識不能代替物質。
掩耳盜鈴:誇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違背了物質的客觀性。
按圖索驥: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觀點,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
樹欲靜而風不止:物質具有客觀性,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事物發展是有規律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審時度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
刻舟求劍: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拔苗助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必將受到懲罰。
庖丁解牛:把握客觀規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未雨綢繆: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提高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守株待兔:把現象當本質、把偶然聯系當作必然聯系的錯誤觀點。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斷章取義:割裂了整體部分之間的關系,孤立地看問題。
舍卒保車:整體處於統帥和決定地位,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坐井觀天:把部分當作整體的錯誤觀點。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涸澤而漁: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堅持用發展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堤潰蟻穴,氣泄針芒;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好事多磨:事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淺嘗輒止、固步自封: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觀點,違背了認識應當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為二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堅持全面、一分為二的觀點盾問題。
禍福相依: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和而不同: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統一的。
因材施教: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