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跟矢有關的成語
『壹』 跟箭有關的成語
暗箭難防
冷箭最難防範。比喻陰謀詭計難以預防。
暗箭傷人
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裡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東箭南金
東方的竹箭,南方的銅,古時都認為是上品。比喻可寶貴的人才。
光陰似箭
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歸心如箭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歸心似箭
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箭不虛發
虛:空。形容箭術高超,百發百中。
箭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採取某種行動。
開弓不放箭
比喻故意做出一種要行動的姿態。
亂箭攢心
攢:積聚。亂箭身在心上。比喻內心極度痛苦。
明槍暗箭
比喻種種公開的和隱蔽的攻擊。
南金東箭
南方的金石,東方的竹箭。比喻優秀的人才。
駑箭離弦
比喻非常迅速。
如箭在弦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勢在必行。
萬箭攢心
攢:聚集。象萬枝箭聚在心上。形容萬分傷痛。
一箭上垛
比喻說話做事一次就成功。
一箭雙雕
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只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一箭之地
相當於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
一箭之遙
相當於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
暗箭明槍
比喻各種公開的攻擊和暗地裡的中傷。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
草船借箭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東南竹箭
比喻優秀人才。
放冷箭
乘人不備,放箭傷人。比喻暗中傷人。冷箭:暗箭。
光陰如箭
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箭拔弩張
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箭穿雁嘴
比喻不開口說話。
萬箭穿心
猶萬箭攢心。形容萬分傷痛。
弩下逃箭
比喻近者反能免遭禍殃。因弩箭射遠不射近,故有此比喻。
似箭在弦
好像箭已經搭在弓弦上,不得不發。
折箭為誓
折斷箭以表示自己的決心和誓約。
移的就箭
移動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遷就。
『貳』 跟矢有關的成語
有很多,如下,
矢的成語:
眾矢之的、矢志不渝、無的放矢、矢口否認、永矢弗諼、矢在弦上、矢石之難、身當矢石、矢心不二、親當矢石、矢口抵賴、亡矢遺鏃、矢力同心、桃弧棘矢、錦囊還矢、潔清自矢、一矢雙穿、集矢之的、矢如雨下、躬冒矢石、矢口狡賴、矢志不搖、矢死不二、函矢相攻、矢死無貳
『叄』 有關急矢的成語
迫不及待pòbùjídài
[釋義]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著急。
[語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後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正音] 迫;不能讀作「pài」。
[辨形] 及;不能寫作「急」;待;不能寫作「侍」。
[近義] 刻不容緩 急不可待
[反義] 待機而動
[用法] 多用來形容心情急迫。一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補充式。
『肆』 跟箭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移的就箭yídìjiùjiàn【解釋】移動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遷就。【出處】唐·劉知幾《史通·書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諧。」【結構】偏正式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伍』 有關「急」和「矢」的成語有哪些
含有「急」的成語有:心急如焚、急不可耐、急風驟雨、急功近名、急急忙忙
含有「矢」的成語有:矢志不渝、矢口抵賴、有的放矢、矢志不移、矢忠不二
『陸』 成語:( )矢( )( )與的和箭有關
眾矢之的 與箭有關
『柒』 有關矢志的成語
1、「矢志一方」並不是成語,而只是一個短語。
2、「矢志一方」的意思是指:致力於某一個方面,有時也用以強調在某一方面堅定的立場。
以上,供參考!
『捌』 與箭有關的成語
關於箭的成語 :
光陰似箭、
暗箭明槍、
萬箭鑽心、
歸心如箭、
明槍暗箭、
移的就箭、
南金東箭、
流光如箭、
萬箭攢心、
光陰如箭、
一箭雙雕、
箭不虛發、
東南竹箭、
箭在弦上、
一箭上垛、
時間如箭、
暗箭中人、
弩箭離弦、
亂箭攢心、
如箭離弦、
一箭之地、
一箭之遙、
箭無虛發、
草船借箭、
畏刀避箭、
隈刀避箭、
暗箭傷人、
日月如箭、
折箭為誓、
似箭在弦
『玖』 跟箭有關的成語
跟箭有關的來成語 :
光陰似箭、源
暗箭明槍、
萬箭鑽心、
歸心如箭、
明槍暗箭、
移的就箭、
南金東箭、
流光如箭、
萬箭攢心、
光陰如箭、
一箭雙雕、
箭不虛發、
東南竹箭、
箭在弦上、
一箭上垛、
時間如箭、
暗箭中人、
弩箭離弦、
亂箭攢心、
如箭離弦、
一箭之地、
一箭之遙、
箭無虛發、
草船借箭、
畏刀避箭、
隈刀避箭、
暗箭傷人、
日月如箭、
折箭為誓、
似箭在弦
萬箭穿心、
東箭南金、
歸心似箭、
箭穿雁嘴、
暗箭難防、
如箭在弦、
箭拔弩張、
弩下逃箭、
駑箭離弦、
筱簵之箭、
開弓不放箭、
三箭定天山、
開弓沒有回頭箭、
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拾』 有關急和矢的成語有哪些
愛鶴失眾ài hè shī zhòng
出處:《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意思:比喻因小失大。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李善註:「黯然,失色貌」
意思:黯然:心裡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本指心懷不好,臉色難看。後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遠遠不如。
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
出處: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意思:一百次中無一次失誤。表示射箭或打槍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無一失bǎi wú yī shī
出處: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意思:形容有充分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北叟失馬běi sǒu shī mǎ
出處:《舊唐書·蕭瑀傳》:「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意思:比喻禍福沒有一定。
不失圭撮bù shí guī cuō
出處:《漢書·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意思:圭撮:容量詞,六栗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形容數量准確。
不失毫釐bù shī háo lí
出處:《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意思:失:差。毫釐:很小的重量或長度的單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不失時機bù shī shí jī
出處:
意思:失:耽誤,錯過。時機:具有時間性的機會。不錯過當前的機會。指辦事要抓住適宜的時間和有利的機會。
倉皇失措cāng huáng shī cuò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頃已絕,嫗倉皇失措。」
意思:倉皇:匆忙,慌張。匆忙慌張,不知所措。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chā yǐ háo lí,shī zhī qiān lǐ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意思: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悵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意思: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麼似的煩惱不快。
成敗得失chéng bài dé shī
出處:《三國志·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意思: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意思: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怛然失色dá rán shī sè
出處: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意思: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大驚失色dà jīng shī sè
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意思: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大失人望dà shī rén wàng
出處:《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意思:指在群眾中嚴重喪失威望,威信掃地。
大失所望dà shī suǒ wàng
出處:《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意思:表示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
悼心失圖dào xīn shī tú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
意思:悼:悲傷;圖:謀劃。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張。
得不償失dé bù cháng shī
出處: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意思: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é dào 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意思: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得而復失dé ér fù sh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意思: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出處: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意思: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得失參半dé shī cān bàn
出處:
意思: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得失成敗dé shī chéng bài
出處: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意思:指得與失,成功與失敗。
動不失時dòng bù shī shí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意思: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意思:失節: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後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顧此失彼gù cǐ shī bǐ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五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意思: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忙亂或慌張的情景。
佹得佹失guǐ dé guǐ shī
出處:《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意思:佹:出於偶然的。指得失出於偶然。
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意思: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恍然若失huǎng rán ruò shī
出處:
意思: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寧,不知如何是好。
魂亡魄失hún wáng pò shī
出處:漢·楊雄《羽獵賦》:「魂亡魄失。」
意思: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jī bù kě shī,shī bù zài lái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意思:失:錯過。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雞蟲得失jī chóng dé shī
出處: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意思: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
交臂失之jiāo bì shī zhī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意思:比喻遇到了機會而又當面錯過。
謹毛失貌jǐn máo shī mào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畫者謹毛而失貌。」
意思:原指繪畫時小心地畫出了細微而無關緊要之處,卻忽略了整體面貌。後用以比喻注意了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進退失據jìn tuì shī jù
出處:《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意思: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驚愕失色jīng è shī sè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意思: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驚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出處:《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意思:由於驚慌,一下子不知怎麼辦才好。
驚惶失措jīng huáng shī cuò
出處:《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意思:由於驚慌,一下子不知怎麼辦才好。
驚恐失色jīng kǒng shī sè
出處:
意思: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酒後失言jiǔ hòu shī yán
出處:
意思:酒喝多了以後,不能自持,說了不該說的話。
舉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出處:宋·庄季裕《雞肋編》下卷:「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為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意思: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利害得失lì hài dé shī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傑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意思:好處和壞處,得益和損失。
流離失所liú lí shī suǒ
出處:《漢書·薛廣德傳》:「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意思:流離:轉徒離散。無處安身,到處流浪。
千慮一失qiān lǜ yī shī
出處:《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意思:失:錯誤。指聰明人的考慮,也會有不周到的地方。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qián rén shī jiǎo,hòu rén bǎ huá
出處: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意思: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小心謹慎,免得再失事。
窮不失義qióng bù shī yì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意思: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
窮大失居qióng dà shī jū
出處:《易·序卦》:「窮大者必失其居。」
意思:形容多而不適用。
若有所失ruò yǒu suǒ shī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意思: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裡感到空虛。
塞翁失馬sài wēng shī mǎ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意思: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喪身失節sàng shēn shī jié
出處:
意思:身受污辱,失去節操。
失敗為成功之母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
出處:
意思: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失道寡助shī dào guǎ zhù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意思: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意思: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失驚打怪shī jīng dǎ guài
出處:元·馬致遠《還牢末》第三折:「猛抬頭觀覷了失驚打怪,原來是匾金環故人猶在。」
意思:形容神色慌張或動作忙亂。也形容大驚小怪。
失張失智shī zhāng shī zhì
出處:
意思: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意思: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意思: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失之交臂shī zhī jiāo bì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意思: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過。形容當面錯過。
時不可失shí bù kě shī
出處:《戰國策·秦策四》:「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
意思:時:時機,機會;失:錯過。抓住時機,不可錯過。
爽然若失shuǎng rán ruò shī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讀《鵬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意思: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貪小失大tān xiǎo shī dà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達子……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意思: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萬無一失wàn wú yī shī
出處:《史記·淮隊侯列傳》:「以此參之,萬不失一。」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意思: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亡魂失魄wáng hún shī hún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裡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意思: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惘然若失wǎng rán ruò shī
出處:《後漢書·黃憲傳》:「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惘然若有失也。」
意思: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為小失大wèi xiǎo shī dà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
意思:為了小利,造成巨大損失。
聞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意思:比喻借別的事情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況。
惜指失掌xī zhǐ shī zhǎng
出處:《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意思:惜:吝惜。因捨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相形失色xiāng xíng shī sè
出處:
意思:失色:失去光彩。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得大大不如。
小己得失xiǎo jǐ dé shī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意思:小己:個人。指個人的得失。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xuá rú bù jí ,yóu kǒng shī zhī
出處:《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意思: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啞然失笑yǎ rán shī xiào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意思:失笑:忍不住地笑起來。禁不住笑出聲來。
言多必失yán ō bì shī
出處:《鬼穀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意思: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
一失足成千古恨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出處:明·楊儀《明良記》:「唐解元寅既廢棄,詩雲:『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意思:比喻一旦犯下嚴重錯誤或墮落,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因小失大yīn xiǎo shī dà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意思: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援鱉失龜yuán biē shī guī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狸,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意思:比喻得不償失。
張皇失措zhāng huáng shī cuò
出處:清·采蘅子《蟲鳴漫錄》:「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遠近尋覓,廩生與表妹亦張皇失措。」
意思:張皇: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
爭雞失羊zhēng jī shī yáng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雞失羊,亡其金囊。」
意思:比喻貪小失大。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意思: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
中河失舟,一壺千金zhōng hé shī zhō,yī hú qiān jīn
出處:《遏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使物然。」
意思: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珍貴。
坐失良機zuò shī liáng jī
出處:
意思: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會。
病急亂投醫 病勢沉重,到處亂請醫生。比喻事情到了緊急的時候,到處求人或亂想辦法。
不急之務 急:急迫,要緊;務:事情。無關緊要的或不急於做的事情。
操之過急 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當務之急 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倒懸之急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繁弦急管 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
狗急跳牆 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豁出去,不顧一切地搗亂。
緩不濟急 緩:慢;濟:救助。緩慢的行動適應不了緊急的需要。
緩急輕重 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緩急相濟 緩:和緩,舒緩;急:危急,急迫。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緊急之時都給予幫助。
急不可待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懷急切或形勢緊迫。
急不暇擇 在緊急的情況下來不及選擇。
急赤白臉 心裡著急,臉色難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急風暴雨 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風雨來勢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爭。
急公好義 熱心公益,見義勇為。
急公近利 近:眼前的。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功近利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急管繁弦 急:快;繁:雜。形容各種樂器同時演奏的熱鬧情景。
急驚風撞著慢郎中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急來報佛腳 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