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投筆從戎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裡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於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後,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幹。
由於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後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後被封為定遠侯。後來,人們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後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抗日戰爭爆發後,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於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B. 瘋狂猜成語之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C.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庄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D. 班超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縣縣令班彪的兒子。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E. 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投筆從戎約法三章聞雞起舞百步穿楊
【成語】: 投筆從戎-【班超】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釋】: 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舉例造句】: 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投筆從戎」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拼音代碼】: tbcr
【近義詞】: 棄文就武
【反義詞】: 解甲歸田
【歇後語】: 秀才當兵
【燈謎】: 秀才當兵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英文】: renounce the pen and join the army
【故事】: 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成語】: 約法三章-【劉邦】
【拼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解釋】: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舉例造句】: 我們很鄭重地和工頭約法三章,什麼時候交稿,什麼時候看校,什麼時候拼版。 ★鄒韜奮《經歷·種種尷尬》
【拼音代碼】: yfsz
【反義詞】: 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燈謎】: 合同規定一二篇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事先約定
【英文】: simple agreement with the people by a new government
【故事】: 秦末,劉邦帶領義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關中一帶的領袖開會,宣布廢除秦朝的酷刑,為了維護地方安定,同時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成語】: 聞雞起舞-【祖逖&劉琨】
【拼音】: wén jī qǐ wǔ
【解釋】: 聞:聽到。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舉例造句】: 擊楫誓清,聞雞起舞,畢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嬌·題鍾山樓》詞
【拼音代碼】: wjqw
【近義詞】: 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反義詞】: 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勤奮
【故事】: 東晉時期,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人佔領,司州主簿祖逖和劉琨兩人想要收復北方的領土,他們經常暢談到深夜,然後聽到公雞打鳴就起床練劍。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祖逖帶兵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成語】: 百步穿楊-【養由基】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出處】: 《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舉例造句】: (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拼音代碼】: bbcy
【近義詞】: 穿楊射柳、百發百中
【反義詞】: 無的放矢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射擊技術高明
【英文】: 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a hundred pass away,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故事】: 春秋戰國,楚國名將養由基從小喜歡射箭,他學射箭非常專心,每天堅持練習,終於煉成極高的射箭本領,他能在百步遠的地方射中楊柳的葉子,而且射一百次,中一百次。晉軍進犯楚國,他用箭射晉軍,百發百中,立下赫赫戰功
F. 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
解釋: 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G. 急需8個以下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投鞭斷流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指鹿為馬 十面埋伏 ·
投筆從戎〖出處〗《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三顧茅廬〖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識,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他出山輔佐。這天恰巧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的。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投鞭斷流〖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適合南進。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產整軍,等晉內部松動,再伺機攻伐。」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准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一蹶不振。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出處〗《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指鹿為馬〖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十面埋伏〖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與漢王劉邦在垓下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起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十萬楚軍緊緊包圍在垓下楚營內。
夜間,劉邦的謀士張良令會楚地方言的漢兵用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到楚歌聲以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軍則思鄉心切,鬥志瓦解,紛紛逃散,項羽身邊僅剩下千餘人,於是決定黎明突圍,返回江東,項羽愛妾虞姬自知難於一同突圍,遂自刎於軍中。
項羽騎著烏騅馬,帶領百餘騎兵,終於殺出重圍,渡過淮水時,所隨只有百餘騎,至陰陵時又迷了路,陷入沼澤地區。抵東城時只剩28騎相隨。漢軍一直在追殺,項羽引兵上了一小山,與漢軍沖戰數次,最後逃到烏江邊,只剩他一人一騎,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H. 下面這些成語、成語故事相關的人物 赤壁借光、南柯一夢、投筆從戎、赴湯蹈火《》江郎才盡《》鶴立雞群《》
鑿壁借光:
【成語解釋】鑿:挖。在牆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勤學
【典故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成語故事】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為藏書很多的文不識家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相關的人物:匡衡
南柯一夢:
【成語解釋】唐·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記載南柯的事。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虛幻的夢境
【典故出處】宋·黃庭堅《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香從靈堅隴上發,味自白石源中生。為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
【成語故事】傳說唐朝東平郡「游俠之士」淳於棼在他家南面的古老大槐樹下睡了一覺,在夢中他成了槐安國的南柯太守,國王把他美貌的小公主嫁給他,他為官20年,生活十分幸福。後來因檀羅國進攻南柯郡,他防守不力被國王逐出了槐安國
相關的人物:淳於棼
投筆從戎:
【成語解釋】投:扔掉;從戎:參軍。指棄文就武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典故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成語故事】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相關的人物:班超
赴湯蹈火:
【成語解釋】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語法用法】作謂語、狀語;比喻奮不顧身
【典故出處】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成語故事】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看到各地諸侯勢力日益膨脹,威脅中央政權,建議漢景帝削減他們的勢力,防止他們作亂,因此得罪了諸侯。晁錯父親勸晁錯注意明哲保身,晁錯說:「只有大家赴湯蹈火,才能保家衛國。」
相關的人物:晁錯 漢景帝
江郎才盡:
【成語解釋】江郎:南朝·梁時文人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文思衰竭。比喻才思衰退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典故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1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成語故事】南朝梁時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刻苦讀書,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官至光祿大夫。後來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詩也平淡無奇了,偶爾靈感一來,寫出的東西也一無可取。據說他在夢中丟失了五色筆,從此就文思枯竭,才能喪盡
相關的人物:江淹
鶴立雞群:
【成語解釋】鶴:白鶴。比喻儀表或才能卓然出眾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狀語;指出眾
【典故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嵇康的兒子嵇紹很有才學,身材魁梧,儀表堂堂。他無論在哪裡都顯得超群。有人對王戎說他在人群中就像一隻仙鶴站在雞群里那樣突出。司馬衷繼位後,他擔任侍中,為保護衛惠帝而戰死,贏得人們的尊敬
相關的人物:嵇康 嵇紹 王戎 司馬衷
I. 投筆從戎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班超。來
成語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自風平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裡窮,常給官府僱傭抄書來養家。長期的勞苦,(班超)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在異地立下大功,來得了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