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故事:
【成語】: 退避三舍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⑵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及意思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及意思
解答
退避三舍_成語解釋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⑶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及意思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及意思
解答
退避三舍_成語解釋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⑷ 退避三舍的故事視頻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例句]
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
[近義]
委曲求全 避君三舍 遠而避之 望而生畏 ...
[反義]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長驅直入 爭權奪利 .
⑸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典故
【典故】晉楚治兵,重耳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釋義】舍、定語;指退讓【近義詞】委曲求全【相反詞】針鋒相對【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用法】作謂語: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其辟君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遇於中原。主動退讓九十里,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避免沖突,兩軍在城濮相遇。比喻退讓和迴避
⑹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二、基本解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近義詞】:委曲求全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退讓
三、應用示例:
我說姊姊不過,只得退避三舍了。
似你這般詩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
賢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閑的吳教授,他卻要退避三舍,再也輪不到他。
四、來源: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⑺ 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歷史信息: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⑻ 1 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歷史信息: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⑼ 成語故事: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典故】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釋義】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退讓
【近義詞】委曲求全
【相反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⑽ 退避三舍是什麼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是成語故事。
歷史典故: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文公安定國內後,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晉國的國力很快就上升了。正在此時,周襄王的異母弟太叔帶勾結翟人殺進京城;襄王逃到鄭國,派人向各諸侯國求救。
晉文公見在各諸侯國中顯示自己實力的機會來了,便立即親自率軍前去勤王。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四月),晉軍將周王迎回洛邑,並殺死了太叔帶。
襄王將京城附近的溫、原、陽樊、攢茅四地封賜給了晉文公。晉國得了四地,它的國土擴大了,可以直通太行山之南,它在諸侯國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了。但是晉文公並不滿足於此,他要像齊桓公那樣稱霸稱侯。於是,文公努力擴充軍隊,將原來的二軍建制擴充成上中下三軍。當時的軍隊建制,小國為一軍,中等國家有二軍,只有大國才有三軍。
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糾集陳、蔡、鄭、許四國軍隊進攻宋國。宋成公馬上派司馬公孫固到晉國求援。
晉文公有些為難。宋國在他流浪的時候,待他很好,現在有急難,應該去救援;但楚成王在那時待他更好,難道就這么去和楚國打仗嗎?他就召集群臣們商議辦法。
新提拔的將軍先軫(zhēn)說:「楚國強橫中原,覬覦(jì yú)霸權,早晚要與我們兵戎相見的;這是天賜我們在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機,我們不能坐失!」
「那麼,如何去解宋國之圍呢?」文公又問。
狐偃說:「曹、衛兩國與楚國關系密切,衛國最近還同楚國結了親。我們如派兵去攻曹、衛,楚軍必然來救,宋國的圍就可以解了。」
晉文公同意了這個方案。任命先軫為元帥,於公元前632年,出師南渡黃河,攻克了衛國的五鹿。
再說這時楚軍已打到了宋國的都城睢陽,忽然接到衛國告急的訊息,楚成王只好留成得臣圍困宋都,自己率軍去救衛。軍隊走到半路上,又得報曹國都城已被晉軍攻下,曹君也被俘虜了。楚成王於是決定暫時撤回軍隊,不去與晉軍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