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故事哲理

成語故事哲理

發布時間: 2020-11-25 11:59:53

1. 公基:成語故事中的哲學道理

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某事物,實際上並不愛好,或者實際上並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並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的人。

2. 收集整理富含哲理的寓言、成語故事、典故、名言等五則,並把它們包含的哲學道理總結出來。

寓言故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一個地方,城門下有個池塘,魚兒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著。有一天,忽然城門上起了大火。條魚兒見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 但是,其他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它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逃跑。結果,除了那條逃跑的魚外,別的魚都遭了殃。原來,城門失火後,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救火。大家從池塘里取水往城門上潑,不會兒,城門上的火熄滅了。但池塘里的水卻被淘干,結果。沒有逃走的魚全都遭了殃。

這個寓言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城門與旁邊的水池在一定條件下是有聯系的。城門失了火,這就是條件。由於失了火,池塘里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就使它們建立了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也是如此。人取水救火從而使魚兒與城門建立了聯系。逃走了的那條魚明白這一道理,保全了性命,沒逃走的魚兒不明白這一道理,因此遭了殃。

其實,在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聯系著的,具體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無一不是如同火一水一魚的聯系一樣,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當然,客觀世界的聯系要復雜得多,有外部聯系與內部聯系、本質聯系勺非本質聯系、主要聯系與次要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客觀事物聯系時要加以區別的。這些聯系是不依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隊比訂正確地認識它,從而創造定的條件使之有利於人類,陌術能主觀任意地否定它。否則就會遭殃。

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或者說總是運動的

典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握重要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專門研究傳授經學的學官嗎? (你)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議論,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十分驚奇地說:「你如今的謀略才幹,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吳縣的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長你看清楚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後離去
事物是變化的 不能老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水滴石穿 量變引起質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量變引起質變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沒有分清矛盾主次關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蟬在一邊鳴叫,一邊喝著樹上的露水,不知道螳螂在蟬身後,它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黃雀正伸長脖子,想捉螳螂,卻不知大樹下有人正准備拿彈弓射它。
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有問題請追問 以上資料由我們各大網友整理出來 非本人原創 僅供參考 如有錯誤 請提醒 謝謝

3. 我國成語故事中的哲學道理有哪些

成語故事中的哲學

1、一枕黃粱

相傳,古代有個姓盧的書生,家境貧窮潦倒,卻貪圖享樂,官迷心竅。有一次,在旅店裡道士呂翁給盧生一個枕頭,並對他說:『『只要枕著它睡覺,一切就會稱心如意。」當時旅店的人正熬黃粱(即小米粥),盧生便枕著呂翁給的枕頭睡去。沉睡之中,他夢見自己被封官拜相,並娶了一個聰明美麗的妻子,從此兒孫繞膝,人丁興旺,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盧生高興極了,以致一驚而起,只見呂翁仍在身旁,鍋中黃粱尚未煮熟,剛才只不過是作了一個短暫的美夢罷了。

這個故事說明,不從實出發的想法、慾望終歸要消失。它告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杯弓蛇影

?
西晉的時候,河南有個地方官叫樂廣,一次他有個朋友病了,便親自登門看望。樂廣見他朋友病情很重,便問其什麼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願說。樂廣再三詢問,他才說了實情。原來有一天他在樂廣家裡飲酒,剛要舉杯時,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條蛇,隱隱約約地在蜿蜒蠕動。頓時受驚,一股厭惡冒上喉嚨。但因同坐的有幾個朋友,他說也不便說出,更不便退席。硬著頭皮喝完後,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樂廣聽後很奇怪,「酒杯里怎麼會有蛇呢?」他反復考慮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廳,終於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請來,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從斟上滿滿一杯酒,對朋友說:「你湊近看,酒杯里還有怪物嗎?」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見的一樣,一條蛇在杯中擺動。樂廣哈哈大笑指,指著牆壁上一張硬弓說:「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來如此,那朋友豁然開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頓時痊癒。

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說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按圖索驥

據說,伯樂年老的時侯,曾將自己多年積累起來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名叫《相馬經》。書上還由他畫了插圖,配合文字勾畫出小馬的形態。伯樂的兒子很想把父親這項技能繼承下來,他就抱著《相馬經》讀得很熟,自以為學到相馬的本領,就按著書本上說的去找好馬。由於他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又死搬硬套,不從實際出發,找了好些時侯也沒有找到一匹好馬,而且還鬧出了一個笑話。《相馬經》上說:「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壘起的酒葯餅」。有一天,他按照這條要求去找馬,在道旁見到一隻癩哈蟆,就用紙包起來,趕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額頭和雙眼跟你的書上說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壘起的酒葯餅。」伯樂一聽,本來很生氣,但他知道兒子愚笨,就笑著

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說,你找到的這匹好是好,就是愛跳,你是駕馭不了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伯樂的兒子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書本,結果弄出了笑話。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自由自在地在那裡生活著。有一天忽然城門上燃起了大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聲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他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外,別的魚都設有逃走。

這時,人們趕來救火,他們從池塘里舀水往城門上潑,不一會,火被熄滅了。由於舀幹了池塘里的水,沒逃走的魚全遭了殃。

因為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如果割斷聯系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左中郎將邕(音yong擁),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馳名於世。文姬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後來,在董卓之亂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為匈奴人虜獲,做了左賢王的王後,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區為曹操統一後,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飽嘗艱辛,她懷念祖國,思念親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來傾訴自己思親思國的感情。後來,劉商擬作的《胡笳十八拍》對蔡文姬嫁到匈奴後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寫。其中有這樣兩句詩: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詩的意思是說: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斗星都轉到南面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

6、拔苗助長

戰國時期魯國鄒(今三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有說服力。

有一次,孟軻跟他的學生公孫丑講了一個故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宋國有一個農夫,嫌地里的禾苗長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裡,疲勞不堪地對家裡的人說:「今天

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 他的兒子聽了,趕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見禾苗全部枯槁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從中得到啟發,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切記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7、諱疾忌醫

扁鵲,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 河北任丘)人。他反對巫術治病,曾學醫
於長桑君,擅長各種醫術,遍游各地行醫,有豐富醫療實踐經驗。正因秦越人的醫術高明,又肯熱心幫大家治病,所以人們都把他比作傳說中的神醫扁鵲,尊稱他為扁鵲大夫。

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閑呆了一會兒,便對桓侯說:「君王您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表淺部位,如果不趕快醫治,病情會加重的。」蔡桓侯笑著說:「我那有什麼病喲!」扁鵲轉身出去了,桓侯又對左右地人譏諷地說:「醫之好不病以為功。」意思是說:這些醫生總是醫治沒有病的人來顯示自己醫術的高明。

過了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驚恐的說:「君王你的病已 經進入肌肉血脈里,如再不醫治,病情將會更重。」蔡桓侯很不高
興,仍然以為自己沒病,根本不理睬扁鵲。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蔡桓侯,說他的病已進入腸胃裡,再
不醫治就來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瞭望,扭頭就往回走。蔡桓侯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問扁鵲這是什麼緣故。

扁鵲對來人說:「病要是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裡,不論針炙或服葯,都還可以醫治。現在君王的病已經深入到骨髓里去了, 再也沒有辦法治療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渾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請扁鵲,但扁 鵲已經逃往秦國去了。蔡桓侯不幾天就死掉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和掩蓋矛盾。蔡桓候諱疾忌醫,就非常生動表明了掩蓋矛盾、迴避矛盾的危害。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認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決矛盾。

8、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淳於髡(音kun坤)的人,是齊國的外交人才,齊威王都稱他為先生,對他相當尊重。淳於髡是個關心國事,對君主有了缺點或過失,敢於進諫的忠貞之士。但淳於髡進諫
時,十分注意方法和效果,不採取容

易得罪君主直諫的方法,多採用用諷喻來進諫。因而,向齊威王諷諫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齊威王執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於髡用

隱語進諫,把齊威王比做三年不飛又不鳴的大鳥,逼著齊威王振作君起來,革新朝政,使齊國變弱為強;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軍壓境,齊威王派淳於髡到趙國去請救兵,給他金百斤,,,,車十輛。這樣的外交使節,在當時來說是很寒傖的,難以達到求救的目的。淳於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講寓言來進諫,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緊接前次,淳於髡到趙國以後,說服了趙王請來趙兵十萬,戰車千乘,嚇退了楚兵之後,齊威王高興地召淳於髡到後宮飲酒。淳於髡見齊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沒有完全改掉,就在飲酒時進行諷諫。

齊威王問淳於髡,說:「先生能飲幾何而醉?」

淳於髡回答說:「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為一石)也醉。」

齊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問:「你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夠喝得了一石呢?」

淳於髡解釋說:「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場合和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賜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裡驚恐,俯首伏地而飲,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無拘無束,男女混雜,行為又很放盪,心裡最歡樂的時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語說:「酒喝過了分,行為就失去了控制;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之事。」什麼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啊!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這番話,說:「好!你說得太好了。」從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樂極生悲的故事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說,樂與悲,在一定條件下向它對立面轉化。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它啟示我們,要實現劣勢向優勢、失敗向勝利、消極向積極等此類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劣勢、錯誤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且在實際中加以改正。

9、因地制宜

楚國的大大伍奢的兒子伍員,在楚平王的迫害下,歷盡艱辛逃到了南方的吳國,受到了吳王闔閶的重用。有一次,吳王同伍員討論治理國家的良策,闔閶說:「我想使國家強盛起來,不知你有什麼好辦法。』伍員回答說:「要想國家富強,遠近的國家都服從大王的指揮,首先」要把城市防禦工事修好,城牆要修得堅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發展農業生產,把糧倉裝得滿滿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聽了伍員的話,非常高興,他對伍員說, 你的建議很好,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築城牆、

加強戰備、廣積糧草這幾件事,要不然能說這是上天的定數就能征服鄰國的嗎?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倘若不去分析具體矛盾的不同特點,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搞一刀切,結果矛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根據本國的實際因地制宜地搞戰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充分體現。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賊先擒王

在安祿山叛亂前的天寶年間,有一年,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入

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戰事雖然發生在邊關,然而卻牽動著遠在千

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連寫下了一組詩共九首,稱《出前塞》詩。其中有: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詩的大意是說,出征的戰士啊!弓要選用力量大的強弓,箭要用鋒利的長箭。要消滅敵人的騎兵先要消滅胯下的戰馬,要打敗敵軍先要擒住敵方的首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擒賊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制勝敵人的關鍵。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死了,晉襄公繼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晉國大喪之機,出兵去遠征晉國的盟友鄭國。老臣蹇叔聽說後,就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去偷襲很遠的國家,這樣的事,我從來沒聽說過。行軍路程這么長。這能瞞得過誰啊!偷襲不成,白白地興師動眾,就會毫無所得。」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便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做主將,帶領軍隊從京都的東門悄悄地出發了。蹇叔流著眼淚對他們說:「孟明啊,我眼看大軍出發,可不能看到他們回來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襲鄭國的秦軍來到滑國境內,就被鄭國的國君鄭穆公知道了。孟明無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進,消滅了滑國,准備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國。沒料到,秦軍一到淆山就遭到晉軍的伏擊,被打得大敗,孟母、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被晉軍活捉。晉襄公的後母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在她的要求下,晉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國的三員敗將。

當孟明等人回到秦國的時候,秦穆公穿上喪服,在城外迎接他們。他對著回來將士們流著眼淚說:「我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害得你們打了敗戰,受了侮辱,這都是應當由我來負責的。」他沒有把孟明革職,並且說:「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說,這是我的過失,你有什麼罪呢?而且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點小小過失,就抹殺他們過去建立的大功績。

4. 帶有哲理性的成語故事 越多越好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於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於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於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於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於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於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於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於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麼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於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於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於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於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於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裡。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飄渺。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范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卧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鴻遍野
解釋: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愛屋及烏
解釋: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
安步當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安然無羔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解釋: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更多http://ke..com/view/28509.html?wtp=tt

5. 有哲理的成語故事,我要故事和它的哲理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K

6. 許多成語故事富含哲理,又通俗易懂。

吞紙抱犬

【注音】tūn zhǐ bo quǎn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期,好學的朱詹小時候,因為家裡內十分貧窮,經常幾天容沒錢買米下鍋做飯,但他還是堅持學習,飢餓時只有吞紙下去飽肚。冬天沒有氈被蓋,只有抱著狗取暖睡覺。由於勤奮學習,終於成為有用之才。這則故事形容家貧好學。

映月讀書

【注音】yìng yuè dú shū【成語故事】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幫助家裡做些雜活維持生計,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這則故事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覆水難收

【注音】fù shuǐ nán shōu 【成語故事】商朝時期,姜尚(姜太公)才學過人,精通兵法,但因家貧,他的妻子馬氏見他年老沒出息就離開他,他只好到渭水邊搭茅屋釣魚為生,周文王拜他為國師,姜太公助周文王滅了商朝,他的妻子要求復合,他取了一盆水潑在地上說;如果能收回這水,我們就就復合。這則故事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7. 人生哲理的成語故事

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8. 帶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1.黔驢技窮
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後慢慢地靠近毛驢,最後發現毛驢只會蹄踢,於是就跳上去飽餐了一頓。

2.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賢士顏觸奉齊宣王之命入宮見駕,齊宣王態度非常傲慢,引起顏觸的不滿,雙方在殿上就仰慕權勢與禮賢下士、國君與賢士的作用大辯,齊宣王理虧認輸,想留用顏觸,顏觸拒絕說:「我喜歡自由,喜歡慢步像乘車一樣。」

3.鞭長不及
春秋時期,楚莊王仗著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6.龍生九子
傳說東海龍王生了九個兒子,性格各異,各有所長。大兒子囚牛喜歡音樂,老二蟲睚眥嗜好攻殺,老三嘲風喜歡探險,老四蒲牢喜愛鳴叫,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喜愛負重,老七狴犴喜好訴訟,老八贔屓好文,老九蟲吻好吞

7.樑上君子
東漢靈帝時小官吏陳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無私。有天晚上一個小偷溜進他的屋裡躲在屋樑上,他發現後並沒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兒子、孫子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如何做人,不要學樑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動就下地求饒。

8.人面桃花
唐朝節度使崔護年輕時進京趕考落第,清明節去長安城南郊遊,在一桃花盛開的庄園內見到一漂亮女子含情脈脈,彼此眉目傳情。第二年清明再訪,見不到該女。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9.青出於藍
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10.先聲奪人
東漢末年,地方官吏割據一方,曹操、孫權、劉表、袁紹等積極擴充自己的地盤。劉備也不甘示弱,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引起了張飛、關羽的不滿。劉備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你們不必再說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