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斷織勸學
不愧下學 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鉅學鴻生 學識淵博的人
品學兼優 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都很優秀
飽學之士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博學多才 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學多聞 博學: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
不學無術 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疏學淺 疏:淺薄。才學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道山學海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調嘴學舌 調嘴:耍嘴皮。指背地裡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篤實好學 篤實:踏實,實在。認真踏實,愛好學問。
篤信好學 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
篤學不倦 篤學:專心好學;倦:疲倦。專心好學,不知疲倦。
篤學好古 篤學:專心好學。指專心致至地學習古代曲籍。
斷織勸學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頓學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鴻儒碩學 鴻儒:大儒;碩學:有很多學問的人。泛指學識淵博、造詣很深的學者。
邯鄲學步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好學不倦 喜歡學習,不知疲倦。
記問之學 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家學淵源 家世學問的傳授有根源。
教學相長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口耳之學 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款學寡聞 形容學問淺、見識少。
困而不學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② 有關勤學苦練的四字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程門立雪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游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鑿壁偷光 出自西漢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手不釋卷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③ 1勤學的歷史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孜孜不倦、 秉燭達旦 篤學好古、牛角掛書, 囊螢映雪、發奮圖強、持之以恆、 廢寢忘食、夜以繼日. 好學不倦、 韋編三絕、聞雞起舞 全神貫注、 聚精會神、一絲不苟、專心致志、 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持之以恆、 堅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博覽群書 豁然開朗 學而不厭 博學強記 不恥下問 孜孜不倦 循序漸進 融會貫通 各抒己見 集思廣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釋卷 書聲琅琅 程門立雪 穿壁引光 春誦夏弦 讀書破萬卷 讀書三到 讀書三餘 耳聞則誦 古為今用 囫圇吞棗 開卷有益 名落孫山 取長補短 取精用弘 然荻讀書 融會貫通 入主出奴 三餘讀書 生吞活剝 書聲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萬世師表 文行出處 不恥下問,勤學苦練,勤能補拙, 將勤補拙,篤學不倦,篤實好學, 篤信好學,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 , 篤學好古, 頓學累功,閉戶讀書, 刺股讀書,映雪讀書,映月讀書, 據鞍讀書,折節讀書,囊螢照書, 廢寢忘食 頓學累功 閉戶讀書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不愧下學、不愧下學、博學多才、 博學多聞、博學洽聞、刺股讀書 不學無術、不學無識、飽學之士、 長材茂學、才疏學淺 才學兼優、 村學究語、蟲魚之學、斗酒學士 篤實好學 道山學海、篤學不倦、 獨學寡聞、篤學好古、篤信好學 頓學累功、鈍學累功、道學先生、 篤志好學、斷織勸學 高才大學、 高才絕學、孤學墜緒、高齋學士、 邯鄲學步 鴻儒碩學、宏儒碩學、 好學不倦、記問之學、鉅學鴻生 教學相長、家學淵源、績學之士、 困而學之、口耳之學 困而不學、 款學寡聞、臨池學書、力學不倦、 力學篤行 敏而好學、末學膚受、 貧不學儉、品學兼優、詮才末學 青藜學士、青錢學士、曲學阿世、 勤學好問、曲學詖行 勤學苦練、 上當學乖、市民文學、宿學舊儒、 碩學通儒 通才碩學、通儒碩學、 調嘴學舌、文江學海、枉轡學步 文人學士、晚生後學、文宗學府、 學步邯鄲、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學而優則仕、學富才高、 學非所用、學富五車 學貫中西、 學海無涯、學究天人、學老於年、 效顰學步 學淺才疏、學如不及, 猶恐失之、學如穿井、學如登山、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之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疏才淺、 學書學劍、學識淵博 學無常師、 學無止境、下學上達、新學小生、 學以致用 用非所學、一家之學、 鸚鵡學舌、鸚鵡學語、以學愈愚 幼學壯行、牙牙學語、真才實學、 教學相長
來自http://wenda.so.com/q/1363468261063606?src=130
④ 斷織勸學的成語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專世譽為「亞聖」。屬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布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
【典故】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
⑤ 有關勤學勸學的名句成語故事對聯每個舉幾個例子
1、斷織勸學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出處:《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2、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①可及乎?」子路曰:「學豈②益哉也?」 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③策,操弓不反檠④.木受繩則直,人受諫⑤則聖,受學⑥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⑦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⑨而羽之,鏃⑩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11)受教哉.」
3、師曠勸學
(作者:劉向 選自《說苑》)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名句:
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工夫.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然後能行,思然後有得.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鍾不敲不鳴,人不學不靈.
水不流,會發臭;人不學,會落後.
早起多長一智,晚睡多增一聞.
汗水換來豐收,勤學取得知識.
人不勞動沒出息,人不學習沒長進.
刀不快,石上磨.世上學.
勤奮是聰明的土壤,勤學是聰明的鑰匙.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
靠父親的學識成不了學者.
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
聰明靠努力學習,知識靠平日積累.
刻苦學習的人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靈感是從來不拜訪懶漢的.
學成巧,總是巧;裝成巧,惹人笑.
平時不好學,臨考悔已遲.
⑥ 求「斷織勸學」的解釋
àn
zhī
quàn
xué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典故出處
《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連動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書生樂羊子一次拾到一塊金子回家交給妻子,妻子告誡他不要貪圖意外之財。他從那以後就外出求學,一年後回家不想再去,妻子用剪刀剪織布機上的綢子來打比方,希望他要持之以恆,不能前功盡棄。他堅持了七年終於學成歸來。
⑦ 瘋狂猜成語之斷織勸學的成語故事
斷織之誡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成語,出處《列女傳.母儀傳》
⑧ 勸學成語故事
斷織勸學
解釋: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出處:《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①可及乎?」子路曰:「學豈②益哉也?」 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③策,操弓不反檠④。木受繩則直,人受諫⑤則聖,受學⑥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⑦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⑨而羽之,鏃⑩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11)受教哉。」
師曠勸學
(作者:劉向 選自《說苑》)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