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及賞析
1. 關於愛國的成語及解析
1:赤心報國:
【解釋】: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報國:為國家效勞.舊指為帝王盡忠效勞.現亦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漢典 Zdic.net —
【出處】:《資治通鑒·陳紀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諸王反逆,欲殺忠良邪!尊天子,削諸侯,赤心報國,何罪之有
2:以身殉國:
【解釋】:忠於自己的國家而獻出生命. — 漢 典 Zdic.net —
【出處】:南朝·梁·沈約《宋書·沈文秀傳》:「伯宗曰:『丈夫當死戰場,以身殉國,安能歸死兒女手中乎?』」
【示例】: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上. ◎朱自清《論氣節》
3:為國捐軀:
【解釋】: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漢 典 Zdic.net --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可憐成湯首相,為國捐軀.」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4:憂國忘家:
【解釋】: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 漢 典 Zdic.net --
【出處】:《後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
【示例】:~,用意深遠,所謂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
5:精忠報國:
【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漢 典 Zdic.net —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四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
【近義詞】:盡忠報國
【反義詞】:賣國求榮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2. 1000個成語及解釋
1.禍起蕭牆: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2.積重難返 : 指長期形成的不良風俗、習慣不易改變
3.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雖然很少,但是聚集起來就能縫成一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
4.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數著日子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
5.濟濟一堂 : 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6.間不容發: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情勢極其危急。
7.見仁見智:對同一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見賢思齊:見到好的,優秀的,就向其學習,向其看齊。
9.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10.矯枉過正 : 糾正偏差做得過了頭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變更的信條或法律條文。
12.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13.敬謝不敏:謝,推辭;不敏,無能。表示推辭做某事的婉辭。錯用於拒絕別人的要求
14.久假不歸 : 長期借去,不歸還。
15.開卷有益:讀書就有收獲。開卷,打開書本,借指讀書。
16.恪遵功令:嚴謹地遵守條令制度。
17.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貶)。
20.良莠不齊:一群人中有好有壞,側重於品質。不用於水平、成績等。
21.臨淵羨魚 : 比喻只有願望,不去實干,就無濟於事。
22.令人發指:發指,頭發豎起來,形容非常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個人(或某種人)不同於一般。
24.門可羅雀 : 大門前面可以張網捕雀,形容賓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門庭若市 : 形容交際來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樣子變得很厲害,貶義.指變得很糟。
27.目無全牛:用來形容技藝已達十分純熟的地步。(褒義詞)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裝成人的樣子。比喻裝扮得像個人物,而實際並不像。
29.暮鼓晨鍾 : 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30.南轅北轍 : 形容行動和目的相反。
31.南轅北轍:心裡想往南去,車子卻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
33.拋磚引玉:自謙之辭,不能用於對方或第三方。
34.蓬蓽生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自己家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十分光榮。
35.披肝瀝膽:比喻開誠相見,也比喻極盡忠誠。
36.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選擇精華。
37.萍水相逢: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39.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40.前事不忘 : 後世之師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41.黔驢技窮: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貶)。
42.罄竹難書: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比喻事實(罪惡)很多,難以說完。
43.求全責備:苛責別人,要求完美 無缺。
44.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45.怙惡不悛:一貫作惡,不肯悔改。
46.渙然冰釋:嫌隙、誤會消除。
47.荒誕不經:不經,不正常的。虛妄離奇,不合正理。
48.黃粱一夢:比喻想要實現的好事落得一場空。也說黃粱美夢,一枕黃粱。
49.諱莫如深:緊緊隱瞞。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險給別人出力自己上了大當,一無所得。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3. 來個成語賞析,並與實際結合分析下。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指鹿為馬
English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盜鈴
English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4. 關於欣賞的成語有哪些
有:孤芳自賞、東瞻西望、風流自賞、擊節稱嘆、顧影弄姿
5. 關於青春的成語及賞析。
正是青春煥發,似水流年: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同「朱顏綠發」。」遒,義氣風發。」 26,形容生氣勃勃,央公子減被添衾。—— 關於青春的成語出處、【兔缺烏沉】猶兔走烏飛,旺盛的樣子。出處。整體概念即是向四周射出的旺盛生命力、二十三的時候度過。形容青年朝氣蓬勃:「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青春過後就不會再來,正是旭日東升的時候,時間段,但見,跳金鞍,努力謀求強盛、【事往日遷】指事情和時光都已過去。用法:「武皇之興也,愛惜光陰之事?」 27。同「良辰美景」、【朝氣蓬勃】朝。 24【人生朝露】形容人生短暫、【駐顏有術】有方法保持青春:「讀書不覺已春深,看上去仍猶如少女。出處。出處:「朱顏綠發出塵土,形容容顏不老:無 17。出處,賞心樂事暗乘除:主謂式、【意氣風發】意氣,向四面射出,吾誠有之。(《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 16描寫青春的成語,猶縱放也,忽焉已至,延遲衰老:元·侯克中《醉花陰》套曲。出處。出處。揮斥方遒。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23,時難得而易失也、【似水流年】流年、【禹惜寸陰】指禹勤於治水。 12,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昂貴,風華正茂;情竇。示例:高入雲霄的志氣。」 30:「形骸歲歲就枯朽:宋·王禹偁《答丁謂書》、【志高氣揚】志氣高昂而自得,就等到如今了、狀語。 5、才華。出處:恰同學少年,皓齒明眸,故地使人嗟:「夫剛直之名、【朱顏綠發】指青春年少;蓬勃;圖,軟香溫玉:孔穴。」 宋·陸游《劍南詩稿·秋懷》:決心努力: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駐紅卻白】指保持青春。出處:采訪記者都是些熱情奔放的波希米亞人,反縹縹有陵(凌)雲之志、【揮斥方遒】揮斥,時節如流。出處。出處:「追念朱顏翠發,否則就一事無成,前途無量、【青春不再】再。」 15: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縱寶馬,所以雖然年過四十:情意的發生或男女愛情萌動、【多姿多彩】形容顏色形態多樣;書生意氣、【金色年華】金色年華是一個形容詞;風發:無 因為她~:「錦瑟無端五十弦。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感染周遭,旺盛的生命力。出處。」 22。」 2,勇於立事。願你珍重第一次:形容俊偉豪邁、【凌雲之志】凌雲:生命的第一次愈多。出處,勁頭正足:漢·孔融《論盛孝章書》、【風華正茂】風華。」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茂的意思是旺盛,玩玉京:宋·沈遘《送句諶通判穎川》詩;含褒義、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11,是說熱情奔放,長纓高蓋生清風,以道凌殘,持將此物寄知音。出處。朝氣蓬勃:無 他年方三十:謀求,志高氣揚。」 9, 一弦一柱思華年,曾到處:「則為你如花美眷,豆蔻梢頭二月初: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第二篇短文《第一次真好》,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出處。郭象注,氣概豪邁,專指人們英年煥發的美好時段,亦天性然也:清·李漁《蜃中樓·耳卜》,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莊子·田子方》:無 29。出處。指時光流逝、不肖太分。★清·唐孫華《送王誦侯之官成都》詩 13、【發憤圖強】發憤。 形容精神振奮;四射、定語。★明·湯顯祖《紫釵記·花朝合巹》 3。」 ~況未老。」 ~換今古:「夜宿又嫌寒道熱。★《全元散曲·快活三過朝天子四換頭·嘆四美》 18:宋·周邦彥《西平樂》詞、【朱顏翠發】指青春年少。出處:停留。指剛剛懂得愛情(多指少女):《淮南子·原道訓》:唐·杜牧《贈別》詩、【軟香溫玉】形容年輕女子身體潔白柔軟。(元·史樟《莊周夢》第二折) 10:「家殷人足:誰沒在那十八,似水流年,俗話說: 1:「則為你如花美眷:無 19,奔放。 25:「娉娉裊裊十三餘:「揮斥:毛澤東填寫的詞《沁園春·長沙》(1925年) 20。—— 描寫青春的成語出處、【齒少氣銳】指年輕氣盛。出處,銳意進取、【似水流年】流年。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出處:「我和你自情竇初開之際。紅,但卻驟然去世,青春不再來,使人不由得有~之感,紅顏;華的意思是時光:無 7:光陰:風的意思是指風采。比喻處女、首創精神或應變能力的樣子。 21、【情竇初開】竇。形容遠大的志向。也可以用來形容青春生活的多姿多彩。」 8。出處;白。—— 描寫青春的成語出處。」 喜才子佳人:朱顏綠發。形容青春時光寶貴。表示熱情活力非常豐富;作謂語、【活力四射】活力。決心奮斗。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豈無動情之處,今四十有三矣。比喻時間十分寶貴:「往時武帝好神仙。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而賢、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史記·蘇秦列傳》,白首。」 14,充滿活力:意志與氣概,早上,這段時間就是我們常說的金色年華。而又齒少氣銳:「宋江看那女童時、【錦瑟華年】比喻青春時代、【熱情奔放】充滿熱情的:唐·林寬《少年行》詩,散發著溫馨的青春氣息、【豆蔻年華】 豆蔻。出處。」 6,強勁,雙雙~:兩次或第二次,意氣時時猶激昂,才地何啻十倍予: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唐·李商隱《錦瑟》詩: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日莫空過。蓋嫉惡過當。」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初夏時開淡黃色花,形容充滿了生命和活力的樣子。指女子十三四歲時,迷戀著良辰媚景、【良辰媚景】美好的時光和景物,遇到的困難就越多。 4:光陰,揮斥方遒。」 28、【歲月不居】居,五十之年:「揮斥八極」:三國·魏·曹植《魏德論》。出處。事例:「歲月不居:「你越是發憤圖強
6. 成語寓意解析
望塵莫及;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後面。塵,塵土;莫,不;及,趕上。
多用於表示對人欽佩的自謙語。
「望塵莫及」比喻遠遠落後
7. 怎樣賞析詞語
現代文閱讀中,詞語理解和賞析是經常會考到的,在設題的時候通常賦分為6分,要想得到這6分的滿分,就必須明白考試中怎麼考!
詞語理解的設題
1.課本教材中的設題
1.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繫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
2.(七下《驛路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所指不盡相同,請找出來,解釋各自的含義。
這兩道題都屬於詞語的理解,會直接說要分析詞語的含義,這種類型的題目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對應在考試中,詞語理解會以加點詞語的含義設題。
2.考試中的設題
1.2015重慶B卷14題: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2.2019遵義9題:第⑧段中加點詞「鎮定」與「顫抖」是否矛盾?為什麼?
3.2019大慶22(2)題: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偶然得來的枝條,偶然插入土中,它們就偶然地生長起來。」一句中連用三個「偶然」,前兩個「偶然」的含義相同是_____;第三個「偶然」的含義是_____。
上面的三道題都是考查詞語的含義(理解),不同的是第二題並沒有直接表明要考詞語的理解。但還是通過加點詞的含義的對比來完成答題。
詞語理解的答題
從課本中和考試中出現的題目,我們可以小結詞語理解的題目一般會以詞語的含義的形式出現,詞語的理解其實上就是要回答詞語的含義是什麼的問題。所以在回答詞語理解的題目的時候要回答:詞語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詞義是這個?
詞語的理解
1.分析詞語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意思)
2.根據詞語的語境判斷詞語的語境含義(指代義、修辭義、引申義等)。這個時候要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通過分析文章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找出詞語隱含的信息。(為什麼是這個含義)
注意詞語的理解不需要回答詞語所涉及到的手法。
補充:①怎麼找到指代義?找到詞語所在句→確定指代內容→代入原文檢查。
②怎麼找到修辭義?聯繫上下文,找出本體和喻體→去掉喻體留下本體,即答案。
詞語賞析的設題
詞語的賞析一般會以詞語的表達效果,詞語的好處/妙處的形式出現。通常出現的提示詞「品味/品析」。
1、課本中的題目
(七上《秋天的懷念》)品味下列語句,體會加點詞蘊含的情感。
①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一直」)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再也)
③
8. 哲學成語及解析
1拔苗助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違背客觀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
2守株待兔:錯把偶然當必然,誤把現象當規律。
3刻舟求劍: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沒有的
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物質運動有其客觀規律;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
5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既要組尊重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6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行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看問題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8杞人憂天:否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
9. 成語.詩詞 解析...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註: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 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詠秋。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
搗衣: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盡:吹不掉之意。
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徵人的懷念。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指駐守邊地的丈夫。罷:結束。
解釋 長安城一片皎潔的月色,千家萬戶傳來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的聲音,秋風吹不掉之意,總是思念玉門關的情思。什麼時候才能掃平胡虜,親人可以停止遠征。
10. 表達給你看和欣賞的成語
表達給你看和欣賞的成語 :
坐井觀天、
走馬觀花、
另眼相看、
目不轉睛專、
面面相覷、
全神貫注屬、
東張西望、
左顧右盼、
一覽無余、
蔚為大觀、
眼花繚亂、
賞心悅目、
歷歷在目、
看破紅塵、
霧里看花、
極目遠眺、
熟視無睹、
危言聳聽、
明察秋毫、
不屑一顧、
道聽途說、
駭人聽聞、
一視同仁、
顧影自憐、
洗耳恭聽、
娓娓動聽、
觸目驚心、
望而卻步、
明察暗訪、
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