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善於聽諫別人意見的帝王故事

善於聽諫別人意見的帝王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5 14:07:39

1. 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例子耳熟能詳的

that the non bud like flowco

2. 古代善於納諫的君王有哪些

唐太宗 周文王 康熙 乾隆 雍正 武則天 還有戰國時期戰國時最多有許多善於內納諫的君王.
舉例容:太宗還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發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諫太宗十思疏》《鄒忌諷齊王納諫》
屈原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3. 求關於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

善於納諫的齊威王

大凡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經歷。在齊國歷史上,如果說齊桓公以任用賢才而著名,那麼齊威王則以善於納諫而著稱。
戰國初年,齊國的新興力量田氏把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齊康公直到海邊,給了他「一城」之地,後來索性連這塊地方也奪了過來。公元前386年,田和稱諸侯,沿用齊的國號。田氏代齊後,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就完全掌握了政權。為了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為了和其他六爭奪天下,田氏取得政權以後也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使齊國出現了中灑的局面。其中最有作為的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叫田齊,是田和的孫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齊威王以善於納諫聞名諸侯,齊國的中興,也正是齊威王通過廣泛納諫,采群策進行改革而實現的。據說齊威王即位後的前9年,只是吃喝、玩、氏,根本不理國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在這9年中,韓、趙、魏、魯等各國時常攻打齊國。齊國經常打敗伏,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面對國家的這種困境,齊威王也好像心安理得,置之不問。不過知情的人都看到齊威王並不是平庸之輩,關鍵的問題是怎麼使他振作起來。
當時,齊國有個大臣叫淳於髡,他人生得很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風趣,他每次出使諸侯國,都能順利完成任務,是齊國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齊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亂,國勢危急,心中十分著急。但又怕得罪君主,於是便用隱語進諫。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國家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齊威王立刻意識到淳於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說他呆在宮遷里,百事不管,毫無作為。於是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從此就開始振作起來。淳於髡還勸齊威王不要通夜喝酒,並以自己親身體會說明:「酒極則亂,樂極則悲。」齊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
齊威王納諫有許多生動的例子,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鄒忌鼓琴取相的故事。鄒忌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他看到齊威王的所作所為,也很想勸諫他振作起來。但作為鄒忌當時的身份就連見到齊威王都不可能,又怎麼能向他進諫呢?他聽說齊威王喜歡聽音樂,就想出了一條計策。有一天,他抱著一架琴進宮求見齊威王。他說他是本國人,叫鄒忌,是個琴師,聽說國王愛聽音樂,特來拜見。

那天齊威王正無事,感到很無聊,捉說來了一個琴師,心中高興,就趕忙令人傳話讓他快進來。鄒忌拜見齊威王之後,就坐下調著弦兒好像要彈的樣子,可是兩只手擱在琴上不動。齊威王挺納悶地問他,說:「你調了弦兒,怎麼不彈呢?」鄒忌還是不彈卻說:「我不只會彈琴。還知道彈琴的道理。」齊威王雖說能彈琴,可是不懂得彈琴還有什麼道理,就叫他細細講講。鄒忌從伏棲氏作琴講起,一直談到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講越玄。齊威王些聽得懂,有些聽不懂。可是說了這些個空空洞洞的閑篇有什麼用呢?齊威王聽得有些不耐煩了,就沒好氣地說:「你說得挺好,挺對,可是你為什麼不彈給我聽聽呢?」鄒忌聽了齊威王這話,就正色說道:「大王瞧我拿著琴不彈,有點不樂意了吧?怪不得齊國人瞧見大王拿著齊國的大琴,9年來沒彈過一回,都有點不樂意呢!」齊威王這才恍然大悟,就趕忙站起來,「原來先生是拿彈琴來勸我,我明白了。」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鄒忌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鄒忌勸他重用有才能的人,增加生產,節省財物,訓練兵馬,好建立霸業。齊威王自稱要發揚他父親桓侯午的業績,遠的要祖述黃帝的不光輝,近的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後來齊國中興,從而成為東方強國。

最善於納諫的皇帝
臣民規勸或批評君王,叫作「諫」。君王接受規勸或批評,叫作「納諫」。我國歷史上最善於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6年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從而當了皇帝,年號貞觀。
唐太宗即位時,唐朝雖已建立十年,但由於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和嚴重戰亂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後的不長時間內,社會經濟便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國家逐步強盛的局面,使貞觀時期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政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貞觀前期和中期善於納諫。
唐太宗曾說過。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後來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務,我怎麼能都懂得?這說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並非一切都懂,無所不能。據此,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臣下對自己隱惡揚善,一味順從、奉承,「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為了穩固他的統治,唐太宗告誡下屬:「君有違失,臣須直言。」並且也確實採納了不少正確的勸諫。
比如,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打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您這樣做的過失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得到同桀、紂一樣的下常對如此尖銳的言辭,唐太宗非但沒有動怒,而且接受了意見,下令緩建,還重賞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氣之下要判處一名偽造資歷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堅決反對,認為依法應判處流放。唐太宗受到頂撞,十分生氣,戴胄仍然據理力爭,說:法令是國家取信於天下的憑借,皇帝不能因一時憤怒而殺人。爭辯的結果,唐太宗折服了,並且稱贊戴胄秉公執法。至於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徵,更是常常與唐太宗面諫廷爭,有時言辭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讓,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難堪,下不了台。不過事後唐太宗能認識到,魏徵極力進諫,是為了使自己避免過失。因而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已過失的一面鏡子。魏徵病死時,唐太宗非常悲傷,痛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cu,死亡)逝,遂亡一鏡矣!」
由於唐太宗鼓勵進諫,而且願意納諫,所以當時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諫。大臣裴矩,原是隋煬帝的寵臣,由於隋煬帝殘暴拒諫,他便處處阿諛逢迎,還為隋煬帝出過遠征高麗等一些禍國殃民的主意。但在貞觀時期,同樣是這個裴矩,卻能夠勇於諫爭,他由隋朝的佞(ning濘)臣成為唐朝的凈臣,前後判若兩人。裴矩能有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干納諫。

4. 關於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歷史故事

三國copy時期,袁紹與曹操上演了一場精彩戰爭,可是擁有十倍曹軍之多兵力的袁紹卻被曹操擊敗,其原因是田豐、詛授向袁紹獻計獻策,而袁紹不允諾,認為他人意見如廢紙,最終慘敗。
劉備行諸葛亮之計而鼎立三國;符堅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國力;李世民納魏徵之諫而貞觀天下;文種棄范蠡之謀而招殺身禍。
楚漢相爭,力量較為弱小的劉邦積極聽取張良、蕭何、韓信的意見,做出正確抉擇,建立西漢大業。而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取范增的意見而最終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5. 要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還有一個記得小時候聽的,就是動物開大會在比大小,呵呵,然後老牛上去了,大家都說大,大象上去了.大家更說大,然後一隻青蛙上去了,問它們我大嗎,然後大家都說不大,然後它就吸氣讓自己鼓起來,大家還是說不大,傻青蛙就一直吸一直吸,大家都勸它不要那樣,它還是一直吸氣最後爆了```

還一個動物比賽跑步大家都往前跑,螃蟹在往旁邊跑,動物就告訴他你是橫著跑的,你那樣跑只能越來越遠,但是它不聽最後只能眼看著目的地離自己越來越遠.就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6. 有什麼關於勸諫君王的故事,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復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贊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贊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贊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麼。」
於是,鄒忌上朝庭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後、王妃和左右的待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由此看來,您受蒙蔽非常厲害。」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官門口和院子里象個鬧市;幾個月後,偶而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延上征服了

7. 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以人為鏡

8. 古人誰善於聽取別人意見 他的故事是什麼

劉邦,怎麼楚漢之爭中,未出一計,未攻一城。 只會一句,「為之奈何?」(那怎麼辦呢?) 最後當了皇帝,最能聽意見的,非他莫屬。

9. 大臣勸諫皇帝的故事

1、唐太宗與魏徵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徵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徵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2、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9)善於聽諫別人意見的帝王故事擴展閱讀:

涉及到的勸諫人物一生:

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

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開疆拓土,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2、魏徵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

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3、鄒忌

鄒忌(約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騶忌」,尊稱「騶子」,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史記》亦作騶忌,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後又侍齊宣王田辟疆。

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前360年前後,齊威王起用鄒忌實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10. 古代君王善於納諫和不納諫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

納諫:魏徵和唐太宗

魏徵向太宗進諫,前後200多條。魏徵不僅在唐朝以休養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國策的辯論上,在廢除分封制度、完善郡縣制度的政治方針的施行上,提出正確的見解,而且在許多生活細節上,也給太宗以很好的規諫。

特別要提到的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這十條幾乎條條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告誡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約束自己。

魏徵總是言人之所難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後總能做出妥協,剋制自己的脾氣與慾望,從而成就了求諫納諫的佳話。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

不納諫:

周厲王不納諫

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穆公勸諫說:「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這樣一來,議論的人逐漸減少,但同時諸侯也不來朝拜。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當時周厲王的太子姬靜躲藏在召公家裡,百姓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但君王不聽,所以才造成這次的災難。

(10)善於聽諫別人意見的帝王故事擴展閱讀

諫太宗十思疏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

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

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姦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姦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