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仙女故事大全
1. 有關仙女的故事
樹上掉下個修仙女 完美情人
2. 董永和7仙女的故事誰知道啊
就是董永娶了一個仙女啊,後來被王母發現,反對他們而去拆散他們,很感人的!
3. 中國仙女的故事及出處
嫦娥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後羿的妻子,相傳後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後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後,住在凄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後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
4. 有誰知道有關個別中草葯的神話故事
書 名 百味中草葯的傳說
作 者 尤榮開
出 版 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書中記載了各種中草葯的傳說。
5. 中國古代七個仙女的故事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於黃梅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於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雲: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後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盡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於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麼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後,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麼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
筆者發現,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後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凶;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於《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於六朝之後。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採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於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凶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後,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後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6. 誰知道煉丹仙女的故事
西王母與蟠桃仙子 杭州西湖妙庭觀附近有一座望仙橋。宋代紹興年間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上層中挖到過一塊奇妙的銅牌,上面殘留著隱隱約約的文字:「我有蟋桃樹,千年一度生,是誰來竊去?須問董雙成。」 董雙成就是傳說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橋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駕鶴仙去的地方。 董雙成本是西同時代錢塘江畔的一位絕色美女,混身上下洋溢著一份靈秀的氣韻。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在朝廷中也偶爾鑒往知來,抒謀獻策。商朝亡後定居錢塘江畔,在飛來峰下種桃成林,結廬而居。每當初春桃花盛開時,嫣紅一片,簇擁草廬,生活在其中不啻是神仙生活。 這種生活環境從小就陶冶著董雙成,體似弱柳的董雙成酷愛桃花,如痴如醉。看看董雙成日漸長大,秀面明眸堪與繁花竟艷。有一天,忽然異想天開,采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煉制丹葯。初時僅能清痰化氣,日久生巧,屢加研究,逐漸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進。所提煉的丹葯,竟然能夠治療多種內科病症,遠遠近近,前來飛來峰下董家討葯的人絡繹不絕。 從採集原料到守爐煉丹,董雙成經常忙得不可開交,偶有閑暇,便吹笙自娛,興致來時還會高歌一曲「丹小鳳」。據說當她吹笙時,會引來百鳥在空中翱翔,而當她唱歌時,更有仙鶴飛來聆聽。 待至黃者之說興起,倡言神仙導引之術,大大符合了貴胄後裔的胃口,於是選擇了風景絕佳的地方,築廬結庵,興寄煙霞,吸取日月精華,提煉百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塵世中,能夠不食人間煙火,進而白晝飛升,得道成仙。董雙成隨同家人,在杭州西湖飛來峰下結廬煉丹,不能算是女道士,當時尚無道教之名,真正道家演變成一種宗教,設立道觀,傳授弟子,吸收信徒,是東漢未年的事,道家與道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道教是一種宗教,道教是挪用了道家的一些觀點,更借用了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來做自己的始祖。 東漢張道陵以符咒之法行世,北魏寇謙之,奉老子為教祖,張道陵為大宗,設立道觀,宣揚教義,始成為一種正式的宗教,董雙成生在西周,時間上已相去十萬八千里,只能算是一種自發式的修行,還談不上是女道士的身份。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董雙成煉成了一爐「百花丹」,異香撲鼻,傳播數里之外,自食數粒後,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鳥群集,盤旋飛舞,董雙成精神越來越清爽,越來越旺勁,忍不住高歌一曲,聲徹雲霄,引來仙鶴翩然而降,匍匐階下,心有靈犀,董雙成一步跨上鶴背,仙鶴馱著她冉冉飛升,驚倒附近的民眾,都只知痴痴地傻看。 在西邊昆侖山上的瑤池畔住著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究竟是什麼人呢?各種記載的說法頗有出入,有的說她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女王,蓬發虎齒,面目猙獰,仰天長嘯一聲,每使群獸驚荒而逃;有的說她姓楊名婉玲,住昆侖山上,得道成仙,代替玉帝執行天宮的任務,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半老徐娘。 周穆王十六年西征途中,路過昆侖山,傳說曾經受到過西王母的款待,並在瑤池上飲酒賦詩,盤桓多日,回來的路上想再度造訪,但見山深林密,雲霧繚繞,已經渺無蹤跡可尋了。 神仙的事難以究詰,尤其是在神權時代,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大都受到神仙的約束與支配,抬頭三尺有神明,使得芸芸眾生有所戒俱,不敢肆意妄為,未嘗不是人類社會保持安定的一項巨大力量。西王母娘是否代表玉帝執行天宮任務,事屬玄虛,不得而知,但她居住在昆侖山上瑤池之畔,不但有跡可尋,而且歷史上也多有記載。 那一隻仙鶴載著董雙成愈飛愈遠,來到了昆侖山,董雙成做了王母娘娘的「傳達呣」,很像今天的機要秘書,王母娘娘有什麼授意,均由董雙成負責與眾仙聯系並溝通,在實質上算是王母娘娘的侍從人員,說得更具體一點,似屬西王母娘娘的貼身侍女之流。西王母一共有四名貼身侍女,董雙成之外,還有王子登、郭蜜香、紀維容三人,董雙成的地位,在四位侍女之中,大約是居於領班的身份,之從歷次西王母出現的態勢可以得到印證。此外,從董雙成受命看守蟠桃一事,更可概見她在仙宮受到的信任和重視。蟠桃是一種枝椏蟠曲的異種桃樹,三千年才結果一次是仙宮中的極品珍果,從平時的培養與保護,到果品的採摘和分配,均由董雙成負全責,每值瑤池盛會,西王母賜給群仙的蟠桃,都是經由董雙成偽纖纖玉手而來。 凡間吃過蟋桃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周穆王外,再有一位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內傳》記載。」元封六年四月戍晨,武帝迎西王母承華殿前,但見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擁中冉冉從空中下降,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緩,腰佩分景之劍,頭上華髫,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橘鳳文之鞋,視之年可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神人也。」 西王母由一位雲鬢花顏的仙女攙扶登上承華殿,這個仙女就是董雙成。西王母與漢武帝相談移時,抽出袖中的五嶽真形圖送給武帝,並命董雙成送給武帝四個蟠桃,漢武帝吃後只覺通體舒泰,齒根生香,於是小心翼翼地將桃核收起,准備栽種,西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一結果,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漢武帝吃過一次蟠桃之後,對於這種難得一見的仙果念念不忘,它的美味,尤其是食後在體內所產生的奇異效果,使得漢武帝為之垂涎不已。 當時有一位著名人物叫東方朔,為人特別滑稽,他是以文章求仕的,在中國這樣一個講求謙虛的國家裡,他居然極力表彰自己,文中寫道:「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見,怔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如今二十有二,身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聞。」 當時漢武帝就認為他文辭不遜,高自誇飾,初僅令他待詔公車而已,但不久他竟然獲得漢武帝的青睞,不次擢升,官至大中大夫。做官後東方朔劣性不改,時常捉弄朝中大臣,更有甚者,他酒醉之後,居然在殿柱上撒尿,這簡直是不可原諒的荒唐行為,然而漢武帝竟然一笑了之,何以漢武帝對東方朔如此寬容呢?一般朝臣均不明就裡,其實是因為東方朔曾經長途跋涉,登上昆侖山,為漢武帝偷過三次蟠桃的緣故。 東方朔能偷到蟠桃就與董雙成有關。董雙成是以二八年華成仙的,神仙永遠不老,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也就仍然是二八年華。大家都認為神仙是很幸福的,事實上神仙也有說不出的苦,何況董雙成充其量就是王母娘娘的侍婢,一切行動都不能自主,天天就見那幾個人,做那幾件事,對著偌大一個蟠桃園,真是說不出的寂寞與空虛。突然有一位英俊高大的男子前來跟她聊天,自然是芳心大慰,更何況這人說話又是如此風趣,董雙成表面上也時常顯得十分嚴肅,她內心裡最愛聽的還是東方朔那些越軌的、毫無顧忌的話,聽得她臉上時紅時白,東方朔也就順手牽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時一個人膽小就辦不成事,東方朔敢於在皇帝面前放肆,敢於在神仙面前放肆,他就活得很瀟灑。 漢武帝把吃過的桃核,一個個謹慎地收藏起來,一直傳到明代。據《宛委余編》記載:「洪武時,出元代內庫所藏蟠桃核,長五寸,廣四寸七分,上刻『西王母賜食武帝蟠桃於承華殿』十四字。」既然核長五寸,想來蟠桃的體積必然碩大無比,想想今天的水蜜桃,想想當年的蟠桃,該不會流口水吧。 明代以後,已經沒有西王母與蟠桃仙子的任何記載。然而西王母是一位法力無邊,雍容華貴的美婦人,蟠桃仙子更是一位絕世的美艷少女,已經深植人心。雖然歷史中不再出現她們的事跡,然而舞台上及繪畫中,卻大量扮演及描摩她們的形象,杭州城裡的望仙橋和昆侖山上的瑤池,總給人無限暇思。
滿意請採納
7. 七仙女神話故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小說頌揚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們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蹋和抨擊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惡與黑暗,同時,也刻畫了傅員外的兒子傅官保這些卑鄙小人的醜陋,而且,傅員外的兒子還有幾份喜劇色彩。
這部神話小說表現了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可以說,主題思想積極,內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鮮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7)中葯仙女故事大全擴展閱讀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
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綵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8. 有關中葯的神話故事
神農嘗百草,著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