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誰寫的的故事400字
Ⅰ 求 負荊請罪 的背景,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故事,短一點,400字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後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驛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Ⅱ 擴寫"完璧歸趙"的故事(400字)
作文:完璧歸趙
時間:戰國時期。
地點:秦國王宮,趙國王宮。
人物:藺相如
趙王
秦王
大臣
(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一次,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就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但趙王不信,最後就派藺相如去解決這個難題,趙王問藺相如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
(藺相如到了秦宮,獻上和氏璧,秦王只稱贊,對十五座城池絕口不提。)
藺相如(上前一步):這快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把璧給了他。)
藺相如(把身子靠在柱子上):我看您並不想叫十五座城池。現在璧在我手上,您要逼我,我就和璧一塊撞在柱子上。除非舉行一個典禮,我才交璧。
(秦王怕他真的摔,只好更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藺相如知道秦王沒誠意,就叫人抄小路把璧送回。)
藺相如(到舉行典禮那天):璧已經被送回趙國,如果您有誠意的話,就先城池,我國在派人送回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用,天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沒辦法,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Ⅲ 完璧歸趙的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想把美玉占為己有,便派人送信給趙王,騙他說秦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
趙王想將寶玉送給秦國,卻擔心秦國不履行諾言;想不給,又怕得罪秦國。同大臣們也商量不出一個結果來,想找一個適當的人出使秦國,一時又找不到。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推薦自己的門客,說他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任務。這個門客就是藺相如。他見到趙王後,主動提出拿著寶玉出使秦國,並表示:秦國把城池割讓給趙國,我就把玉留在秦國;秦若不給城,我一定把寶玉完整無缺地帶回趙國。「臣請完璧歸趙。」趙王點頭同意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謁見了秦王,並獻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滿心歡喜,愛不釋手,傳給大臣和妃嬪們觀看,壓根兒不提劃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並無誠意,便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塊美玉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信以為真,便命侍臣將璧傳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後退幾步,背靠柱子,憤怒使得他的頭發豎起將帽子頂起。他說:「大王只顧觀賞寶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見您並無誠意,所以我將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這根柱子上,這塊寶玉也一塊兒撞碎。」秦王怕寶玉真的撞碎,趕緊道歉,並派人將地圖拿來,裝模作樣地將准備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給藺相如看,還答應過幾日舉行盛典,正式迎接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設騙局了。當天夜裡,便叫手下人穿著破衣服,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我看大王並無誠意,因此早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我並不是想違約,秦國比趙國強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態,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趙國一定不敢不將寶玉拱手相送。我知道這樣做是欺騙了您,請您把我煮死吧!不過,也請您先好好考慮一下該怎麼做。」
秦王惱怒萬分,但又無可奈何,心想,殺了他不但得不到寶玉,還把秦、趙的關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歸趙」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Ⅳ 完璧歸趙的歷史人物,完璧歸趙是誰的故事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
相關人物: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Ⅳ 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 ,請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 :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
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
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
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
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 。」趙王說:「 拿走我的璧 ,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
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
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都。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5)完璧歸趙誰寫的的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完璧歸趙發生地點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據《 史記·里子傳 》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台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
Ⅵ 完璧歸趙講的是誰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藺相如來了之後,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麼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介面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於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麼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願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一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後,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後,馬上向後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後,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藺相如說完,就擺出一付要撞牆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現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當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裡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後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
Ⅶ 完璧歸趙的故事300字
戰國時期,趙國是小國,秦國是大國。
有一回,趙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聽說後就想把璧騙到手。於是派人寫信給趙王,說是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璧。趙王一看便知這是個騙局,便叫大臣們前來商討。趙王召來了藺相如,問他有沒有好辦法,藺相如說他願意帶著璧去秦國,再見機行事。
藺相如拿著璧來到了秦國,秦王拿著璧左看右看,對璧愛不釋手,絕口不提拿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換璧的誠意,就跟秦王說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一起撞碎。秦王允諾把十五座城交換給趙國。藺相如說要舉行一個儀式後才能交璧。秦王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手下先將璧送回趙國。儀式結束後,秦王向藺相如要璧,藺相如就說他已經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7)完璧歸趙誰寫的的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據《史記·里子傳》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台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
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
Ⅷ 完璧歸趙的故事,不少於500字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 藺相如
,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Ⅸ 完璧歸趙是誰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