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有關歷史歇後語的小故事
① 有歷史故事的歇後語
袁世凱做皇帝 —— 短命
姜子牙賣面 —— 折了本
項庄舞劍 —— 意在沛公
周瑜謀荊州 —— 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幽王點烽火台 —— 千金難買一笑
羅成的回馬槍 —— 往後看
林黛玉葬花 —— 自嘆命薄
楊家將上陣 —— 全家出動
孫悟空翻筋斗 —— 十萬八千里
許褚戰馬超 —— 赤膊上陣
關羽降曹操 —— 身在曹營心在漢
關公舞大刀 —— 拿手好戲
關雲長敗走麥城 —— 吃虧全在大意
劉備請諸葛亮 —— 思賢心切
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 生不如死
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 突如其來
八仙過海 —— 各顯神通;能行風的行風,能下雨的下雨
白骨精給唐僧送飯 —— 假仁假義;沒安好心
包公斷案 —— 鐵面無私
草船借箭 —— 滿載而歸;巧用天時
程咬金的斧頭 —— 就那麼幾下子
大觀園里哭賈母 —— 各有各的傷心處
得隴望蜀 —— 貪心不足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姜太公釣魚 —— 願者上鉤
孔明大擺空城計 —— 化險為夷
狸貓換太子 —— 以假充真
林沖上樑山 —— 逼出來的;官逼民反
牛郎約織女 —— 後會有期
秦叔寶賣馬 —— 窮途末路
佘太君掛帥 —— 馬到成功
司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孫權殺關公 —— 嫁禍於人
孫武用兵 —— 以一當十
孫悟空借芭蕉扇 —— 一物降一物
孫悟空七十二變 —— 花樣多
伍子胥過昭關 —— 一夜愁白了頭
徐庶進曹營 —— 一言不發
掩耳盜鈴 —— 自欺欺人;自己哄自己
葉公好龍 —— 口是心非
張飛使計謀 —— 粗中有細
趙雲大戰長坂坡 —— 大顯神威
周瑜打黃蓋 —— 兩廂情意;裝模作樣;自家人打自家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裝樣子
諸葛亮弔孝 —— 假仁假義
諸葛亮借東風 —— 將計就計;金蟬脫殼
② 帶有歷史故事的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③ 有關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的歇後語有哪些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螳螂擋車——自不量力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
司馬炎廢魏主——襲用老譜
哪吒鬧海—— 驚天動地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④ 關於歷史故事的歇後語大全及答案
關於歷史故事的歇後語
楚河漢界 —— 一清二楚
姜子牙賣面 —— 折了本
項庄舞劍 —— 意在沛公
周瑜謀荊州 —— 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幽王點烽火台 —— 千金難買一笑
⑤ 關於歷史故事的歇後語 周幽王點烽火台歇後語及歷史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故事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即位時,國家已經連年災荒,政局不穩了,但周幽王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只知道吃喝玩樂,過荒淫的日子。在後宮中,幽公非常寵愛一個叫褒姒的妃子,褒姒長得非常漂亮,可就是不愛笑,幽王想盡了辦法逗她笑,但她怎麼笑也笑不出來。於是,他懸賞說,誰能叫褒姒一笑,就賞給千金。
幽王手下有個大官叫虢石父,是個慣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給幽王出了個壞主意,就是「烽火戲諸侯」。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西邊犬戎的進攻,在鎬京附近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地就有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烽火,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因此烽火台是很重要的報警設置,但虢石父和周幽王卻想用它來開個玩笑。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烽火台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愣了。看到諸侯們亂哄哄地一陣奔忙,褒姒真的笑了起來。褒姒這一笑,讓周幽王非常高興,而那些帶兵來勤王的諸侯知道受了愚弄,都憋著一肚子氣回去了。幽王寵愛褒姒,後來乾脆把王後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原來王後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聯合西方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鎬京城下,幽王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因為兵馬不多,鎬京很快被犬戎攻破,幽王逃難驪山腳下,被殺死了,褒姒也被擄走了,周王室歷年積存下來的寶貨財物都被洗劫一空。諸侯們弄清楚這一次真的是犬戎來犯,急忙派兵趕來救援,可是已經晚了一步。諸侯們看到幽王已死,就只好和申侯一起商量,擁戴幽王的兒子宜臼繼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洛邑,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⑥ 歇後語的小故事
1 歇後語故事—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在1482年7月23日,小夥子吳東勝准備去街上買白菜。突然,有一個擂台。於是,他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台上
原來,台上正站著一位少女正在與一個男子在比解死結。兩個人各拿了一個用麻繩捆的結。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是比巧招親呢!
沒過5分鍾,少女就已經把結解開了。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於是,那位少女說道:「對不起,失敗了。」中年漢子只好走出了擂場。接著吳東勝飛上了擂台,吳東勝上台就問:「有沒有規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則後,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
後來,此事被傳開了,就成了歇後語:——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鉤不掛魚 餌釣魚,願意上釣的魚,就自己上釣。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2關公面前耍大刀——自討沒趣
故事:周周倉開始並沒有保關公,是在趙雲的帳下聽令。有一次,軍中操演武藝,周倉耍了一趟大刀,兵將齊聲叫好,連趙雲也誇獎了他幾句。這下周倉驕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著胸脯子吹開了:「嘿!軍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願給他拉馬拽蹬!」有個兵見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將他說:「周哥你先別吹,你要是敢和關二爺比試比試,兄弟就算服你啦!」周倉還沒見過關公,可聽說過關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關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勁兒就來了。他把大馬一提溜,甩開大步,找關二爺見高低去啦。關老爺正在府中看兵書呢,忽聽周倉在門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雖說沒見過周倉,可也沒少聽四弟趙雲說他武藝高強、為人正直,就是太魯莽,是屬炮仗的,一點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見識,只是微微一笑。誰知周倉不知天高地厚,認為關二爺怕了他,就一口一個「膽小鬼」地直損關二爺。關二爺的脾氣也暴躁,當下就火兒啦。只見他把兵書一撂,掖了掖戰袍,大步跨出府門順手從門衛手中拿了一條長槍,以槍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倉比試起
3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三國里的諸葛亮手中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表面上看,諸葛亮拿著鵝毛扇瀟灑自如,沉著淡定。可這把鵝毛扇是從哪裡來?起什麼作用呢?
原來是這樣:諸葛亮嫂子諸葛瑾夫人給諸葛亮介紹一個女朋友,是黃家之女叫阿丑。阿丑長相很醜,但卻博學多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諸葛亮對阿丑相貌並不計較,阿丑也聞諸葛亮極有才華,兩人都想見面相識。
諸葛亮在嫂嫂陪同下,親到黃家與阿丑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便無拘無束地以天下形勢談論起來。阿丑邊聽邊注意諸葛亮的面部表情。當談到劉備兵少將寡,奪天下困難重時,諸葛亮面露難色;當談到劉備為人忠厚,深得民心,必奪天下時,諸葛亮即面呈笑容。兩人談後,心心相印,互表愛慕,親事便定了下來。
諸葛亮與阿丑在交換信物時,阿丑特意拿了把鵝毛扇,贈給諸葛亮並問道;「君可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諸葛亮含笑答:「鵝毛雖輕,情義重。」
阿丑道:「這是其一,您知其二嗎?」
諸葛亮道:「倒要請教姑娘您啊!」
阿丑道:「您即將出山,肩上擔子任重而道遠,會千頭萬緒,全系一身,遇事必須從容、冷靜。阿丑又說:「古人雲『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樂不輕佻。』我與君交談時,見君高興面則喜,畏難面則愁,今贈鵝毛扇,可作遮面之用。」諸葛亮聽後,連連點頭稱是,更是佩服阿丑的睿智。
諸葛亮出山後,就把鵝毛扇時刻帶在身邊 ,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剋制,不露骨形色。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4歇後語小故事「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從前,大森林裡住著母雞一家和一隻凶惡的黃鼠狼。快過年了,黃鼠狼想解解饞,決定把雞寶寶一家給吃了。路上,他想:我到雞寶寶家總得有個借口吧?有了,我就假扮成去拜年的吧。可是,去拜年沒有東西也不行呀,如果不帶東西,老母雞很可能會起疑心的,路上偷點東西吧。走著走著,黃鼠狼來到了小兔家,拔了幾個蘿卜,然後,他又走到猴子家,順手偷了兩個桃子,「好了,禮物有了,該去吃雞啦!」黃鼠狼得意地想。「叮鈴叮鈴,」母雞家的門鈴響了,母雞問:「誰呀?」「雞大嬸,我來給您拜年了。」黃鼠狼說。母雞一聽,原來是黃鼠狼,她連忙對雞寶寶說:「孩子,黃鼠狼來了,你快從後門出去,叫黑貓警長來!」「雞大嬸,快開門呀!」黃鼠狼有點急了。「來了,來了。」母雞說道。黃鼠狼見門開了,便假惺惺地說:「雞大嬸,近來身體可好?」「好呀,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母雞沉著地說。「雞大嬸,這是我給你的禮物,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生過一點小矛盾,今天,我是誠心誠意向你道歉的。」黃鼠狼面帶微笑地說。「哦,原來你是為這事來的呀!」母雞慈祥地說,「只要你以後不再吃雞,不偷東西,不打小動物的主意,我就原諒你!」「好的,雞大嬸,我會改正的,只不過,我還有一個請求。」「說吧。」母雞說。「過年了,我沒吃的了,我想把你吃了!」黃鼠狼兇狠地向母雞撲來。就在這危急關頭,黑貓警長來了,抓住了黃鼠狼。這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的來歷。
5外甥打燈籠——照「舅」
有一句民間邂逅語,外甥打燈籠——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不過這句歇後語,在生活中有生動真實的詮釋。在家鄉,春節期間,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後稱為「送燈」。前者好理解,後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後,作為舅舅或者沒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給外甥或者還沒有外甥的親戚家裡來,其中禮物中必須帶有「燈籠」,且至少是一對,也就是燈籠必須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買。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剛出嫁,那麼今年娘家要給婆家送至少3對也就是6個燈籠,還要不同品種。其中三種必備的燈分別是「大紅燈籠」、「蓮花燈」和「火葫蘆燈」,分別代表紅紅火火、早生貴子和預示給未來外甥送燈。有了外甥以後,哪怕是外甥女,那麼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歲。我就是這樣的童年過來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燈籠點亮打出來一起在街上玩,還有我現在都會唱的童謠: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頭。
燈籠會,會燈籠,小孩不來我吹了。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燈籠,小魚立刻唱和著,踢一腳,踹一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小紅孩兒,戴紅帽,四個耗子抬紅轎。
花貓打燈籠,黃狗來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廟,城隍老爺嚇一跳。
6"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一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故事之二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七男一女八位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故事之三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 花龍太子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雲外去了,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要不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趕。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⑦ 我要歷史著名的故事和一些關於歷史或人物的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孫二娘開店——進不得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諸葛亮說周瑜——請將不如激將
諸葛亮輔劉禪——聰明幫糊塗
諸葛亮幫蜀國——鞠躬盡瘁
諸葛亮華容道上用關羽——有意放曹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內柔外剛
諸葛亮江東斗群儒——獨占鰲頭
諸葛亮得姜維——將遇良才
諸葛亮伐孟獲——征戰不如心戰
諸葛亮兄弟爭國事——各為其主
諸葛亮唱「空城計」——急中生智
諸葛亮為周瑜造兵器——草船借箭
諸葛亮失街亭——用人不當
劉備投曹操——尋找時機
劉備離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劉備陶謙讓徐州——你推我攘
劉備投袁紹——委曲求全
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
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
劉備招親——玩假成真
劉備東吳作女婿——樂不思歸
劉備襄樊撤軍——拖泥帶水
劉備曹操論英雄——各懷鬼胎
劉備復仇敗夷陵——傾國傾城
劉備龐統入西川——生離死別
周瑜暗算諸葛亮——計計落空
周瑜謀殺諸葛亮——忌賢嫉能
周瑜計除蔡瑁、張允——借刀殺人
周瑜殺蔡瑁、張允——曹操代勞
周瑜招親——反中諸葛亮算計
周瑜配小喬——郎才女貌
周瑜火攻遇東風——天作之合
周瑜打黃蓋——打在黃蓋的身上,痛在周瑜的心上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戰馬超——①棋逢對手②白花臉殺黑花臉
張飛買刺猥——人又剛強,貨又扎手
張飛當陽橋上一聲吼——嚇退千軍
張飛發怒——氣沖鬥牛
蔣干盜書獻曹操——包藏禍心
陳宮離曹操——反目成仇
袁紹用兵——優柔寡斷
袁紹待許攸——疑而生妒
孟獲歸順諸葛亮——心服口服
孫堅回江東——猛虎歸巢
孫權向曹操獻關羽——嫁禍於人
孫策向袁紹獻玉璽——借兵興國
龐統當縣官——大材小用
劉禪上朝誤斗雞——顧此失彼
劉禪封安樂公——樂不思蜀
劉禪遇鄧艾——自縛請降
關羽洛陽赴王直宴——文進武出
關羽出席魯肅宴——單刀赴會
關羽華容道上放曹操——知恩圖報
關羽走麥城——終身悔恨
關羽門前耍大刀——挑戰高手
關羽下葬——首身分家
關羽死後看太陽——日出日落
曹操為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躲馬超——落荒而逃
曹操用關羽——真心實意
曹操遇蔣干——背時或倒霉
曹操找王垢借物——殺頭穩軍
曹操唱京劇——滿臉奸詐
曹操見諸葛亮—— 一生未有
曹操看張松——以貌取人
曹操對諸葛亮——又愛又恨
曹操用母得徐庶——四兩拔千斤(軍)
曹操兵敗赤壁——遺恨終身
曹操接許攸——赤腳相迎
曹操天下歸司馬——白忙一場
司馬昭笑劉禪——樂極生悲
司馬昭之心——篡國詭計
司馬懿裝病——暗藏殺機
司馬懿鐵籠山火中遇大雨——絕路逢生
董卓呂布奪貂禪——爭風吃醋
許褚戰馬超——赤膊上陣
落風坡前見龐統——死而復生或青史留名
趙雲曹營救阿斗——橫沖直撞或勇冠三軍
徐庶進曹營——苟且偷生
徐庶為曹操獻計——自食其言
草船借箭屬孔明——歷史誤判(實屬周瑜)
呂布為人——見利忘義
魏延妄喊誰殺我——自取滅亡
草船借箭——只借不還
陸遜夷陵敗劉備——少年老成
陸遜入八卦陣——迷途不知返
關興殺王番章——報仇雪恨
王番章向關興問路——鬼使神差
黃忠打頭陣——寶刀未老
徐庶投曹操——盡孝不盡忠
孫策急火攻心——意氣喪命
鄧艾率兵過秦嶺——九死一生
劉諶自刎——與國共存亡
劉諶與劉禪劃界線——殊途不同歸
淳於瓊守烏巢——小材大用
劉關張桃園結義情——同生共死
⑧ 關於歷史故事的歇後語有什麼
例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樣的就可以,
⑨ 關於歷史故事的歇後語大全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後主降魏--不知羞恥
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 司馬炎廢魏主--襲用老譜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羽赴宴--有膽有魄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關公戰李逵--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關雲長放屁--不知臉紅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編草鞋--內行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張飛討債--聲勢凶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張飛討債--聲勢凶
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張飛上陣--橫沖直撞 張飛戴口罩--顯大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隔門縫瞧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張飛賣秤砣--人強貨硬
司馬誇諸葛--甘拜下風 關羽看《春秋》--一目瞭然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關羽打噴嚏--自我吹噓 關羽流鼻血--紅上加紅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張飛睡覺--不閉眼 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飛擺屠案--凶神惡煞 曹操轉胎--疑心重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⑩ 有關赤壁之戰的典故,小故事,成語,歇後語等
是C81的么?
作業也要搜?
只不過我也在搜!
給你個故事把: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剩下能與他對抗的,就只有在長江一帶的孫權和在湖北一帶的劉備了。
公元208年,曹操帶了20萬大軍(對外號稱 80萬)南下。劉備退守湖北武昌,此時他只有軍士兩萬多人。在軍師諸葛亮的建議下,他決定與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向孫權指出,曹操雖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萬是剛投降的荊州士兵,這些人主要是水軍,是作戰的主力,但他們不一定真心服從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於水戰,長途而來生病的也很多。這些分析使孫權看清了形勢,同意派大將周瑜帶領三萬軍士與劉備一起戰斗。
曹軍駐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又一說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鐵索把戰船鎖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諸葛亮和周瑜都決定用「火攻」的方法進攻曹操。一天夜裡,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派部下黃蓋假裝投降曹操,帶著十艘戰船,船上裝著灌了油的柴草,向曹軍駛去。接近曹軍時,他們同時點火,火船頃風向曹操的戰艦駛去,曹軍戰艦因為鎖在一起,一時無法解開,不一會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燒到了岸上,曹軍死傷很多。
赤壁之戰後,全國形勢發生了變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後,公元220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國號為「魏」,都城為洛陽。劉備乘機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發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為帝,國號為「蜀」,建都成都。孫權則鞏固了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公元 222年稱王,國號「吳」,都城為建業(今南京)。三國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才結束。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編輯]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編輯]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編輯]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編輯]
傳說與演義
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編輯]
附錄
[編輯]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編輯]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編輯]
參考書目
*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 蔣永星. 「周郎赤壁何處」,《歷史教學》,1980.12,50
* 解放軍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第二卷),解放軍出版社,1986
* 李友松. 「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中華醫史雜志》, 1981年第11卷第2期
* 張作耀. 《曹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給點面子選最佳答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