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我跟論語的故事的作文
❶ 關於論語的作文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❷ 關於論語小故事的作文,不少於450字。急需!!!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聖經》」。《論語》所提出的一套政教倫理原則,不僅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體制、社會習俗和心理習慣,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和活動。《論語》不只是值得學者玩味的一部論著,更是可以讓普通大眾仔細品讀的一部經典。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意思就是:讀書人有志在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服吃粗糧為可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這里孔子非常強調了追求真理的人,不應該貪戀世俗享受。有理想的人就應該努力向自己的目標奮斗。我們不缺少宏大的理想,但是我們卻乏到達那條切實的道路。
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隆冬來臨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隻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著過冬准備。
第一隻田鼠拚命去找糧食,把各種谷穗、稻粒一趟一趟搬進洞里。
第二隻田鼠買里地去找禦寒的東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進洞里。
而第三隻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游游盪盪,一會兒看看天,一會兒看看地,一會兒躺一會兒。
那兩個夥伴一邊忙活,一邊職責第三隻田鼠說,你這么懶惰,也不為冬天做什准備,看你到了冬天怎麼辦!
這只田鼠也不辯解。
後來冬天真的來了,三隻小老鼠躲在一個狹窄的洞裡面,看著吃的東西不愁了,禦寒的東西也備齊了,每天無所事事。漸漸的,大家覺得無聊,不知道怎麼打發這些時光。
在這個時候第三隻田鼠開始給另兩只田鼠講故事。比如在一個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一個孩子,看到他在做什麼什麼;又在一個秋天的早晨,它在水池邊看到一個老人,他在做什麼什麼;它說曾經聽到人們的對話,曾經鳥兒在唱一種歌謠……
它的那兩個夥伴這才知道,這只田鼠當時是在為大家儲備過冬的陽光。
表面上看起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第三隻小田鼠表面看起來並沒有做什麼,可是在它們最無聊的時候,第三隻小田鼠講起了故事,讓氣氛不再死氣沉沉,變的熱鬧。如果當時第三隻小田鼠也在准備過冬的東西,那他們現在一定無聊死了,只能躲在窩里發呆。
有了理想,不能只有去遠大的理想;還要付出自己的行動。表面上看起來不怎麼有用的事,如果做了,就有可能是人生的轉折點。
開頭換個.不要以介紹論語的.
結尾弄個.
中間的小故事反映了哪則論語?
讀了中間的小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回答一個也行 提意見也行
回答的越多越好!!
1個好回答和一個好意見我選好回答做答案 謝謝.
問題補充:這個意見我們老師也說了.
可是我最下面的問題都沒改呀.
❸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行 走在贊與毀中間(53分)
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左邊是人們敬佩贊賞目光右邊有咬牙切齒的憎惡和詆毀就像一邊是一馬平川而另一邊是萬丈深淵。但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昂首闊步無懼他人的評價「辯乎榮辱之境」以自己的標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沒有人喜愛陽光下的陰影我們渴望贊同和支持。於是有人學會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他們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齒自己吞下。面對他人的質疑一味笑臉相迎然後再找個角落獨自舔舐傷口。「老好人」不願樹敵也沒有敵人但他們失去了自我只為他人而活。這樣的人生是疲累而無意義的。而有些人是強硬派他們一味苛責推行自己的處世原則以強硬作風要統治世界。顯然他們是孤獨的與社會格格不入且遭人討厭。或許他們都是善良的人但他們活得不盡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贊與毀中間隨性的人才是大寫的人。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遭到國民黨反動文人的口誅筆伐蒙受生命威脅但猶筆耕不輟用吃進去的草化成滋潤國民麻木心靈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吶喊而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還有巴金這位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懺悔錄揭露那瘡疤的老人。他將血淋淋的傷口暴露給世人看嚇跑了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因為他們見不得這耀眼的白光見不得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劑心靈的良葯以無限的關懷讓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這些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文人且行且歌他們用自己的良心道義書寫高尚的篇章。 而任長霞一位正義凜然的女英雄。因為她那浩然正氣讓罪惡無處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無情的殺害但她所散發的光芒不會被吞噬。人們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長那些悲慟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贊佩。任長霞會永遠被人記住以使她被壞人毀滅但她的英勇正義會流芳百世潤澤世人。 總有這么些人行走在毀與贊中間人無完人他們並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評判標准。他們一邊是黑一邊是白一邊是贊賞一邊是毀滅。但這贊賞來自同樣善良的心這些共同跳動的心牽著同樣的正義而那毀滅來自於狹隘的人他們懼怕這坦盪的情義。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有自己的標准只為正義和良心而活他們無所畏懼的行走著。 與惡相斥攜道同行(53分)
❹ 有關論語的作文
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孔子是一位充滿智慧、循循善誘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古代先賢。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正是他虛懷入谷、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寫照嗎?他活到老,學到老,還處處拜能者為師,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不謀而合,他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貽」的先進教學方法不值得我們借鑒嗎?新時代的教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死守書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行嗎?長此以往,你只能成為夜郎。我們應該以孔子為榜樣,拜能者為師,不收到下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接觸的人很多,而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你看,我們身邊的許多平凡人,他們有的是書法好手,有的是繪畫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師,有的是球場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
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戰亂不斷、挑戰多多的 年代,和平、和諧更是人們所嚮往的境界。一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才能和諧,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對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諧應該是人人互助,團結友愛,身心健康,盡可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世界充滿愛,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所謂和諧的啟發。
《論語》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的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
❺ 關於《論語》的作文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❻ 作文我學<論語>的故事100字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❼ 以我與論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從小到大,我們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單純的幼兒階段,我相信老師們大人們說的沒一句話,也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終找到心愛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時候的我開始有點叛逆,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著是現在的成長期,卻有些迷茫了,一直以來自己堅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會不經意的傷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對或者錯自己卻不得而知.
溫暖、樸素的道理深入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距離接觸孔子,其實「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什麼叫心靈上的快樂,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於世,於大千世界,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系網莫過於親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管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離。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加之引導;如果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並沒有提倡朋友有難,拔刀相助、赴湯蹈火的義薄雲天,而是回歸平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於剛認識的朋友是這樣,而對於熟識許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見得是一樣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簡訊聯系,知道對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敵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給對方和自己一個空間。他有錯誤時,有困難時盡量幫,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講這點時,想的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快樂輕松就不能為煩事所擾,盡力就行未必盡心,但於我們卻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爾才聯系一下,只要內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對方誤入歧途而為免自辱不力勸相助,那內心怎麼可能獲得了全然的快樂。
人之相處,除卻平常點頭之交,如何協調之間的德與怨: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直」---是對事非的判斷,對於不利於己的人和事,可以說不!選擇讓自己過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報怨是對人生的浪費」,就像小時候聽過的《農夫與蛇》的故事,農夫救了蛇並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凍僵的蛇,最後蛇卻把農夫咬死。
有時,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們的!
❽ 600字作文我與論語的親密接觸
有人說,學習就要端正態度,好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人說,學習就要講究學習方法,好比「學而實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切學習的好方法盡在於此。
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出這些學習的好方法。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也就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可是,這樣偉大的天才,竟然被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給難道了,這難道不是很好笑嗎?也許是因為那時侯人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對大自然研究得還不夠透徹吧。可我們呢,生活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不僅隨這古人的腳步往前走,還可以上網查閱資料,還可以翻閱書籍,如果我們碰上一個小朋友也問了個問題,可自己也答不出來,那不就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嗎?
❾ 我要一篇關於論語的高中作文,急用啦!
如果我們每個人遇事能夠將心比心,多一些寬容之心,由我及人地想一想,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減少多少是非爭端啊。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去交會朋友,以朋友輔助仁德」
它向我們揭示了交友原則,「以文會友」和「以友輔仁」已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們對生活的心得與體會。以文會友得到的更真誠,更會珍惜友誼。以酒會友,即使「一口悶」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勵,幫助自己提高修養,走向成功。
孔子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惡行,小人卻與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只要擁有寬廣的心胸與助人為樂的精神,才能為之。別人好,自己心裡也替人家高興,別人倒霉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惡的行為常常是某些人的個人私慾所驅動的,要不就是自己從中得到好處。要不就是看著別人倒霉自己心裡痛快。
孔子說:「天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落的」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用耐寒的松柏來比喻一個經得住嚴峻考驗的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怎樣,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常常只有關鍵時刻,才能體現。所以人們常說「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它提示在與人交往時要特別注意他人在某些關鍵的時候的表現,因為我們身邊也總有這樣一些人,平時彷彿戴著加工過的面具,在關鍵時刻那本來面目就顯露出來了。
孔子站在河邊上,說道「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日夜不停止啊」
他一方面感嘆人世就象流水一樣,永不行歇的發展變化,這是宇宙的真諦,另一方面又以水為比喻,說明時光易逝,告誡大家要珍惜時光,進德修業,孜孜不倦,不舍晝夜,這是人生的哲理。
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臆猜,不武斷,不固執,不惟我獨是。
臆猜,武斷,固執,惟我獨是,這四點確實是許多人常常犯的毛病,已成為阻礙人們成就大事的絆腳石,在兩千年前孔子就給我們大家提了醒。
孔子說:「興起在於《詩經》立身於禮,完成在於音樂」
孔子總結了一個人的人格形成過程,詩歌是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 ,可以振奮人的心靈;禮的作用在於協調人際關系,規范人的行為:音樂的作用在於陶冶人的情操,修養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品格形成過程,其實就是真,善,美三個培養逐一實現的過程,
孔子說:「君子心懷開朗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盪,小人患得患失,熱衷於算計,每每疑心重重,庸人自擾。這的確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去處」
在今天,如果有人抱著「父母在,不遠游」的想法生活,恐怕會被人們所不理解,那麼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究竟能從孔子的這句話中得到什麼樣的啟迪呢?那就是,時代變遷了,人民的親情,情感不會改變,所以,做子女的應當不忘孝順,贍養父母的義務,安排自己生活與工作時要與父母換位思考,考慮到父母的合理需要,並且做到:「遊必有方」
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等,人無信而不立,誠信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最好策略。
以上是自己讀論語後的啟迪與深刻的體會,想和大家一起參透其意義,以及在以後的生活與事業中,能夠更好的懂得與運用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與原則。讓我們不斷更加完善自己,達到完美。
❿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講學習方法,二是講學習態度,三是講修身做人。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多次復習,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認為有道德的人是這樣的,所以稱「不亦君子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
第二則講溫習,溫習舊的知識,卻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可以做老師了。老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得到啟發,老師要自己「溫故而知新」,自己溫習舊的知識,有新的體會,才能使學生得到啟發,所以要「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有的在新的社會里還有借鑒作用。那需要對新的社會有所了解,知道新社會里需要什麼,才能分別哪些舊知識還有借鑒作用。
第三則講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時不正確,若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就會受到欺騙。正確的知識,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於胡思亂想。
2.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孔子是一位充滿智慧、循循善誘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古代先賢。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正是他虛懷入谷、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寫照嗎?他活到老,學到老,還處處拜能者為師,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不謀而合,他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貽」的先進教學方法不值得我們借鑒嗎?新時代的教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死守書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行嗎?長此以往,你只能成為夜郎。我們應該以孔子為榜樣,拜能者為師,不收到下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接觸的人很多,而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你看,我們身邊的許多平凡人,他們有的是書法好手,有的是繪畫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師,有的是球場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
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戰亂不斷、挑戰多多的年代,和平、和諧更是人們所嚮往的境界。一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才能和諧,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對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諧應該是人人互助,團結友愛,身心健康,盡可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世界充滿愛,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所謂和諧的啟發。
《論語》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的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
這就是《論語》,是智慧、是真諦也是心靈良葯。在微微燈光下,讀著論語充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並輔以比喻,擬人等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一般.結尾處對人物的贊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雖說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充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並輔以比喻,擬人等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描繪,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夢境一般.結尾處對人物的贊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那份道德財富卻讓我喝了一碗溫暖2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