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感恩母親的歷史故事

關於感恩母親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6 04:14:10

『壹』 簡述霍金的事跡簡介

霍金個人簡介如下


斯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語: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史蒂芬·霍金生平簡介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著名的《時間簡史》的作者。


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癱瘓,不能發音。 他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隻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動。


2018年3月14日因病去世。

更多信息可以關注霍金的簡介

『貳』 關於歌頌母親的作文

我的母親有著微黃而捲曲的披肩長發,光滑的額頭上斜耷著幾縷蓬鬆的劉海,眼睛裡的血絲略微顯出幾分疲勞,可是銳利的目光和細長的柳眉卻透著女強人的英氣。母親的眼睛很大,總是神采飛揚地與人進行交流,從她的眼神里你看不到困頓和疲憊。事實上,母親每天都在超負荷地運轉,因為母親是個完美主義者,她想把什麼都做得最好。也許是上天偏愛母親吧,也許是母親自己善於化解壓力和困難吧,母親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在我的眼裡她是一位漂亮的氣質高雅的母親。

母親愛我,打小她就用生命呵護著我。

聽父親說,小時侯我的體質不好,動不動就發燒,而且多發生在晚上。那時我們家住六一二廠,半夜出去看病既沒有車,也找不到醫生,母親就坐在床上抱著我流淚,一直到天亮。有一次,我感冒得實在嚴重,吃了好多葯,打了好久的針,我的鼻子依然堵得出不來氣,母親一著急,居然用嘴巴幫我把鼻涕吸了出來。聽說母親在沒有我的時候,看見不幹凈的東西就會反胃,我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母親作出這種舉動的。也許是因為母親常說的,我是她生命的延續,要讓我健康快樂地活著吧。
媽媽是一個鬧鍾,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母親是很講究教育方法。上初中後,我到了母親所在的學校上學,母親對我的學習過問得少了。我覺得奇怪,母親就對我說:「你的老師都是最優秀的,你的學習習慣是最好的,你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你不需要媽媽操心。」聽了母親的話,我覺得自己真長大了,原來我在母親眼裡居然有這么多的優點。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我的母親為我操心呢。同時,母親對我的物質生活似乎更關心了,每天清晨她會起來給我做早點,根據我的口味要求不斷地更換品種,有時會逼著我吃有營養的東西,我為此還煩她、吼她,可是她並不生氣,總是心平氣和地對我笑一笑,這一笑我內疚極了,只好趕快給她賠禮道歉。
母親的愛好和理想也影響著我,從小我就愛上了閱讀。前幾天,我在書櫃里找書看,在最里層的角落裡,竟意外地發現了四本厚厚的日記,起初,我以為自己發現了母親或是父親的秘密,很是興奮。打開一看,卻傻眼了:這四本厚厚的東西居然是母親為我寫下的成長日記,從我出生一直寫到現在,四歲之前是每天一記,後面是一周或一個學期一記,我成長中的所有的第一次,所有值得回味的大事、小事,母親都用她細膩的文字給我記載了下來…..撫摩著這親切的文字,我熱淚盈眶
母親,在我的眼裡你是天底下最好的母親,做你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叄』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幾個故事:一、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肆』 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1、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夫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朴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夫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2、君子之態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3、失人失言

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

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4、自強不息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5、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

『伍』 求5個感恩故事,越簡潔越好!!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黃香為父暖被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周恩來懷念他的兩個母親
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就由守寡的嗣母陳氏帶在身邊撫養,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恩來稱陳氏為「娘」,陳氏給他請來一個乳母,叫蔣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裡。周恩來四歲時,嗣母就叫他識字,五歲時,送他進私塾讀書。嗣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叫他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書。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幾乎傷了他的眼睛。於是,陳氏更不許他輕易出去,整天把他關在屋裡念書。空暇時,就叫他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 1904年,六歲的周恩來隨同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今江蘇省清江市)居住,並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讀書。外祖父家裡人很多。家族間發生了糾紛,常邀請他生母去調解。
這是家裡的經濟境況已經越來越不好了。父親為人老實,膽小,能力比較差,到清江浦後,只謀得一個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裡常靠借錢過日子。他的生母又勞累,又愁悶,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帶他到寶應縣她堂兄家住過兩個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間,嗣母又被肺結核奪取了生命。周恩來對陳氏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寫過一篇《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對記者說:「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陳毅為老母洗屎尿褲
20世紀60年代初,陳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日理萬機,公務繁忙。 那年,陳毅62歲,他出國訪問歸來,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飛機就去看望。陳毅剛跨進家門,就看見老母讓身邊照顧她的保姆藏起了什麼東西,忙問:「娘,你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母親眼看瞞不過去,只好如實告訴兒子藏起來的是她剛尿濕的褲子。陳毅聽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邊侍候您老人家,心裡著實難受。這褲子我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做啥子?」 好說歹說,保姆怎麼也不讓陳毅洗,覺得讓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褲子,多不好。母親也勸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進門就讓你洗臟褲子怎麼行?」 陳毅說:「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時候,不知您多少次給我洗尿布屎褲。現在,兒子有機會為您老人家洗一洗臟褲,雖然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也總算盡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辭,陳毅便躬下身從床拿出母親的尿褲和其他臟衣服,一起去洗得乾乾凈凈。

『陸』 感恩節的活動背景怎麼寫

活動背景:

感恩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們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感恩的習慣淡薄。為此,早些年,舉國上下掀便起感恩之風。學校,作為「傳道授業」的場所,必然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一歷史使命。故設計開展此次「懂恩情,學感恩」的主題班會活動。

活動目的:

通過「誦讀古詩—談恩情;故事欣賞—學感恩;暢所欲言—談行動;升華情感—頌感恩」等活動,使學生知道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親人、師長、朋友、社會給予了我們不同形式的關愛,我們要懂得孝敬和回報他們。營造一種氣氛,讓感恩逐步成為一種習慣。

活動准備:

1、布置學生收集感恩的故事。

2、6位學生准備表演《感恩的心》

3、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一)誦讀古詩—懂恩情

1、談話:孩子們,有一首詩,大家非常熟悉,讓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遍吧!(出示《遊子吟》這首古詩。)

2、這首詩,咱們是在哪篇課文中讀到的?(母親的恩情)

3、詩人孟郊認為,母親的恩情是永遠報答不完的。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是)

4、談話:那麼,在你們的成長過程中,哪些人對你也有恩情呢?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同學、朋友、社會……)

(歸納:親人、師長、朋友、社會)

5、詢問:你知道什麼是恩情嗎?能舉個例子說說這是誰對你的恩情嗎?(指名匯報)

6、同桌交流別人對自己的恩情。

7、小節「恩情」。

出示小詩:恩情,是親人的養育。

恩情,是師長的教誨。

恩情,是朋友的鼓勵。

恩情,是社會的關心。

(二)欣賞故事—學感恩

1、聽故事1:烏鴉反哺

2、聽故事2:黃香溫席

3、談一談:從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三)暢所欲言—談打算

1、為了感謝,我打算 。

2、思考1分鍾,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4、指名匯報。

5、現場感恩。感謝老師或同學。

6、小節:感恩其實很簡單,感恩需要的是形成一種習慣,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來,齊讀這一首感恩小詩:

常懷感恩之心

我們沐浴著愛的陽光長大,

我們滋潤著人間的真情成長,

多少次帶著幸福的感覺進入夢鄉,

多少回含著感動的淚花暢想未來。

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

雖然它已遠去,

但一顆感恩之心,

一腔感激之情永駐心間。

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懷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學會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寶貴的生命

學會感激——感激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給了我無窮的知識

學會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為他們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學會感激——感激我周圍的一切,因為他們給了我健康成長的空間

為此,

請不要忘記:

說聲——「謝謝」

6、最後,讓我們唱響感恩之歌:

全體同學跟唱跟演《感恩的心》

『柒』 感恩資料

「感恩來的心,感謝有你,伴我源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這首歌使我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將是一片孤獨和黑暗。為了擺脫它,我們需要一顆感恩的心。

『捌』 寓言故事都有哪些

1、割草男孩的故事

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寓意:只有不斷地探詢客戶的評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要蕭規曹隨,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問幾個「為什麼?」

2、驢的故事

上級領導老虎下山視察,看到其他動物都在玩,而只有驢在拉磨。老虎頓時贊不絕口:「有這樣勤奮的員工,是我們動物王國的幸事!」領導秘書狐狸對老虎說:「老闆,驢很勤奮沒錯,但是,磨上已經沒有東西了,他還在拉磨,這不是製造假象嗎?」

老虎一看,果真如此,不禁搖頭嘆息。驢子勤勞毋庸置疑,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結果,雖然讓人不便指責,卻讓人不禁嘆息。

寓意:與其滿負荷工作,不如靜下來思考工作的各個環節以提高效率。如果工作沒有收獲,你必須果斷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


3、綠洲里的老先生

一個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

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是同樣的好。」

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寓意: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

4、「聰明」的小男孩

一個小男孩問上帝:「一萬年對你來說有多長?」上帝回答說:「像一分鍾。」小男孩又問上帝:「100萬元對你來說有多少?」上帝回答說:「像一元。」小男孩再問上帝說:「那你能給我100萬元嗎?」上帝回答說:「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一分鍾。」

寓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有投資的觀念,甚至需要投資毅力、耐心。

5、青蛙的故事

記得在做生物實驗時,把一隻青蛙放進裝有沸水的杯子時,青蛙馬上跳出來,但把一隻青蛙放在另一個溫水的杯子中,並慢慢加熱至沸騰,青蛙剛開始時會很舒適地在杯中游來游去,到它發現太熱時,已失去力量跳不出來了。

寓意: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玖』 歷史人物感恩母親的事跡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這樣可以么?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