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證明事實的小故事

證明事實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6 04:42:04

A. 你會怎麼用一個小故事證明你是老司機

我可以用一個最簡短的故事證明我是實打實的老司機,那就是雨後小故事。

B. 一個生活中小故事證明一句名言 作文

建議你查查小故事大道理

C. 比較能夠證明歷史事件的近代史小故事70字以內

《清帝遜位詔書》內容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刈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清帝遜位詔書體現出一種很類似於英國的光榮革命的精神。只能說是類似,不能說是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人們可以發現,辛亥革命前後,1927年大革命之前,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盪,沒打幾場戰爭,沒死多少人,也就幾次很短暫、很小的軍事戰斗。通過立憲派倡導,社會各方面參與,最後清帝遜位,致使一個傳統的王朝帝國,轉化為一個現代民國、一個以人民為主體的共和國。說起來,這一過程比英國的光榮革命還簡單。光榮革命中查理一世還被殺了頭,激進主義還統治了若干年。我們用十來年的演變,就把一個龐大的舊王朝轉變為一個新的共和國,沒流多少血,沒發生大的社會動盪,帝國沒有分崩離析,從這個意義上,未嘗不可把這一演變稱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清帝遜位詔書從五個方面體現了憲法內容。第一個方面,張謇所起草的這份遜位詔書,對沖、稀釋或阻止了南方政權的種族革命激情,避免了類似法國革命的趨勢。第二個方面,清帝通過這次遜位,提升了自己以前所做的一系列變革,屈辱而又光榮的把一個王權交給了一個立憲共和政體。值得注意的是,清帝不是遜位給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遜位給了一個未來的立憲共和政體,這是它與中國傳統的禪讓不同之處。清廷這一做法,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整個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結構。同時,這樣一種主動的遜位也體現了中國現代立國之憲法所倡導的和平的憲法價值。西方現代的憲法、乃至大憲章則體現出較多地對個人自由,財產權利的重視。當然,從馬基雅維利特別是格勞秀斯開始,和平價值也是它們憲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第三個方面,人們一般總是把遜位的三個優待條件理解為政治贖買,其實,這只是遜位詔書的次一級邏輯,它的上層邏輯是一個建國契約。它是通過承認這個未來的共和政體而達成了一個遜位協議,它遜位於共和政體,既不是革命黨,也不是袁世凱。從這個角度看,遜位詔書對復辟帝制構成某種制約。第四個方面,遜位詔書確立了中華民國的兩個主題,一個是建立共和政體,一個是人民制憲,實現「五族共和」。第五個方面,天命流轉問題,遜位詔書隱含著承認人民主權是中華民國的新天命。
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tyjzz/2012-02-23/33015.shtml

D. 證明死於安樂的小故事

http://www.21pcnet.com/xiuxian/zheli_detail.asp?id=165

E. 哪些野史流傳的故事,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當時趙禎並不知道自己不是劉太後親生的兒子,後來劉太後死後才有人告訴他真相,他才發現自己是李妃的兒子。

F. 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名人故事 短一點

1796年的一天,德國歌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很有數學天賦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開始,他還想,也許導師見我每天的題目都做的很順利,這次特意給我增加難度吧。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第三道題竟毫無進展。青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現有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有什麼幫助。
困難激起了青年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終於,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
見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通宵,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
導師接過青年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當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個通宵才做出來。」導師請青年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的面做一個正17邊形。
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

------------------------------------------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溫馨提示: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

趙修復,我國當代著名的蜻蜓和寄生蜂分類學家。

趙修復小時候是個頂頑皮的孩子。他經常和村裡的孩子們到野外玩,特別喜歡各種蟲子。
有一次,趙修復和另外一個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顆樹上掛著一個蜂窩。他對哪個孩子說:「大家都說蜂窩不能捅,一捅,蜂就出來蟄人。我們想個什麼法兒捅它兩下,怎麼樣?」那個孩子來勁了,說:「好哇!你說怎麼辦吧!」趙修復歪著腦袋想了想說:「這樣吧!我們回家去拿一頂蚊帳來。不過可別讓大人知道!」哪個孩子便跟著他去了。他倆拿了一頂蚊帳,又回到那顆樹下。
趙修復爬上術,從樹枝上吊下一根繩子,把蚊帳掛上。然後和那孩子縮到蚊帳里,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拚命捅蜂窩。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順著竹竿飛過來,想蟄人,可是蚊帳穩穩當當地把蜂擋在外面,那個孩子跳著叫著:「好哇!好玩!趙修復也開心地笑起來。他捅夠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飛走了再取蚊帳,便坐在蚊帳里看著蜂飛來飛去。這時候,蜂發現捅自己的窩的竹竿沒有了,便成群結隊地飛回去重修蜂窩。趙修復眼睛都看直了,他獃獃地想:「他們怎麼會和人一樣修房子呢?」從此,他對昆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暗暗下決心:「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這些小動物。」
上學後,他更喜歡昆蟲了,老是一個人趴在地上看螞蟻,或抓個蜻蜓、蝴蝶什麼的小蟲子,仔細地觀察、研究。
一天,放學後,趙修復和同學們一起回家。路過廁所時,趙修復讓同學等他一下,說要上廁所。可是一鑽進去半個多小時還不見他出來。同學急了,掩著鼻子到廁所里看看他出了什麼事。一走進去,又好氣又好笑。原來趙修復發現了一種會跳的蜘蛛在捕吃蒼蠅,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記了外面的同學在等他。
趙修復年幼時,就是這樣喜歡和昆蟲打交道,長大後,他真的幹上了研究昆蟲的工作。

*---------------------------

少年時代的茅盾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十分愛看「閑書」。一次放學回家,他在放雜物的平房裡找到一部刻印的《西遊記》。盡管這部書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跡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書一拿到就愛不釋手,揀那些可以看的章節津津有味地讀起來。茅盾的父母對此並不阻止,還找來一部石印的《後西遊記》給他看,抽空給他講《西遊記》中的故事,與他談論書中人物的功過是非。父母還諄諄教導他,看小說不能只揀插圖有趣的那幾回看,而要細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語文有長進。茅盾讀高小以後,讀小說的興趣更濃了。《三國演義》、《水滸》、《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名著,他都抽課余時間,廣泛涉獵。這為他後來研究古典文學和進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許是受舊小說中那些精美插圖的感染吧,少年時代的茅盾很喜歡繪畫和篆刻。他學繪畫不僅認真臨摹《芥子園畫譜》,練好基本功,而且喜歡變化和創新。茅盾的母親找來好幾本不同的畫譜,讓他細細加以揣摩,博採眾長,畫出新意。茅盾學篆刻用的刻字刀,還是他自己用一段傘骨自製的哩。 除了看小說、繪畫、篆刻、唱歌,茅盾還進行農事觀察。每年養蠶時節,茅盾特別興奮,放學後就圍著母親問這問那。母親就叫兒子拿蠶具,喂桑葉,引導他細心觀察蠶兒從「收蟻」到「上簇」整個生長過程的變化情況。茅盾後來創作小說《春蠶》中運用的養蠶知識,就是這個時期積累起來的。直到晚年,茅盾還深情地說:「我童年時最有興趣的事,現在回憶起來宛在眼前的,就是養蠶。」
---------------------------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國著名女作家。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國的一個窮教師家裡。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家去世了。年幼的艾米莉和姐姐夏綠蒂,一同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姐姐都要到有錢的人家去當家庭教師,她就在家裡做家務。艾米莉非常喜歡文學。爸爸的書,她早就反反復復地看過幾遍了,她多想能有些新書啊!可是家裡窮,沒有錢讓她去買書。她只好到處向人家借。為了看到更多的書,她抓緊一切時間:做菜時,一手炒菜,一手端書;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也往不了帶上心愛的書,有好幾次她險些撞上了馬車。

有一次,艾米莉洗完衣服,開始做午餐了,她把麵包送進烤箱烘烤,自己就在一邊看書。這是一本新借來的小說,書中一個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完全沉浸在悲哀之中,根本忘記了烤箱中的麵包。這是,姐姐回來了,一進門,感覺有股什麼怪味道,就喊了聲:「艾米莉,什麼東西烤糊了?」艾米莉此時正傷心地擦著眼淚,沒有聽到姐姐的叫聲。夏綠蒂到處聞聞,發現烤箱正開著,那味道正是從那兒傳來的。她趕緊跑過去關了電閘,然後端起烤得黑糊糊的麵包,遞到艾米莉眼前。艾米莉吃了一驚,抬起頭,紅紅的眼睛望著姐姐:「這是什麼?是那可憐的小女孩的午餐嗎?她一直都吃這種黑麵包……」夏綠蒂知道,妹妹看書又看呆了,便笑著說:「不,這是我們幾個可憐的小女孩的午餐!」艾米莉這才想起,麵包早就該取出來了。

艾米莉就是這樣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一個心思看書,琢磨,就這樣看了許多好書。後來,她開始寫作。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於寫出了一部文明世界的作品——《呼嘯山莊》。

-------------------------

林巧稚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她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經她親手接生的孩子更是成千上萬。人們非常尊敬她。然而,她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家裡卻因她是女孩子,一點兒也不喜歡她。
巧稚是個聰明的孩子,到了該讀書的年齡時,哥哥和弟弟都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去了,而巧稚因為是女孩,被爸爸留在家中,她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哥哥、弟弟上學。可她非常想讀書,於是,就去求媽媽了。
媽媽心軟,總算答應讓好去試試看。巧稚高興極了,對媽媽說:「我一定好好學!」
上學後,巧稚學習很認真,許多男同學的成績都比不過她。男同學不服氣地說:「一個小丫頭,看她有多能!?」
一次,期末考試快到了,同學們都緊張地復習功課,課間休息時,巧稚和幾個女同學在討論問題。這時,幾個男生朝著她們大聲地叫著:「這次考試可難啦,你們女生准要考『糊』,能及格就不錯了。」巧稚聽了「呼」地一下站了起來,理直氣壯地說:「女生怎麼啦?女生照樣拿第一。咱們比比看!男生拿100分,我就拿110分!」
為了這句話,巧稚加倍刻苦學習。別人看一遍書,她就看三遍書,別人做一道題,她就做10道題,別人9點鍾睡覺,她卻要到深夜11點或12點鍾睡,樣樣都要比別人多花功夫。
不久,考試到了。巧稚每堂考試都認真地答題,仔仔細細地計算。考試完了,成績一公布,林巧稚果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男生不得不佩服地說:「林巧稚真行!」
以後,巧稚自己說的這句話深深地刻在她心裡,樣樣都要拿「110分」,樣樣都要比男生強!她靠著頑強的毅力、刻苦的精神,不斷進取,努力奮斗,終於成為我國第一流的婦產科女專家。

-----------------------

蘇步青出生在貧苦的農民的家裡,從小就在地里勞動:放牛、割草、犁田,什麼都干。那時他想,這輩子准沒有讀書的機會了。

恰好,村裡一戶有錢人請了家庭教師,教他的公子讀書。蘇步青有空,就在窗外聽聽,隨手寫寫畫畫。想不到這一來,那位公子沒學好,蘇步青卻學到不少知識。他的叔叔見他這么想學習,便拿出錢,說服步青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高小去讀書了。

在高小的第一個學期,他考了個倒數第一名,陳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熱忱地鼓勵他。這使蘇步表大受感動,決心發憤圖強。真下了決心,情況就不一樣了,從第二學期起一直到大學畢業,他每學期都考第一。

蘇步青是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典範。他從小學起,就抓緊讀了好多好書。進初中後,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師一看,那寫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傳》的寫法,便懷疑這是不是蘇步青自己寫的。上課時,老師要考考他,隨便點了《左傳》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說說寫的是什麼。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錯地把那篇文章背給老師聽。這使老師和同學們大吃一驚。原來,他讀《左傳》讀得能夠背出來了!這是「零布頭」幫了他的忙啊。蘇步青晚年,事情更多了,可他還是寫出了許多數學著作和其他文章。他自己說,這也是抓「零布頭」抓出來的呀。

-------------------------

外國報紙曾經這樣介紹華羅庚:「他的研究著作范圍之廣,足以使他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
「那麼,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如果你這樣問的話,那麼,答案會讓你大吃一驚:他只讀過初中,根本沒上過大學!他的成功,靠的是頑強、刻苦的自學。
華羅庚原來也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學才能。有一次,數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3個3個地數,還餘2;5個5個地數,還餘3;7個7個的數,還餘2。問這樣東西是多少?——題目出來後,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他不但正確地說出了得數,而且演算法也很特別。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可是,這位聰明的孩子,在讀完中學後,因為家裡貧窮,從此失學了。他回到家裡,在自家的小雜貨店做生意,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活全家的擔子。
然而,華羅庚仍然酷愛數學。不能上學,就自己想辦法學。一次,他向一位老師借來了幾本數學書,一看,便著了魔。從此,他一邊做生意、算帳,一邊學數學。有時看書入了神,人家買東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鋪關門以後,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數學王國里盡情漫遊。一年到頭,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鑽研那些借來的數學書。有時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數學難題的解法,他准會翻身起床,點亮小油燈,把解法記下來。
正在這時,他卻得了傷寒病,躺在床上半年,總算撿回了一條命,但左腳卻落下了終身殘疾。在貧病交加中,華羅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數學研究上,接連發表了好幾篇重要論文,引起清華大學熊慶來教授的注意(我們會在熊慶來的故事裡,講到這件事)。
1932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管理員。他一人要干幾個人的事,仍繼續自學課程,還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寫論文。

---------------------

少年時代的茅盾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十分愛看「閑書」。一次放學回家,他在放雜物的平房裡找到一部刻印的《西遊記》。盡管這部書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跡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書一拿到就愛不釋手,揀那些可以看的章節津津有味地讀起來。茅盾的父母對此並不阻止,還找來一部石印的《後西遊記》給他看,抽空給他講《西遊記》中的故事,與他談論書中人物的功過是非。父母還諄諄教導他,看小說不能只揀插圖有趣的那幾回看,而要細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語文有長進。茅盾讀高小以後,讀小說的興趣更濃了。《三國演義》、《水滸》、《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名著,他都抽課余時間,廣泛涉獵。這為他後來研究古典文學和進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許是受舊小說中那些精美插圖的感染吧,少年時代的茅盾很喜歡繪畫和篆刻。他學繪畫不僅認真臨摹《芥子園畫譜》,練好基本功,而且喜歡變化和創新。茅盾的母親找來好幾本不同的畫譜,讓他細細加以揣摩,博採眾長,畫出新意。茅盾學篆刻用的刻字刀,還是他自己用一段傘骨自製的哩。 除了看小說、繪畫、篆刻、唱歌,茅盾還進行農事觀察。每年養蠶時節,茅盾特別興奮,放學後就圍著母親問這問那。母親就叫兒子拿蠶具,喂桑葉,引導他細心觀察蠶兒從「收蟻」到「上簇」整個生長過程的變化情況。茅盾後來創作小說《春蠶》中運用的養蠶知識,就是這個時期積累起來的。直到晚年,茅盾還深情地說:「我童年時最有興趣的事,現在回憶起來宛在眼前的,就是養蠶。」

--------------------------------

革命先驅李大釗,在少年求學期間,就養成了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他做作業時,全神貫注,從不受外界的干擾。他家裡有一隻花貓,天真活潑,很惹人喜愛,他在空閑時常常逗它玩。可是當李大釗做作業時,任憑小花貓在他身邊「妙—— 嗚」直叫,甚至有時還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卻連看也不看一眼,仍舊做他的作業。後來時間一長,小貓也習慣了,只要看到他俯下身子看書或做作業時,就躲得遠遠的,從不打擾他。
還有一次,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做作業時,突然從窗外飛來兩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著,互相在窗檯上打起架來,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還不時在窗檯上打起滾來。此時,如果李大釗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輕而易舉地把它們逮住。可是李大釗動也不動,就像根本沒看見似的,始終埋頭寫作。他做作業,多麼認真呀!

------------------------------

有一次,甘地衣著不整的走在大街上,正好被出來購物的母親給撞見了。母親看不慣甘地那一付不正經的模樣,當場就說了他幾句。哪知道,甘地不認錯也就罷了,竟然還理直氣壯的頂撞母親說:「媽,你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偶爾不修邊幅又不礙事,你又何必如此……?」

母親沒等甘地把話說完,就連忙搖頭制止,說:「孩子,不注重細節的人,必然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能成就大事嗎?再說,連自己的衣著都整理不妥不貼的,將來又如何能仿效你的父親處理眾人的大事呢?好好想想吧!我不需要你現在就向我低頭認錯,只希望你日後能改過。」

又有一次,當時的英國政府派遣傑魯士督學到學校測驗學生的英文程度。傑魯士一共出了五道題目,其中四題,甘地都答對了,只有「茶壺」這個字不會寫。他坐在位子上盯著考卷左思右想,就是想不起來。這時,老師剛好走到甘地後面,看見甘地還有一題沒作答,就頻頻用鞋尖踢甘地的椅腳,暗示甘地偷瞄鄰座同學的答案。可是甘地不但不願偷看別人的答案,反而很快的就把考卷交了出去。當考試成績發表之後,老師把甘地叫到面前對他說:「傻孩子,偶而作弊一次有什麼關系?這次全班同學都考滿分,只有你一個人考八十分;如果你聽老師的話,一定可以考一百分。唉!真可惜,就差你那二十分,不然我們就可以接受表揚了。」
從小到大、到老、到死,甘地就是這麼的擇善固執,所以他能以革命家的冒險精神,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無理壓迫;又能以宗教家悲天憫人的胸懷,為印度全體人民爭取獨立、自由,並且成為印度人民心目中最偉大的--聖雄。

-------------------

華盛頓的父親是大庄園主,家中有許多果園,果園里長滿了果樹,但也夾雜著一些雜樹。一天,父親給華盛頓一把斧頭,要他把影響果樹生長的雜樹砍掉,而且他還再三叮囑兒子,不要傷害一棵果樹。

在果園里,華盛頓揮動斧子,不停地砍伐雜樹,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蘋果樹,他又著急,又害怕,生怕被父親知道。

傍晚,父親來到了果園,盡管他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但卻裝作不知道的樣子,故意問:「你沒有砍掉果樹吧?」

聽了父親的問話,華盛頓想了一想,認真地對父親說:「我不說謊,爸爸,只怪我粗心,我砍倒了一棵蘋果樹。」

對於華盛頓的誠實,父親感到十分欣慰,他對華盛頓說:「砍掉了蘋果樹,你該受到批評,但是你沒有說謊,我就原諒你了。這是因為,我寧可損失一百棵蘋果樹,也不願聽你說謊話!」

G. 有關於探索的小故事

故事一:探索和創新

一群老鼠為了求生存,研製出一種機械老鼠來對付出沒無常的大花貓。這些老鼠每次出洞前,先放出機械老鼠,讓大花貓疲於奔命地去追趕,然後它們才一個個鑽出洞來,大膽地去覓食。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老鼠們也慢慢習慣了沒有大花貓威脅的生活,每天只要放出機械老鼠之後,便大搖大擺地走出洞口,四處搬運食物。

這一天,它們還和往常一樣,放出機械老鼠後,又在洞中靜靜等待大花貓離去的腳步聲。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大花貓的腳步聲越來越遠,小老鼠便想走出洞去。

可大老鼠說:「等等,今天大花貓的腳步聲不大對勁,小心其中有詐!」

老鼠們又等了一會兒,洞外又傳來一陣陣狗叫聲。既然有狗兒在附近,那隻大花貓一定逃之夭夭了。老鼠們這才放心地鑽出洞口。

哪想到大花貓居然還守在那裡,當它們出來後,全落入大花貓的爪下,無一倖免。

大老鼠心中不服,掙扎地問大花貓:「我們明明聽見狗兒的叫聲,你怎麼還敢呆在洞口?」

大花貓笑著說:「你們都會用機械老鼠了,我怎麼就不能學會狗叫呢!」

啟示: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有創新才容易成功。

故事二:墨水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裡,這杯水立即變色,不能喝了;而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藍色的大海。

為什麼,因為兩者的肚量不一樣。

不熟的麥穗直刺刺地向上挺著,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

為什麼,因為兩者的份量不一樣。

感悟:寬容別人,就是肚量;謙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質量。

故事三:痛苦

一隻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尾巴斷了得以逃命。一位農夫見了,對小壁虎說:「你這可憐的小東西,剛斷了尾巴,是不是很痛啊!」小壁虎含淚點了點頭。

農夫:「來,我給你包紮上,這草葯是止痛的。」

「不,我很感謝這疼痛,因為是痛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而且,你包紮了我的傷口,它怎麼能長出新的尾巴來呢」?說完,小壁虎帶著鑽心的疼痛爬走了。

感悟:苦難帶給我們的不一定是負面效應,苦難也孕育著希望,讓我們有對生命有更強的覺知。

苦難其實是上天對我們另一種形式的愛,它會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故事四:探索故事

一千年前,兩個哲學家在黎巴嫩的一座山坡上見面了。一個對另一個說:「你到哪裡去?」

另一個回答說:「我在尋覓青春之泉,我知道它們是從這些山頭的某個泉眼裡噴湧出來的。我找到過一些文件,上面記載了那眼泉水是像花朵似地噴向太陽的。你呢?你在找什麼。」

第一個回答說:「我在尋找死亡的奧秘。」

於是這兩個哲學家都以為對方對自己的偉大科學是一無所知的,便開始辯論。兩人互相指責對方屬於精神上的文盲。

正當兩人在風中大聲爭論時,一個被村裡人看作是傻瓜的陌生人走過,他聽到兩人正爭得難解難分,便站下來聽他們的辯論。

他走近去,說道:「好朋友,看來你們的哲學確實都屬同一派,你們也在談論同一件事。只不過用了不同的字眼。你們一個在找青春之泉,一個在找死亡的奧秘。事實上它們就是一樣東西,共存於你們倆身上。」

陌生人轉身要走,他說道:「再見了,聖人們!」離開時,發出了一聲寬厚的笑聲。

兩人哲學家了一陣,也發出一陣大笑,有一個說道:「好吧,難道我們現在還不一起走,一起去找嗎?」

故事五: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車長同意他在那裡佔用一個角落。

他把化學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裡,賣完了報,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

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

車長氣極了,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

但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

H. 寫一個科學事例,證明一個名言的故事(200字) 看到此網的請快速回答

愛迪生經歷了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才在發明電燈的方面有版了重大權突破。在此期間,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但他並沒有被這些評論和諷刺打到。相反,這讓他更加堅定他的想法。最後他成功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或: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