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故事作文700字
① 選論語十二章其中一則談感想 初一作文 700字
楊竹涵的北京之旅 1月26日 星期一 雨 今天大年初一,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放鞭炮,真熱鬧啊內!我穿上新衣服,看見媽媽在容將行李打包,因為我們要去北京旅遊呢!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我的心情既高興又激動。 下午我們乘公共汽車去溫州飛機場,我等了好一會兒...
② 於丹論語心得 學習之道 作文 怎麼寫 700字
1.《論語心得》讀後感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於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於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2....;《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於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准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在幾個夜晚舒心的閱讀後,我認為,《於丹論語心得》,這無疑是一本好書。因為她給了我太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曾經被捧被批的聖人,因著朝代的更替主權的輪換曾遭受過天與地的對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卻如此亘古不變。這一次,他又借著於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給了我們一次心靈的洗禮,人性的成長。當然,讀《論語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觸,是比較容易而且盛產的,要把這些感觸化成文字,真是寫也寫不完。下面我就說幾個對我工作學習非常有益的感觸,與大家分享,共勉。
記得於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大學畢業生,常常會在工作中對一些安排充滿了怨氣,總是會想,那個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在我們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中,也常常聽到朋友們這樣的牢騷。刨去青春傍身,年輕氣盛,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書中寫的多好,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著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
還有另外一則也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雖然其中映現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著我。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現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說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悅;聖人的智慧也終歸是聖人的智慧,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③ 寫最喜歡的一句論語的作文怎麼寫700字
最喜歡的一句論語的作文
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在《論語》一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事。這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這則論語是告訴我們要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用,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大家都看過《狼來了》這個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孩欺騙了別人兩次,失去了別人對他的信任,最後導致了被狼吃了的悲劇。看過了這個故事,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不然會犯下大錯。我因為沒有從故事中吸取教訓,就犯錯了。
記得是三年級的時候,一天中午吃好飯,有同學來找我玩,我很高興,想也沒想就答應了。過了一會,又有同學來找我,說老師叫我訂正作業,我連忙把要和同學玩的事情拋到腦後了,連和她說也沒說。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等我做完的時候「叮鈴鈴」午休的鈴聲響了,我看見她一臉氣憤的樣子,肯定是等我了好長時間。下課了,我像她去道歉,她也沒理我。我就想:「不理就不理唄,不就是沒有和你玩嘛,有必要那麼生氣嗎?」一直到畢業,她都不怎麼理我,我很後悔,如果當時我和她說清楚了,就不會這樣了。
④ 用論語的一則編1000字小故事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作為平時作業,於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個人對該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見,見下文)。若子民全都仁義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會犯上,不會犯上也就不會作亂,更談不上謀反了,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 P1)。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必須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沖。所以,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
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為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
所以,我主張這樣讀論語:僅僅把它當作一部書,不帶歷史偏見地來讀。
這樣讀一讀,我覺得,《論語》本身並不是框框條條道德規范。它是鮮活的生活。
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角色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像,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說了這么多,不舉例子就全是空談。所以下面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讀論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論語》中記載孔子評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如果要問我,讀了《論語》,如何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讀到了什麼呢?我覺得,我讀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幾個字以說得詳細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中庸」這兩個字的。或許在現代漢語中它含有一些貶義的成分。但《論語》中所說的中庸,或者說我這里所說的中庸,卻不是那個意思。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個人覺得,還可以推而廣之,將中庸解釋為:不走極端,尋找矛盾雙方之間的平衡點。應該說,這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麼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於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裡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後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後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對應。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
說到這里,岔開說幾句。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論語》。我們知道,《論語》是經後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後人整理的時候略去了「公西華曰」後面的一段,並且把「子路問」和「冉有問」分成兩段放在兩章中。我們會得出什麼結論?是《論語》前後矛盾,還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覺得大多數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較大。我覺得這個例子可以比較好地說明我前面所說的「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問題。
我覺得把握好了上面這個原則,我們可能解決對好多章節理解上的問題。我們就再多看幾個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第一)
上面這段話中的「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書(例如我為寫這篇文章參看的《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P4)譯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種說法難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則將它譯為(大意):沒有朋友會在每個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應該能夠憑感覺判斷哪一種譯法更正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前一種譯法呢?顯然是因為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導致。
所以,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么兩種理解: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嘆。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後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後文很容易發現,這里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說到這里,應該把「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說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說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據字典中的解釋,上面這則中的「綱」指的是拉網的總繩;弋指用帶繩的箭射鳥。故其說的是:孔子釣魚,但不用魚網網魚;用箭射鳥,但不射已經歸巢的鳥。有人說,這是虛偽,既然要捉魚,那用網捕和用魚竿釣有什麼區別?我覺得,其實和上面講的「文」和「質」是同一個問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看似是一些陳腐的框框條條,其實這是「文」的表現。即便獵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則的。我不大相信一個信手殘害生靈而內心不感到絲毫不忍的人能有什麼好的「質」。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
⑤ 讀論語有感作文700字,謝謝了!要初一的!
二年級(0)班 青春足跡 閱讀:23 作者:查字典
在寂靜的小路上奔跑著,在尋找人生的起點,可是怎麼也找不到當時的風景,最有標志的梧桐也不見了,對我微笑的牽牛花也無影無蹤了,心裡不由的產生失落感,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是它們在故意躲我的是嗎?時間老人對我說:「不是的,傻丫頭,是你在成長,它們也隨著時間代謝。」它們是不是離我們遠去了,再也不回來了,永遠的離開我了,我含著淚說。是的,它們離你遠去了,時間老人說。我哭著說:「它們為什麼要遠離我,是不喜歡我嗎?還是我做錯了是什麼,要懲罰我,以後我該怎麼辦,沒什麼為我做標記了,也沒什麼對我微笑了,它們是想要我孤獨嗎?」。傻孩子,怎麼是孤獨呢?那是獨立,你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你一直很乖,正是因為你很乖,它們才離你遠去,它們是想要你成長起來,你的標記在你心裡,你的微笑在你嘴邊,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現在你要明白,那是目標,從現在起,它只屬於你,你要對它負責,把它送到金字塔的頂峰,就算是你的任務完成了,時間老人說到這,我沉默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豪放心情了,也不再尋找以前的足跡了,只是默默的思考著目標。
直到一天,我忽然看到了一道亮光從我的眼前劃過,我奔跑著,追著它,突然間感覺自己找到了什麼,哦,不錯,那正是我這幾年裡一直尋找的風景,那種感覺依然沒變,但是,看到過,並不是以前那樣坦盪的笑了,而是變得嚴肅了,思想好像被禁錮了一樣,頓時,我明白了,那就是時間老人說的責任,它原來是無形的有重量的壓力,接下來該是實現它的時候了,需要自己做決定,並且每一個思想都是現場直播,它重要的是自己三思而後行,所以我小心翼翼的包裹著它,爭取把它完整的載到金字塔的頂峰。
⑥ 論語讀後感 700字左右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雲雲。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獃獃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⑦ 論語的讀書札記700字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⑧ 一則論語一個故事800字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我非常喜歡這一則論語,因為我在學習生活中深深的領悟到這則論語的道理,當我上數學課的時候遇到一些數學公式,總是機械的將其背熟,而不思考其中的原理以為這樣就學會了,到了考試的時候,看到那一道道數學題如同天書一樣根本不知道怎麼書寫,事後我才明白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
學習本身並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系。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餚,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著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於思考是多麼重要!要善於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