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和論語的故事作文500字

我和論語的故事作文5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6 06:59:49

① 關於論語小故事的作文,不少於450字。急需!!!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之外?」又說:「朽木不可雕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聽其言而信其行!對於宰予這樣的人,快進城門的時候。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始吾於人也!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曰。子曰,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哎呀: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那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
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老子不說也罷,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聖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了;現在我對於人,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
孟之反不伐:「朽木不可雕也。」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現在我對於人,馬不進也」
解釋。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
(3)
原文
宰予晝寢,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他騎馬殿後掩護大家;今吾於人也:「起初我對於人:「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子曰:「始吾於人也,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孔子說:「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原文,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邊說,還發出了關於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論語》?」又說,奔而殿?」子曰:「非敢後也。子曰,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後面,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展開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之外?」又說:「朽木不可雕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聽其言而信其行!對於宰予這樣的人,快進城門的時候。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時候:「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始吾於人也!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曰。子曰,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哎呀: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那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
而是我的馬實在是跑不快啊,老子不說也罷,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聖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了;現在我對於人,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
孟之反不伐:「朽木不可雕也。」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現在我對於人,馬不進也」
解釋。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
(3)
原文
宰予晝寢,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他騎馬殿後掩護大家;今吾於人也:「起初我對於人:「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子曰:「始吾於人也,糞土之牆不可圬①也。孔子說:「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原文,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邊說,還發出了關於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論語》?」又說,奔而殿?」子曰:「非敢後也。子曰,他一邊抽打著自己的馬,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其實不是我勇敢留在後面,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原文】
宰予晝寢。」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於予與改是:「起初我對於人。孔子說!於予與②何誅③,聽其言而觀其行。
【讀解】
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將入門。於予與改是,策其馬!於予與②何誅③收起

② 關於論語作文400字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③ 我最喜歡的一則論語,500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精粹,很多人都在學習它,希望了解它最深刻的含義。
我也在學習論語,但我並不像常人那樣想去研究、探討,只是想去了解古代文化而已。其中,就有一則我最喜歡的論語,是有子說的,那就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禮儀的作用,以和為貴。過去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之道,就是以崇尚禮儀為美,不管大事還是小事,都以這個原則出發。」短短兩行古文,居然就已概括了古代君主的治國之道,真是太讓我驚奇了!
其實,這則論語和我之間,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呢!
這是在我學完它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因為我是班長,所以每天都要管理班級里發生的事。有一次,我發現有一個男生在欺負一個女同學,當時我十分氣憤,准備上前責備他。這時,我想起了這則論語,就靜下來思考了一下,「放」過了他,不過還是想讓「這個誰誰誰」緊張一小會兒,嘿嘿……。上課了,老師問我班上同學表現怎樣,我說到:「今天大家表現得還不錯,就是……有某個同學犯了點兒錯,雖然已及時改正了,但還是要提出批評,不過就不點名了,下次一定要注意。」嘿嘿……,我心裡偷著樂,我猜他的心裡一定來了一次「小地震」,心情一定不會很平靜。果然,他以且就很少犯錯了。
我感覺這句話教給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那就是:心太平和地處事,不要不思進取,也不能急於求成、太過激。
這就是我最喜歡一則論語,你呢?

④ 我讀論語心得1000字的作文

於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裡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
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
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裡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後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並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後,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⑤ 作文我學<論語>的故事100字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⑥ 我從《論語 》中獲得了智慧作文500字

一本《於丹〈論語〉心得》讓我愛不釋手.一直以為,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果然,「書中自有黃金在」,讀過以後,我的心靈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禮,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內涵,第一次覺得我自己身上存在著太多太多的缺點和不足,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也深感慚愧.對於《論語》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卻從於丹的心得體會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偉大.於丹的每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哪怕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貼切的詞語都會讓我聯繫到自己的經歷,常常會有同感,有時也會借鑒一下人家的做法.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為先」,於丹用一個大樹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形容的淋漓盡致,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為我還沒有為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畢業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著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著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讀了這本書後,從心裡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那年我25歲,我開始回報,盡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都說25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我也的確長大了,懂事了.
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於丹說:《論語》裡面,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幸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學習之道: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 讀到書中有一個例子時我覺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過一次盛大的聚會,有很多媒體來采訪.其中一個問到這些獲獎者的問題是:你們這些傑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結果大家認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什麼呢?是幼兒園.有一個科學家說,我是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要善於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規則,飯前要洗手,對人要謙遜禮讓,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錯事要學會道歉,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因此就深有體會.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長大以後,常常發現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或處理問題的

⑦ 關於論語的作文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⑧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行 走在贊與毀中間(53分)
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左邊是人們敬佩贊賞目光右邊有咬牙切齒的憎惡和詆毀就像一邊是一馬平川而另一邊是萬丈深淵。但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昂首闊步無懼他人的評價「辯乎榮辱之境」以自己的標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沒有人喜愛陽光下的陰影我們渴望贊同和支持。於是有人學會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他們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齒自己吞下。面對他人的質疑一味笑臉相迎然後再找個角落獨自舔舐傷口。「老好人」不願樹敵也沒有敵人但他們失去了自我只為他人而活。這樣的人生是疲累而無意義的。而有些人是強硬派他們一味苛責推行自己的處世原則以強硬作風要統治世界。顯然他們是孤獨的與社會格格不入且遭人討厭。或許他們都是善良的人但他們活得不盡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贊與毀中間隨性的人才是大寫的人。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遭到國民黨反動文人的口誅筆伐蒙受生命威脅但猶筆耕不輟用吃進去的草化成滋潤國民麻木心靈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吶喊而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還有巴金這位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懺悔錄揭露那瘡疤的老人。他將血淋淋的傷口暴露給世人看嚇跑了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因為他們見不得這耀眼的白光見不得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劑心靈的良葯以無限的關懷讓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這些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文人且行且歌他們用自己的良心道義書寫高尚的篇章。 而任長霞一位正義凜然的女英雄。因為她那浩然正氣讓罪惡無處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無情的殺害但她所散發的光芒不會被吞噬。人們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長那些悲慟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贊佩。任長霞會永遠被人記住以使她被壞人毀滅但她的英勇正義會流芳百世潤澤世人。 總有這么些人行走在毀與贊中間人無完人他們並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評判標准。他們一邊是黑一邊是白一邊是贊賞一邊是毀滅。但這贊賞來自同樣善良的心這些共同跳動的心牽著同樣的正義而那毀滅來自於狹隘的人他們懼怕這坦盪的情義。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有自己的標准只為正義和良心而活他們無所畏懼的行走著。 與惡相斥攜道同行(53分)

⑨ 誰能幫我寫篇作文 《論語》給我的啟示600字

《論語》是一本婦孺皆知的書,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論語》言簡意深,富有哲理,每當我打開《論語》,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的話,這句話告訴我對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應該是很快樂的。大家應該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們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樂,最後還留下了一段美史。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對於學過的知識,要不斷的復習,從中尋找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就要思考,只學不動腦永遠只會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匯貫通,只空想,不學習,不努力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記住天上沒有白掉餡餅的事。這就拿我自身來說,數學老師教我做一道應用題,他說一步,我做一步,碰到類似問題該不會還是不會,有些題知道做題方法,卻不動手實踐,還是做錯,相信你也有這種情況,那是就要想著這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地凋也。」這句話說明,只有經歷磨難,才能顯示真本事。一塊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精美的裝飾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我曾有一個好朋友,我們一起去買東西。店主向我們介紹一種產品,我不是很喜歡我看店主給我們介紹了這么長時間,不好意思不買,我就讓她去買,當時我能清楚地記住她滿臉的委屈,後來,我後悔極了,每次見了她,我都繞著走。所以自己不喜歡的,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
讀《論語》,學做人,走天下,暢天下。

⑩ 以我與論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從小到大,我們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單純的幼兒階段,我相信老師們大人們說的沒一句話,也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終找到心愛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時候的我開始有點叛逆,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著是現在的成長期,卻有些迷茫了,一直以來自己堅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會不經意的傷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對或者錯自己卻不得而知.
溫暖、樸素的道理深入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距離接觸孔子,其實「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什麼叫心靈上的快樂,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於世,於大千世界,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系網莫過於親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管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離。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對的地方,要加之引導;如果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並沒有提倡朋友有難,拔刀相助、赴湯蹈火的義薄雲天,而是回歸平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於剛認識的朋友是這樣,而對於熟識許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見得是一樣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簡訊聯系,知道對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敵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給對方和自己一個空間。他有錯誤時,有困難時盡量幫,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講這點時,想的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快樂輕松就不能為煩事所擾,盡力就行未必盡心,但於我們卻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爾才聯系一下,只要內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對方誤入歧途而為免自辱不力勸相助,那內心怎麼可能獲得了全然的快樂。
人之相處,除卻平常點頭之交,如何協調之間的德與怨: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直」---是對事非的判斷,對於不利於己的人和事,可以說不!選擇讓自己過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報怨是對人生的浪費」,就像小時候聽過的《農夫與蛇》的故事,農夫救了蛇並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凍僵的蛇,最後蛇卻把農夫咬死。
有時,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們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