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論語故事作文800

論語故事作文800

發布時間: 2020-11-26 07:01:07

❶ 以《論語》之我見為題,寫一篇800字作文

這里上傳老夫所著《論語新心解》的開篇語,供您參考。但只能是參考,不要抄襲啊,復制黏貼是不聰明的做法。

❷ 誰能給我一篇關於讀論語有感的作文 800字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們昂首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為人。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借鑒的文字。他的言行論及了孝道、治學、立德、為政,他的思想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盡管他的思想言論尚不全部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為一面鏡子,供後人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論語》講學:
《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
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蠻不講理、一無是處的話,那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
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興趣;其次是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持之以恆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習。
《論語》講孝:
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佔有這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著作之中,也毫無疑問地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論語》講友:
人存世上,什麼是最重要的?朋友。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辦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人。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希望對你有用

❸ 關於孔子的智慧作文,800左右

下面幾篇都是跟孔子智慧有關的作文 你可以自己修改 望採納。謝謝!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看見一個孩子掉進了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的跳下河將那個孩子救了起來。事後孩子的父親將一頭牛送給他來表示感謝,他欣然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而孔子的態度卻令人大跌眼鏡。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能收下,這樣就能鼓勵更多的人去幫助別人。」
孔子的態度,想必也會令今天的大多數人吃驚吧。因為我們印象中的儒之大者應當是視金錢如糞土的,孔子不是說過「君子固窮」的話嗎?而在這個故事中,孔子不但沒有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名,反而鼓勵他的學生接受別人的物質感謝,我們的孔子究竟是怎麼了?
翻開《論語》,我細品其中的每句話,漸漸悟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傳千古,其重要原因便是他對於人性的尊重。
即便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也與「利」字緊密相關,更何況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可是人性不會變。千百年過去了,孔子被後人塑造成了一位聖人的形象,而我想當時的孔子也與常人有著同樣的人性的吧。他也嚮往殷實的生活,也希望掌握權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和常人一樣願意享受「曲肱而枕之」的愜意。「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孔子明白:愛財,喜歡無憂無慮的生活是人性的必然,但對人性不加節制則會惹得社會動盪不安。如何解決這二者的矛盾呢?智慧的孔子便創造出了一種被稱為「君子」的人,君子的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敬。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君子是有條件的。孔子的告訴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群而不黨。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希望被別人稱贊和尊敬也是人類的天性,所以一定會有人自願朝君子的至高境界奮斗。孔子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又合理地引導和節制人性,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去實現他的關於建設「和諧社會」的理想,這就是孔子的智慧。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儒家成為了歷代統治者手中的工具,給人的感覺便變了味兒。董仲舒的一句「君權神授」讓儒家迅速崛起並成為了封建思想界的「盟主」,但同時也使他失去了在百家爭鳴中豐富自己的機會。儒學發展到宋,自以為得儒學之真諦的朱熹竟喊出一句「存天理,滅人慾」,讓儒家完完全全淪落為統治者腳下的媚態十足的走狗。還好歷史是清醒的,也是公正的,千年過去,炎黃子孫們沒有被那些已被改裝得面目全非的儒學迷住雙眼,我們都在盡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而並非爭著滅絕人性。
墨家的兼愛忽視了人性,法家的酷法扼殺了人性,道家的逍遙放任了人性,只有孔子的儒家恰到好處地尊重了人性。我想:這種尊重正是一種「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的隨和,一種「依乎天理,順乎人性」的自然,一種足以使儒學流傳千年而始終生生不息的智慧。

兩千五百年來,孔子的好學精神和不斷追求的精神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特色。今天我捧起《論語》,細細品讀,從中感悟孔子老師的智慧。
孔子老師自古以來第一人,把教育貧民化。在孔子之前,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其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老師廣收弟子,不管富有,還是貧賤,只要求學,來者不拒。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也。」帶上十條肉乾作為微薄的學費也是可以的。從此,家境貧寒的孩子只要有志向,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了。孔子老師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歷史,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民族的興旺。真乃中華民族的功臣也。
子曰:「君子不噐。」人不是一種器皿,只有一種用途,君子要具有各種能力。
孔子老師注重因材施教。對於性格不同的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給予了不同的答案,目的在於針對不同的學生缺點加以相應的引導,從而使他們在日常行事中著意改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習是要經常復習的。孔子老師在知識的學習上,強調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他教育學生既要勤奮學習,也要勤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以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習有三種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到了晚上,學《易》,《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一遍遍的翻閱,把連接竹簡的牛皮繩都磨斷了,這就是「韋編三絕」成語的來歷。孔子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後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是學做人。孔子尤其重視通過自省來向優秀的人學習,提升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意三個人當中就會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這是一個清醒而又胸懷寬廣的人才能說出並能做到的事情。「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教育學生並非單單傳授知識,更著眼於學生品行、道德、立世之道的教化。孔子自己高尚的道德修養使他成為「萬世師表」「聖人」。他的言傳身教給予學生更重要的啟迪,讓學生在富有人情味的關愛中成長。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題記
孔子,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人說他之於中國,正如耶穌之於西方。的確,兩千年了,他的言論中透出的道德准則時時刻刻影響著國人,
談孔子、不能不談《論語》、《論語》一書集中闡釋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論語》中「仁」字出現一百零九次,它是一切理論的中心。《論語》在闡釋「仁」的時候,絕不是一味空洞的說教;相反,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脈脈的溫情。我曾經長久的感動於《論語》中的一則故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簡單不過的情節,卻像寒冬的熱酒,讓人暖到心裡。是的,孔子就是這么一個人,一個視人的生命和健康高於一切的仁者。無論這個人是達官貴族,抑或販夫走卒,他都一樣的關心和愛護。正是這份悲天憫人的情懷,成就了孔子,也成就了他的《論語》。
孔子說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多麼深刻地闡述出君子與小人的本質區別,這不僅僅是孔子對君子、小人最直接的分類標准,更是他對每個仁人的期待。試想想林則徐,他因虎門銷煙而標榜史冊,但也因此而被道光皇帝貶謫流放。但是他畢竟是「坦盪盪」的浩然君子,在新疆依舊為民眾挖水渠、興水利,修建了造福一方的「皇渠」。即使不再為官,他也從未違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信條。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而孔子自己也是一位既愛山又愛水的仁智之士。其實,《論語》中闡述的那些基本規范,與其說是道德,不如說是智慧,一種從極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的生命的大智慧。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高度贊許,認為「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德相比擬」。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我們怎能不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而由衷驕傲?
在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孔子是上天賜予世界的一份瑰寶。他,將仁愛的明燈高懸千古,把智慧的種子播撒四方。而《論語》,是孔子對人生對世界最本質的感悟,陪伴著悠悠長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雙襟抱禮,兩鬢斑斑。一生輾轉,華澤後延。
這就是孔子,一代士大夫,一代中國真正稱得上的學者,一個在後人心中永恆的智人。


我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並稱,但三家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不同,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曾在歷史上對中國社會乃至世界各國各民族發生過重大影響。那麼,對今天人類社會,以致將來人類社會能否還會有重大影響呢?孔子的儒家思想無疑仍會在當今、甚至相當長的時期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問題,這就是說,當今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實現「和平共處」,即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而大之就是要解決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儒家的思想可以為我們提供十分有益的資源。
儒家的「仁學」為協調「人與人」(包括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提供寶貴的有價值的資源
人與人的關系是從感情開始建立的,這正是孔子「仁學」的基本出發點。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最根本。但「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於此,《郭店竹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之愛人,仁也。」非常愛自己的親人,這只是愛,愛自己的父親,再擴大到愛別人,這才叫作「仁」。「孝之放,愛天下之民」。對父母的孝順要放大到愛天下的老百姓。這就是說,孔子的「仁學」是要由「親親」擴大到「仁民」,要「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做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准則。如果要把「仁」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古以來把「克己」和「復禮」解釋為兩個平行的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對「克己復禮」的好解釋。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是說,只有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費孝通先生對此也有一解釋,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的一個關鍵。」我認為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對「仁」和「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愛之心的禮樂是虛偽的,所以孔子認為,有了追求「仁」的自覺要求,並把這種「仁愛之心」按照一定的規范實現於日常社會中,社會就會和諧安寧了。這種把追求「仁」的要求作為基礎的思想實踐於實際生活中,就是《中庸》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要求我們追求哲學上的最高原則,即「仁」;「道中庸」要求我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實現於日常生活中,而「極高明」和「道中庸」是不能分成兩截的。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高理想「內聖外王之道」。中國傳統認為只有道德人格最高尚的人(內聖)才宜於作「王」,而道德人格最高尚的人不能只是「獨善其身」,而必須兼利天下,所以《大學》中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連成一個系列。我認為,孔子和儒家的這套思想,對一個國家的「治國」者,對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統治集團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治國、平天下」應該行「仁政」,行「王道」,不應該行「霸道」。
孔子的「仁學」理論雖不能解決當今人類社會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全部問題,但它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形上學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一條准則,使「人與人之間」並擴而大之,使「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無疑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重要規律,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要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張。他認為,以「和為貴」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應該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諧相處;而不講道德沒有學問的人往往強迫別人接受他的主張而不能和諧相處。這就是說,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與人之間存在分歧時處理事情的一條原則。這一原則對於解決當今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紛爭應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在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因文化上的不同(例如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沖突,把「和而不同」作為解決紛爭的原則應更有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並育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和「道並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則是「和」。這種思想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該可以通過文化的交往與對話,在對話(商談)和討論中取得某種「共識」,這是由「不同」到某種意義上的相互「認同」的過程。這種相互「認同」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並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和」的作用。不同民族和國家由於地理的、歷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正因為有文化上的不同,人類文化才是豐富多彩的,才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互補和互動的格局。我們必須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間通過對話,實現和諧相處。

❹ 求作文讀《論語》有感800字左右

淺析孔子的仁
內容提要: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有兩個:克己復禮和愛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個倫理學范疇而是一個政治學或政治學范疇。
關鍵詞:仁 克己復禮 愛人 政治學

孔子思想中的仁,我國理論界爭論很大,通常認為仁最基本的含義是愛人,仁是一個倫理學的范疇。在我看來,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有兩個:克己復禮和愛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主要不是一個倫理學范疇而是一個政治學或政治學范疇。

在孔子之前,仁這個范疇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主要是被用作對有善良品德的人們的贊美詞。孔子最早把它系統化,並把它作為自己思想的核心。
孔子講到仁的地方很多,據統計,《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含義也多種多樣。但最基本的含義是什麼?仁最基本的含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克己復禮,二是愛人。克己復禮主要是個人的內在修養,愛人則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已名存實亡,流於形式,撍越篡弒的現象屢見不鮮。當時,人民的反抗斗爭固然是會「破壞」禮,但破壞禮更主要的還有統治階級自己。「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象並不鮮見。孔子對這種現象極為關注,認為這樣現象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內部各成員缺乏自我剋制的精神,缺乏遵守禮的自覺,因而在行動上就越出了禮的堤防。為此,他向統治階級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要求。只要統治階級自覺克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嚴格在禮的范圍內行事,統治階級才能和睦相處,天下才會太平。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克己復禮?孔子認為關鍵在於個人的自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孔子的這些話都是勸告人們自覺以仁的標准來約束自己。克己復禮,主要是對自己的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統治階級而言,不僅希望他們自我剋制,自我完善,而且希望他們做天下的表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論語·子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在孔子看來,春秋時代社會動盪的根源就在於統治階級自身,在於他們不守本分,沒有起天下表率的作用。要結束這種局面,關鍵在於統治階級。只要統治階級「其身正」,作天下的「表率」,老百姓就安分守己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孔子並沒有看到社會危機的深層原因,但他敢於指正在位者,希望他們作天下的榜樣,仍不失為一位大膽直言的思想家。他希望在位者有仁德,以身作則,也是一種有一定價值的政治思想。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愛人,這是仁的另一個基本含義。
有些研究者認為,愛人中的人僅僅是指統治階級,不包括勞動人民。這種見解並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愛人中的人應當包括勞動人民在內。(《論語·鄉黨》)中的記載,有一次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道:「傷人乎?」不問馬。郭沫若認為,孔子把奴隸也當人看待,這是「人的發現」。①綜觀孔子一生的言行和政治主張,他無疑是關心民眾疾苦的。子路曾問過孔子的理想是什麼?孔子作了這樣的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愛人,作為仁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僅是希望人們相互敬愛,而且希望統治階級施政要愛民、順民、惠民,憐恤百姓的疾苦。孔子固然不相信勞動者能夠成為仁者,但他希望統治階級同情人民的疾苦,給人民以實惠。他曾提出「泛愛眾」的主張,他認為:
「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因民這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論語·堯曰》)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
孔子的這些話固然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說的,其目的也是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但他主張統治者施政要愛惜民力,減輕人民的負擔,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孔子的政治主張而言,他是反對暴政的。他認為:「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論語·衛靈公》)季康子問政,子曰:「子為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從孔子的政治主張可以看出,他的愛人是包括勞動人民在內的。

孔子的仁,含義非常廣泛,大至為政治國,小至待人接物,都可以用仁去衡量。仁既包括了各種道德,又包括了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方略。一方面孔子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另一方面又把仁看成是為政治國的根本措施。仁,對個人是道德,對社會則是政治。前者是仁的內在層次,後者是仁的外在層次。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就是仁。不合符禮的東西,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在家與人相處要恭敬,辦事的時候要嚴肅認真,與朋友交往要忠誠。
孔子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同時又認為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遙遠,只要努力追求,修養自己的品行,仁的標準是可以達到的。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可是,孔子又認為仁是少數君子才能做到的,也只有君子才能具備的品德,普通人是難以具備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
孔子的仁,又是為政治國的措施,他這樣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孔子不贊成用行政和法令來統治人民,希望統治者用仁政禮治來感化人民。他厭惡暴力,自稱不懂兵陣之事,這使他以治國的藍圖上求助於道德的力量。他認為只要統治者品德高尚,自覺以身作則,做天下的表率,老百姓就會跟著仿效,天下無道的局面就會結束了。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論語·子路》)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在為政治國的問題上孔子過份看重道德的力量,用道德來約束政治,把治國的寄託在統治者的個人自覺上。這樣,孔子的學說不免染上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孔子不懂得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把各種社會關系簡單地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倫理的關系。須知在當時的條件下道德與政治是根本不相容的,權力的慾望沒法用道德來約束。當時,天下大亂,各諸候均以武力稱霸天下,在諸候國內,大夫陪臣又以實力求立足,道德規范是無能為力的。孔子生活的時代就已經有人認為,孔子的學說可聞而不可即,孔子本人也被稱為無害的怪人,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認為:「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以盡從。」
孔子提倡個人修養,目的主要是為了治國救世。仁既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准則,又是為政治國的手段。修身講克己復禮,出仕為官要忠君、愛人。克己復禮是仁的內在層次,忠君、愛人是仁的外在層次。

仁是道德范疇,還是政治范疇?通常我們把它看成是道德范疇。其實,孔子學說在本質上並不是倫理學,而是政治學或者說是政治哲學。
高專誠先生這樣認為:「整個儒學,從孔子時代起,政治就是它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同時又是一個重要的歸宿點。」②這個看法是正確的。盡管孤立地看,禮和仁都是作為道德規范出現在孔子的思想中,但是,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和仁都是為治國救世服務的,由此就構成了孔子政治學思想的特色。在我國古代,政治與倫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孔子對社會政治的認識偏重於倫理道德,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就是一部倫理學。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哲學則重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哲學倫理化;西方哲學則重於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探索,哲學科學化,哲學成為各種知識的總匯。孔子生於亂世,一生以改造社會為己任。「孔子無疑是想從根本上改變那個時代的」,③甚至達到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地步。孔子的一生,並不是以學者、教書匠的面目出現,而是以救世者身份出現的世間智者。孔子基於變革社會的使命而逐步形成了一套改革社會的救世方案,這就是他的思想。這人思想與其說是倫理學不如說它是政治學或者政治哲學。他這樣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並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在孔子看來,用政和刑來治理國家不如用仁政禮讓來治理國家。能夠用禮讓來治國,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如果禮讓不能用來治國,禮讓又有什麼用呢?
孔子的禮、仁並不是單純的道德規范,而是治國救世的措施。統治階級只有把道德准則貫徹到政治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把國家治理好。「為政以德」難免使孔子的學說染上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他本人雖奔走列國,卻處處碰壁。
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經過後儒的發展,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道德的教化作用。從積極方面看,它使中華民族形成了重道德的傳統,由此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從消極方面看,它使我國社會重道德輕法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過份強化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別是道德與封建專制制度相結合,使道德蛻變為封建禮教,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經過封建統治者改造過的道德規范,一旦成為社會的習慣勢力,便會象一個無形的枷鎖,牢牢地把人束縛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❺ (論語)讀後感作文800字

[(論語)讀後感作文800字]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讀後感作文800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庄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讀後感《(論語)讀後感作文800字》。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庄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初一:楊濟偉

❻ 求一篇含有20句論語的作文(800字左右)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里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為。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戲。在「志於道、依於仁」的同時,他也不忘「游於藝」,當他閑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鬆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可以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去交會朋友,以朋友輔助仁德」
它向我們揭示了交友原則,「以文會友」和「以友輔仁」已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們對生活的心得與體會。以文會友得到的更真誠,更會珍惜友誼。以酒會友,即使「一口悶」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勵,幫助自己提高修養,走向成功。
孔子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惡行,小人卻與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只要擁有寬廣的心胸與助人為樂的精神,才能為之。別人好,自己心裡也替人家高興,別人倒霉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惡的行為常常是某些人的個人私慾所驅動的,要不就是自己從中得到好處。要不就是看著別人倒霉自己心裡痛快。
孔子說:「天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落的」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用耐寒的松柏來比喻一個經得住嚴峻考驗的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怎樣,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常常只有關鍵時刻,才能體現。所以人們常說「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它提示在與人交往時要特別注意他人在某些關鍵的時候的表現,因為我們身邊也總有這樣一些人,平時彷彿戴著加工過的面具,在關鍵時刻那本來面目就顯露出來了。
孔子站在河邊上,說道「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日夜不停止啊」
你隨意刪減修改一下吧

❼ 論語的議論文800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❽ 以 「論語」 給我的啟示 為題 的作文 800字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多方面又十分精闢的道理,乃至讀完,行人處事的一切尺度,豁然於眼前: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盪,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這種寬容變有尺度,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面對自己過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也沒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人覺醒與自強。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才是「淡如水」,水的純凈與清徹。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通篇讀完綜合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定、坦盪、溫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夜以繼日里,我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的剎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開心靈枷鎖的鑰匙。這些枷鎖是虛妄之想的枷鎖,庸人自擾的枷鎖、面對不順、不公、不義、不禮而只知一味或憤慨、或憂郁、或禮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極避之的枷鎖。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處世、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種種,給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間與遐想的餘地。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

❾ 求一篇以論語為主題的作文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多方面又十分精闢的道理,乃至讀完,行人處事的一切尺度,豁然於眼前: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盪,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這種寬容變有尺度,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面對自己過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也沒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人覺醒與自強.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才是「淡如水」,水的純凈與清徹.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通篇讀完綜合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定、坦盪、溫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夜以繼日里,我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的剎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開心靈枷鎖的鑰匙.這些枷鎖是虛妄之想的枷鎖,庸人自擾的枷鎖、面對不順、不公、不義、不禮而只知一味或憤慨、或憂郁、或禮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極避之的枷鎖.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處世、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種種,給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間與遐想的餘地.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