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故事論文500字左右
A. 關於中國古代、近代史論文,不要太長,500字左右就行了
中國古代史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B. 求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一篇論文 只要500字左右
中國歷史那麼長是關於某一個時期的,還是哪一個方面的呀
C. 找中國歷史故事,要500字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告急!
乾隆時代,清軍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亂,收復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為新疆。新疆其實一點兒都不新,這是一片自漢代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為王,自立國號為哲德沙爾汗國,宣布脫離清廷。俄國乘機占據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
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從大清的實際版圖上消失了。
十年後的一日早朝,權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鴻章向慈禧太後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陝甘總督左宗棠說話了:「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
左宗棠錚錚鐵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余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在左宗棠看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冠進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倘若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給別人,豈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裡最為濃烈,最為深刻,當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到來之際,只有了一種選擇,那就是為和平而戰,為捍衛民族的光榮而戰,直到最後勝利。
D.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500字
中國歷史人物之大英雄衛青:漢武帝時期,衛青官拜大將軍,匈奴版就是被衛青打的權逃離了西北邊塞,遠遁大漠,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再也沒有染指中原,可以說衛青的功勞,他對中原文化的穩定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在對匈奴的幾次重大戰役中都獲得巨大勝利,一步一步將匈奴趕走了,而且衛青手下名將雲集,李廣就是衛青手下的前將軍,可以說人才濟濟,再加上霍去病(按備份霍去病得管衛青叫舅舅)的策應,兩面夾擊,匈奴能好的了嗎。但是由於積勞成疾,衛青英年早逝,沒有得到更多的功績。
E. 急求一篇500字以上的歷史小論文
年間,兩度沉淪
——淺談兩次鴉片戰爭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和創傷的身心,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史的一幕幕。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了歷史,人們卻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一百多年沉重而暗淡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也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個鏡頭,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比如:兩次鴉片戰爭。
168年前,英帝國主義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的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近代史也隨之拉開了帷幕。在短短的20年間,中國卻兩度陷入了鴉片戰爭的泥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歷史的背後留下的並不是空白,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原因。「以史為鑒」,不再因為相同原因犯相似的錯誤,這就是歷史這門科學存在的意義。
一、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然封建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新的社會因素不斷地冒了出來,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依然沒變。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經濟的統治地位從而抵制了舶來品的傾銷。英國的工業品在中國市場完全找不到銷路,而英國對中國茶葉的大量需求導致其一直處於貿易入超的地位。為了改變中英貿易的狀況,英國企圖變中國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從本質上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是英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必然結果。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第二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第二次鴉片戰爭就這么開始了。
二、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了毒害中國人民、阻止中國禁煙而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結果,中國第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辱求和,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而獨立的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難道路。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壓迫、剝削、欺凌的開端。但鴉片戰爭又迫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中國近代化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因此,鴉片戰爭又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鴉片戰爭的這兩個開端,便交織成一部舊中國109年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雙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進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壓迫和抑制了中國近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鴉片戰爭迫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後,逐步消除「上國天朝」、「惟我獨尊」、「夜郎自大」的虛驕之氣。鴉片戰爭輸入了機器和近代生產技術,在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曠野上,移植了幾百個近代大機器工礦交通企業,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認識到人才的重要,同時開始培養近代技術人才。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仗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特權,加速擴大外國在華資本勢力,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把中國民族資本壓得抬不起頭來,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長期控制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進出口之間,進行不等價交換,加上早期的販運鴉片,從中吮吸著中國人民的大量血汗,使中國陷入貧困的境地。鴉片戰爭之後的巨額的戰爭賠款,成為中國人民的沉重負擔,那2100萬銀元,開了戰爭賠款的惡例。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抗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如果說鴉片戰爭的震撼主要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社會的中樞。第二次鴉片戰爭促使了地主階級的分化。洋務派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地主階級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分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了革新思潮。從孔夫子以來,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把華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稱作「夷」的做法,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定的《天津條約》所限制。這是「洋」與「夷」替代的交接點。這一替代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是被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為它意味著從華夷秩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出現了一些反映初步革新思想的議論和著作。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資本主義革新綱領,其內容,在許多地方實開早期改良派的先聲。
兩次鴉片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卻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歷史證明,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於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發展自己。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讓我們共同努力!
F. 古代中國曾經強盛的論文500字左右
熱心網友
巍巍中華, 雄踞亞陸, 山河壯麗, 人傑地靈。她不僅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著稱於世, 而且又是一個富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綿延不斷, 與時常新。從鴉片戰爭起, 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中國社會在被動依附的狀態下開始了近代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煥發
著新的歷史特點, 激勵和啟迪中國人民去譜寫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中華振興的歷史新篇章。
第一, 反對侵略, 維護獨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獨立、自由的民族, 從不甘屈服於外來的侵略和奴役。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也是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當有「 世界的工場」之稱的英國憑借近代的武力發動侵略後, 中國人民無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敵、反對投降, 成了鴉片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中心內容。「 上公聲望懾蠻夷, 一檄賢於十萬師」 。在偉大的禁煙運動和抗英斗爭中, 具有愛國重民思想的林則徐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 原知此役乃蹈湯火, 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 決心「 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堅決性。六三虎門銷煙的壯麗畫面雕刻在夭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它作為近代愛國史詩的第一章永遠銘勒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 因義生憤憤生勇」 , 「 家室田廬須保衛」 。面對英軍的野蠻入侵, 三元里人民義聲如雷, 手
持犁鋤和簡陋武器, 齊心合力把「 強徒摧』, 。「 奉命剿賊, 有進無退」 , 不惜「 為國捐軀』, 。這
就是關夭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們的精忠報國思想。「 守士之義, 不可以不死。」 富有報國情
操的姚懷祥等愛國文官亦能同赴國盪。乍浦、鎮江駐防旗兵的血戰, 隆福兵敗自刻, 海齡合家殉
難, 則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官兵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子隨父死不顧身, 母聞子死數點
首』 。葛雲飛的老母稱贊兒子死得忠勇, 陳連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國難。大學士王鼎甚至以屍諫反對投降。這種反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斗爭精神, 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可貴的品格。鴉片戰爭後, 中國人民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通過歷次民族保衛戰爭、邊疆自衛反擊戰爭、反洋教斗爭、反帝愛國運動以及其他各種反侵略斗爭形式, 為反對外國侵峰, 捍衛民族獨立, 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所以資本帝國主義永遠不能實現滅亡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 中國人民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明清以降, 由於封建經濟的停滯, 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歷史的行程。從中外關系來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進的外來勢力的侵略並被其打敗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歷史厄運,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漸從閉塞、自滿、愚昧、落後的狀態中覺醒。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很長時期內, 中國有識之士稱中國
社會狀況和中外關系所發生的變化為「 古今之變局」 , 從中總結出落後挨打的教訓, 多維地認識西方世界, 多維地反省中國自身, 在憂憤、求索和抗爭中探尋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的道路。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以求實的態度正對現實, 不斷自我克服陳舊觀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組織翻譯西洋書報, 編撰《四洲志》, 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心懷戰敗的「 積感」 , 發憤作《聖武記》和《海國圖志》, 要求「 過時而悔」 , 主張通過「 以夷款夷」 開門通商, 「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林、魏的「 師夷制夷」主張是一種包容「 知夷」和「 師夷」兩方面內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當時除林、魏主張「 師夷」外, 大多數愛國者,包括疾呼「 欲中國稍習夷事」的姚瑩在內,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層次上, 而對「 師夷」還缺乏明確的認識。這表明, 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在其起始時就具有艱難曲折的性質。只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受的打擊更加嚴重, 教訓更加深刻, 「 師夷長技」的主張才被付諸實踐。追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中國人又從對洋務運動理性偏誤的檢討中提高了認識, 近代中國學習外國的潮流被推進到一個更新的階段。
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表明, 中國由於落後一再挨打, 這又激發人們要求向外國學習。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始終包含反對外國侵略和學習外國先進兩方面的內涵。鴉片戰爭時期, 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最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的關系。魏源徵引古語說過「 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不能扭轉落後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於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兇殘外, 從中國自身的因素考慮, 這與「 不善師外夷」有關。再之, 近代世界自資本主義產生後, 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發展出現了某種一體化的趨向。從此, 任何一國的存在和發展都
離不開世界, 離不開世界市場。不管你願意與不願意, 自覺與不自覺, 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世界市場, 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堅決反對「 封關禁海」。張際亮也說「 今日之勢, 既不能閉關絕市以清其流, 則唯有因勢補救而已」 ⑩ 。魏源則從對英國「 專行賈,且佐商賈以行兵』。的認識出發, 提出通過「款夷」通商以實現「 自修自強」 。自魏源的《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氣「 國人亦因有是書略知求知識於世界』, , 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市場意識逐漸明朗和開闊起來。王韜盛贊魏源的「 『師長夕一說, 實倡先聲」 。並認定「 中外通商之舉, 將與地球相終始』, 。, 不可逆轉。為此,鄭觀應闡發「 商戰」思想。及至孫中山則更高倡「 行開放主義, 「 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 。可見, 從鴉片戰爭起,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 積極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 是近代愛國主義潮流的又一重要內涵。
第三, 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內省意識傳統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充滿反求諸己的憤發圖強精神。他們懷有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 批判現實, 呼籲改革。鴉片戰爭前夕,龔自珍強調「 夭地, 人自造, 眾人自造, 非聖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喚風雷, 憧憬「 更法」 。鴉片戰爭後, 魏源及時總結了戰爭失敗的教訓, 提出了「 自修自強」和「 富國強兵」的口號。他從「 御夷」 、「 善後」的角度, 強調「 治內詳於治外」 、「 以治內為治外」 。他從外御強敵必先革除弊政這種重視「 內治」的思想出發,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虛」 即虛驕浮誇的中國政治的這「 兩大積患」 ⑩ , 使中國政治清明, 社會充滿生機, 從而藉以轉弱為強, 使外國侵略勢力折服。他非常重視和強調當政者在開啟「 人心」 、轉移「 風氣」 、「 自修自強」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學習工藝」使俄國稱雄歐洲的故事, 勸諫清廷「 厲精淬志」 , 「 足國而足兵」。, 使中國臻致富強。這種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 把反對侵略和學習西方、外御強敵和內革弊政結合起來的愛國主張, 代表了近代愛國主義新潮流。
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可貴之處, 這就是他們富有重民思想。他們相信民眾有愛國心, 愛國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們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魏源在提出學習西方造炮製船時, 主張除官辦外, 應允許商辦和從事民用產品的製造。並說「 風氣日開, 智慧日出, 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國人民能像西方各國人民那樣使國家臻致富強。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能夠振興的希望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難振作, 就會喪失前途。鴉片戰爭時期,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 充滿發憤圖強精神, 重視「 內治」 , 呼籲改革, 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這種愛國與重民相結合的情思, 彌為珍貴。他們無愧是近代愛國主義的「 前驅先路」總之, 自從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帷幕後,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開始以反對侵略、維護獨立、面向世界、善師人長、注重「 內治」 、致力富強等為主要內涵, 這就把優患與發憤、求索與開拓、愛國與重民、御外和治內、民族精神與世界觀念結合起來, 從而開拓了近代中國愛國主
義潮流的新方向。當年, 國勢砧危, 人民苦難, 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愛國者不斷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 使近代中國民族振興之路逐漸明亮。今天, 中華國運已經回轉, 香港已經回歸, 只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愛國主義精神, 沿著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振興中華的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前景和現代化事業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
G. 求一篇歷史論文《身邊的歷史》500字以上
一、不可逆轉的時代
民國時期處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大環境中,大國的激烈矛盾和斗爭不僅使國際局勢復雜化,同時也對中國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國際大環境既可給中國帶來積極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災難。孫中山早已講過: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任何國家和人民都不能背離。於是在這樣浩盪的大時代背景之下,中國也進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現代化的夢與淚
至於現代性觀念,則是中國近一百多年來歷史發展的主題。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擺脫帝國主義欺凌壓迫和甩掉貧窮落後,努力實現現代國家的斗爭過程。現代化是民國史時期的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中國人民試圖啟動、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種種挫折或失敗是永不可磨滅的。作為中國人民艱難追求的獨立、自由、民主、統—和富強五大政治選項與我們強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應該是近代中國歷史運動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三、辛亥革命的功與過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它與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共同標志著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我們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與失敗,要觀察它是否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勝利的革命;反之,則為失敗。歷史賦予辛亥革命的任務有兩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專制腐敗統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國。考察辛亥革命,這兩項任務都完成了。至於當時深刻存在的更為復雜的社會改造任務,絕非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或革命黨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後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封建殘留以及妄想復辟倒退的勢力,這在任何一個翻天覆地改變國家民族歷史命運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對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勝利後,中國政治、社會、思想領域中存在的大量舊傳統遺留,已經走過了幾十年,改革任務尚要深化,從中就不難理解辛亥革命勝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就不會過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們了。
四、對南京政府臨時政府的認識
對南京臨時政府歷史地位的認識: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創建了中華民國,而南京臨時政府是中華民國的主要象徵。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作為新時代的新生事物,在中國歷史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南京臨時政府在暴風雨中誕生,它從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構建了中國現代國家的雛形,體現了孫中山建設現代國家的理論和構想。孫中山早在1901年就說過:「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南京臨時政府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展示了民主共和國未來發展的圖景,它的貢獻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
譬如,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它打破並摧毀了中國存在兩干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和體系,從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雖然曾出現過復辟皇朝的反復,但是將歷史重新拉回到清王朝的統治之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它確立了建設現代國家的基本原則。其一是以人為本的原則。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擔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宣言中,更明確地宣告:「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南京臨時政府確認:「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這與清王朝無視廣大人民最基本權益有根本區別。
其二是以法治國的原則。封建王朝是君權至上,以王法治國,而南京臨時政府是以現代法制理論與立法觀念規范國家的運行機制,依靠孫中山創造的中國式五權分立思想確立共和國的政治體制;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中國初步具備了進人現代法制社會所必備的法制性和民主性。
其三是以人民治國的原則。現代國家與封建專制國家的根本區別在於現代國家對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及廣大群眾參政議政的實施和不斷擴大。南京臨時政府賦予人民群眾以更多的民主與自由。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運用選舉方式選舉國家領導人——臨時大總統和副總統,並在各級國家機關大力提倡公務員應做人民的公僕和實施廉潔政治。這些都是國家由專制政治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
南京臨時政府從其誕生至北遷,運行時間不足百日,其所制定的各項國策、政治體制、政策法規,均未及充分實踐,更來不及檢驗成效。有些還停留在紙面文字上,或屬於初創考慮不夠周全,無先例可以借鑒,因而出現一些缺失或不足。但是,它的發展方向和政治上的首創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它對中國邁向現代國家有著深遠的政治意義。
四、北洋政府的是與非
北洋政府是中國政治轉型期的必然產物。
其一,北洋時期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變的轉型時期。從表面上看,封建王朝被推翻,革命已經取得勝利,社會政治經濟應有明顯改觀,可是整個社會充滿矛盾、混亂、沖突和戰爭,人民怨聲載道。然這些現象的出現並不奇怪,是歷史處在大轉折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北洋政府時期表現了社會轉型期許多二元性的特點。它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和突出的新與舊、進步與保守、現代性和傳統性等的混雜並存與矛盾.並且對立雙方在不斷地消長,表現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
北洋政府的軍政人員大多來源於晚清統治集團或從中分化出來、他們保存了相當多的傳統政治與傳統意識的影響,但是在民主共和的大潮流下,也吸收並保持了較多的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取得的民主共和政治的成果,這在北洋政府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活中有較多的體現。
因此,北洋政治是中國殘存的傳統政治與日益成長的現代政治文明矛盾沖突的畸形政治形態。我們應該看到北洋時期的中國在兩種政治文化形態變動沖突中緩慢向前進步。僅以武人政治或定性為封建專制政權,都不足以全面認識民國初期這一政權的性質。只是由於北洋政府沒有建成穩定的政權,政治不斷動盪,掌權者缺乏改造社會的理念和建設國家的綱領、方向和目標,無法取得各階層人民的支持,最後被國民革命運動推下政治舞台也是自取滅亡。
其二,北洋時期中國的現代化緩慢向前發展。中國的現代化起步於19世紀60年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政治壓力和物質文明的刺激下,經過半個世紀的曲曲折折、風風雨雨,現代化運動初見成效。現代社會應具備的各種因素都在不斷增強或提高。除以上對政治狀況的分析外,作為現代化基礎的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我們分析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多稱它是民族經濟的黃金時代,說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無暇東顧而放鬆侵略和國內封建主義統治的夾縫里取得的。這一結論顯然不夠客觀和確切。西方列強忙於戰爭是事實,但是北洋政府在其執政時期還是制定了許多扶持或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令。它建立了財政部、農工商部等,起用張謇主持農林、工商部;它健全工商法律法規,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制定保護性稅則,整理中央和地方財政,制定條例獎勵工礦企業發展,種種措施促進了中國民營資本企業的發展。許多在民國時期有重要經濟影響的大工礦企業是20世紀20年代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應肯定北洋政府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其三,能否科學地評價北洋軍政人物,仍是一個嚴峻的學術問題。我們不能一面肯定歷史事實,一面否定歷史人物,這樣做是不符合歷史邏輯的。我們常常把大大小小的掌握軍事實力的人都稱之為軍閥,亦常將那時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甚至做過一些不好事情的人,統稱之為政客,似乎北洋軍政人物沒有什麼好人。
然而,軍閥混戰的政局,最終沒有演成五代十國的武人跋扈,斯文掃地的局面,民主制度居然還能發生作用,關鍵是社會上層有這樣強固的信仰,相當一部分武人,其實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實行軍事現代化的產物,他們也有這樣的信仰。階級話語的背景,依然是進化論,只要有人能夠成功地說服人們,有一種科學理論告訴我們,先進的人們屬於最窮苦的某一部分底層百姓,只有他們才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階級話語就可以起到改變世界的巨大作用。顯然,在幾千年貧富對立陰影不散,而且知識界具有傳統的反智和民粹傾向的中國,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H. 急求一篇500字以上的,以中國古代史人物或事件,的小論文。謝謝。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I. 求歷史論文,500字左右。
宋都風采
開封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都曾在此建都,號稱"七朝都會"。也有人稱它是北方水城。
開封這個城市,他的興盛、發展一直到鼎盛時期,最後慢慢走向衰落也和黃河有很大的關系。魏國在滅亡的時候,秦將王賁掘鴻溝水來灌大梁城,鴻溝水實際上和大梁城是相通的。這是開封第一次遭水患,而且是滅頂之災。李自成三攻開封的時候
黃河從陝西、山西邊境折向樂,流入河南,橫貫河南省境內,以湍急之勢流經著名的三門峽市。豫西主要指的就是三門峽為主的這個地區。下期我們就為您介紹三門峽市的文物古跡,風土民情。
開封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都曾在此建都,號稱"七朝都會"。也有人稱它是北方水城。
開封這個城市,他的興盛、發展一直到鼎盛時期,最後慢慢走向衰落也和黃河有很大的關系。魏國在滅亡的時候,秦將王賁掘鴻溝水來灌大梁城,鴻溝水實際上和大梁城是相通的。這是開封第一次遭水患,而且是滅頂之災。李自成三攻開封的時候直攻了兩次沒攻破,到第三次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千古之迷,到底是官軍扒的黃河呀,還是起義軍扒的一直在史學界是個長期爭論的話題,不管怎麼說當時黃河水過來以後,把整個開封城全部淤沒於地下。第三次水患,也就是清代道光21年,也就是公元1841年,這次黃河水,水圍城8個月以後,水才退回去也使開封城遭到了嚴重破壞。通過這三次較大的水患以後,使開封城深深地淤沒於地下,以至民間長期流傳著:"開封城城落城,地下埋著幾座城。"這個諺語。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開封自1200多年以來,它的城池的中軸線一直沒有大的變化,這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也是十分少見的。開封舊城區的南北中軸線也就是御街,路的下面8米深處就是北宋東京城的御街,到5米左右深的地方是明代的城池中軸線,3米左右是清代的城池南北中軸線,開封雖然經過歷次水患,仍然留下了不少的古跡。開封鐵塔,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它雖然叫鐵塔,卻是用褐色琉璃磚砌成的。因為遠遠看去象鐵鑄的,人們就叫它鐵塔。它設計精巧,磚與磚之間有榫有槽,壘砌嚴密合縫。
鐵塔自建成至今,經過900多年的風雨洗禮,他經過了地震43次,風災19次等等的自然災害,還有一些人為的破壞,但是我們對鐵塔進行了一些維修和保護。有一些是後來修上去的,已班駁脫落了,一些是自建成一直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花紋磚。這也代表著當時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和精湛技藝。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共有50多種,有坐佛。有立僧。還有五個人一組的伎樂。鐵塔外部的花紋磚是研究北宋雕刻藝術和塑造藝術的珍品。繁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結構復雜而獨特,是中國佛塔從傳統的四角形向更為復雜的八角形過度的典型代表。繁塔全身內外鑲嵌著佛像磚,每磚一佛,有菩薩,羅漢,樂伎等等共108種7000餘尊,形態逼真,大相國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寺院之一。唐宋兩代是大相國寺的鼎盛時期,位於寺內八角亭中的千手千眼佛,是清乾隆年間用一整棵白果樹精雕細刻而成的,栩栩如生,華美絕倫。她四面有臉有身,好象四個長得一模一樣的連體姐妹,高約7米,每面有6隻大手,200餘只小手,手心各有一隻慧眼,總計1048隻手和眼,所以叫千手千眼佛。開封山陝甘會館是清代山西、陝西、甘肅三省商人集資興修的。會館集我國建築、雕刻、油漆、彩繪之大成,是一座罕見的古代建築藝術之寶庫。
從雕刻的技法上來看,它有圓雕,半圓雕,浮雕、多層次的雕刻。把內容豐富,無所不包的內容,全部包括進去,在一個從他的建築學和它 的力學,美學上來看,我們身後的這個牌樓,可以說是全國全省地方牌樓的上乘之作,它積力學美學於一體,建築是非常精美的,再一個就是從它雕刻的內容上來說,他的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山水樹木,花鳥魚蟲,神仙故事,人物故事、等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尤其是他的吉祥圖案是特別的豐富多彩。把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概括的都集中在這個地方。算盤是咱們中國古代的計算器,從宋代已經就發現了,有句俗話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也就是日進斗金寶器,所以商人把他們的算盤為了要精打細算,就雕刻在畫面之上,是讓他們的人看到以後要勤儉節約
黃河水埋掉了開封幾座城池,但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卻保留了下來。其中開封的名菜佳餚、風味飲食流傳至今而且被發揚光大。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開封的飲食業十分繁榮,名酒樓、飲食店、茶肆比比皆是,近百家風味小吃夜市遍步全城。
豫菜具有"用料廣泛,講究刀功,五味調和,口感適中"的特點,一些中華老字型大小飯店,如又一新、馬豫興、中興樓、稻香居至今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特色。我們豫菜的代表菜是 鯉魚焙面,很有代表性,也有歷史性,象鯉魚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說大吉大利和年年有餘。這種面是一種拉麵,它拉出來的細度象頭發絲一樣,如果用卡尺量的話,它就是幾絲,一公斤面大概可以拉幾千公里。
開封作為豫菜的代表地,不僅豫菜聞名,它的風味小吃也很有特色,象第一樓的灌湯小籠包子、馬豫興的桶子雞,稻香居的鍋貼等等,風味小吃有近200種。其中第一樓的灌湯小籠包就有1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北宋時期,其特點是皮薄餡大,灌湯流油。在吃的時候,夾起來象個燈籠,裡面一包水,象菊花一樣,先把湯慢慢的吸出來,嘗湯的鮮味,然後再吃,這叫"先開窗,後吸湯,滿嘴香。"
鼓樓夜市在開封是遠近聞名,由於夜市處在市中心,為了不阻礙交通,每天夜市開市的時候,幾分鍾之內所有的小吃攤各就各位,馬上開始營業了。
開封作為七朝古都。為我們留下了光輝的古代文化,其中有許多的文物瑰寶和藝術珍品。至今,開封還保留著汴綉和木版年畫等民間的古老技藝。
汴綉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名綉之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開封皇宮內設有文綉院,綉工數百人,後來汴綉在民間傳播發展起來,盛及一時。汴綉以綉制中國古名畫而著稱,作品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近年來又增加了為各國元首及著名人士綉制肖像。以及綉制油畫名品。
汴綉講究印物象形,象《清明上河圖》我們創造了很多種針法比如象那個建築物的房頂,表現瓦片,我們就用了一種反針綉,反針綉能夠充分表現出來瓦片鱗次櫛比,那種排列,象一些繩索綉,我們就用絲線攢成一些繩子,在作在畫面上,這樣呢,個印物象形,比如說哪個我們選擇了席蓖綉,象水紋呢用哪個滾針綉,動物呢,象驢、馬用這種悠針綉,這樣表現出來更加生動逼真,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呢,又顯示出刺綉意義的這種特點。
和汴綉一樣,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仍然保留著手工製作,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朝,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是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之一,那麼他具有那些特點呢?
第一個特點就是神像誇張,這個造形比較誇張一些,第二線條粗曠,再一個顏色鮮艷,色彩鮮艷跟用中葯材配成的有關,這個再一個人物沒有媚態,它大部分是神像畫多,再一個戲曲畫,歌頌英雄人物的畫比較多。
朱仙鎮木版年畫鄉土氣息濃郁,民間情趣強烈,散發著濃郁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
整個黃河流域的人們都非常喜愛鼓樂,喜歡用鼓聲來傳達自己的感情,而黃河岸邊流動性、舞蹈性最強的鼓,就要屬開封盤鼓了。開封盤鼓源於北魏,興於北宋,當時是用在軍事上,用來鼓舞士氣,在北宋時期的首都開封因繁華的慶典、祭祀節目活動的需要,鼓的活動已具有相當規模,並在服裝、道具及表演調度上有了統一規范的要求
開封盤鼓應該說自黃河流域的鼓樂來講,它是具有第一鼓膛比較大,鼓 比較大,特別鼓的面積來講按照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一尺六寸,這個鼓的高度來講一尺或一尺二變成這一個鼓以後背在身上以後整個人加上絆帶他的左手在絆帶裡面,他的兩條腿是在鼓的下面,那麼行進中間呢,那個鼓本身的影響,稍微有一點坎坷,他就不可能行進,靠的是右手解放,跨步提手邁頭甩手,把鼓的動作比較完整的表達出來。
開封盤鼓有一種雄壯美,嚴謹美,神聖美,以他火暴虎威,擊如雷,動如濤的黃河氣派,表現出了中原黃河兒女們的淳樸和執著。
開封這座古城,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民間工藝,也有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要想在短期全面地了解宋都開封的民俗,最好的去處就是清明上河園了。
清明上河園位居開封的西北角,是以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復原的,集中再現了原圖的風物景觀,是一處欣賞古都風情,體味大宋文化的好去處。清明上河園把《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北宋汴京的繁華展現在遊客面前,園內店鋪林立,在木蘭織紡,年畫社,文綉院您看到的是巧奪天工的宋代技藝。剪紙、泥人、服裝等民間工藝和開封的小吃更可以大飽您的眼福口福。
清明上河園里的雜耍吸引了大量遊客,他們的表演難度高,節目驚險。斗雞表演精彩激烈
開封斗雞用的雞可不是一般的雞,這種雞臉皮比較細,冠形長的比較規矩,腿是黃腿,毛色紅:尾巴烏,沒有雜毛腿不起棱叫紅雞。 斗雞前還要有科學的喂養和訓練。
清明上河園中還有定時的精彩表演:編鍾樂舞,包公斷案,梁山好漢救宋江,宋代科舉,王員外招女婿。其實到開封最好還是在深秋時節,那時滿城金菊盛開,遊人絡繹不絕,一年一度的傳統花會在這里舉行。開封菊花,早在北宋時期就盛極一時,明清時代養菊之風更為盛行,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品種繁多近千餘種,所以開封素有菊城之稱。
今年的菊花花會是跨世紀的盛大花會。高水平、規模大,效果好,龍亭公園在900公里的上布置了8個景區16個展點。今年的主要特點有4個特點,一個是:早,往屆都是10月28號開幕,今年早了10天提前10天咱們園林職工在年初的種植菊花的時候,重點培育了早期開花的菊花,第二個就是採取短日照的這種技術方法,讓菊花按人們的意志開放,第三個特點是培植了大量品種花卉。菊花會雖然提前了10天,但是開花效果非常好。第二個特點是新。整個景點的創意和構思都非常好,滿園菊香回歸自然來布置今年的菊花花會效果非常好,第三個就是精,在景點的設置扎花的擺放都比較精緻細膩,讓觀眾看是一種精品,第四個是美。用現代園林的大手法、大色塊、大氣派來布置今年的菊花花會。
開封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貌獨特,地位特殊,人才輩出,如果沒有黃河之水,開封城裡的水就是死水,就不能形成水城風貌,,開封與黃河密不可分
J. 寫一篇關於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一篇論文500字左右
巍巍中華, 雄踞亞陸, 山河壯麗, 人傑地靈。她不僅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著稱於世, 而且又是一個富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綿延不斷, 與時常新。從鴉片戰爭起, 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中國社會在被動依附的狀態下開始了近代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煥發
著新的歷史特點, 激勵和啟迪中國人民去譜寫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中華振興的歷史新篇章。
第一, 反對侵略, 維護獨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獨立、自由的民族, 從不甘屈服於外來的侵略和奴役。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也是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當有「 世界的工場」之稱的英國憑借近代的武力發動侵略後, 中國人民無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敵、反對投降, 成了鴉片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中心內容。「 上公聲望懾蠻夷, 一檄賢於十萬師」 。在偉大的禁煙運動和抗英斗爭中, 具有愛國重民思想的林則徐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 原知此役乃蹈湯火, 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 決心「 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堅決性。六三虎門銷煙的壯麗畫面雕刻在夭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它作為近代愛國史詩的第一章永遠銘勒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 因義生憤憤生勇」 , 「 家室田廬須保衛」 。面對英軍的野蠻入侵, 三元里人民義聲如雷, 手
持犁鋤和簡陋武器, 齊心合力把「 強徒摧』, 。「 奉命剿賊, 有進無退」 , 不惜「 為國捐軀』, 。這
就是關夭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們的精忠報國思想。「 守士之義, 不可以不死。」 富有報國情
操的姚懷祥等愛國文官亦能同赴國盪。乍浦、鎮江駐防旗兵的血戰, 隆福兵敗自刻, 海齡合家殉
難, 則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官兵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子隨父死不顧身, 母聞子死數點
首』 。葛雲飛的老母稱贊兒子死得忠勇, 陳連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國難。大學士王鼎甚至以屍諫反對投降。這種反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斗爭精神, 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可貴的品格。鴉片戰爭後, 中國人民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通過歷次民族保衛戰爭、邊疆自衛反擊戰爭、反洋教斗爭、反帝愛國運動以及其他各種反侵略斗爭形式, 為反對外國侵峰, 捍衛民族獨立, 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所以資本帝國主義永遠不能實現滅亡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 中國人民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明清以降, 由於封建經濟的停滯, 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歷史的行程。從中外關系來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進的外來勢力的侵略並被其打敗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歷史厄運,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漸從閉塞、自滿、愚昧、落後的狀態中覺醒。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很長時期內, 中國有識之士稱中國
社會狀況和中外關系所發生的變化為「 古今之變局」 , 從中總結出落後挨打的教訓, 多維地認識西方世界, 多維地反省中國自身, 在憂憤、求索和抗爭中探尋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的道路。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以求實的態度正對現實, 不斷自我克服陳舊觀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組織翻譯西洋書報, 編撰《四洲志》, 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心懷戰敗的「 積感」 , 發憤作《聖武記》和《海國圖志》, 要求「 過時而悔」 , 主張通過「 以夷款夷」 開門通商, 「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林、魏的「 師夷制夷」主張是一種包容「 知夷」和「 師夷」兩方面內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當時除林、魏主張「 師夷」外, 大多數愛國者,包括疾呼「 欲中國稍習夷事」的姚瑩在內,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層次上, 而對「 師夷」還缺乏明確的認識。這表明, 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在其起始時就具有艱難曲折的性質。只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受的打擊更加嚴重, 教訓更加深刻, 「 師夷長技」的主張才被付諸實踐。追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中國人又從對洋務運動理性偏誤的檢討中提高了認識, 近代中國學習外國的潮流被推進到一個更新的階段。
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表明, 中國由於落後一再挨打, 這又激發人們要求向外國學習。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始終包含反對外國侵略和學習外國先進兩方面的內涵。鴉片戰爭時期, 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最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的關系。魏源徵引古語說過「 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不能扭轉落後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於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兇殘外, 從中國自身的因素考慮, 這與「 不善師外夷」有關。再之, 近代世界自資本主義產生後, 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發展出現了某種一體化的趨向。從此, 任何一國的存在和發展都
離不開世界, 離不開世界市場。不管你願意與不願意, 自覺與不自覺, 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世界市場, 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堅決反對「 封關禁海」。張際亮也說「 今日之勢, 既不能閉關絕市以清其流, 則唯有因勢補救而已」 ⑩ 。魏源則從對英國「 專行賈,且佐商賈以行兵』。的認識出發, 提出通過「款夷」通商以實現「 自修自強」 。自魏源的《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氣「 國人亦因有是書略知求知識於世界』, , 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市場意識逐漸明朗和開闊起來。王韜盛贊魏源的「 『師長夕一說, 實倡先聲」 。並認定「 中外通商之舉, 將與地球相終始』, 。, 不可逆轉。為此,鄭觀應闡發「 商戰」思想。及至孫中山則更高倡「 行開放主義, 「 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 。可見, 從鴉片戰爭起,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 積極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 是近代愛國主義潮流的又一重要內涵。
第三, 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內省意識傳統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充滿反求諸己的憤發圖強精神。他們懷有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 批判現實, 呼籲改革。鴉片戰爭前夕,龔自珍強調「 夭地, 人自造, 眾人自造, 非聖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喚風雷, 憧憬「 更法」 。鴉片戰爭後, 魏源及時總結了戰爭失敗的教訓, 提出了「 自修自強」和「 富國強兵」的口號。他從「 御夷」 、「 善後」的角度, 強調「 治內詳於治外」 、「 以治內為治外」 。他從外御強敵必先革除弊政這種重視「 內治」的思想出發,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虛」 即虛驕浮誇的中國政治的這「 兩大積患」 ⑩ , 使中國政治清明, 社會充滿生機, 從而藉以轉弱為強, 使外國侵略勢力折服。他非常重視和強調當政者在開啟「 人心」 、轉移「 風氣」 、「 自修自強」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學習工藝」使俄國稱雄歐洲的故事, 勸諫清廷「 厲精淬志」 , 「 足國而足兵」。, 使中國臻致富強。這種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 把反對侵略和學習西方、外御強敵和內革弊政結合起來的愛國主張, 代表了近代愛國主義新潮流。
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可貴之處, 這就是他們富有重民思想。他們相信民眾有愛國心, 愛國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們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魏源在提出學習西方造炮製船時, 主張除官辦外, 應允許商辦和從事民用產品的製造。並說「 風氣日開, 智慧日出, 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國人民能像西方各國人民那樣使國家臻致富強。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能夠振興的希望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難振作, 就會喪失前途。鴉片戰爭時期,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 充滿發憤圖強精神, 重視「 內治」 , 呼籲改革, 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這種愛國與重民相結合的情思, 彌為珍貴。他們無愧是近代愛國主義的「 前驅先路」總之, 自從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帷幕後,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開始以反對侵略、維護獨立、面向世界、善師人長、注重「 內治」 、致力富強等為主要內涵, 這就把優患與發憤、求索與開拓、愛國與重民、御外和治內、民族精神與世界觀念結合起來, 從而開拓了近代中國愛國主
義潮流的新方向。當年, 國勢砧危, 人民苦難, 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愛國者不斷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 使近代中國民族振興之路逐漸明亮。今天, 中華國運已經回轉, 香港已經回歸, 只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愛國主義精神, 沿著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振興中華的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前景和現代化事業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