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陶行知的童話故事

陶行知的童話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6 07:38:26

❶ 陶行知的故事(100字左右)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陶行知應邀到某大學演講。他走進教室,就把一隻大公雞往講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讓它啄食。可是,公雞驚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見它不吃,就強按雞頭「請」它,可公雞拚命往後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乾脆掰開公雞的嘴使勁往裡塞米,公雞拚命掙扎,死也不肯吃。之後,陶先生松開手,後退數步。公雞稍稍平靜,徘徊一陣後,慢慢靠近米粒,繼而悠悠地啄起米來。

陶先生以生動的事例啟迪著我們,想想我們當今的教育,「強按雞頭」的傻事還比比皆是:為了分數孩子們成了作業的傀儡,每天只知道有口無心的背背、抄抄、算算機械性的操作;為了分數課堂上教師們滔滔不絕地講,置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不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的新課程理念早已拋之腦後;為了子女成龍成鳳,家長們送孩子四處奔走學藝(上興趣班)久而久之怨恨、厭學充斥著他們,最終連原有的興趣也被扼殺了……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陶行知強按雞頭不吃米的故事告訴我們,憑著主觀想像去強迫孩子做某些事,實在是行不通的,是很難激起孩子學習興趣的,相反多給孩子一些寬松和自由的天地,多講究點藝術,也許會是另一番情境。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希望我們能把陶行知先生"強按雞頭不吃米"的故事牢記心中,工作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❷ 陶行知的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說過關於「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錯誤學生身上的幾處優點,把糖「送專」了屬出去。

第一塊糖,按時到陶先生辦公室的,守時。

第二塊糖,叫住手就住手,聽老師的話。

第三塊糖,幫助女同學,打抱不平,有正義感。

第四塊糖,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❸ 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

陶行知小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❹ 陶行知寫了什麼童話

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稻草人》是新中國第一本為兒童而寫的童話集,作者葉聖陶也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人民群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譯者的話》)。 本書收錄了葉聖陶中短篇童話作品三十餘篇,並附有豐子愷先生為《古代英雄的石像》所撰寫的文筆生動的讀後感言。
這是童話集《稻草人》內容
1.小白船
2.傻子
3.燕子
4.一粒種子
5.地球
6.芳兒的夢
7.新的表
8.梧桐子
9.大喉嚨
10.旅行家
11.富翁
12.鯉魚的遇險
13.眼淚
14.畫眉鳥
15.玫瑰和金魚
16.花園之外
17.祥哥的胡琴
18.瞎子和聾子
19.克宜的經歷
20.跛乞丐
21.快樂的人
22.小黃貓的戀愛故事
23.稻草人

❺ 陶行知的故事有哪些全部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❻ 你最喜歡哪篇關於動物的童話故事為什麼

小馬過河
小馬過河這個簡單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大的道理,直到你長大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啟迪。
有四個方面的啟迪:
啟迪之一:做一個真的人
童話中各種動物講的都是真心話,小馬也都聽進了真心話,這則童話簡直就是為說真話提供了偌大的背景,老牛說的是憨厚的真心話,小松鼠盡管沒有設身處地替小馬著想,但它在情不自禁地呵護著小馬年輕的生命,馬媽媽則更是真心地期望著小馬快快成長。
真是人的根基,真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底線。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是一個人最基本最起碼的品質。真是本色的,原始的,樸素的,沒有偽裝,沒有雕飾,自里而外徹頭徹尾是透明的清純的。世界上自從有了人類,就一直伴隨著對真的嚮往和追求,自古而來的人類精英們,一直為真理而殫精竭慮捨生忘死,甚至被處以十字架下的絞刑。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真的生活的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是教育的門檻和目標;魯迅先生做文章的態度和思想都是至真至誠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李白作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任胸中情感的流淌,沒有絲毫的偽裝和矯情;陶淵明做人做官做詩都是真誠的,他做官是「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當官場成為他心靈羈絆的時候,他會擲地有聲地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刻「解印綬去職」,他作詩也直寫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難怪蘇東坡稱贊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古今閑之,貴其真也。」真情畢現,率意而為,興盡而返,可見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性情中人。[3]
啟迪之二:做一個獨立的人
自身獨立是生物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生物成長的內在必然要求。然而,成長須經歷生理成長和心理成長的雙重轉型,小馬正處於全面成長的前夜,小馬獨立做事就是獨立做人的前提,對於小馬來說,渡過小河就是克服成長中的困難和障礙,就是實現徹底獨立的前夜,智慧的思考和勇敢的實踐,是獨立過程中的必修之功夫。[3]
啟迪之三: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真是獨立的前提,獨立是有思想的前提,只有人格獨立了,才有自己的主見,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小馬面對眾說紛紜的建議,行為上不知所措,思想上似是而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小馬的失誤在於沒能對各種意見進行深入分析,沒有進行換位思考,沒有多問幾個為什麼,最後在媽媽的點撥下才豁然開朗。或者「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或者「應當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小馬在非常謹慎的情況下,既沒有輕信也沒有盲從,從這點上說,「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這是富有哲理的論斷,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的道理。
讓思想成為一泓活水,時常激盪在心頭,翻湧在腦海。世俗的金錢、名譽、地位都可以沒有,卻不能沒有思想。卑瑣匆忙平庸可以絆住人的身體,卻不能桎梏思想之泉的流淌,心靈生活沒有思想,就好比人的身體沒有脊樑骨一樣,思想的卑躬屈膝精神的庸俗不堪,這種人充其量只是生物的人。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思想可以讓你挺起胸膛走路,可以讓你厚積而薄發,可以讓你的心靈永遠年輕,讓你的生活永遠的鮮活下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正是靠著生生不息的思想,實現了亘古存在的生命,超越時空的界限回盪著遙遠的絕響。學者周國平給思想者一個很好的定義,所謂的思想者是指:「第一,擁有既具有根本性又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第二,擁有既具有哲學性又真正屬於自己的眼光。」第一是宇宙的關懷,第二是哲學的觀照,這兩點若能在一個人的身上體現,就是不折不扣的思想者。[3]
啟迪之四:做一個設身處地的人
設身處地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是換位置思考問題,退後一步天高地闊,退一步並不僅僅是忍讓,還有從迷失的零距離中抽出身來,作遠距離的靜觀默想之意,要撥開迷霧,澄清泡沫,不能僅鑽自己的牛角尖,還要顧及他人的象牙塔,也就是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象蘇軾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變換角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說將心比心情同此理是感性體驗的話,那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則是理性的分析,感性和理性的渾然融合則是啟迪心智獲取規律的鑰匙。
設身處地不僅是一種眼光,更是一種涵養,是生活的境界。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己察人是一種胸懷,推己及人是一種境界。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不要施加給別人,人家也會象你一樣不希罕的;而「己所欲,施與人」也不是文明社會所需求的,你所想要的東西,別人就一定會希罕嗎?這種把自己的慾望強加於別人的做法,似乎顯得有點強奸民意的味道,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尊重個體選擇的權利,營造雙向選擇的氛圍,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又要做到「己所欲,勿施於人」。的確,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不能把自己的標准加於他人頭上,時代發展了,人的個性豐富了,評價的標准多元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不要濫施與人,這才是理智的思考,明智的抉擇。[3]
http://ke..com/link?url=SIHUq3ZK7OBIHVE2lVB_-sMRuBw6uGmMbrKkE7FudiLtb92CXo-tPGwcmsbcqGjMdBxSzHQK

❼ 陶行知的故事有哪些

1891年10月日生於安徽歙縣西鄉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籍貫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新安陶氏族譜現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族譜的封面上明確記載了新安陶氏祖先於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紹興府會稽縣來徽州,舉家定居歙縣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譜》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分支遷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後移下黃潭源。故確定陶氏先祖為500多年前由浙江紹興遷居徽州。[6]
1897年,曾在鄰居家廳堂玩耍,看見廳堂牆上掛著對聯,坐在地上臨摹起來,被鄰村方庶咸秀才看見,免費為其開蒙。後入家鄉蒙童館吳爾寬處就讀。
1905年,進入歙縣基督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他在宿舍牆上,揮筆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壯語,抒發他滿腔的愛國熱情並激勵自己為祖國早日走向現代化而發奮學習。」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想通過學醫來解除廣大勞動人民的病痛,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志向。但是,因這所教會學校歧視非入教的學生,他不願意自己思想受外國人的隨意擺布,入學僅三天,他即憤而退學。
1909年,考入南京匯文書院,次年轉入金陵大學文科,讀大學期間,受辛亥革命影響,在校積極參加愛國活動,主編《金陵光》學報中文版,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號召全校同學,努力學習和工作,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報效祖國,"使中華放大光明於世界"。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曾回鄉投身革命運動。
1914年,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赴美留學。他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市政,半年後便毅然轉學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孟祿、克伯屈等美國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開始他富於創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
1917年年底,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主張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教育權利,推動教育改進。
1923年與晏陽初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後赴各地開辦平民識字讀書處和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庄學校。1932年創辦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設想以教育為主要手段來改善人民的生活。

❽ 陶行知的小故事

提到民國的那些文人墨客,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魯迅、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胡適、聞一多等人,卻很少有人聽說陶行知這個人。他的才華其實不在這些人之下,卻沒有選擇成為大文豪,反而選擇了一條默默無聞的道路,最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分別是《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等。

陶行知

在陶行知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平民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國農民的識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個百分點。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經常帶著學生一起種地,大部分的糧食、水果、蔬菜都是自給自足,所以他自己常常以「田漢」自居,就連當時大名鼎鼎的宋慶齡都稱贊他為「萬世師表」。不幸的是,在他55歲那年因為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❾ 陶行知的故事

1
陶行知小故事匯集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拚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一首歪詩的風波
育才學校音樂組的壁報《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報前人頭攢動,越涌越多。一定有一兩篇有水平的創作發表了,同學們邊看報,邊議論,外圍的人向里擠,裡面的人不願讓,有人建議:「讀一下,讀一下吧!」只聽得一個油腔滑調的聲音開始朗誦了:「人生在世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學習幾何苦惱多,不如學習咪嗦哆!」歪詩不脛而走,傳遍了全校,引起了爭論,多種評價,褒貶不一。 陶校長知道了此事,也觀看了小詩。次日,陶校長邀請小作者促膝談心,和作者研究人生與數學的密切關系。從吃飯、穿衣談到音階頻率的振動,直到國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數學,離不開數學。因此,人人要學數學,數學對人們就象人們離不開空氣、水分、陽光、營養品一樣的重要。小作者聽到陶校長的諄諄誘導,連連點頭說:「校長,我這下真的明白了你為什麼要我們同學把學好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方法論這四門功課作為開啟文化寶庫的『四把鑰匙』的道理。我檢討,„„」陶校長馬上接過話頭說:「現在我們是民主討論,不是榫會,你能認識問題,提高思想,就是進步。」小作者連連點頭說:「我們音樂組不少同學都有這種思想,讓我去說服他們!」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陶校長眯著雙眼放心地說了一句:「好啦!我們今天的民主探討到此結束。」

拆表的故事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後,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
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蜻蜓的故事
一天午後,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間的小路上奔跑,追逐著一隻蜻蜒。蜻蜒閃著綠瑩瑩的大眼睛,顫動著翅膀,驚慌地上下亂飛。也許是被追趕得昏了頭,突然,猛地撞在樹幹上摔了下來。翠貞撲上去捉住了它,幾個孩子搶著要,叫著嚷著,鬧成一團。
陶行知恰好從村裡走出來,孩子們看見了他,齊聲歡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腳步,見他們的捉蜻蜒玩,便慈愛地撫著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蜒吃什麼嗎?」
翠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蟲子。」 「吃露水」。另一個男孩說。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蜻蜒吃蟲子,蒼蠅、蚊子、水裡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蜒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翠貞點點頭。陶行知從她手裡取過蜻蜒,高高舉起,陽光下,蜻蜒的圓眼睛一閃一閃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問:「蜻蜒尾巴有什麼用,誰知道?」 「蜻蜒用尾巴在河裡點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將蜻蜒小心地翻過去,指著它的尾巴說:「你們看,它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調整方向。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過,以後又會長出來。」接著他將蜻蜒的頭部對著孩子們說:「它的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有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一個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撫了一下蜻蜒的尾巴。陶行知將蜻蜒舉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說:「蜻蜒是吃害蟲的,它是人類的朋友,放了它,讓它為我們去消滅害蟲,好不好?」說著把蜻蜒還給翠貞。翠貞看看小夥伴們,孩子們紛紛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蜒往上一送,蜻蜒忽地墜落下來,在地上掙扎了幾下,又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
陶先生說:「孩子們,我們觀察生物,切不可將它捉來弄死。一隻蜻蜒一年可以為人類消滅成千上萬只蚊子。你們看,它在大自然中飛來飛去,多麼自在,多麼活潑!」
蜻蜒在空中飛了幾圈,很快飛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沖上升,盤旋翻飛。孩子們注視著它,歡呼著:「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許多學校的生物課,都是將活生生的東西弄死,做成標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課不要變成死物課,『生物陳列所』不要變成『僵屍陳列所』,更不要在無意中培養孩子們殘忍的天性。」他主張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要認識青蛙,可以到河邊去觀察,要認識小鳥,可以到樹林里去。這樣,才能觀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們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點石成金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為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上漢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眾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獃獃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著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里,陶校長突然停住了。學生們急於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拚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獃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樣,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同學們聽到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
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❿ 求所有(至少五個)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
陶先生非常善於演講,他的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誰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為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漢大學做的一次演講。那一天,大禮堂里擠得滿滿的,不僅全校師生都來聽,連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都聞訊趕來。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來一睹他的風采,並聽他說些什麼。
會議開始後,有幾位先生先後上台作了演講。輪到陶行知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夾著一個皮包走上了講台。他戴著眼鏡,穿著西服,未曾開口,先向全場掃視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著他,等他開口說話。有的人還打開速記本,准備把陶行知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並沒有講話。他從包里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台下聽眾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接著,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仍不肯吃。接著,陶行知輕輕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只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裡,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陶行知講完,把公雞裝進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說:「我的話講完了。」便退下場去了。
聽眾們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但只是過了一會兒,會場上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邊鼓掌邊喊:「好!陶先生講得好!講得好!」
「四塊糖」——陶行知學校管理藝術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的時候,有一個叫王友的學生,是學校中頗有名氣的「孩子王」,經常惹是生非,屢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見王友用土塊砸一個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叫他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之後,陶行知從外面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友在校長室門前徘徊等候,於是,他趕緊把王友請進校長室。
進入校長室後,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給他,帶著歉意的語氣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長,遲疑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塊糖來遞給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是因為我不讓你砸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這時,王友神態緊張,愈發不安起來。接著,陶行知就像變戲法似的又掏出一塊糖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位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應該獎勵你啊!」沒想到,陶行知話音剛落,王友竟「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道:「陶校長,我錯了,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對他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到這里,不禁大笑,隨即掏出第四塊糖來遞給他,高興地說:「為你能正確認識錯誤,再獎你一塊。現在我的糖已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希望你以後改正錯誤,好好地學習,把精力用在課業上」。自此以後,王友同學果然認真學習,團結同學,遵守學校紀律,再也沒有犯過錯誤。
這小小的「四塊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評藝術。當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長室門前等他的時候,心裡不免為他遵守時間而高興,第一塊糖在表揚他能夠准時來到校長室,也創造出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讓王友感覺到校長的慈祥與寬容,拉近了兩者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陶行知沒有正面批評王友,而是抓住他聽話的優點,從「側翼」進一步表揚他,第二塊糖不僅讓王友折服於校長的寬容態度,而且開始自覺地反思他所犯的錯誤,從而真正地認識到錯誤。接著,陶行知依然沒有直接批評他砸人的結果,而是從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揚王友砸人的原因,通過表揚王友犯錯誤的良好動機,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砸人的不良後果,所以第三塊糖不僅使王友完全被校長的人格所征服,並主動承認了錯誤。事情本可以到此結束,但是為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塊糖進一步激勵他,既表揚他承認錯誤,又教育他以後不要再犯錯誤,從而將批評延伸到王友將來的行為之中。
在整個過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終沒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錯誤,而是將對他的關心、熱愛與期望融入寬松和諧、幽默詼諧的情景之中,通過循序漸進、啟發誘導、激勵表揚,讓王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整個批評過程自然流暢,「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塊糖」的確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批評效果。

「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經朋友介紹,他到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進廠後,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出於無奈,他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來應急。
證明寄來了,沒等曉光交給廠里,父親的急電到了。陶行知在信中嚴厲阻止曉光用此證明,並要他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發來了一封快信,信上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萬一工作、學習被取消,你還是回重慶來……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信中還附來一張如實反映曉光學歷資格的證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這七個字,體現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誠實無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師生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此,他主張在青少年時期必須經常給以「誠實無欺」的教育。聽吧!陶校長在講「斧頭和櫻桃樹」的故事了:「年幼的華盛頓為了要試試手中的斧頭是否鋒利,把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砍壞了。這件事使得家中的傭工亂成一團,都說今天老爺回家定要大發雷霆。眾傭工正在發愁研究對策時,忽聽到從未有過的皮鞋敲擊地板咚咚作響的腳步聲,果然是老爺回來了。當華盛頓的父親氣呼呼地追查時,華盛頓誠實地低下了頭承認了錯誤。父親頓時怒氣平息,親昵地拍拍華盛頓的小腦袋,贊揚他勇敢承認錯誤是一種英雄行為,說:『這要比一千棵櫻桃樹更有價值。'」
陶校長又朗誦了自己創作的長詩《平老靜還金鐲》:「平老靜,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開設肉包鋪,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覺本錢不夠大,有個朋友表同情,借了一雙鐲子去押當,包金鐲子裡面卻是銀。除夕拿錢贖出來,銀鐲變成純赤金,這鐲不是原來物,不義之財不可領。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門把老闆尋,找著典當老闆把鐲換,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鋪幾十個,唯獨老靜肉包最出名,老靜並不登廣告,人人心裡自相信。」「誠實無欺」的美德就這樣在陶行知經常不斷的教育下,在學生心裡深深地扎了根。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