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歇後語故事大全
❶ 歇後語的小故事
1 歇後語故事—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在1482年7月23日,小夥子吳東勝准備去街上買白菜。突然,有一個擂台。於是,他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台上
原來,台上正站著一位少女正在與一個男子在比解死結。兩個人各拿了一個用麻繩捆的結。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是比巧招親呢!
沒過5分鍾,少女就已經把結解開了。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於是,那位少女說道:「對不起,失敗了。」中年漢子只好走出了擂場。接著吳東勝飛上了擂台,吳東勝上台就問:「有沒有規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則後,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
後來,此事被傳開了,就成了歇後語:——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鉤不掛魚 餌釣魚,願意上釣的魚,就自己上釣。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2關公面前耍大刀——自討沒趣
故事:周周倉開始並沒有保關公,是在趙雲的帳下聽令。有一次,軍中操演武藝,周倉耍了一趟大刀,兵將齊聲叫好,連趙雲也誇獎了他幾句。這下周倉驕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著胸脯子吹開了:「嘿!軍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願給他拉馬拽蹬!」有個兵見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將他說:「周哥你先別吹,你要是敢和關二爺比試比試,兄弟就算服你啦!」周倉還沒見過關公,可聽說過關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關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勁兒就來了。他把大馬一提溜,甩開大步,找關二爺見高低去啦。關老爺正在府中看兵書呢,忽聽周倉在門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雖說沒見過周倉,可也沒少聽四弟趙雲說他武藝高強、為人正直,就是太魯莽,是屬炮仗的,一點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見識,只是微微一笑。誰知周倉不知天高地厚,認為關二爺怕了他,就一口一個「膽小鬼」地直損關二爺。關二爺的脾氣也暴躁,當下就火兒啦。只見他把兵書一撂,掖了掖戰袍,大步跨出府門順手從門衛手中拿了一條長槍,以槍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倉比試起
3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三國里的諸葛亮手中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表面上看,諸葛亮拿著鵝毛扇瀟灑自如,沉著淡定。可這把鵝毛扇是從哪裡來?起什麼作用呢?
原來是這樣:諸葛亮嫂子諸葛瑾夫人給諸葛亮介紹一個女朋友,是黃家之女叫阿丑。阿丑長相很醜,但卻博學多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諸葛亮對阿丑相貌並不計較,阿丑也聞諸葛亮極有才華,兩人都想見面相識。
諸葛亮在嫂嫂陪同下,親到黃家與阿丑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便無拘無束地以天下形勢談論起來。阿丑邊聽邊注意諸葛亮的面部表情。當談到劉備兵少將寡,奪天下困難重時,諸葛亮面露難色;當談到劉備為人忠厚,深得民心,必奪天下時,諸葛亮即面呈笑容。兩人談後,心心相印,互表愛慕,親事便定了下來。
諸葛亮與阿丑在交換信物時,阿丑特意拿了把鵝毛扇,贈給諸葛亮並問道;「君可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諸葛亮含笑答:「鵝毛雖輕,情義重。」
阿丑道:「這是其一,您知其二嗎?」
諸葛亮道:「倒要請教姑娘您啊!」
阿丑道:「您即將出山,肩上擔子任重而道遠,會千頭萬緒,全系一身,遇事必須從容、冷靜。阿丑又說:「古人雲『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樂不輕佻。』我與君交談時,見君高興面則喜,畏難面則愁,今贈鵝毛扇,可作遮面之用。」諸葛亮聽後,連連點頭稱是,更是佩服阿丑的睿智。
諸葛亮出山後,就把鵝毛扇時刻帶在身邊 ,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剋制,不露骨形色。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4歇後語小故事「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從前,大森林裡住著母雞一家和一隻凶惡的黃鼠狼。快過年了,黃鼠狼想解解饞,決定把雞寶寶一家給吃了。路上,他想:我到雞寶寶家總得有個借口吧?有了,我就假扮成去拜年的吧。可是,去拜年沒有東西也不行呀,如果不帶東西,老母雞很可能會起疑心的,路上偷點東西吧。走著走著,黃鼠狼來到了小兔家,拔了幾個蘿卜,然後,他又走到猴子家,順手偷了兩個桃子,「好了,禮物有了,該去吃雞啦!」黃鼠狼得意地想。「叮鈴叮鈴,」母雞家的門鈴響了,母雞問:「誰呀?」「雞大嬸,我來給您拜年了。」黃鼠狼說。母雞一聽,原來是黃鼠狼,她連忙對雞寶寶說:「孩子,黃鼠狼來了,你快從後門出去,叫黑貓警長來!」「雞大嬸,快開門呀!」黃鼠狼有點急了。「來了,來了。」母雞說道。黃鼠狼見門開了,便假惺惺地說:「雞大嬸,近來身體可好?」「好呀,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母雞沉著地說。「雞大嬸,這是我給你的禮物,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生過一點小矛盾,今天,我是誠心誠意向你道歉的。」黃鼠狼面帶微笑地說。「哦,原來你是為這事來的呀!」母雞慈祥地說,「只要你以後不再吃雞,不偷東西,不打小動物的主意,我就原諒你!」「好的,雞大嬸,我會改正的,只不過,我還有一個請求。」「說吧。」母雞說。「過年了,我沒吃的了,我想把你吃了!」黃鼠狼兇狠地向母雞撲來。就在這危急關頭,黑貓警長來了,抓住了黃鼠狼。這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的來歷。
5外甥打燈籠——照「舅」
有一句民間邂逅語,外甥打燈籠——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不過這句歇後語,在生活中有生動真實的詮釋。在家鄉,春節期間,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後稱為「送燈」。前者好理解,後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後,作為舅舅或者沒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給外甥或者還沒有外甥的親戚家裡來,其中禮物中必須帶有「燈籠」,且至少是一對,也就是燈籠必須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買。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剛出嫁,那麼今年娘家要給婆家送至少3對也就是6個燈籠,還要不同品種。其中三種必備的燈分別是「大紅燈籠」、「蓮花燈」和「火葫蘆燈」,分別代表紅紅火火、早生貴子和預示給未來外甥送燈。有了外甥以後,哪怕是外甥女,那麼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歲。我就是這樣的童年過來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燈籠點亮打出來一起在街上玩,還有我現在都會唱的童謠: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頭。
燈籠會,會燈籠,小孩不來我吹了。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燈籠,小魚立刻唱和著,踢一腳,踹一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小紅孩兒,戴紅帽,四個耗子抬紅轎。
花貓打燈籠,黃狗來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廟,城隍老爺嚇一跳。
6"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一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故事之二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七男一女八位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故事之三
傳說,有一天八仙要到東海去游蓬萊島。本來,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純陽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他拿來鐵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拋,喝聲」變〃,頓時變成一艘寬敞、漂亮的大龍船,八位大仙坐船觀景,喝酒斗歌,好不熱鬧。不料,因此惹出一場麻煩來。原來,龍宮里有條花鱗惡龍,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稱為「花龍太子」。這天,他閑得沒事,在水晶宮外游盪,忽聞海面上有仙樂之聲,便循聲尋去,猛見一條雕花龍船,內坐八位奇形怪狀的大仙,其中有個妙齡女郎,桃臉杏腮,楚楚動人花龍太子見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師傅南極仙翁的忠告,忘了龍王母的訓導,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平靜的海面突然掀起一個浪頭,將雕花龍船打翻了。張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驢背;曹國舅心細,腳踏巧板浪里漂;韓湘子放下仙笛當坐騎;漢鍾離打開蒲扇蟄腳底;藍采和攀住了花籃邊;鐵拐李失了拐杖,幸虧抱著個葫蘆;只有呂純陽,毫無戒備,弄了個渾身濕透。
原來是花龍太子攔路搶親,把何仙姑搶到龍宮里去了。 花龍太子催動蝦兵蟹將,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來。漢鍾離挺著大肚子,飄飄然降落潮頭,輕輕煽動蒲扇。只聽「嗚…忽…」一聲,一陣狂風把萬丈高的和蝦兵蟹將都煽到九霄雲外去了,嚇得四大天王連忙關了南天門。花龍太子見漢鍾離破了它的陣勢,忙把臉一抹,喝聲「變」。海里突然竄出一倏巨鯨,張開閘門似的大口來吞漢鍾離。
只見鐵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竄出海面。鐵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軟肉里。原來,海礁已變成一隻大章魚,拐杖被章魚的手腳纏住了。要不是藍采和的花籃罩下來,鐵拐李早被章魚吸到肚皮里去了。原來這巨鯨和章魚都是花龍太子變的。這時,他見花籃當頭罩來,慌忙化作一條海蛇,向東逃竄。張果老拍手叫驢,撒蹄追趕。眼著就要追上,不料毛驢被蟹精咬住腳蹄,一聲狂叫把張果老拋下驢背。幸虧曹國舅眼明手快,救起張果老,打死了蟹精。
❷ 睡前歇後語故事大全集
這里有完整的兒童睡前故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窗邊的小豆豆、葫蘆兄弟、三字經、少兒西遊記。 公共號:babylook521
❸ 一年級歇後語故事大全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臘月天氣——動手動腳。(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凄涼。(妻涼)。
❹ 兒童歇後語故事 自己的官位就危險了
他家的老鼠非常餓,說,破文字,貓捉耗子,這次我要給他們看看,但要真和石頭比一比,啃著骨頭,於是我挑了幾個,賽前,貓看到主人出門都只帶狗去,走之前說。比賽三天後開始了,怎麼樣,石頭叫雞蛋不要自不量力。貓和狗原來是好朋友。可有一天。有一個書生家裡窮,別人肯定說我只會吹,不服氣。大家都聽得樂呵呵的 「提起當年,豆腐掉進了灶前的灰堆了,把歇後語變成故事,他來到關羽門前開始耍,自己覺得自己武藝高強,豆腐碎了。 老鼠掉進書箱里——咬文爵字。」一旁的石頭聽了:破文章,大刀耍得很好,於是就到處追。到處找食物。所以這句歇後語是從貓嘴裡傳出來?如果我不比。貓認為主人偏心。
關羽門前耍大刀——自討沒趣。
中國的歇後語短小精闢。那人從此再也不敢耍刀了,沒什麼吃的給老鼠,平安無事?」雞蛋想,17歲的時候又打敗了老鷹,16歲的時候就打敗了公雞,可裡面什麼也沒有,雞蛋一邊給大家講他年輕時的英勇事跡:雖說我剛才是在吹牛。於是就有了老鼠掉進書箱里——咬文爵字這個歇後語。後來,不能吃我也要把你咬爛,我想和您比試比試,也算是國學的一種。雞蛋是個愛吹牛的人歇後語故事
這幾天我看了幾個歇後語,客人來了,狗鑽進桌下。主人很喜歡狗,突發奇想,就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每天就靠豆腐賺錢,一撞,可雞蛋不聽。
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有一天老鼠找到一個箱子,於是他悲哀地說,於是說。狗很熱心。老鼠非常生氣,一邊手舞足蹈,咬穿了一個洞鑽進了箱子,關羽把大刀舞得滴水不漏,他趕緊撿起來,賽場上雞蛋向石頭沖了過來,不小心一拍,就開始罷工,狗看家,一不小心,於是有一天,全是書: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沒真本事,看到老鼠很猖狂:豆腐掉進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不喜歡貓。這才有了雞蛋碰石頭——自取滅亡的歇後語,把關羽惹火了:「既然你那麼厲害。有一個人家裡窮。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好解氣,可越吹越臟,它以為裡面藏著好吃的,那石頭就裂了,離家出走了,頓時雞蛋頭破血流,我可英勇了,要說我18歲,全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編造而成的,而石頭依然平安無事。古時候有一個人,不捉老鼠了,我那頭輕輕撞一下石頭,先是吹。這才有了關羽門前耍大刀——自討沒趣的歇後語。貓很生氣,那還不一定誰輸呢。 豆腐掉進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雞蛋只好慚愧地跑了,於是改用手拍。一天,值得我們學習研究,與大家分享
❺ 中國兒童成長故事:歇後語
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貓和狗原來是好朋友,狗看家,貓捉耗子,平安無事。後來,貓看到主人出門都只帶狗去,客人來了,狗鑽進桌下,啃著骨頭。貓認為主人偏心,就開始罷工,不捉老鼠了。狗很熱心,看到老鼠很猖狂,於是就到處追。主人很喜歡狗,不喜歡貓。貓很生氣,離家出走了,走之前說: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所以這句歇後語是從貓嘴裡傳出來。
老鼠掉進書箱里——咬文爵字。有一個書生家裡窮,沒什麼吃的給老鼠,他家的老鼠非常餓。到處找食物,有一天老鼠找到一個箱子,它以為裡面藏著好吃的,就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咬穿了一個洞鑽進了箱子,可裡面什麼也沒有,全是書。老鼠非常生氣,於是說:破文章,破文字,不能吃我也要把你咬爛,好解氣。於是就有了老鼠掉進書箱里——咬文爵字這個歇後語。
豆腐掉進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有一個人家裡窮,每天就靠豆腐賺錢。可有一天,一不小心,豆腐掉進了灶前的灰堆了,他趕緊撿起來,先是吹,可越吹越臟,於是改用手拍,不小心一拍,豆腐碎了,於是他悲哀地說:豆腐掉進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
關羽門前耍大刀——自討沒趣。古時候有一個人,自己覺得自己武藝高強,大刀耍得很好,於是有一天,他來到關羽門前開始耍,把關羽惹火了,關羽把大刀舞得滴水不漏。那人從此再也不敢耍刀了。這才有了關羽門前耍大刀——自討沒趣的歇後語。
❻ 適合兒童學習的歇後語
兒童學習歇後語,主要是為了寓教於樂,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的歇後語,才能達到學習效果。
歇後語 :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3、蠶豆開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5、打破砂鍋--------問到底 6、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7、虎落平陽--------被犬欺 8、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11、大海撈針--------沒處尋 12、竹籃打水--------一場空 13、打開天窗--------說亮話 14、船到橋頭--------自會直 15、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16、百米賽跑--------分秒必爭 17、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18、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19、芝麻開花--------節節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點燈--------白費蠟 22、兔子尾巴--------長不了 23、偷雞不成--------蝕把米 24、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車--------誰敢 27、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28、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9、牆上茅草--------隨風兩邊倒 30、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31、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32、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4、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35、貓哭耗子--------假慈悲 36、餃子破皮--------露了餡 37、扁擔挑水--------一心掛了兩頭 38、對牛彈琴--------白費勁 39、八仙聚會--------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幹也得干 41、板上訂釘--------跑不了 42、背鼓上門--------討打 43、草把做燈--------粗心(芯) 44、竹筍出土--------節節高 45、菜刀切豆腐--------兩面光 46、釘頭碰釘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聞名(鳴) 48、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49、關公走麥城--------驕必敗 50、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 51、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53、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54、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7、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59、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6 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61、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63、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6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66、王八吃年糕--------鐵了心 67、歪嘴講故事--斜(邪)說 68、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0、周瑜打黃蓋--------兩廂情願 71、趕鴨子上架--------吃力不討好 72、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73、瞎子戴眼鏡--------裝飾 74、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 76、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77、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78、和尚訓道士--------管得寬 79、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80、聾子見啞巴--------不聞不問 81、銅鈑上釘鉚釘---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來直去 83、苦水裡泡黃連--------苦上加苦 84、我解纜,你推船--順水人情 85、豬鼻子里插蔥--------裝象 86、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87、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88、放風箏斷了線--------沒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風波--------大不了 90、談心不點燈--說黑話 91、頂風頂水劃船--------硬撐 92、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93、東洋人戴高帽--------假充大個 94、到火神廟求雨--------找錯了門 95、魯班門前耍斧--------有眼無珠 96、老太太吃湯圓--------囫圇吞 97、出太陽下暴雨--------假情(晴) 98、掛羊頭賣狗肉--------虛情假意 99、擔著鬍子過河--------謙虛過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離譜 101、泰山頂上觀日出--高瞻遠矚 102、提著燈籠砍柴--明砍 103、提著馬燈下礦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湊熱鬧--逢場作戲 105、推小車上台階--一步一個坎 106、大姑娘坐轎——頭一回 107、借了一角還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109、窗戶邊吹喇叭——名聲在外 110、螃蟹過街——橫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錐子——針(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頭——就這三下子 113、聾子耳朵——擺設 114、二十一天不出雞——壞蛋 115、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16、孔夫子搬家——盡是書 117、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118、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119、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20、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 121、鐵樹開花——難得 122、啞巴車黃蓮——有苦說不出 123、牛吃筍子——胸有成竹 124、耳朵塞棉花——裝聾子
❼ 小學生歇後語故事大全精選
周周倉開始並沒有保關公,是在趙雲的帳下聽令,歇後語故事精選大全。有一次,軍中操演武藝,周倉耍了一趟大刀,兵將齊聲叫好,連趙雲也誇獎了他幾句。這下周倉驕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著胸脯子吹開了:「嘿!軍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願給他拉馬拽蹬!」有個兵見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將他說:「周哥你先別吹,你要是敢和關二爺比試比試,兄弟就算服你啦!」周倉還沒見過關公,可聽說過關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關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勁兒就來了
❽ 每個歇後語都有一個小故事,寫一個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三國里的諸葛亮手中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表面上看,諸葛亮拿著鵝毛扇瀟灑自如,沉著淡定。可這把鵝毛扇是從哪裡來?起什麼作用呢?
原來是這樣:諸葛亮嫂子諸葛瑾夫人給諸葛亮介紹一個女朋友,是黃家之女叫阿丑。阿丑長相很醜,但卻博學多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諸葛亮對阿丑相貌並不計較,阿丑也聞諸葛亮極有才華,兩人都想見面相識。
諸葛亮在嫂嫂陪同下,親到黃家與阿丑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便無拘無束地以天下形勢談論起來。阿丑邊聽邊注意諸葛亮的面部表情。當談到劉備兵少將寡,奪天下困難重時,諸葛亮面露難色;當談到劉備為人忠厚,深得民心,必奪天下時,諸葛亮即面呈笑容。兩人談後,心心相印,互表愛慕,親事便定了下來。
諸葛亮與阿丑在交換信物時,阿丑特意拿了把鵝毛扇,贈給諸葛亮並問道;「君可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諸葛亮含笑答:「鵝毛雖輕,情義重。」
阿丑道:「這是其一,您知其二嗎?」
諸葛亮道:「倒要請教姑娘您啊!」
阿丑道:「您即將出山,肩上擔子任重而道遠,會千頭萬緒,全系一身,遇事必須從容、冷靜。阿丑又說:「古人雲『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樂不輕佻。』我與君交談時,見君高興面則喜,畏難面則愁,今贈鵝毛扇,可作遮面之用。」諸葛亮聽後,連連點頭稱是,更是佩服阿丑的睿智。
諸葛亮出山後,就把鵝毛扇時刻帶在身邊
,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如遇喜、怒、哀、樂之事,一看鵝毛扇,便盡力剋制,不露骨形色。一時控制不住,當即以扇遮面,以免旁人看出。日子一久,他修養成性,遇事總是鎮靜自若。指揮從容。
❾ 歇後語的小故事有哪些
一、庵秋嬸打女婢——剛剛好就好
(1)故事:
解放前,秋嬸出生於書香門第,知書識禮,性格爽朗,思想開放,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鄉里人尊稱她庵秋嬸。
庵秋嬸認為家裡的女婢做了錯事,必須進行鞭笞責罰,但責罰要有度。若打輕了,不會痛,她不能記取教訓;若打狠了,打傷了還得給她治療,甚至耽誤了做工。因此,剛剛好就好。這事很快就流傳開了,後來成為人們勸說那些待人處事太過份的人的通俗歇後語:「庵秋嬸打女婢(喳某簡)———剛剛好就好。」
(2)釋義:
形容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能過度。
二、張三爺的茶——半路回甘
(1)故事:
一富有者,人稱張三爺。凡窮人來借貸,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飲後便問:「我的茶好嗎?」凡說「三爺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獲借貸。反之,不管怎樣苦求,皆不借不貸。有一窮人,不知三爺這一脾性,登門求借時,直說三爺之茶實為劣等粗茶,結果無論怎樣哀求,都未獲借貸,只好怏怏離開三爺家。他一路走一路想:「為什麼他人去三爺處可獲借貸,惟獨自己不能?!」想來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說他茶不好之故。因此決定復去三爺處弄個究竟。於是,當他重到三爺家門時,便大聲呼叫:「三爺呀三爺,你快出來!」三爺聞聲而出,問:「你又來何事?」窮人忙說:「三爺,我是窮人見識短,早先到你家飲了你一杯茶,不覺得怎樣,所以錯說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進肚裡,特別不同,我從你家出來後,走一步肚裡濃甘茶味就涌現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腦,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來,告訴你,三爺的茶是世間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爺一聽飄飄然,終於答應借貸。
(2)釋義:
這一歇後語寓意兩層:一喻三爺為人虛偽,被人一拍馬屁,便飄飄然。二是喻凡辦事碰上挫折時,宜多思,找出症結,改變策略,往往能把事情辦成。
三、快刀斬亂麻—— 一刀兩斷
(1)故事:
在1482年7月23日,剛滿24歲的小夥子吳東勝准備去街上買二斤白菜。突然,看見了一個人群擁擠的地方。他看見人群內部似乎有一個擂台。於是,他使用輕功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來,台上正站著一位美麗的少女正在與一個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結。兩個人各拿了一個復雜的用麻繩捆的結。粗一看去沒什麼奇怪,細一看就不得了了,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不是比武招親,也不是比文招親,而是比巧招親呢!
沒過5分鍾,少女就已經把所有的結解開了。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於是,那位少女對大漢說道:「對不起,失敗了。」中年漢子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了擂場。接著,少女又對大家說道:「現在只剩兩個結了,如果也失敗的話,今天就到此結束了!」
吳東勝早就想好了:這位少女有著一對水靈靈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膚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條。吳東勝又想到:我也要到結婚的時候了,老母親也還沒有看見過我的女朋友呢!於是,他飛上了擂台。
底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吳東勝上台就問:「有沒有規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則後,吳東勝和少女的比賽正式開始。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
(2)釋義:
比喻做事果斷,能採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
四、慶仔丟失牛仔——去遠了
(1)故事:
慶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歡看戲,簡直是個戲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牽到山坡上,將牛繩往樹頭一拴,就自己玩去了。有一天,鄰村做佛生日,唱戲酬神,香煙繚繞,鑼鼓喧天,十分熱鬧。慶仔將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戲。直到太陽沉西,天色昏暗,慶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驚,牛仔不見了。慶仔急忙沿著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問:「見到我的牛仔沒有?」對方反問:「幾時丟的?」答道:「大半天了。」對方搖搖頭感嘆地說:「去遠了,沒望啦」。結果牛仔沒有找著,消息卻傳遍三鄉五里。這就是歇後語「慶仔丟失牛仔———去遠了,沒望啦」的由來。
(2)釋義:
形容事情很久了才來處理,本來是可以預見並且採取措施避免的,帶有貶義。
五、貓糾打電話———受了一次驚
(1)故事:
在晉江安海一帶,人們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驚嚇,就風趣地說:「貓糾打電話———受了一次驚」。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解放初期,只有少數政府機關有電話,私家有安電話的,實為鳳毛麟趾。人們有急事需要打電話,都要到郵電局去打。貓糾是個開小店做小買賣的老實厚道的商人。因為生意興隆,貨物突然脫銷,急需盡快進貨,於是貓糾興致勃勃地跑去郵電局打電話。由於當時設備較差,貓糾又缺乏使用電話的經驗,結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話也沒有跟對方說清楚。然而電話費是以通話時間長短來計算的,郵電局開出的電話費數目之大,使貓糾嚇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後來便濃縮成為幽默生動的歇後語。
(2)釋義:
該詞常用來形容沒有見過什麼世面而鬧出洋相,常帶有調侃之意。
❿ 歇後語小故事
外甥打燈籠——照「舅」
有一句民間邂逅語,外甥打燈籠——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不過這句歇後語,在生活中有生動真實的詮釋。在家鄉,春節期間,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後稱為「送燈」。前者好理解,後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後,作為舅舅或者沒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給外甥或者還沒有外甥的親戚家裡來,其中禮物中必須帶有「燈籠」,且至少是一對,也就是燈籠必須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買。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剛出嫁,那麼今年娘家要給婆家送至少3對也就是6個燈籠,還要不同品種。其中三種必備的燈分別是「大紅燈籠」、「蓮花燈」和「火葫蘆燈」,分別代表紅紅火火、早生貴子和預示給未來外甥送燈。有了外甥以後,哪怕是外甥女,那麼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歲。我就是這樣的童年過來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的燈籠點亮打出來一起在街上玩,還有我現在都會唱的童謠: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打燈籠,找舅舅,舅舅躲在門後頭。
燈籠會,會燈籠,小孩不來我吹了。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燈籠,小魚立刻唱和著,踢一腳,踹一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小紅孩兒,戴紅帽,四個耗子抬紅轎。
花貓打燈籠,黃狗來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廟,城隍老爺嚇一跳。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歇後語故事—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
在1482年7月23日,剛滿24歲的小夥子吳東勝准備去街上買二斤白菜。突然,看見了一個人群擁擠的地方。他看見人群內部似乎有一個擂台。於是,他使用輕功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來,台上正站著一位美麗的少女正在與一個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結。兩個人各拿了一個復雜的用麻繩捆的結。粗一看去沒什麼奇怪,細一看就不得了了,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不是比武招親,也不是比文招親,而是比巧招親呢!
沒過5分鍾,少女就已經把所有的結解開了。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於是,那位少女對大漢說道:「對不起,失敗了。」中年漢子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了擂場。接著,少女又對大家說道:「現在只剩兩個結了,如果也失敗的話,今天就到此結束了!」
吳東勝早就想好了:這位少女有著一對水靈靈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膚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條。吳東勝又想到:我也要到結婚的時候了,老母親也還沒有看見過我的女朋友呢!於是,他飛上了擂台。
底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吳東勝上台就問:「有沒有規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則後,吳東勝和少女的比賽正式開始。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
後來,此事被傳開了,就成了歇後語:——快刀斬亂麻——一刀兩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