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的故事愛情
『壹』 海倫凱勒的小故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並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亞當斯·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殘疾教育家,又譯為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連續幾天的高燒,治癒後留下後遺症,被迫失去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強不息,在導師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幫助下,海倫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沉思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書中曾提到這一點。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巨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
、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海倫·凱勒》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我的老師》選入北師大版初一教材,《再塑生命》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選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中的生命之歌。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共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其故事還被編入蘇教版五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9課,題目是《海倫·凱勒》,還被編入了八下人教版語文課本第5課,題目為《再塑生命》也被編為小學英語第十二冊第八模塊課文。 莎莉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water'水」這個詞,海倫·凱勒總是把「杯」和「水」混為一談。到後來,她不耐煩了,把老師給她的新洋娃娃摔壞了。但莎莉文老師並沒有對海倫放棄,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莎莉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water'「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後來回憶說:「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於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水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這個故事被編入了新標准英語小學六年級下冊課本中。 不過,莎莉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莉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
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地過生活。 1968年,海倫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傳遞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命運改變
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其父親亞瑟·凱勒上尉(Arthur Keller)是當地軍隊的最高長官,為人是極為豪爽好客的人。出生之時原為健康的嬰兒,但卻在19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腦炎,從此失去了聽覺和視覺。然而,她仍然努力的保持著和外界的聯系,運用自己的手語和家庭成員交流。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樣的交流不再能滿足她,她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全家人對她的狀況都很擔憂。海倫6歲時,在其家庭醫生的協助下,她的父母邀請柏金斯盲人學校的約翰娜(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麥西(Johanna(Anne)Mansfield Sullivan Macy)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得遇良師
莎莉文老師十分有愛心,她首先了解海倫的脾氣,她終於知道凱勒的脾氣會如此躁動,是因為父母不忍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模樣,於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吃,所以莎莉文老師必須要糾正這些父母的錯誤行為,並且與她建立互信的關系,再耐心的教導海倫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陸續學懂了鮮花、水、太陽等,並認為愛就是那溫暖的陽光。其後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在經過一番訓練後,她父母在她10歲時聘請了霍勒斯曼學校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說話,而海倫最終亦學會了說話,她把中指放在老師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來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在父母和莎莉文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海倫對世界改觀,開始努力向學,認真做人。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物。有一回,下大雨,她坐在樹上不敢下來,是老師幫她的,可見老師的好。
進入學校
1898年,海倫·凱勒進入了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女子學校(The Cambridge School for Young Ladies)。1900年秋季再申請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就讀,這對於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說是難以置信。最後於1904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並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而這么多年來莎莉文老師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並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了解其內容,可說是對海倫不離不棄,因此海倫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教育大眾
海倫於1924年組成海倫·凱勒基金會,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系顧問。其後她在國際獅子的年會上發表演說,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助失明人士戰勝黑暗的武士」。並說:「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1946年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國際關系顧問,並開始周遊世界,共訪問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歷,以給予他們生存意志。她同時亦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名垂青史
海倫·凱勒享年88歲。而在她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人類善良的表現,相信她的事跡能成為後世的典範。」
『貳』 海倫凱勒的勵志故事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
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蘇利文老師。蘇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2)海倫凱勒的故事愛情擴展閱讀:
海倫·凱勒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石牆故事》等。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叄』 海倫凱勒遭遇婚姻不幸的故事
海倫凱勒一生都沒有結婚 只是談過一次戀愛。當她的老師和朋友安妮生病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男老師彼得來代課,幫助她。他們迅速戀愛了。這是1916年的事情。他們甚至想去注冊結婚,彼得不讓海倫告訴她的家人他們戀愛的事情。但是這件事被海倫的家人發現後,把海倫帶回了她的姐姐家,不讓她再見彼得。這之後海倫試圖私奔,卻沒有等到彼得來接她。
因此,海倫一生沒有結婚。這段記憶被她稱為是「快樂的小島」。
詳細故事請看下面這篇文章
轉載
「聖女」海倫·凱勒也曾愛過
2012年05月14日 06:36
來源:江南時報
不少人讀過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勵志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知道她畢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事跡,然而你可知道,凱勒也像普通女人一樣,曾嘗過愛情的甜蜜滋味,卻受所處時代的局限未能修成正果?
美國作家羅茜·蘇丹偶然發現凱勒的「秘密」,根據這段戀情創作小說《海倫·凱勒的秘密愛情生活》。
驚奇發現
在蘇丹腦海中,凱勒是「謎一樣」的人物,是一心照顧別人、沒有七情六慾的「聖女」,甚至不是女人。所以,當蘇丹幾年前從一本傳記中讀到凱勒曾有一段戀情,她驚訝不已。
傳記用不多篇幅,大約6頁,講述凱勒30多歲時愛上一名男子,悄悄訂婚,甚至試圖沖破老師和家人的阻撓與那人私奔,但最終不了了之。
「什麼?海倫·凱勒有過一段戀情?」蘇丹合上書,腦子里仍在想著這個「發現」。
蘇丹覺得,這裡面一定有故事,隨後決定以凱勒的戀情為主題寫一本小說,用想像力寫出凱勒本人無法講出或不願講出的愛情故事。
遇到真愛
蘇丹在調研中了解到,凱勒從小相對而言更喜歡接觸男性。小時候,如果家裡來男賓,她就會問對方「我好看嗎?」
凱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鎮,快兩歲時因患猩紅熱失去視力和聽力,後來在老師沙利文幫助下,學會讀書和說話。
1916年,凱勒已成名人,為凱勒付出大量心血的沙利文老師卻病倒了。已經與沙利文分居的丈夫派時年29歲的《波士頓先驅報》記者彼得·費根接替沙利文,給凱勒當助手。
費根不久就學會「手指語」,用手指把信件、報紙文章、書的內容寫在凱勒的手掌上。兩人在密切接觸中漸生情愫。費根欣賞凱勒對事業的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費根的愛讓凱勒感覺生命揭開新篇章。
時代局限
那時候,包括沙利文和凱勒的家人在內,人們普遍認為殘疾人不應該結婚,甚至不應該有浪漫的念頭。
凱勒在紐約市上學以及後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求學期間,當其他女生外出約會時,她就留在房間里學習或與沙利文聊天。凱勒偷偷看愛情小說,但只要沙利文發現,就會阻止凱勒。
那時候,凱勒的家人總是盡量避免讓凱勒與異性單獨相處。一次,拉德克利夫學院派一名帥氣的年輕男子單獨給凱勒監考。後在凱勒母親的要求下,學院安排其他人監考。
蘇丹在《赫芬頓郵報》上介紹小說創作過程時寫道:「海倫·凱勒陷於對家庭的忠誠和對愛情的渴望中……她戰勝身體缺陷的成功和她的巨大名氣使她受制於聖潔的形象。雖然她可以為平等、為其他人的權利大聲疾呼……卻得不到她為別人爭取到的權利。」
『肆』 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 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裡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沙利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這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海倫凱勒真可算是個殘而不廢的人。
『伍』 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故事
海倫的不幸 一個女嬰誕生在亞拉巴州北部的一個叫塔斯堪比亞的城鎮,她就是海倫·凱勒。她聽力很好,口齒靈敏,父母還指望她當一個音樂家呢!然而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猩紅熱病)奪去了她的聽力、視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她彷彿置身於黑牢里無法擺脫。在她五歲時,家裡又添了一個妹妹:密爾特蕾特。海倫每次不能馬上吃到餅干,把洋娃娃放進搖籃里時有一個軟軟的東西已經在裡面了,每次想爬到媽媽的膝蓋上時,那個軟軟的東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搖籃,如果不是媽媽及時趕來,也許她的妹妹就會摔死。但是對於這一切,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小海倫卻沒有絲毫歉疚。她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直到沙利文老師的到來。
海倫的轉變
由於海倫自幼失聰失明,家人不得不請一位老師來教育她,通過帕金斯學院的院長亞納克乃斯先生的幫助,為海倫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師去輔導她。就是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經過長途火車旅行之後,安妮·莎莉雯老師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著馬車平安到達了塔斯堪比亞,當莎莉雯老師到達海倫家門口時,她看到的海倫像一隻掉進水裡的小貓:棕色的頭發散亂著,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臟。在海倫的記憶里,坐馬車來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裝有糖果和玩具等東西。於是,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掏了出來,莎莉雯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提箱,可是海倫很生氣的向她沖去,要不是海倫父親的制止,兩人就都滾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發生了一場早餐戰爭。之後的種種事情把海倫的桀驁不馴的性格軟化了。最後海倫屈服了,她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陸』 海倫凱勒的一個小故事
海倫.凱勒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資金,她堅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激進的變革,這個信念從未動搖。
她支持社會主義者尤金·V·德布斯的歷次競選總統活動。她還在婦女運動、政治、經濟方面發表文章。
在晚年,她寫信給美國共產黨領袖'伊麗莎白·G.弗林'———她是麥卡錫時代的犧牲品,當時正在監獄里度過風燭殘年:「親愛的伊麗莎白·弗林,向您致以最美好的生日祝福!願服務人類的美好感受為您無畏的心靈帶去力量與安寧!」
(6)海倫凱勒的故事愛情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海倫·凱勒作為社會主義者,是由1909年開始的。在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社會黨。早在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之前,就是一位社會激進分子。本人強調,這並非由於在那裡所受的任何教育。
俄國革命爆發後,對這個新生的共產主義國家大唱贊歌:「在東方,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在痛苦的掙扎中,新秩序從舊的秩序中降生。看哪!在東方,一個男嬰降生了!向前!同志們,齊向前!奔向俄羅斯的營火!迎接黎明!」
凱勒在書房書桌上方懸掛了一面紅旗。」後來,逐漸成為社會黨的左翼,成為一名「沃布利」(Wobbly),即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成員,這是一個遭伍德羅·威爾遜迫害的工團主義者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