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人心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1.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100字
海倫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就失去了常人生來具有的視覺和聽覺,甚至也無法用自己的嘴說出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心願。由於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脾氣也一度古怪,動輒大發雷霆。她經常撲倒在地上,發出陣陣尖叫;起床後拒不洗臉;吃飯時調皮搗蛋,關於小時候的這段經歷,海倫寫道:
那時,我彷彿感到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地抓著。於是,拚命想掙脫這種束縛。
1887年,經人介紹,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愛爾蘭姑娘安妮·莎利文做了海倫的家庭教師。從那以後整整半個世紀,安妮·莎利文一直是海倫朝夕相守的良師益友。是安妮教會了海倫寫字,「說話」,「聽講」。安妮以她獨特的方法引導海倫進人了與常人無太大差別的生活。為了讓海倫掌握單詞w—a—t—e—r(水),她帶著海倫到水旁,當清涼的水流過海倫的手時,她在海倫的手上拼下這一單詞。海倫覺得,不知怎地,語言的謎底揭開了,原來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活的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安妮還通過教海倫用手摸別人的嘴唇,中指放在鼻子上,大拇指放在喉嚨上,就可以清楚地「聽到」對方的聲音,更有趣的是,通過訓練後,只要把手輕輕地放在小提琴上,海倫竟能「聽」到小提琴的演奏!
就這樣,幾年後,海倫還上了學,移居英國的拉德克利夫後,就讀於劍橋的吉爾曼女子中學。上課時,安妮總是坐在海倫身旁,把老師講的內容寫在她的手上。
1900年,海倫考進了劍橋大學的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高等學府的盲聾啞人。
但是大學生活使海倫感到失望。她覺得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上課時無法記筆記,因為她的手在忙著「聽講」。回到宿舍後再匆匆地把腦子記下的東西寫下來。她從德國等地搞到了一些盲文書籍,海倫貪婪地讀著,直到手上磨起了血泡。
海倫畢業於1904年,此時,在英語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她一畢業,歐美各主要報刊的約稿就像雪片般涌來。同年,海倫應邀到聖路易斯博覽會,呼籲全世界關心聾啞人的教育問題。
20世紀30年代,海倫不斷訪問歐亞各國,為聾啞盲人發出呼籲和發動募捐。
海倫·凱勒有高尚的精神。她墜入只有聾啞盲人才能體會的沉默的深淵之後,是她的信仰支撐著她在艱難人生路上奮勇前進。
海倫還向人們昭示著一個生活的起碼道理:
我,一個盲人,向你們有視力的人作一個提示,給那些善於使用眼睛的人提一個忠告:想到你明天有可能變成瞎子,你就會好好使用你的眼睛。這樣的辦法也可使用於別的官能。想到你明天有可能變成聾子,你就會更好地聆聽聲響;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鏗鏘的旋律。去撫摸你觸及的一切吧,假如明天你的觸覺神經就要失靈;去嗅聞所有鮮花的芬芳,品嘗每種食物的滋味吧,假如明天你就再也不能聞也不能嘗了。
讓每一種官能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為世界通過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接觸的途徑向你展示的多種多樣的歡樂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
《我生活的故事》並無明顯的結構,更多的是海倫以自己的心靈作框架,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既完整又充滿詩意的人生文化。
2. 珍惜生命的名人事例
珍惜生命的名人事例有張海迪、霍金、海倫·凱勒等。
3.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一、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自幼失去了自胸部起下半身的知覺,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她仍然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取得了健全人都很難取得的博士學位。她的精神支柱就是保爾·柯察金珍惜生命的偉大精神。在自幼得了嚴重的糖尿病的情況之下,仍然以堅強的意志堅持學習,並且每天自己注射葯物。
就是在病情加重住進醫院時,也堅持學習文化知識,最後,她竟獲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由此可見,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珍惜和愛惜生命的崇高精神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雖然不能向那些人一樣做出一些大事來,但珍惜生命仍非常重要。
二、海倫·凱勒於1880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歲,經歷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後十九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不出聲了。看來這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了。
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跡,後來由於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於她有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
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後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遊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三、美國盲聾女作家的故事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
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
四、霍金的故事
霍金,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五、法拉第的故事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體質較差,加上工作緊張,用腦過度,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治也不見效。後來,一位名醫給他進行了檢查。醫生並沒有給他開葯,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
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諺語,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精彩的表演,總是令他開懷大笑。他還到野外和海邊渡假,調劑生活,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體逐漸地康復了。法拉第珍惜自己的生命,創造生命的奇跡。
4. 有關珍愛生命的名人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弗洛姆.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
千萬別說:「你錯了。」——卡耐基
5.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珍惜她她它人的生命 就等於維護自己的生命
6. 求名人珍惜時間和愛惜生命的故事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 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 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 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 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 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下面的比較長,字數比較多: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聚螢讀書 車胤,生於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幹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麼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麼集會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希望採納
7. 求珍惜生命和樂於助人的名人事跡(50—80)字
一個兩歲時就被父母棄在街頭的孩子,到處流浪,邱娥國把他帶到派出所里住了一個多月,還給他取了個小名叫「多多」。雖然後來「多多」被叔叔領走,但派出所民警一直把「多多」視如親生兒子。他們幫「多多」解決戶口、生活費等問題。2007年9月「多多」小學畢業後,又幫助「多多」上了中學。邱娥國把國家每月發給他的100元勞模津貼,全部分給了轄區的幾位老人和孤兒。
8. 名人珍愛生命的小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叫黃美廉的女子,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症。這種病的症狀十分驚人,因為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裡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根據她的情況,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講演會上,一位學生貿然地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有過怨恨嗎?」在場的人都暗暗責怪這個學生的不敬,但黃美廉卻沒有半點不高興,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行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隻可愛的貓;……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讀了上面的這個故事,我們都會深深地被黃美廉那種不向命運屈服、熱愛生命的精神所感動。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就必須要經受住磨難的考驗;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必須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並非只有你是不幸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對待不幸。無須抱怨命運的不濟,不要只看自己沒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會感到:其實我們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讀過很多讓我們感動和令我們深省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經給我們的人生以啟迪,曾經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或震撼,曾經讓我們感動。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領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變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動,以便使生命充滿激情。
9. 關於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珍惜生命的名人故事:
一、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自幼失去了自胸部起下半身的知覺,但在這種情況之下,她仍然 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取得了健全人都很難取得的博士學位。她的精神支柱就是保爾·柯察金珍惜生命的偉大精神。在自幼得了嚴重的糖尿病的情況之下,仍然以堅強的意志堅持學習,並且每天自己注射葯物。
就是在病情加重住進醫院時,也堅持學習文化知識,最後,他竟獲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由此可見,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珍惜和愛惜生命的崇高精神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中,雖然不能向那些人一樣做出一些大事來,但珍惜生命仍非常重要。
二、桑蘭的故事
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突遭重創的少女卻以她依照明亮的目光和燦爛的笑容引領著人們走入了珍愛生命的信念中。
從跌倒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有體操冠軍,不再有平靜輕松的生活,甚至也很難再有無拘束的奔跑和行走,可17歲的桑蘭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說:「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似乎,只用一個「堅強」還不足以形容這個女孩子的超凡之處,因為這個詞里多少夾雜著些被動和無奈的成份,而「勇氣」則不同,它能讓人產生更堅定和更富挑戰的聯想。而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說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
三、法拉第的故事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體質較差,加上工作緊張,用腦過度,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治也不見效。後來,一位名醫給他進行了檢查。醫生並沒有給他開葯,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
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諺語,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精彩的表演,總是令他開懷大笑。他還到野外和海邊渡假,調劑生活,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體逐漸地康復了。法拉第珍惜自己的生命,創造生命的奇跡。
四、女作家的故事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
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
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五、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
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當別的同學在外面玩耍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學習。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