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海火車站的戰爭故事
『壹』 1937年8月28日的上海火車南站的抗日戰爭的事
孤獨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天黑沉沉的,太陽被層層的烏雲遮住了。但在上海的火車南站還是熱熱鬧鬧的,准備乘火車出發的人們一點兒也沒有注意到,一小隊全副武裝的日本士兵正向火車站的入口處逼近。他們手裡端著沖鋒槍,腰間掛著子彈袋,用惡狼般的眼睛迅速地掃視著四周忙碌的人們。
突然,一名指揮官模樣的人舉起手中的沖鋒槍對著喧鬧的人群一陣掃射,檢票口處的幾個年輕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不知所措,轉眼都倒在了血泊中。那些坐在站台前休息、玩耍的孩子們,有的膽小的,早被嚇的大哭起來;還有一些膽子大的,都向四處逃散開了。整個火車站被恐懼籠罩著,空氣中凝固著陣陣殺氣。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幾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領結式戰斗機正朝這里飛來,只見它們像幾只凶惡的老鷹盤旋在火車站的上空,丟下了幾顆炸彈,然後遠走高飛了。一小時前還熱熱鬧鬧的火車南站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從火車南站的廢墟中傳來了一陣接一陣的稚嫩的哭聲,只見一個小男孩兒正坐在濺滿鮮血的地上無助地哭著。他衣衫襤褸,瘦弱的身體支撐著大大的頭,顯然又是一個營養不良的窮苦孩子。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同時也是一個最幸運的孩子。當敵機丟下炸彈時,年輕的父母把熟睡的孩子壓在了自己的身子底下,用自己的生命為他提供了一個避難的場所。幾分鍾後,一塊鋼板不偏不正地落在了這對夫婦的身上……
孩子醒來時,他怎麼也無法從周圍面目全非的屍體中找到自己的父母了。孩子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最愛他的人已經離他而去了,除了哭泣,他不知還能做些什麼。
這是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當然,可憐的孩子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收留了,長大後的孩子向全世界人民呼籲:「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老人不再失去兒子,全世界的人民應該一致行動起來,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為戰爭敲響喪鍾,讓世界成為真正的人類的家園。」
當春天的腳步向我們走近時,我們會伸開雙臂靜靜地等待。當戰爭的槍炮再次響起時,我們卻要用心祈禱,在春風里世界上的人們都能沐浴和平和愛的陽光。
二
中國娃娃
看完《中國娃娃》這張照片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因為我恨日寇,恨他們沒有人性地屠殺中國人。
《中國娃娃》是在1937年8月28日下午,日本侵略者在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被攝影師拍攝下來的。照片上,一個身上布滿血跡的小男孩正坐在一大堆廢墟旁邊撕心裂肺地哭著,尋找著父母,呼喊著親人,可是周圍沒有一個活著的人。這一天,日本侵略者對上海火車南站轟炸了兩次。第一次炸死了五百多人,第二次又炸死二百多人,即使活下來的人也都紛紛逃跑了,誰還有空來管這個小孩?站台上的橋梁斷裂了,房屋倒塌了,火「噼里啪啦」地燃燒著,彷彿要把所有東西都吞下去似的,滾滾濃煙把天空都染黑了,蓋住了太陽,飛機在空中盤旋,發出「轟隆隆」的響聲。
原來,這個小男孩是准備跟著爸爸媽媽逃往香港的,因為那裡是英國的租界地,日本人不會炸那裡。可是就在他們買票的時候,只聽「轟」的一聲,左半邊的房子塌了下來。爸爸媽媽拚命抱著小孩奔出了車站,可這時又有一枚炸彈從他們的上方落了下來。他們沒有辦法,只能趴在廢墟上把小男孩緊緊摟在懷里。接著,又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小男孩的父母都被炸彈炸死了。他的衣服被炸爛了,身上也沾滿了鮮血。僅僅兩歲的中國小男孩孤獨地望著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們被炸爛的屍體,號啕大哭起來……
不過,攝影師阿姨是個好心人,看見小男孩這么可憐,就收養了他,還帶他去了醫院檢查。醫生仔細地檢查後,確信只是一些皮肉傷,阿姨才放下心來。從此,阿姨把他看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並把他帶到了美國居住,因為他不想讓小男孩呆在這個充滿戰爭的地方,她要給小男孩一個和平快樂的環境。
小男孩長大了,可是永遠忘不了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的那一幕,忘不了他那親愛的爸爸媽媽……想想在戰爭中的孩子,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我們又是那麼的幸福啊!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行動起來,給孩子們一個充滿希望與和平的世界。
想想在戰爭中的孩子,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我們又是那麼的幸福啊!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行動起來,給孩子們一個充滿希望與和平的世界。
三
戰爭中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
「轟」的一聲巨響,火車站的候車室瞬間倒塌了。車站里那成千上萬的人們驚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亂成一片。頓然間,硝煙滾滾,血肉橫飛。
這時,從被炸的候車室的廢墟和碎片中傳來一個幼兒的哭聲,聞聲過去,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正坐在廢墟里,他的周圍都是血肉模糊的屍體,他身上也都濺滿了血。那男孩顯然已被周圍發生的一切嚇怕了,他一臉驚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滿臉都是灰塵,還張著大嘴拚命地哇哇啼哭著,連脖子、臉上的青筋都露出來了。這個可憐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拚命的哭聲找尋自己的爸爸媽媽,找尋自己熟識的親人。然而,這凄慘的哭聲沒有驚動他的爸爸媽媽,沒有驚動他的親人。唯一的答案,就是這些親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彈奪去了生命。
頭頂上敵人的轟炸機還在盤旋著,一枚枚炸彈繼續攻擊著,地上的人們死的死,傷的傷,小河裡血流成河悲慘得難以想像。就在這時,他聽到他旁邊的廢墟里,傳來一個微弱的聲音,他知道,這是他媽媽的聲音。於是,他拚命爬過去,手上、腳上都被碎片劃破了一道道口子,鮮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顧,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一下子彷彿成了一個懂事的小大人,因為他有一個希望,一定要看看媽媽,一定要把媽媽救活。終於,小男孩爬到了媽媽身邊,看到媽媽一臉的鮮血,小男孩趕緊伸手去幫媽媽擦,媽媽從牙縫里擠出兩面個字「孩子」就斷了氣。就這樣,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由於日本侵略者的轟炸,這個孩子成了孤兒。
這個孤獨、可憐的孩子,他以後的生活又會如何?相信他會記住這段歷史,發奮讀書,為振興中華而不懈努力。
四
一件真實的事情
在我們課本里P19頁有一張非常殘酷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 ,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時,被記者拍下來的真實情景。
在這張照片上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為什麼哭呢?也許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發生爆炸時,突然火車一響,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個人在這里嚎啕大哭!
那他的父母在哪裡?或許這個小孩的父母已經被日本人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但不敢讓人們相信的是當時的抗日戰爭讓多少人失去了那寶貴的生命。但在當時可能發生了什麼事?在當時父母可能要離開這個地方去坐火車回老家。可能他們並不知道危險面臨著他們,向他們逼近。但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南站時,他的父母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見不到他的爸爸媽媽啦!
這個孤獨的小男孩以後的命運如何?說不定在戰爭過後小男孩會被好心人收養,也說不定也會被日本人收養,或者他長大以後想為他的父母報仇,為國家報仇,為人民報仇。
這一連串的疑問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也知道問題已經解決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抗日,不讓敵人欺負我們的國家。我們要維護和平,讓和平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之間吧!
『貳』 上海南站火車站去淞滬戰爭紀念館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3號線 → 160路,全程約38.9公里
1、從上海南站乘坐地鐵3號線,經過26站, 到達友誼路站
2、步行約290米,到達友誼路同濟路站
3、乘坐160路,經過3站, 到達東林路友誼路站
4、步行約560米,到達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叄』 戰爭時期上海火車站都有什麼建築
2.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1940年河北唐縣兒童團員在執行"安檢"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
回答者: 死亡♀詛咒 - 一級 2009-3-29 09:16
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
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
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
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
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
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
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
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
「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
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
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
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明天再找嘛!」
「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
「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
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
「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
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
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
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
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
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
「哎呀,這可怎麼辦呀?」
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
「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
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
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
「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
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
「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
「沒有。嗯……」
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
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
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
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
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
央求了半天,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著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
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
小蘭趕緊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
「好!我不看。」
看護長嘴上這么說,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
「路還遠呢,留著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 」
「拿來!我給你縫縫。」
說著,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蘭,你的麥粉呢?」
小蘭看到看護長這么關心她,想說話,可嗓子眼像什麼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
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
說著,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裡,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
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著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里裝。小蘭忙搖手說:
「 不,不,謝謝大家……「
這時候,那個傷員拄著拐杖走過來,拿著一點糧食,激動地說:
「小蘭,你為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
小蘭呢,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
這天夜裡,小蘭怎麼也睡不著。想起小時候,在地主家裡受剝削挨打受罵。要不是找到了共產黨,自己早就死了。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肆』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的小孩是誰
孤獨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天黑沉沉的,太陽被層層的烏雲遮住了。但在上海的火車南站還是熱熱鬧鬧的,准備乘火車出發的人們一點兒也沒有注意到,一小隊全副武裝的日本士兵正向火車站的入口處逼近。他們手裡端著沖鋒槍,腰間掛著子彈袋,用惡狼般的眼睛迅速地掃視著四周忙碌的人們。 ... 突然,一名指揮官模樣的人舉起手中的沖鋒槍對著喧鬧的人群一陣掃射,檢票口處的幾個年輕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不知所措,轉眼都倒在了血泊中。那些坐在站台前休息、玩耍的孩子們,有的膽小的,早被嚇的大哭起來;還有一些膽子大的,都向四處逃散開了。整個火車站被恐懼籠罩著,空氣中凝固著陣陣殺氣。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幾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領結式戰斗機正朝這里飛來,只見它們像幾只凶惡的老鷹盤旋在火車站的上空,丟下了幾顆炸彈,然後遠走高飛了。一小時前還熱熱鬧鬧的火車南站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從火車南站的廢墟中傳來了一陣接一陣的稚嫩的哭聲,只見一個小男孩兒正坐在濺滿鮮血的地上無助地哭著。他衣衫襤褸,瘦弱的身體支撐著大大的頭,顯然又是一個營養不良的窮苦孩子。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同時也是一個最幸運的孩子。當敵機丟下炸彈時,年輕的父母把熟睡的孩子壓在了自己的身子底下,用自己的生命為他提供了一個避難的場所。幾分鍾後,一塊鋼板不偏不正地落在了這對夫婦的身上…… 孩子醒來時,他怎麼也無法從周圍面目全非的屍體中找到自己的父母了。孩子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最愛他的人已經離他而去了,除了哭泣,他不知還能做些什麼。 這是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當然,可憐的孩子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收留了,長大後的孩子向全世界人民呼籲:「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老人不再失去兒子,全世界的人民應該一致行動起來,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為戰爭敲響喪鍾,讓世界成為真正的人類的家園。」 當春天的腳步向我們走近時,我們會伸開雙臂靜靜地等待。當戰爭的槍炮再次響起時,我們卻要用心祈禱,在春風里世界上的人們都能沐浴和平和愛的陽光。
『伍』 關於清朝皇帝的愛情故事
1931年9月的盛京氣象
沈陽,是溥儀的祖先當年曾經駐留的「帝京」。不過1931年9月的沈陽氣象已經完全不同。沈陽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都市,人口70萬,城市規模、功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還略遜一籌,但已是中國當時的第四大城市,氣象繁華,各國人流熙來攘往。「原因就是國際化程度高,說句實話,比起現在的沈陽都要更國際化:當時領事館有16家,僑民有30餘萬。火車直接通往國外。」遼寧社科院專門研究30年代東北歷史的研究員張志強介紹。
當然,所謂國際化,並不僅僅是硬體,更多的是市民心態。9月16日《盛京時報》的一條花邊新聞評論了「近來沈陽青年男女受歐風西化之影響,皆醉心男女歡合事,尤以學校男女學生為最多。每年臨時快樂的父母,用敏捷毒辣的手段,導致嬰孩死亡,其數目不可計算。」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大字的「棄子」。沈陽正為它的國家化歡喜而煩惱著。
與東北其他城市相似,沈陽奉行的是二元政治體制:日本人在日俄戰爭後,以滿鐵附屬地為名,管轄著自己佔領的區域;張氏政權在另外的區域忙於建設:從交通、城市規劃、商業、教育等方面野心勃勃地製造一個繁華的都會。也許就是雙方的競爭之心,才造成了沈陽飛速的發展。「按照現在的說法,張氏政權搞了不少開發區。」張志強說。張作霖和張學良長年聘請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市政規劃人員和建築師在沈陽破土動工,先後建設了大東新市區、惠工工業區等。「裡面的建築群落全是歐洲風格的,你看老沈陽北站,高穹薄殼,現在也不落伍。」車站外是筆直輻射出去的大道,旁邊是高大的樹木。完全歐化的新區域使得人們在目睹當時的沈陽照片時仍不習慣。
當時沈陽工商業均具備國際化特徵,除了為數眾多的日韓企業外,英、美、法、德均在此地開設有銀行和企業。國內也有江浙幫、閩粵派、直隸幫等各種商業團夥在此地競爭。沈陽當時也是東北鐵路樞紐,五條鐵路通向北韓、蘇聯、北京、阜新和大連。市民交通以追逐新潮為樂,當時有軌電車在沈陽已常見,而小汽車數量不輸於北京。關於坐火車到城外域外旅行的廣告,也開始出現在這時間的沈陽報紙上。
說到工業,「沈陽的近代城市工業體系可不是日本人造起來的,這種觀念一定要糾正。」張志強說。上世紀20年代是沈陽重工業的形成期,當時日本在自己完全控制的大連搞「大大連主義」,張氏政權因而在沈陽大力發展重工業:3萬多人的東三省兵工廠佔地1000畝;服務全中國的無線電通訊業直通歐美;全中國的第一個造幣廠、第一台載重汽車都出現在這里。大量的民族資本家也在此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沈陽的發展,導致了日本更大的貪婪。」沈陽作家馬秋芬說,因為「九一八」之後,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9月16日的沈陽報紙上,「奉天肇新陶瓷公司」的廣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肇新陶瓷常做的廣告,它生產的磚瓦和陶瓷是當時東北一帶的名牌產品。所有者杜重遠是沈陽一直在鼓吹反對日貨的民族資本家。作為陶瓷專家的他設立奉天肇新陶瓷公司,首創中國機械制瓷,將日本的「大華」等工廠擊垮。他被日本人告到法庭上,在法庭上,他的著名演說是「泣血告同胞書」。
9月16日的東北,還在忍受著日本軍隊的頻繁演習。「長春日軍示威演習,城郊又遭蹂躪」。《北平晨報》報道當日的日軍演慣用了這樣的標題。「東北各地日軍,不時演習野操,駐長春之日軍第三旅團第四聯隊,與獨立守備隊,分為二組,此前未通知我地方當局,竟演習攻防長春戰。劃城西北散步關,五里堡,新立屯,及城西南之黃瓜溝,田家油坊,城後堡等地為戰場,幾日槍炮聲最烈,晝夜不息,鄉民飽受驚虛,而田禾菜圃,又多被蹈毀。」
溥儀的家事與國事
9月16日的《北平晨報》登出這樣一則新聞:《溥儀家庭風波可望和平了結》。文章說,當天午後2時,雙方律師約見,「淑妃(文綉)大勢已趨脫離一層」,「承諭:事已至此,只
可照脫離協商條件。」
家庭危機好像並沒有影響在天津靜園內的溥儀的日常生活。這一天,除了照例召見了鄭孝胥、胡嗣瑗、陳寶琛這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外,溥儀與一個侍從打了兩場網球——溥儀喜歡高爾夫和網球,寄居天津還在靜園修建了一個小型高爾夫和網球場,兩者當中又尤其熱衷網球,「凡有網球名手來天津比賽,他總要前往一觀」,溥儀的二妹、三妹以及他的幾個隨侍都是他的球伴,今天雖然兩局分別以4:6和5:7輸掉了。但「在這一點上他還算民主,絕不像慈禧那樣輸棋也要殺人」,自1979年便開始研究溥儀的吉林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說。
就在一天前,溥儀與文綉各自的代表終於就離婚贍養費達成一致。最初要求15萬的文綉做了很大讓步,接受了5.5萬這個數目,只要求一次交付現金,並在短時間內辦理手續。文綉是在8月25日向溥儀提出離婚的,當天下午,她藉口外出看戲散心,得到「恩准」後,文綉、文珊並一貼身太監,乘坐溥儀汽車馳出靜園大門,直奔國民飯店,與早已等待在此的三位律師協商起訴離婚之事。當晚的靜園上下亂成一團,而在文綉逃出靜園的第二天——1931年8月26日,這條新聞便不脛而走,「前清廢帝家庭之變」的消息占據了當時天津各報的顯要版面。
與文綉素來不睦的婉容此時堅定地陪伴在溥儀身邊,不僅如此,兩人還積極為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水災賑災——溥儀捐贈了一棟樓房,婉容則捐出自己的珍珠項鏈和大洋,這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京、津、滬的報紙上都刊登了「皇後」的玉照和那串珍珠,其中《大公報》以「溥浩然(溥儀)夫人捐珍珠賑災」為題做了專題報道。於是在1931年的夏天,溥儀因「離婚」和「賑災」而兩度成為媒體主角。在水災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中國的公共事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捐獻者都能夠在報紙上得到彰顯——9月16日,北平花市大街的張姓醫師決定從當日起捐獻所有診金的新聞也上了報紙,和當時「皇帝」的捐獻新聞並列。
這場蔓延中國南方的大水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所有的報紙都已經被鬧到疲倦,大水的新聞已經從主角淪為花邊,只有《湖北水災日刊》還在細心地報道當地水災的一切:三天內,湖北省接到浙江、上海、湖南等地遣送回來的災民1184人;荊沙地區災情嚴重,「一片汪洋,災區擴大;高原下濕,共嘆淪胥」:嘆的是湖北監利一號堤終於在長江大水的沖擊下崩潰,「人畜室糧同時飄零」。世界紅十字會組織在漢陽覓得義地一大塊,為收埋浮棺之處,到9月16日,已經收埋了158具。「漢口街市水漸退,洋車數百又行活動於各主要市區,居民驟觀陸地復現,皆甚珍奇,睡落中一大問題為腐爛,指貨物與死屍,救濟人員現正督促工人清除,平漢車一部已開通,通車一周內可復雲。」
遠在江淮流域的洪水被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和東北聯系起來:9月10日,總司令部的宣傳處長蔣堅忍,提議將江淮一帶的災民500萬應急送東三省屯墾,據說「各方對此案現正鄭重討論中,原因為長江流域人口過擠,送往邊疆自屬於國家有利,且長江受災農民,既已將田產一概損失,若由政府給資,運往邊疆,更屬計之得也」。
雖然還有一個多月才到自己的生日,但9月16日這天,婉容收到了榮惠和敬懿兩位太妃送的衣料、香皂、手絹、生發油、香水等「千秋貢品」。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手下的鹿鍾麟趕出故宮時,身邊還有光緒、同治留下的4位太妃,彼時送禮的兩位都是同治之妻。按照規矩,長輩太妃給「皇後」的貢品要在生日前早早送出。
1931年已廢除帝制20年,但在遺老遺少們眼中,溥儀仍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清朝宣統皇帝」。文綉的一個哥哥在得知其妹要求與「皇帝」離婚後,曾在天津《商報》上發表公開信,稱「我家受清帝厚恩二百餘載」,且不說皇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應耐死忍受」。他痛心疾首地訓斥文綉「糊塗、荒謬、大膽妄為、辱沒祖宗,終不免為社會上人唾罵而死!」
「靜園」之外的軍閥混戰
「說起文綉和我離婚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家庭夫婦間的不正常的生活。」若干年後,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國公民的溥儀極其誠懇地挖掘了自己的靈魂深處,他認為婚姻失敗的原
因在於「我的興趣除了復辟,還是復辟」。天津的靜園成了溥儀復辟夢想的策源地。
1929年,溥儀就搬到了陸宗輿的這所房子,並將原名「乾園」改為「靜園」。「我給它改了名字,是含有一層用意的」,溥儀回憶。
1931年9月前兩月,溥儀正在日本留學的二弟溥傑和妹夫潤麒,被鹿兒島駐軍某聯隊吉岡安直大隊長邀請做客。臨告別時,對方曾說:「回到天津,請轉告令兄,別看張學良在東北為所欲為,不久中國東北也許會發生什麼事情。令兄是大有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時機到來。」之後,為了探聽虛實,溥儀曾接連派出三批人員,一批在天津市內,一批派到日本國內,還有一批前往東北。9月16日前後,溥儀手下的一個重要人物——警衛處長佟濟煦被派到奉天。「據我所知,上東北的有兩人,一人專門了解關東軍及日方其他部門的消息,另一人則以聯絡東北遺老為目標,此即佟濟煦。」溥儀的隨侍李國雄後來向王慶祥回憶。
佟濟煦在奉天面見袁金鎧和熙洽等人以後,萬分激動地返回天津,向溥儀報告說:「時機已至,切莫遲疑,東北乃我大清龍興之地,數千萬臣民正翹首以待,盼皇上幸臨!」聲淚俱下中,佟濟煦還把在東北帶來的一塊土用手帕包著獻給溥儀,「皇上得到這塊土,預兆將得到整個滿洲的領土!」溥儀後來還多次動情地向周圍人描述這一場景,「我接過土來,用鼻子聞聞,實有一股祖居龍興聖地的芳香……」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9月19日傳到天津時,溥儀傳下諭旨:「關外之變是否影響到我尚不可知,但不能不先有籌劃。」「我從一聽見事變的消息,每分鍾都在想到東北去」,但身邊忠誠的「老臣」鄭孝胥倒是很老道地提醒他不必太急,他說,「日本人遲早會來請皇上」。
很難說當時的軍閥混戰與溥儀的復辟有什麼明確的直接聯系,但是,混戰的局面確實給了溥儀以新的機會。
9月16日,閻錫山在通過各家報紙表明他的「心跡」。因為張學良東北軍對蔣的支援,中原戰局急轉直下,反蔣聯軍土崩瓦解,閻錫山被蔣介石要求出國,他在《心跡》中卻表明願意「去西北辦實業,不願出國,俟父病癒,放能離晉。無其他企圖,不可相逼太甚」。這天的《華北日報》報道顯示:公開表明的心跡是閻手下大將徐永昌根據他的話草擬的通電稿,據說閻不日將自己親自表明心跡。
「張是最瞧不起文人的,他大概從年輕時候就覺得文人不能成事。」采訪過張學良的台灣學者郭冠英說,但是,此時的張大約處於人生得意期,並沒有制止報紙上連篇頌揚的表示。張學良進入關內,目的是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帶走的軍隊不多,還是給東北防務造成了空虛。
張學良支援蔣介石,聲討閻錫山、馮玉祥的「巧」電,是1930年9月18日發出的,而日軍恰恰在一年後的同一個「巧」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陸』 戰爭的作文100字,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炸上海火車南站時,一個孩子在哭泣
戰爭中的孩子作文 是根據1937年8月28日日本炸上海火車南站時記者實拍的圖來寫一篇作文.可圖上只有一個小孩在哭,還要圍繞孩子哭來寫,怎麼寫? 不僅圍繞孩子的哭來寫,還要圍繞和平來寫.也就是一孩子的苦襯托和平.畫面沒有小孩的父母,只有一個小孩在哭和一片廢墟. 語文芊芊是神′怏﹏2014-12-16優質解答 大家還記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嗎?那天,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又一次,在中國人的臉上,寫下了「恥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一位才三歲的孤兒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兩個. 那天,那位母親帶著孩子,來火車站給丈夫送飯,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車站的抗日游擊隊員,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飯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滿頭大汗地跑來了,「在車站附近發現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備准備!他們這次准備炸毀這里!所以,這次行動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從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發了!這時的孩子,還什麼都不懂,還開心地在媽媽身邊玩石頭!過了會兒,從候車室那兒傳來了一陣陣的槍聲,「忽」,一顆炸彈,從遠處飛來,母親的腦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把孩子投到遠處一片柔軟的草地上.孩子,毫發無傷,可是,母親,卻被炸得粉身碎骨,屍骨無存!孩子獃獃地坐在廢墟旁,卻已不見了母親,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濃濃的煙霧,孩子傻眼了!他「撲通「一聲,攤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著,喊著:「爸爸!媽媽!」望著已成一處廢墟的火車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媽收留了,漸漸成長,成了一位小八路,為他的父母報仇. 他憎恨戰爭,渴望著和平,企盼著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沒有戰爭,只有歡樂,只有和平!
『柒』 抗日戰爭時期歌曲
有《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松花江上》《延安頌》《南泥灣》《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1、《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如下: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2、《團結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詞、盧肅作曲,霍勇演唱歌曲。歌詞如下: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
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向著法西斯蒂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新中國。
發出萬丈光芒,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向著法西斯蒂開火。。
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著太陽,向著自由。
向著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
3、《黃河頌》冼星海、光未然創作組曲,歌詞如下: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盪盪,
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4、《游擊隊歌》賀綠汀作詞及編曲,田彥等演唱的合唱歌曲,歌詞如下: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
在那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
無論誰要強佔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5、《延安頌》作詞莫耶,作曲鄭律成,歌曲原唱是李雙江。歌詞如下: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
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啊,延安,你這庄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啊,延安,你這庄嚴雄偉的古城,熱血在你胸中奔騰。
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
看,群眾已抬起了頭,看,群眾已揚起了手,
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發出了對敵人的怒吼。
士兵瞄準了槍口,准備和敵人搏鬥。
啊,延安,你這庄嚴雄偉的城牆,築成堅固的陣線,
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
『捌』 1937年8月28日的戰爭叫什麼名字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炸死正在候車的婦孺200餘名,傷者不計其數。版血流成河,殘肢頭顱,比比權皆是,讓人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上海其他等處,
1937年8月28日.日軍侵略天津,中日軍隊在天津展開的激戰
1937年8月28日,日軍侵略上海,中日軍隊激戰,羅店失守。
1937年8月28日 日軍登上懷來附近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