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人的故事
⑴ 清代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1、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
2、舒位(1765-1816)清代詩人、戲曲家。字立人,號鐵雲,自號鐵雲山人,小字犀禪。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生長於吳縣(今江蘇蘇州)。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貧困潦倒,游食四方,以館幕為生。
3、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沈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4、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
5、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一度因避諱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之後又改回納蘭性德之名,大學士明珠長子。
⑵ 清朝文人生活的是不是比明朝好些
你說反了。
比明朝慘些倒是真的。
明朝的出版業是非常發達的,官辦的民辦的書局生意都非常火爆。
還有私設的學堂什麼的也都很發達,比如著名的「東林書院」等。
明代好多官員退休了以後就都跑出院去了。
四大名著里有三部都是在明朝出現的(三國、水滸、西遊)。
在沒有紅樓夢之前,沒有四大名著這一說法,都是說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
小說也是在明朝發展完善的,通俗小說和艷情小說市場就很火爆。
都知道崇禎朝是明朝最後一任朝廷,好多人都覺得末世王朝就是苟延殘喘。
實際上天工開物就是崇禎朝出版的。
明代基本上就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只要你有錢就可以出版。
市場反響好的話還會有山寨版。
清代就不一樣了,清代是各種「禁」,建國初期禁,到了乾隆朝還是禁。
175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彼時是乾隆19年,乾隆爺正在忙著禁水滸。
基本上在清朝數百年的國祚里,文字獄就沒停過。
而且最可惡的是康熙是精通西洋立法和算術的,但是他卻又禁止這些東西的傳播。
不允許漢臣接觸。
有清一代「防漢」都是個重要課題,所謂的滿漢一家不過是個口號而已。
實際上在當時全國很多城市裡,漢人和滿人是不住在一起的。
每一個城裡都有專門的滿城供滿人居住。
你看孫中山當時造反的口號,「驅除韃虜,光復中華」還不明白嗎?
⑶ 清朝文人丁元英為什麼沒有詳細的介紹
據查,清朝丁元英曾經留下《自嘲》詩: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專卷書,坐井說天屬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該詩既有懷才不遇的悲憤,也有冷眼旁觀的清醒,他代表的是一種弱勢文化群體的無奈。當時像他這樣的文人太多了。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⑷ 清朝後期文人不願意入世的原因
亂世看武,盛世重文!亂世基本是武將的天下,文人最多做個幕僚軍師。只有到了太平的時候需要文人治國,文人所擅長的經史,文治之道才能發揮出來,才能體現他們的價值。
那個時候那些手中有權的人都忙著爭權,擴展基業,爭天下,連基業都沒有,要治理基業的人干什麼呢?如果不是已經有了天下或是已經勝券在握覺得有把握奪得天下,掌權者是不會太重視文人的。
⑸ 清朝文人丁元英為什麼沒有詳細的介紹呢
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的人物,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⑹ 清朝文人有無反抗文字獄
文字獄,是反動統治者為了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從作品中尋摘字句,羅織罪名而構成的冤獄。清朝時期文字獄最為嚴重。
清朝是滿族貴族掌權,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防範、控制極嚴。尤其是清朝前中期,只要是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是統治者疑神疑鬼,認為文字中人觸犯群權和妨礙自己的內容,必興文字獄,動輒株連數百人乃至數千人。清朝最早的文字獄,是康熙時的庄廷?(long龍)刊刻《明史》案。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採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
公元1711年,有人告發,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對聲明政權表示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的永曆帝的年號,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有近千人。
浙江湖州富戶庄廷?刊刻《明史》,書中有指斥滿人的話,1663年(康熙二年)被人告發。當時庄廷?已死,仍被刨棺焚屍,庄氏全族和為此書寫序、校對刻字、印刷,甚至賣書、買書的人等,株連共有七百多人被殺,還有數千人充軍邊疆。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雍正帝是一個殘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雍正時文字獄更甚。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題「維民所止」,被告發「維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將查嗣庭入獄。結果 是查連驚帶嚇死於獄中,其屍被戮,查的親屬或處斬或凌遲,或流放。再如,有個叫徐駿的官員,僅僅因為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一句,便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落得個身首異處。
乾隆即位後,文網更加嚴密,文字獄更加頻繁。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曰「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看到後大發雷霆:「加『濁』字於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濁」字被殺,並罪及師友。有個叫徐述夔(kui葵)的人,著有《一柱樓》詩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舉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讀作朝代之「朝」,「要興明朝而去我本朝」。結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屍,徐的孫子和為詩集校對的人也全都處死。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清朝前中期屢興文字獄,有案可查的總計有數百多次,而且處刑極為嚴酷 ,搞得人人自危,無所措手足。在這種文化***主義的統治下,許多知識分子不敢涉及政治,只能埋頭考訂古書。當時有個叫梁詩正的老臣,總結出這樣一條處世經驗:「不以字跡與人交往,即偶有無用稿紙,亦必焚毀」。
清朝的文字獄,是封建***主義空前強化的產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樹立君主***和滿族貴族統治的絕對權威。它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響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造成了萬馬齊喑(yin音)的極其黑暗的政治局面。
⑺ 如何評價清朝文人袁枚
袁枚生於公元1716年,去世於公元1797年,為錢塘人氏,是清朝中葉最負盛名,同時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他與蔣士銓、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也叫"乾嘉三大家"),在"乾隆三大家"中高居首位。
紀曉嵐是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實際上乾隆一朝,世人將紀曉嵐與袁枚放在一起,稱為"南袁北紀"。
乾隆四年,袁枚考取進士,此後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外調做官,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知縣。袁枚在江蘇等地任知縣大概有七年,在政壇中也待了有十多年。袁枚雖然在為官期間,推行法治,且毫不避諱權貴,得到百姓愛戴,政績頗顯,但是後來他辭官贍養母親,所以他在政治上成就並不高。袁枚之所以能在後世聞名,最重要的還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是清朝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在這三個方面都成就極高。
在歷史上,包括現在很多的詩人都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活躍在詩壇四十多年,"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於形勢之途"絕異。一生作詞4000餘首,多有經典的袁枚,在詩壇中或者是在文學上的地位不消我多說。歷史上關於他這一方面的評價也是極高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或者是說私生活上卻是多有詬病的。
⑻ 晚期清朝文人對清朝的評價
為何不為清朝前期作評價。
⑼ 誰打破了清朝文人不能談政事的規定
清朝沒有這個規定啊?
還沒有入關的時候,那時就有很多文人參與政事了。比如範文程等人,就是文人。
滿清剛起兵的時候,文化人很少,基本都是投奔過去的漢族人,一般多多少少都是能議政參政的。
⑽ 清朝文人因為謝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而被處死。
這是關於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