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故事關於乞丐的結尾
⑴ 乞丐和富翁的故事
有一位富翁很有錢,但是他在當地做了很多的壞事,別人都不尊重他,就連一個村莊里的要飯的人,人家都不尊重他。他很苦惱,他整天在想:「我怎麼樣能夠讓別人尊重我呢?」
有一天散步,走到村口,看見一個乞丐,他心想:「機會來了」,就在乞丐的破碗當中扔了一個硬幣。沒想到那個乞丐頭也不抬,理都不理他。這個富翁不由地生氣,指著乞丐說:「你眼睛瞎了?沒看見我給你的是金幣嗎?」乞丐不看他一眼說:「給不給是你的事情,不高興你可以拿回去。」
富翁大怒,意氣用事,「好」,丟了十個金幣在他的破碗當中,心想:「你這個乞丐這一次你會趴在我的面前向我道謝了吧!」沒想到乞丐還是不理不踩他。富翁幾乎要氣得跳了起來了,「我給你十個金幣啊,你給我看清楚啊,我是有錢人,好歹你也得尊重我一下吧?」
乞丐懶洋洋地說:「哎,有錢是你的事,尊不尊重你,那是我的事,你不能強求我來尊重你的。」這個富翁急了,「好!那麼我將我的財產一半給你,你能不能尊重我啊?」乞丐翻著白眼看著他說:「你給我一半財產,那我不是和你一樣有錢了,我為什麼要尊重你啊?」
那個富翁更急了:「好,那我把所有的財產全部給你,這下你總得尊重我了吧?」這個乞丐哈哈大笑說:「哈哈哈哈,你將財產都給我,那你就成了乞丐,而我成了富翁,我憑什麼來尊重你啊?」
(1)感人的故事關於乞丐的結尾擴展閱讀
尊重別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重不是同情、憐憫,更不是賞賜,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尊重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夫妻在朝夕相處中學會尊重對方,才能使愛天長地久;
同事之間在工作生活中學會尊重對方,才能使友誼之樹長青;鄰里在相互諒解中學會尊重對方,才能和睦相處;上級長輩在批評中學會尊重對方,才能使其認識錯誤,不斷成長進步;在商場激烈的角逐中尊重對方,才能為自己贏得信譽和商機。
⑵ 一個關於乞丐的故事!!!
親,你說的是屠格涅夫的《乞丐》把
我在街上走著……一個乞丐——一個衰弱的老人擋住了我。
紅腫的、含著淚水的眼睛,發青的嘴唇,粗糙襤褸的衣服,齷齪的傷口……呵,貧困把這個不幸的人,弄成什麼樣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隻紅腫、骯臟的手……他呻吟著,他哀求施捨。我伸手搜索所有的口袋……沒有錢包,沒有表,也沒有一塊手帕,我隨身什麼東西也沒有帶。
但乞丐在等待著……他伸出來的手,無力的擺動著和發著顫。
我惘然無措,惶惑不安,緊緊地握了握這只骯臟的戰栗的手:「請見諒,兄弟!」
乞丐那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青的嘴唇笑了笑——他也緊緊地握了握我的冰涼的手指。
「哪的話,兄弟!」他嘟噥說,「這已經是可感謝的了,這也是恩惠啊,兄弟!」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恩惠。
⑶ 有沒有以「最後成了乞丐」為結尾的故事
人,又少了一個
作者:聶華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門前。
她頭發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盪盪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她輕輕推開我家虛掩的大門,縮縮瑟瑟地探進頭來。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我也是大學畢業的。哪,你看。」她抖著手由內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於好奇,我接過她的身份證。那是一個富態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細碎的發鬈,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
我端詳著那照片的時候,她就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講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飽一天,餓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孩子們餓得抱著我哭,我只有厚著臉皮出來討點米。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口,又退出來了!我怎麼到了這一天!」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淚。
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她抖動著兩片龜裂的嘴唇說道:「這怎麼好意思?您給我這么多!這怎麼好意思!謝謝,太太,我不曉得怎麼說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著淚背著一袋米走了。
三年後的今天,我又看見了那個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門前, 我打那兒經過。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討乞聲調高聲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只聽得門內當啷一響,是金屬落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吆喝:「一角錢拿去!走,走,誰叫你進來的?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咦,哪有討飯的還討價還價的? 走,走,在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麼樣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開了:「再給我一點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臟了,再多給一點!」
呯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後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她已經真的成了一個乞丐……
⑷ 屠格涅夫所寫的乞丐的故事大意
這篇美麗的散文詩包含了很多層意思,它寫到了平等、愛心和同情,還寫到了一層別的意思,屠格涅夫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為什麼說,施捨者非但沒有給乞丐什麼東西,反而從乞丐那兒得到了施捨?讀者大約都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從乞丐那兒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愛。是的,本來施捨者為沒有東西施捨給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沒有採用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而是用平等的、誠懇的態度向乞丐表示歉意,這種態度使他與乞丐之間的關系平等了。於是,乞丐也感到了滿足,我們從乞丐的話里能夠體會出他對真正的愛心和同情的理解與感激。但問題是,接下來,當施捨者聽了乞丐的話以後,竟覺得這是乞丐施捨了他。這里似乎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任何施捨都是對等的,任何幫助都是互相的,當施捨者施予他人物質的幫助時,他同時獲得了精神的滿足與回報。這種回報是多樣的,比如被施捨者對你說一聲謝謝,你的心也會感到一陣熱。這就是一種溫暖,一種回報。其實人是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滿足的。
⑸ 乞丐女感動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簡單的說,是這樣的:
一乞丐女一日遇到佛陀做法會,心生歡喜,於是傾其所有去買了一點清油裝在她乞食的碗中,扯下身上的布條捻成燈芯去供佛,並祝願天下所有的人皆得解脫。法事三天後完畢,佛陀高徒之一,目鍵連尊者去收拾案台,結果發現有一盞燈怎麼煽都不滅,使用了神通(也就是超能力)也滅不了。驚問佛陀,佛陀以慧眼觀之,告訴此燈因乞丐女傾家盪產來供奉,卻又是為了眾生解脫,而沒有一絲私心,此功德之大,連佛陀也無法熄滅。
乞丐女因此大功德,困卧樹下午睡,身上發出萬道金光,被一賢明國王路過發現,知道人雖乞丐女,但功德無量,於是迎娶為王妃。這是現世報的一個典型的案例。
⑹ 「從前,有一個乞丐對一位禪師說……最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這則故事
1、做人不可貪得無厭,要知足。
2、文章結尾寫:幾天後,人們看到,以為老乞丐拿著一個很大的袋子在沿街乞討。這一句點出了老乞丐的最終結局,他還在乞討,但是換了一個大袋子,暗示他渴望再次遇見命運女神,這也是一種貪婪。
3、唉!這些人就是太貪心,越有錢越貪心!人什麼時候才能知道滿足啊!神啊,我們的命運都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把財富賜予那些知道滿足的人嘛!像我一樣的窮人最知道感激和適可而止了。唉!」
4、你一定要適可而止,不可起貪心。
⑺ 對乞丐好的小故事300字
進城打工的二力一直沒找到工作,身上帶的錢花光了,已經好幾頓沒吃飯了,硬撐著走上街希望能找到活干。
街邊有一個乞丐,突然,幾個城管沖過來,拉起乞丐推上車。乞丐踢了一腳他跪著時墊在膝下的一個墊子,墊子正落到二力腳下。
二力見有一枚硬幣從墊子里滑出來,他拾起墊子來到一個角落,倒出裡面的破布廢紙,把夾雜在裡面的錢都撿出來,數了數一共有九十八元。
二力拿出五元錢買了十個燒餅,一口氣都吃了下去。
天快黑了,二力往住處走。路上遇到一個進城賣土豆的農民,自行車壞了,想把車後馱的兩袋土豆賤賣掉。二力就花了二十五元把這一百多斤土豆都買了下來,扛上這兩袋土豆接著往前走,街邊一家小飯店的店主攔住他要買他的土豆,每斤給他四角,二力答應了。
二力就用這一百多元做本錢,在房東那裡借了一輛廢棄的破三輪車,去鄉下批發了幾種菜進城推銷。一天竟然賺了八十多元!
就這樣,二力在菜市場有了自己的攤位。
這天晚上,二力在一家商店門前又看到了那個乞丐。
二力走過去想拉起這乞丐,把這些天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可他一走近,乞丐趕緊沖他晃著那隻破碗求他可憐可憐自己。二力的心不是滋味,他掏出兩張一百元的鈔票放到那隻破碗里,乞丐沖他連連磕頭稱謝。
二力回到裝菜的車旁,回頭再看,乞丐正舉著他給的那兩張百元鈔票,沖著路燈的光在照著驗證真假。
此後二力又好多次見到那個乞丐,他一直是姿勢不變地手持破碗乞討,二力卻沒有往乞丐的碗里再扔過錢。
⑻ 乞丐充軍講的是什麼故事
清代咸豐年間,一個農民遭天災人禍,在家難以度日,只得外出討飯。幾個月之後,流浪到湖北,在武昌街頭乞討糊口。
到了秋天收割之際,他在田間捉了十幾只蟈蟈兒叫賣街頭。走著走著,碰上四個闊家子弟,看到這人賣的蟈蟈兒,喜上心頭,圍著想買,但又不願給錢。這人靠賣蟈蟈兒的錢糊口,怎能捨得叫人白白搶走呢。三說兩說,爭吵起來,一爭吵,不免動手抬腳,圍著看的人雖多,卻無一人出面評理。雙方拉拉扯扯成了官司。
真是巧,武昌道台正是這人的鄉鄰王東槐。王東槐祖籍滕縣望家鄉蓋村,出身清貧,自幼苦讀,後來考取翰林,曾教過咸豐皇帝。王東槐為民除害,為國除奸,本參親洋派的首領穆彰阿,得罪了皇帝,由京理大臣降為武昌道。王東槐升堂細問,得知賣蟈蟈的是自己的鄉鄰。便靈機一動,聲威滿堂地問這人:「你這鄉民為何給這四個少爺爭吵相鬥?如不實講,定動大刑。」這人向前跪半步說:「小人在街頭賣給這幾位少爺十幾個山草驢(蟈蟈),他們不給錢硬搶,請老爺明察。」王東槐將驚堂木猛拍一下,高聲喝道:「被告聽真,你們是不是想買山草驢?」幾個闊家子弟異口同聲地說:「是,老爺」。王東槐緊接著問題:「是否給錢?」闊家子弟說:「未曾給錢」。王東槐怒不可遏地說:「買驢付錢,理所當然,驢子按匹付錢,限期一天交齊。」幾個闊家少爺,跪爬半步,頭一磕到地:「老爺,小人冤枉。」王東槐再一次猛拍驚堂木:「買物交錢,理所當然,所謂冤枉,無非在街上鄉民打了你們幾下,雖沒傷筋動骨,亦是對人身的侵犯,理應處罰。」說著揮筆批示:「驢錢當日交齊。賣驢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動手打人,國法難容,充軍至荒涼邊遠之域的黑風口,龍馬道。明日一早由官軍一百名押送,風雨不阻,違者治罪。「一聲」「退堂」,眾人散去。幾個買山草驢的少爺,親眼看到乞者治充軍之罪,再也不為把蟈蟈兒當毛驢來賣鳴冤叫屈,只得怏怏而退。
這黑風口、龍馬道,所處何地?凡鄒、滕一帶人無不知曉,黑風口、龍馬道都是鳧山山脈的山口要道,即在這人的村莊附近。
武昌道台把這人判充軍之罪,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壓服買蟈蟈兒闊家子弟的屈。二是道路不寧,攜帶重資,跋涉千里,不但金銀會遭劫,連性命也難保住。名是押送充軍,實為護送鄉鄰回家。
這人安全回到家,用賣蟈蟈兒的錢,置田建房,過上了好日子。
⑼ 關於乞丐的凄涼故事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我們兩個又坐在那個小館里推杯換盞,不是午飯時間,店裡只有我們兩個老回頭客,飯店小老闆也拎杯啤酒坐我們兩個旁邊閑扯,這是個很慵懶的午後。在我們要第二盤水爆肚的時候,一個老乞丐推門而入。
飯店地處繁華地帶,經常有落魄者和偽裝的落魄者來尋求幫助,我們也都見怪不怪,這家小飯館的小老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這樣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給兩個,今天也不例外,沒等老人開口,他掏出一塊錢遞了過去。老人不要,聲音很含混的說不要不要,不要錢,有剩飯給一口就成。
這令我們很詫異――這是一個真正的「要飯」的,他不要錢。我不由得仔細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還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難得的是一身衣服雖然破舊,但是基本上算干凈的,這在乞丐當中絕對是很少見的。
要說要飯要到飯館里是找對了地方,可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小飯館做的是回頭客生意,客人吃剩的東西直接當面倒掉,他們家主食是燒賣,現要現包。小老闆根本就沒有剩飯剩菜給老人,很明顯他也不能給老人來上這么一份現要現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這么不好解決。
我們的桌上有一屜燒賣,每次來我們都會要上這么一份,我一口沒吃過,我那哥們也是淺嘗輒止,之所以要它是一個習慣。這家飯館的服務員很有一套,在你點完菜後,她會隨口問一句:「來幾屜燒賣?」口氣不容置疑,你會下意識的選擇數量而不能拒絕他們家這個祖傳手藝。
朋友也對這個老人發生了興趣,招呼服務員把這屜小老闆引以為榮的燒賣給老人拿過去,並且讓老人坐在我們旁邊的桌上吃。沒有外人,小老闆也就不攔著老人坐下,還說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隨便。
老人喃喃的道謝,從隨身的包袱里掏出一個搪瓷茶缸想要點水喝,這個缸子讓我們吃了一驚,班駁的缸體上一行紅字還可以辨認――獻給最可愛的人!我這個哥們是不折不扣的將門之後,他祖父是55年授銜時的少將。看到這個缸子出現在這么個老年乞丐手裡讓我們很納悶,朋友遲疑地問老人這缸子哪來的?
老人喃喃的說:「是我的,是我的,是發給我的。」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朋友說:爺們,你過來坐,你過來坐,咱爺三嘮嘮。老人說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們桌前,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對話――「老爺子,你參過軍?」「是呀是呀,當了七年兵哩!」「您老是哪裡人?」「安徽金寨的。」「哪年入伍呀?」「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您參加的是哪只部隊啊?」「新四軍六師,就是後來的華野六縱。」「您還記得你們縱隊司令是誰嗎?」「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語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來,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個來自鄉下的老農顯然不會知道這些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的歷史,這是支我軍歷史上的英雄部隊――孟良崮上,張靈甫被這支部隊擊斃,使該縱隊一戰成名。我們給老人夾菜,倒酒,繼續我們的話題――「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是呀是呀,美國人的飛機厲害呀,我就是在朝鮮受傷後才復員的啊!」「那您參軍七年應該是幹部了,怎麼是復員呢?」「沒有文化啊,當不了幹部。」看見我們狐疑的神色,老人著起急來:「
你們兩個娃不信嗎?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懷里摸出一個包得很仔細的小布包打開來,兩個紅色塑料皮的小本,一個是復員軍人證書,另一個是二等殘廢軍人證書。老人慢慢捲起左邊的褲管,我看見了一條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張疊的很仔細的白紙打開看,看完後遞給我,默默無語。那是一張村委會的介紹信,大意是持該介紹信者為我村復員殘疾軍人,無兒無女,喪失勞動能力,由於本村財政困難,無力撫養,特准許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協助雲雲。村委會的大印紅的刺眼。我們都被這個事實震驚了,飯店老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結結巴巴的對老人說:「老爺子,再到了吃飯的時候您就上我這來,只要我這飯館開一天,您就......」老人打斷他說不,他說他還能走動他就要走,老人說東北人好咧,當年在丹東他就知道東北人好咧。
我納悶地問老人為什麼在行乞的過程里為什麼不要錢呢?老人突然盯著我說:「我當過七年兵的,我還是個**員哩,我怎麼能......?」
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⑽ 乞丐這首詩主要寫的是()故事
乞丐徘徊在黃河的兩岸
徘徊在鐵道的兩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厭煩的聲音
吶喊著痛苦
說他們來自災區
來自戰地
飢餓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學會憎恨
在北方
乞
丐用固執的眼
凝視著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
在北方
乞丐伸著永不縮回的手
烏黑的手
要求施捨一個銅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個銅子的兵士
解讀欣賞《北方》時,提到了艾青寫的自由體詩,在抒發情感和開創藝術境界等方面,都體現了高度的控制和樸素自然的特點,他的詩從整體形態到段落、節奏、氣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隨意製作的。一首詩就是一個生命,從形到神,一次生成,並且最完美地達到了這個藝術生命的審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寫詩盡力地想做到這一點,但是很難達到這個近乎天然的境界。讀《乞丐》這首短詩,我深深感知,這首詩達到了這個境界。它是整塊岩石雕的,准確地說,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動搖和不可更改的語言創作而成的。艾青的許多詩都有這種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來了》、《生命》、《吹號者》等等。
這首詩每讀一次,總讓我痛苦地回憶起戰爭的災難,它是對萬惡的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1938年春天,我從戰火連天的家鄉逃出,正流落在隴海線上,我看到過艾青見到的這些飢寒交迫從戰區來的乞丐。我當時也有過近似乞討的經歷。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難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於飢餓,都是由於戰爭。感謝詩人為我們留下了這幅戰爭的真實的圖像,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我國已故著名畫家蔣兆和畫過一幅長卷《流民圖》,也是記錄這次戰爭的罪惡行跡的,畫的都是被戰爭驅趕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與艾青的《乞丐》的情境異常相似。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寫過一首詩《窮人們》,刻畫了窮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頂」的可憐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黃落葉的手」,這些細微的部分,最能顯示出窮人內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過去,它們仍深深地鏤刻在讀者的心上。記得還有一位外國著名詩人韓波寫過《捉虱子的人》,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的詩篇。艾青的《乞丐》可與世界上這類不朽的詩篇相媲美。
前面說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藝術生命。一次完成的詩,往往要在詩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憶寫這首詩時說,乞丐伸出的永不縮回的手的細微動作,他是觀察了很久之後才捕捉到這個體現痛苦的動作的,說明《乞丐》這首詩孕育的時間是很長的。這首詩全部是用切實的語言和細微准確的動作表現的,沒有誇張和虛構,這些朴實的語言都是絕對不能改動一個字的。正是這些生命的語言,才誕生了一個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討的乞丐。
中國有另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題名「乞丐」的詩:「薔薇路上/走來乞丐一個。/口裡唱著山歌/手裡握著花朵。/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薔薇花下。」這首詩里這個乞丐,從內心到細微的動作,絕不是真正的飢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個虛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實際上歪曲了乞丐這個痛苦的意象。或許這位詩人寫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乞丐」,所謂的「花丐」:求愛的名士,但這與乞丐這個真實的名稱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實的誰都祈望人間早一天絕跡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發表後不久,有論者卻說這首詩寫得過於悲傷和憂郁,而且進一步說這種悲傷和憂郁是根源於詩人主觀的情緒,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徵派的陰影的毒害。這就令人奇怪了,難道寫乞丐的悲傷和憂郁還有寫過頭的問題嗎?艾青的《乞丐》中所寫的悲傷和災難不論從思想意義還是從審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對侵略戰爭的有力的控訴,如果詩人沒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種屬於乞丐的痛苦和悲憤,是絕寫不出這首詩的。
當我們讀到下面三行詩,我們能不清醒地深思嗎?
「飢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麼?他憎恨的當然是侵略戰爭和萬惡的民族敵人。這里絕對找不到一點象徵派的陰影,它是一個真實的被戰爭的血淚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不朽的乞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