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故事的讀後感500
㈠ 紅軍的故事讀後感300
讀完這厚厚的一本《長征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寫過的那首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閑……」發生在70多年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件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是一部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
這本書主要講述紅軍戰士之間的戰友之情,書中也有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故事,但講的是他們關心戰士,與戰士同甘共苦的感人經歷。還講述了一些並不為人所知甚至是一些無名無姓的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如女紅軍戰士張尚文為了不暴露自已十多位戰友,她毅然犧牲了自已的孩子。雖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革命到底的決心永遠不會動搖。再如……
從毛主席把自己的食物讓給一些傷病員,而自己卻餓著肚子中我感到自己很慚愧。我是一個獨生子女,家裡人都圍著我轉。我從來不懂得和別人分享,一看到別人拿我的東西,我就會大叫,現在想起來,我是多麼的自私!也許,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跡,但完全可以想像的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去改正我那自私的壞毛病,去學習。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色長征,正像一條蜿蜒二萬五千里的紅飄帶,以它無與倫比的絢麗,舞過那個滿目瘡痍的中國大地,舞過多風多雨的二十世紀,舞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嶄新希望。我們今天是祖國的希望,明天將是祖國的棟梁。紅軍的事跡將不斷地激勵著我,要刻苦學習,努力向上,長大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㈡ 紅軍長征的故事讀後感怎麼寫
紅軍,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的故事一直銘刻在人們的腦海中,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那就是——紅軍長征的故事。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紅軍長征》。其中一系列的數字反映出了當年紅軍的艱辛,有這么一段話:紅軍長征途中,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一共368天,有15個整天用在大決戰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軍,18天用於夜行軍。長征路上,紅軍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軍74華里。路上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5座終年積雪,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佔領過大小62個城市,突破了11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通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紅一方面軍從瑞金出發到達陝北,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士獻出生命。
紅軍在漫漫長征路上即使知道前方有千難萬險,也決不退縮,奮不顧身地英勇戰斗,直至奪取勝利!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那百年戰亂的中國得到統一,讓中國徹底解放!
我感動紅軍的堅持不懈,更感動他們那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高貴精神。在我的學習生涯中,也遇到過許多困難,碰到過許多挫折,我要牢記紅軍長征的故事,不斷地鞭策自己,讓自己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㈢ 紅軍長征的故事,感想和讀後感可以寫什麼
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地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
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長征鍛煉了中國共產黨,使黨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憑著長征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戰勝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創造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勝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懈奮斗.
歷史也將證明,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長征精神還將繼續激勵中國青年堅定地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撫今追昔,共和國和滄桑巨變令人感慨萬千;繼往開來,全面的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呼喚著我們奮然前行.
傳承長征精神,就是要樹立忠於人民、忠於事業的理想主義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遠大的理想,必須與祖國的命運和人民的意願緊密結合.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遠大理想,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在為遠大理想的頑強奮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負才能真正實現,青年的人生道路才會煥發光彩.
傳承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長征給人們一種深刻的啟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支軍隊,只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就能夠成就事業,創造輝煌.我們要徹底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貧窮落後的面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進行艱苦的努力.艱苦能磨煉人,創業能造就人.青年要時刻銘記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發揚甘於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自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經歷風雨,經受鍛煉,努力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走進21世紀的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美的青春之歌
長征,你使中國更輝煌。
㈣ 紅軍長征讀後感150字左右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叫小蘭的女紅軍,她13歲時爸爸媽媽就去世了,這時紅軍來到了她的故鄉,於是,小蘭隨部隊一起長征,為了照顧傷員,在過橋時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干糧掉進了水裡。她為了讓大家可以填飽肚子,就把口袋裡塞滿泥土和野草,裝成什麼事也沒發生過。大家知道後,紛紛把糧食分給了她。
看完之後,想到有些同學挑食、剩飯,我感到慚愧。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不是紅軍長途跋涉,吃樹皮,吃草根,我們的新中國也不可能成立!
我們要在學習上發揚紅軍這種艱苦樸素的精神,長大把祖國建設得更繁榮富強。
㈤ 作文讀長征有感五百字
說起紅軍,大家一定能想到毛主席的那首七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期以來,「艱苦奮斗」,「視死如歸」,「勇往直前」……這些詞語我們已耳熟能詳。而我覺得最能將這些詞語發揮極致的就只有我們的紅軍戰士。就在那段風雪如晦的歲月,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剩下了3萬,爬雪上過草地的艱苦程度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這個國慶,我再次讀了這本書——《紅軍長征》。書里,紅軍戰士那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讓我感動落淚。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趁樹湘率領部隊為紅軍墊後,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了。等到他們撤退時,湘江已被國民黨封鎖,他們又餓著肚子退回山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中中了敵人的子彈。但他依然堅持到底,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最終被敵人抓住,壯烈犧牲,年僅29歲。多麼可敬的人啊!多麼可愛的戰士啊!如果沒有了陳樹湘這樣的戰士,這場戰役如何能取勝?如果沒有了千千萬萬個陳樹湘,長征能勝利嗎?正因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大無畏精神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我們的長徵才能勝利。要是一支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紅軍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收益匪淺。
在我心裡,紅軍是可愛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讓我們永遠傳承紅軍的精神,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
㈥ 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的讀後感
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我讀過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讀完之後,我感觸非凡。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比起他們,我簡直是太懦弱了,就說上次,我學自行車,一開始,我信心滿滿地跨上自行車,誰知還沒坐穩,自行車便「啪嗒」一聲重重得摔在地上,我也受傷了。我拍拍灰,站了起來,又一次跨上自行車,這次雖然比上次好了些,可也摔了下來,我生氣了,賭氣地坐在地上,低頭一看,手摔破了,腿出血了,可我一想到紅軍長征的故事,便會勇敢地站了起來,繼續學習,終於,我「光榮負傷」,也學會了自行車。
這點小事,怎麼可以和紅軍長征來比呢?所以,同學們,你可曾想過,沒有紅軍的昨天,哪有我們的今天!讓我們開始拒絕做「小皇帝」、「小公主」,向紅軍學習,學習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有毅力的這種精神!
㈦ 長征故事——紅軍人參救母讀後感500字
一說起紅軍長征中一個驚人動魄的故事――四渡赤水,我就會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因為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時候經過了我的家鄉――古藺。一說起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我就會想起這裡面中一個小小的故事――紅軍「人參救母」。
一渡赤水後,紅軍來到走馬壩,適逢貧農方少周家六十九歲的老母親卧病在床。由於家境清貧,缺乏營養,加之老病纏身,沒有東西吃,家裡只有青菜蘿卜,老人已氣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無策,要醫無錢,欲救無葯,只有死路一條了。可正在這時,住在方家的一位紅軍營長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動進屋去看望病人,只見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掛包中藏了許久給自己老弱多病的母親吃的人參給了那位方家的老母親吃。方家的老母親服了參湯以後,臉色轉也紅潤,晚上又連服兩次,病情大有好轉,全家老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紅軍,這位紅軍營長也露出笑顏。雖然後來這位營長走了,可方家三輩人始終念念不忘紅軍營長「贈參救母」的恩情。
當你看了這個故事,也許你會認為這位紅軍營長很傻,把要給他自己母親吃的人參給了與他沒有多大的關系的方家老母親吃。本來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我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認那位紅軍營長的品質精神,是多麼的值得我學習!他樂於助人,舍己為人,把別人生命看得是那麼的重要!本來如果拿給自己家中老弱多病的老母親吃,母親吃了也許活的時間會延長一點。可他為了救這位快要死的方家老母親,把人參給她吃。你說這種品質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學習嗎?
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覺得自己很慚愧。現在我生活在這個美麗豐富的世界裡,吃大魚大肉,早上還有牛奶喝。有時候媽媽做的菜我還覺得不好吃,只要一天不吃就憋得慌。而再看看那個時候方家的老母親就是因為沒有吃有營養的東西,想買沒有錢,差一點把生命失去了。就象世界著名「童話之王」安徒生寫提《買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小女孩只有寒冷、飢餓、痛苦,沒有幸福。如果小女孩沒有死,我想對她說:我非常歡迎你加入我們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和我們一起學習生活吧!當媽媽買了橘子給我吃的時候,我覺得酸就隨手一扔;當我扔的時候我沒有想到那是錢買的,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很多的人吃不到。自己是多麼的浪費,所以我覺得自己真慚
愧。
是啊!我們是長在國旗下的兒童,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但我們一定要向紅軍學習,學習那種勇往直前,把老百姓看做親人的高尚品質。做一個新世紀合格的小學生!
㈧ 紅軍長征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上網查找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閱讀了一個個動人的長征途中故事:
《雪山上的小太陽》:一個女紅軍把毛衣讓給受傷的戰士,自己凍僵在雪山上;
《草地夜行》:一個紅軍戰士為了救同伴,自己掉進了沼澤里;
《倔強的小紅軍》:一個小紅軍不肯騎老同志的馬,不肯要老同志的糧食,最後倒在草地上;
……
這些紅軍戰士們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在那麼艱苦的環境里,他(她)們卻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關心幫助身邊的戰友,把求生的希望讓給戰友,真正體現了舍己為人的崇高品德。
想想自己,平時在與家人、同學、朋友相處時,想到最多的總是自己,總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滿足自己提出的每一個要求,很少想到別人,把自己當成了小公主。和紅軍戰士對比,我真是慚愧極了。今後,我一定要向紅軍戰士學習,改變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主動關心幫助別人,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好少年。
㈨ 紅軍長征讀後感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發展強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來源。共產黨在歷史賦予的重任面前,義無反顧,卧薪嘗膽,終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征路,帶領中國革命和社會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歷史上無數鮮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證明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強大和重要。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運用這個法寶取得勝利的典範,並以其穿越時空的魅力鼓舞著新時代的建設者為了民族繁榮強盛的理想繼續奮斗。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發問,對自己剖析,那麼還會有擔心和恐懼的事情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世上有幾人能夠嚴肅認真的面對自己的靈魂呢?「知恥近乎勇」,推及一個政黨,有沒有勇氣不斷反省、及時更正所犯下的錯誤呢?有沒有靈活辯證的思想去對待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而不是僵守舊模式呢?所以說,能直面現實、忠誠靈魂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鑒於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征,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後有飛機大炮追著,還要空著肚子,光著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圓滿完成了。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征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為中國百姓謀幸福的崇高精神,從中閃現的對於人類自身力量的確認:人是萬物之至尊。
長征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對於人的生命、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征,二萬五千里一路走來,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斗爭。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斗爭。長征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㈩ 紅軍長征記 讀後感
1936年8月,年輕的美國記者斯諾秘密進入陝北蘇區采訪。毛澤東發動大家「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乾片斷。文字只求清通達意,不求鑽研深奧。」年輕的紅軍幹部紛紛撰寫長征回憶錄。短短兩個月內,就徵集到了約200篇作品。依據這些素材,斯諾完成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中外讀者第一次知道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
時光過去了70年,我們又開始尋找歷史的源頭。當時紅軍總政治部委派丁玲、成仿吾、徐夢秋等人編輯徵集的稿件,1942年11月在延安印刷了《紅軍長征記》。由於當年印數很少,加上戰爭年代的散失,原版已極為罕見。今天,當《紅軍長征記》再次面世,又引起了我們強烈的興趣和關注。中國作家協會的《長篇小說選刊》選載這部作品,是從文學的角度肯定了它的價值,它堪稱紀實文學的經典之作。
這是長征最原始的記錄,其真實性無可置疑。紅軍開始長征時,可能沒有意識到會創造什麼樣的奇跡。董必武在《出發前》中說:「我們向陝甘前進,還是到川西後才決定的,假使在出發前就知道要走二萬五千里的程途,要經過13個月的時間,要通過無人跡無糧食的地區,如此等類,當時不知將作何感想。」紅軍以英勇的氣概,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莫文驊的《在重圍中》記述湘江戰斗,頭上有飛機轟炸,後面有追兵,紅軍隊伍被打亂,自己的馬也險些丟失。然而紅軍強渡湘
江,終於擺脫了敵人。童小鵬的《殘酷的轟炸》記述四渡赤水時遭受敵機轟炸的悲慘場面:「炸傷的同志是在輾轉反側的叫痛,他們手足斷裂了,頭臉破爛了,身體炸傷了,他們的鮮血仍在不斷的流,然而在同志們安慰時,仍表現他們為革命的決心,不因其負傷而稍減其堅決的志氣,相反的更加痛恨我們的階級敵人。」劉亞樓的《渡烏江》敘述了三次強渡的戰斗經過和紅軍出奇制勝的情節。如果不是親臨前線,不可能如此生動、細膩地描述戰斗的全過程。彭加倫的《飛奪瀘定橋》描繪紅軍攀著鐵索向對岸攻擊,高喊「要橋不要槍」,敵軍在震撼下心理崩潰,縱火逃命。這些記錄說明,長征是生與死的搏鬥,是用鮮血和淚水、汗水交織的戰斗歷程。
《紅軍長征記》的作者不但在創造歷史,也在記錄著歷史。紅軍經過許多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帶。沿途的地理、氣候、民俗等情況,是紅軍首次記錄的。童小鵬《禁忌的一天》講述紅軍在廣西邊界地區翻越高山時體驗「瘴氣」的經歷,馮文彬的《從西昌壩子到安順場》生動記錄了涼山彝族的風俗以及劉伯承總參謀長與小葉丹結拜兄弟的民族團結場面。謝覺哉的《卓克基土司宮》描述了藏族官寨的建築特色,以及藏族接受漢族文化的情況。李一氓的《從金沙江到大渡河》其中「安順場懷古」一章,還根據清人筆記將石達開史事做了一番實地對照和考證。既有革命意義,也有學術研究價值。正是因為紅軍走過,如同地理發現一樣,這些偏遠地區的真實情況才被記載下來,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佐證。
《紅軍長征記》的每一篇回憶都體現出紅軍與艱苦環境作斗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今天,川西北的九寨溝、松潘草地以其秀麗的風光,成為旅遊勝地。但是在當年紅軍的記錄里,只有飢餓、寒冷和艱難的行程。這些文字看起來那麼自然,卻顯示了紅軍在苦難中靈魂的純潔和升華。將偉大融入平凡,無疑是長征精神最突出的體現。
原始的記錄是最真實的。1942年版的前言說:「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執筆者多半是向來不懂得所謂寫文章,以及在槍林彈雨中學會作文字的人們,他們的文字技術均是絕對在水平線以下,但他們能以粗糙質朴寫出他們的偉大生活、偉大現實和世界之謎的神話,這里粗糙質朴不但是可愛,而且必然是可貴。」我們今天重讀《紅軍長征記》,那些朴實無華的文字依然會使我們產生新的沖動,我們彷彿正追隨先輩一起長征,去感受那個非凡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