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不一定為虛的故事
1. 以前看過一部短篇小說,說有一個人全身不能動,只有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聽著一個人和他對話的故事,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原文
在一家醫院的病房裡,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下兩張病床。病房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經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來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治療。使他們感到尤為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的躺著。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噢,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爭中做過些什麼,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時間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內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遊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艷的牡丹花和金盞草。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決賽的水平,但有的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於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後邊鬧市區隱約可見。
躺著的病人津津有味地聽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鍾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描述仍在繼續: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麼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彷彿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他聽到靠窗的病人說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至幾天以後,這個想法已經進一步變為緊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
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生們對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液體已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麼要佔據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後呼吸聲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現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屍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正當得體。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病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隻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2. 有一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女生和一個耳朵聽不見的女生相互扶持的故事,請問電影的名字叫什麼
不能沒有你
(1998年陳軍執導電影)
3. 我從小就耳聽目染老一輩的因果報應故事再加上自己挺喜歡聽也羨慕那些
南無阿彌陀佛
佛法的根本是孝順,。。。。。就算父母打你,罵你,你也要包容父母,孝順父母。。
如果你不願意孝順父母,命運就難以改變,一輩子都是這樣,只能每天怨天尤人。鬼神都瞧不起你
一個不孝順的人,對他講什麼善有善報,用處不大,百善也是孝為先,,,最根本的孝順都沒有,這輩子沒啥指望。不孝順的人,你去拜佛,佛都幫不了你。
希望你就此醒悟,轉變態度,孝順父母,行善積德,改變命運
至於怎麼孝順父母,,去學習弟子規,在生活中全部做到,就是孝順。
=========================================
凈空法師----有一句諺語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業等各方面遭遇到種種障難,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虧失。當你自我反省之後,改正自己的過失,努力盡好對父母的孝道,你的障礙就會隨著消失。
4. 誰知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典故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這句《賢文》出自漢宣帝時的趙充國老將軍。說的是漢宣帝時,西北邊境上傳來警報,說羌人時常出沒騷擾,攻佔城池,殺害官吏,情況十分嚴重。朝廷得報,立即召集會議,商量對策。大臣們都主張立即派遣大軍,前去攻剿。可是當宣帝征詢誰可以率領大軍前去的時候,卻噤若寒蟬,誰也不敢作聲。 這時趙充國老將軍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到西北邊境地區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興,少不了贊揚他一番,並且對他說:「依你估計,羌人實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馬,多少武器和糧草,盡管提出要求。」趙充國說:「情況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計,更無法提出什麼要求。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我要求親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邊,摸清了情況,然後草擬方略,再向您詳細奏報。」 趙充國來到西北甘肅的金城郡,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的形勢。又從俘虜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系等情況,於是定出了駐兵屯守的計劃。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採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師、保勝、安邊之策」。趙充國就這樣奏報了漢宣帝。但是漢宣帝聽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見,仍然主張進兵攻剿。趙充國一再分析實際情況,據理力爭,說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趙充國反復奏報,漢宣帝和大臣們反復討論,終於同意了趙充國的方案。此方案實施以後,果然效果很好,即節省了朝廷的費用,避免了將士流血,而且使漢人和羌人緊張關系隨即安靖下來,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5. 請問下炊事班的故事班長耳朵聽不見是哪一集
第10集換位思考裝聾作啞
一班長對胖洪相當不服,連長決定讓一班長到炊事班當幾天專,看看他能比胖屬洪優秀多少,結果一班長瞎指揮,底下的人不配合,卻也能得到連長的表揚,一班長於是開始燒包,終於犯下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關鍵時刻,還是胖洪出手,幫一班長解了圍。
胖洪因為太胖被女朋友踹了,開始發奮減肥,誰知減得太過火,竟然把耳朵減聾了,無奈之下進了醫院,出院後胖洪仍然裝聾作啞,其他人卻還蒙在鼓裡,於是趁班長聽不見,把對班長長期以來的意見一次性提出,而這些意見都被胖洪聽得真真切切。
------------------------------------------------------
如果覺得答案滿意,請及時採納+點贊(回答問題也很辛苦)
我是「幫我324」主要回答<電影類問題>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私信多多交流,滑鼠點指我的名字「求助知友」向我提問
6.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眼見為實耳為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1、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拼音】: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解釋】: 指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出處】: 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拼音代碼】: bljy
【近義詞】: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反義詞】:束手無策
【用法】: 作主語、定語、分句;指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英文】: counter measure for measure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拼音】: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解釋】: 焉:怎麼。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拼音代碼】: brhz
【近義詞】:親臨其境
【反義詞】:膽小如鼠
【燈謎】: 抓虎仔
【用法】: 作主語、分句;指只有經歷艱難才能成功
【英文】: The only way to catch tiger cubs is to go into the tiger's den
【故事】: 東漢時,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和鄯善王交好,鄯善王對他們也很友好,表示願意與漢修好,匈奴國的使者從中挑撥離間。班固對隨從說:「不進入虎穴,怎麼能抓到虎子。」連夜攻擊並全殲滅匈奴使者,與鄯善王重歸於好。
3、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拼音】: yǎn jiàn wéi shí,ěr tīng wéi xū
【解釋】: 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
【出處】: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拼音代碼】: yjwx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拼音】: jìn zhū zhě chì,jìn mò zhě hēi
【解釋】: 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出處】: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拼音代碼】: jzzh
【近義詞】:耳濡目染
【燈謎】: 花落水流紅
【用法】: 作賓語、分句;可分開使用
【英文】: Keep not ill men company, lest you increase the number.
【故事】: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里也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7. 洗耳恭聽的成語故事
典故:
堯帝,因封於唐而被後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又經過了長期考察後,才放心地將首領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並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里,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干什麼。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幹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麼耳朵!別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後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願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後世所說的「洗耳」則是准備領教的意思。
8. 以耳聽為虛,耳見為實寫一篇童話故事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一句俗話,這樣一名言警句不知影響了有多少人,但這句話真得說的對嗎?……
首先說眼見為實。不要說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點代表不了全部(即使你看到的這一點是真實的),現在這年頭障眼法多得是,作假的很多,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以假面目示人所以很多時候你很難看到很多很真實的東西……不要說別的,就大家經常開玩笑說的,你現在看到的美女有幾個是原原本本沒有經過加工改造的?……所以眼見為實這句話有問題……
耳聽為虛這句話同樣有問題……都說言為心聲……假如你留意一個人說的話,從他說話的內容到聲調等……你會發現大量真實的信息,尤其是將一個人在不同時間說的話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比如一個人撒謊,他可能會前言不搭後語,因為編的東西再圓也會出現漏洞,除非他是說謊話的天才……
當然,任何一句話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都有其正確性准確性,我這里的分析也只是相對而言,假如你鑽牛角尖我也沒辦法……採用辯證法分析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態度……
人若看得透,准確判斷,就可駕馭事物而不為事物所控制,他做事看人便有準星,從不眼花繚亂,分得清黑白虛實。世事往往與它的外表不同,無知者只見表象;欺詐其實是膚淺的,而愚者卻趨之若鶩。要做智慧高手,先得克服自己的偏聽偏信。
槍有準星才能射中目標,人有眼力才能判斷是非。要學會洞察最深處的東西,摸清他人的底細。要學會謹慎,人生中就應該具備良好的判斷力。彷彿一種天賦智慧,使我們尚未起步就像走過了一半成功之路。隨著歲月和歷練的增長,理智完全的成熟,還可以使判斷力因時就勢、左右逢源。天生有判斷力的人憎惡奇思怪想,尤其在重大判斷上更是如此,講究萬無一失。看清楚事情並不很容易,可又不能不在這方面多動腦筋。
雙方的意圖都盡在不言中,在政商兩界甚至生活工作中,沒有極強的判斷力,就會落入陷阱。很多事物,都是假象先行,讓笨人緊隨其後,展露低俗、平庸,真相往往最後到來,讓愚者無法忍耐下去,失去判斷所必需的細心、觀察,匆匆地下了結論。一個草率的人是沒有保險的槍,經常會走火;有時竟連耳聽為虛這樣的道理都會忘記,用耳朵代替了眼睛。這便是一個地道的睜眼瞎。
因為聽了別人對他的非議而頓時便覺得一個人可惡,因為聽了不利的傳聞而頓時便覺得他卑鄙,因為聽了別人的勸說便下決心永遠疏遠他。難道不覺得這對當事人來說是不公道的嗎?難道不覺得自己太淺薄了嗎?
晉景公因信奸言將趙氏忠烈滿門抄斬而演出千古悲劇《趙氏孤兒》;曹操因聽蔣干傳言誤殺蔡瑁、張允而中連環之計,最後兵敗赤壁壯志難酬。古今中外,因誤信傳聞而鑄成的悲劇比比皆是,難道還不足以使我們引以為鑒嗎?
學過辯證法的人都明白,對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分析,對一個人也應該辯證地、全面地對待。否則,對人先已有了成見,再加上別人的耳邊邪風,便對某個人「蓋棺定論」,這只能說明我們的淺薄。一座山,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個人,可以左看忠右看奸;至於某件事,更會因為評論者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所以,對一個人,不能用他的過去來說明將來,也不能用一個側面取代全面。古人雲:「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雖然不一定每個細節都能碰見,但對傳言應該進行調查、分析,弄清真相。這樣才能對某個人、某件事作出正確的評價,否則,來不及送上一份理解和支持,便會失去一份本該牢固的友誼。
甚至有時候,親眼見到的事情,背後也會另有原委,也就是說耳聞有假,目睹亦有偽。
人際關系的分歧,就是由於彼此的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快、敵對、冷淡和疏遠,也大都是因為互相不了解。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合作、相處,首先就必須懂得了解別人。
一般人總喜歡提出意見,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達不到我們所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顯得不太高興。即使程度並不嚴重,也會多少使別人感到壓力和緊張。
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決不能要求人家依照自己規定的模式做事,或偏聽偏信。解決人與人之間不愉快的惟一方法,就是去了解真相。
讓我們用許三多的一句話共勉:好好活著,做有意義的事。
而用我的話來說: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說去吧。
9. 孔子說的一句話,是說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何況是耳朵聽的,這句話是什麼
原句是: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也!」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為不見之。少頃,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
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乎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
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也!」
故知非難也,所以知人難也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
顏回回答道:「不能這樣,剛剛炭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並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
(9)耳聽不一定為虛的故事擴展閱讀: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所在文章選自《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網路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