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之一故事
『壹』 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二十四孝圖中哪幾個故事
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二十四孝圖中: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哭竹生筍、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
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1)二十四孝圖之一故事擴展閱讀:
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貳』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24個小故事具體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是包含著中國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盡孝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圖上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雙全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他的父親在田地裡面耕種的時候,竟然被一隻突然出現的老虎給叼走了。楊香此時沒有被老虎嚇走,而是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後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後老虎受不了松開了他的父親,他終於把自己的父親救了下來。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個故事,還有剩下的二十個故事,分別是:綵衣養親,哭竹生筍,鹿乳奉親,籠負母歸,棄官奉親,蘆衣順母,賣身葬父,親嘗湯葯,卧冰求鯉,聞雷泣墓,百里負米,挨杖傷老,跪父留母,孝感繼母,勸姑孝祖,孝感動天,兄弟爭孝,嚙指痛心,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的二十四個故事,把我國孝道這一傳統美德體現的淋漓盡致,對孝道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叄』 出自二十四孝圖的故事有什麼
文帝親嘗湯葯文帝,即漢文帝劉恆,高祖第三子。《漢書·文帝紀》載: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語,仁孝聞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並序詩曰:「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淳於緹縈舍己救父淳於緹縈,《史記》、《漢書》有傳。《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分別引《史記》、《漢書》傳為孝女:「淳於緹縈者,齊人也。父淳於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縈最小。父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緹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言:『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願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悲憐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覽》卷415)。畫面表現的正是緹縈隨父至長安為父贖罪的情形。林同《孝詩》贊曰:「仁矣文皇詔,悲哉孝女書。至今民受賜,非但活淳於。」
『肆』 《二十四孝圖》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孝圖》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有獎勵寫回答共7個回答
長纓在手
計算機應用
聊聊關注成為第471位粉絲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01孝感動天
02親嘗湯葯
03嚙指痛心
04百里負米
05蘆衣順母
06鹿乳奉親
07戲綵娛親
08賣身葬父
09刻木事親
10行佣供母
11懷橘遺親
12埋兒奉母
13扇枕溫衾
14拾葚異器
15湧泉躍鯉
16聞雷泣墓
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鯉
19恣蚊飽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筍
22嘗糞憂心
23棄官尋母
24滌親溺器
『伍』 二十四孝圖的一個故事
卧冰求鯉:來王祥,琅琊人,生源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陸』 《二十四孝圖》故事梗概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柒』 二十四孝圖有哪些故事(要具體的!)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捌』 《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圖》中哪幾個故事
1、「子路負米」: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時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孔丘的學生。《孔子家語·致思》中,子路自述「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
2、「黃香扇枕」:黃香,東漢安陸(今屬湖北)人。九歲喪母,《東觀漢記》中說他對父親「盡心供養,……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3、「陸績懷橘」:陸績,三國時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三國志·吳書·陸績傳》說他「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歸欲遺母。』術大奇之」。
4、「哭竹生筍」:三國時吳國孟宗的故事。唐代白居易編的《白氏六帖》中說: 「孟宗後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為之出。」
5、「卧冰求鯉」:晉代王祥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的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6、「老萊娛親」:老萊,傳說是春秋時楚國人。《藝文類聚·人部》記有他七十歲時穿五色綵衣詐跌「娛親」的故事。
7、「郭巨埋兒」:郭巨,晉代隴慮(今河南林縣)人。《太平御覽》卷四一一引劉向《孝子圖》說:「郭巨,……甚富。父沒,分財二千萬為兩,分與兩弟,己獨取母供養。……妻產男,慮舉之則妨供養,乃令妻抱兒,欲掘地埋之。於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鐵券雲:『賜孝子郭巨。』……遂得兼養兒。」
(8)二十四孝圖之一故事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編,內容是輯錄古代所傳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是舊時宣揚封建孝道的通俗讀物。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 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玖』 《二十四孝圖》的24個故事及其大體內容
24個故事有: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嚙指心痛、蘆專衣順母、親嘗湯葯、屬拾葚供親、為母埋兒、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為母埋兒」:郭巨家裡實在太貧窮了,不能養活母親,兒子又分了母親的口糧,因此埋葬了孩子以養活母親。它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殘酷。
「鹿乳奉親」:在周代,有一個叫剡子的人,他天生很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他們兩個都有眼睛問題,想吃野鹿的牛奶。木偶穿上了鹿皮製成的衣服,走進茂密的山林,與鹿群混在一起,擠了鹿的奶帶回家養父母。一次,獵人找到了他,並認為他是一隻迷路的鹿,於是他用弓箭准備射殺他。當被嚇到時,他迅速喊出自己是假裝成鹿的,然後才逃脫了一隻大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