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有關項羽與劉邦的故事簡介

有關項羽與劉邦的故事簡介

發布時間: 2020-11-27 13:53:33

A. 有關劉邦和項羽詳細的故事情節

楚漢之爭
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劉邦為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楚地義軍分兩路攻秦。項羽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聚殲秦軍主力;劉邦乘隙攻入咸陽。秦亡。依據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的約定,劉邦欲稱王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險如函,故名),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殲滅秦軍主力(參見巨鹿之戰),取得諸侯上將軍地位,實力雄厚。亦率諸侯軍40萬、秦軍降卒20萬直奔關中。中途,項羽恐秦降卒嘩變,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將他們全部坑殺。元年十二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集團。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量不敵,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並親赴鴻門,表示誠意,動搖了項羽決心。戰爭沒有立即爆發。
同年二月,項羽憑藉其在軍事上的壓倒優勢,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恢復封建割據。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劉邦為漢中王,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市城東)。將關中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邊險地區,劉邦採納蕭何建議,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屬四川).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參見劉邦還定三秦之戰)。四月,忍忿前往漢中就國。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五月,未破項羽封王的田榮於齊地(今山東大部)起兵反楚,門立為齊王,項羽發兵擊齊。劉邦乘項羽無暇西顧和三秦王立足未穩之機,「決策東鄉(向),爭權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令蕭何收取巴、蜀租賦補給軍隊,以韓信為大將、曹參為前鋒統兵數萬,積極部署東進。八月,漢軍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陝西風縣北風州之西),襲擊雍地,進圍章邯軍於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同時分兵攻取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亡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魚河堡),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還定三秦,襲占關中大部地區;隨後,命部將薛歐出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向楚地進軍,被楚軍阻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項羽在兩面受敵的情勢下,採取先齊後漢方針,繼續攻齊,主力被牽制在齊地。劉邦再度抓住戰機,一面鞏固關中,一面擴張勢力,親自率軍由函谷關出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東進。迫降河南於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率軍歸附,繼而俘虜殷王司馬門,迅速佔領了今河南及山西中、南部廣大地區,造成東進的有利態勢。
二年四月,劉邦乘齊、楚兩軍膠著之際,在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資治通鑒·卷九·高帝二年》)的建議,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號召,聯絡各地諸侯王,率聯軍56萬攻楚,一舉襲占楚都彭城(參見彭城之戰)。項羽留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毫無戒備之際,以少勝多,大敗漢軍,收復彭城。劉邦僅率數十騎突出重圍,逃回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元氣大傷。
劉邦戰敗,諸侯紛紛背漢向楚。為擺脫被動局面,劉邦爭取英布,重用韓信、彭越,從各方面聯合反楚力量。軍事上,則利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險要,以爭取時間,發展自己,待機再戰同年五月,劉邦在滎陽得到蕭何徵得的關中兵員補充,韓信亦率援軍趕到,在滎陽東戰敗楚軍,阻遏了楚軍西進攻勢。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戰局相對穩定(參見成皋之戰)。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廢丘,消滅章邯,盡占關中。隨之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
三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占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為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
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游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辟北方戰場(參見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
三年十月,越過太行山,與趙軍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參見井陘之戰),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趙軍。隨之乘勢不戰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齊、楚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參見濰水之戰)之濱,平定齊地。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三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游說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游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四年八月,楚軍糧盡,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四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韓信、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劉邦從張良計,分別給韓、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調集韓信、彭越、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參見垓下之戰)。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楚歌四起,軍心瓦解。項羽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派兵追擊。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

B. 求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簡介等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後,劉邦和項羽繼續領導農民反抗秦朝統治。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大敗秦軍主力。同時,劉邦帶兵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4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實力雄厚,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人。但是劉邦關注民心,進駐咸陽時,宣布廢除秦朝的嚴酷法令,向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的要被處死,打傷人以及偷盜都有罪;劉邦還很重視人才,得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幫助。另外,劉邦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因此,劉邦率領的漢軍逐漸由弱變強。相反,項羽驕傲自大,不聽取意見,放任士兵燒殺搶掠,大失民心。

公元前202年,劉邦率大軍攻打項羽,在垓下 (今安徽省境內)把項羽的楚軍重重包圍。夜裡,項羽聽到漢軍軍營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十分吃驚,以為楚的地方全被漢軍佔領了,項羽悲痛地與虞姬(項羽的妾)訣別,率領800多騎兵突圍逃走。漢軍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危急,項羽被迫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

同年,劉邦戰勝項羽後,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西安西北),國號「漢」,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C. 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詳細一點,除鴻門宴)

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一個人做事碰到很大的困難,周圍的情勢似乎都在預言這個人的失敗時,在漢語里就用「四面楚歌」來形容。

公元前202年,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誕生了。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這個王朝留下的遺跡。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規模的。

由於秦朝統治者好大喜功,特別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皇宮和陵墓,宮廷的花銷巨大,因此對百姓的剝削十分殘酷,不斷激起人民起義。結果,在15年後,秦朝就被推翻了。秦王朝滅亡後,有兩支勢力爭奪新的國家統治權,一支由項羽率領,一支是由劉邦率領。

項羽是來自楚地的一名將軍,性格剛烈、高傲,英勇善戰。劉邦在秦朝被消滅前是一名低級官僚,性格有些狡詐,但是很會用人。在反對秦王朝的戰爭中,兩人曾結為兄弟,互相聲援。秦朝一滅亡,兩人就反目了。

最初項羽占絕對優勢。他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封劉邦為「漢王」,只相當於諸侯王。劉邦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認項羽的統治地位,暗裡地招攬人才,發展軍隊。漸漸地,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了。

項羽與劉邦的戰爭打了好幾年,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有一次項羽把劉邦打得大敗,並且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項羽以劉父作人質,要求劉邦投降,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殺了燒湯喝。不料劉邦竟對項羽說:「我們在抗秦時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拿『我們的父親』做湯喝,一定不要忘了分一杯給我。」項羽無奈,只好把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送回去。

劉邦和項羽的生死決戰發生在一個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內)。在經過激烈的交戰後,劉邦的軍隊包圍了項羽和他的軍隊。項羽雖已處於劣勢,但也還有十萬軍隊,劉邦並不能一下把項羽消滅。

一天夜裡,被包圍的項羽和他的士兵聽見四周響起熟悉的歌聲。仔細一聽,原來是自己家鄉楚地的民歌。歌聲是從劉邦的軍營里傳來的。項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驚,以為劉邦早已攻下他們的家鄉,抓來了許多家鄉的親人當俘虜,而這熟悉的歌聲也引起了士兵們的思鄉之情。一時項羽軍中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趁夜 色逃亡,十萬人逃得只剩下幾百人。

原來,這是劉邦使用的計謀。他組織自己軍隊的士兵唱那些感傷的楚地民歌,正是為了擾亂項羽軍隊的穩定。

垓下之戰最終是劉邦取勝,項羽被迫自殺。後來,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漢王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在經濟、文化方面都為世界矚目。

D. 簡要講講劉邦與項羽的故事

一開始的時候,項羽與劉邦是合作夥伴,他們一同推翻秦。之後,項羽稱霸,劉邦野心頗大,不願成服於項羽,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苦心經營。時機成熟之後,楚漢戰爭也就爆發了。

項羽從一開始的利勢漸漸走向衰敗,而劉邦則相反。劉邦用各種手段,經過幾番周折努力,將善戰的項羽打敗。最後,項羽被逼得烏江自刎,而劉邦稱帝了。

(4)有關項羽與劉邦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劉邦的軼事典故:貴不可言:

劉邦曾辭去亭長在家務農,呂後和兩個孩子住在田間小棚里,有一位過路老丈向其討水喝,呂後還留他吃了飯。老丈看了呂後的相贊道「:夫人是天下貴人。」呂後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說:「夫人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他又看了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

老丈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舍歸來,呂後向他備言前事,說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高祖問老丈何在,呂後說:「其走未遠。」高祖追及老丈,求問自己的生相。

老丈說「:剛才說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高祖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丈的去向卻不得而知了。

E. 劉邦與項羽的歷史故事

項羽驍勇善戰,為何最後輸給了屢戰屢敗的劉邦?若論中國真實歷史上的猛將,項羽絕對能名列前茅,動不動就手刃百人的事情,實在是太恐怖了,在太史公司馬遷的認知里,也就只有戰神蚩尤才有這本事吧。然而,項羽這么能打,最後還是在垓下一敗塗地,敗給了漢高祖劉邦。為什麼?其實這並不奇怪,正因為項羽太能打,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所擊者服,所擋者破,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所以他並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裡,劉邦也好,韓信也罷,在他項羽眼裡,就是垃圾。

至於韓信,就不用細說了吧。一生未有敗仗,垓下對壘項羽,項羽也只能在四面楚歌聲中逃之夭夭。而英布,在劉邦晚年造劉邦的反,直接侵吞了劉邦叔伯兄弟劉賈的荊國,逼劉邦四弟劉交戰略撤退,無奈和,劉邦親征英布,劉邦的長子劉肥也率十二萬齊軍前來助陣,才使劉邦穩住基本盤。這個早年破秦的先鋒,雖然能力不如劉邦、韓信和彭越,但也絕非善茬。這么些人一起搞項羽,項羽焉能不敗?

F. 求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簡介等

成語: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成語:楚界漢河
【解釋】: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彷彿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成語: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成語:四面楚歌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庄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成語:張良借箸
【解釋】: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成語:以一當十
【解釋】: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成語: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成語:沐猴而冠
【解釋】:〖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成語:胯下之辱
【解釋】: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秋毫無犯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成語:江東父老
【解釋】:〖釋義〗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和何面目見之?』」

成語:約法三章
【解釋】: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成語:匹馬單槍
【解釋】: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成語:一決雌雄
【解釋】:〖釋義〗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成語:婦人之仁
【解釋】: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扛鼎拔山 / 拔山蓋世
【解釋】: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成語:披堅執銳
【解釋】: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成語:分我杯羹
【解釋】: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裡分享一分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成語:計將安出
【解釋】:計:計策,計謀;安:怎麼,怎樣。如何制定計謀呢?。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

成語:高陽酒徒
【解釋】: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其食即此鄉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盪不羈的人。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語:所向披靡
【解釋】: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G. 項羽和劉邦的故事

楚漢之爭和漢朝建立 -- 秦亡後之群雄遂鹿

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8 年

楚漢相爭系秦亡以後項羽、劉邦之間爭奪政權的一場戰爭。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群雄紛紛響應、並起倒秦,其中以項羽、劉邦等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

劉邦(前二五六年 -- 前一九五年),沛(今江蘇沛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中,曾任亭長(秦於郊野設亭,十里一亭,亭有亭長)。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沛縣後,劉邦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支持下,聚眾響應,佔領了沛縣,被推為沛公。手下有三千人。項羽的叔父項梁起兵後,劉邦便率眾投奔項梁,勢力逐漸強大,成為一支主要的反秦力量。

項羽(前二三二年 -- 前二零二年),名籍,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其祖世為楚國將軍,跟隨叔父項梁起事。項梁令項羽召吳中子弟八千人,渡江北伐,響應陳勝。陳勝犧牲後,項梁便立楚懷王的孫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作為號召。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所殺,項羽又在巨鹿打敗章邯,消滅秦軍的主力;各路起義軍便擁項羽為『諸侯上將軍』。

公元前二零八年,懷王遣項、劉分道伐秦,並共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項羽於巨鹿一戰全殲秦軍二十萬,而劉邦自武關入秦,用張良的計策,採取了符合民意的策略,招攬降秦官員,迂迴前進,避免攻堅,結果卻最先順利進入關中。迫於形勢,子嬰殺趙高,投降劉邦,秦朝於公元前二零六年滅亡。劉邦入咸陽後,申明軍紀,廢除秦的嚴刑苛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在消滅秦軍主力之後,聞劉邦已破咸陽,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關,與劉軍相對峙,『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源門(今陝西臨潼東北)。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史記.項羽本記》)。在鴻門宴上,項羽謀殺劉邦而未遂,後乃『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記》)。在當時群雄並立之局勢下,項羽以為自己已得天下,遂於元前二零六年四月實行裂土分封,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襲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個王。劉邦被封為漢王,並把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秦朝降將封於關中,以阻劉邦東出。項羽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並下令諸侯解散軍隊,各到封地。但是項羽分封諸侯,並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就連被封的人也不滿意。劉邦對關中之地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而自已被徙封於漢中,感到極端不滿。齊國的田榮、趙國的陳余及起義將領彭越等人,因未得封王十分惱火。當分封之事剛告一段落,田榮即於前二零六年五月反於齊地,逐田都,殺田市,自立為齊王。接著彭越、陳余等也相繼起來反對項羽。一時間諸侯混戰遂起。
鴻門宴
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跟項羽見面。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打算做關中王,任命子嬰為國相,已全部佔有了秦國的珍寶。」項羽大怒道:「明天犒勞士兵,給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說項羽道:「沛公在山東時,貪圖財貨,喜歡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關,不拿什麼財物,也不迷戀女色,看來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觀察他的『雲氣』,都呈現出龍虎的形狀,五彩斑斕,這可是天子的雲氣啊。趕緊攻打他吧,不要錯過機會。」

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張良要好。張良這時跟隨沛公,項伯於是連夜騎馬到沛公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項羽將發動進攻的事全都告訴了他,想叫張良跟他一同離去,說:「不要跟著他們一塊送死。」張良說:「我替韓王送沛公(到這里),沛公如今有急難,我逃離了他,是不守信義的,我不能不跟他說說。」張良於是進(中軍帳),又把全部情況告訴了沛公。沛公大吃一驚,說:「這怎麼辦呢?」張良說:「誰給大王獻閉關這條計策的?」沛公說:「有個淺陋的小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來,就可以佔領秦的全境稱王了』,所以聽了他的。」張良說:「估計大王的部隊能跟項王抗衡嗎?」沛公沉默了一會,說:「本來就比不上他啊,將怎麼辦呢?」張良說:「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您是不敢違背項王(意旨)的。」沛公說:「你怎麼跟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秦朝的時候,他跟我交往,他殺了人,我救活了他;如今有急難,幸虧他來告訴我。」沛公說:「你跟他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把他當兄長一樣對待。」張良出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來見沛公。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入關後,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給官吏和百姓造冊登記,封存官庫,等待項將軍來(處理)。之所以派部隊把守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項將軍)詳細說明我是不會忘恩的。」項伯答應下來,對沛公說:「明天不可不早些來向項王道歉。」沛公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自己軍營後,將沛公的話全都轉告項王,趁機說道:「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能入關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卻去進攻他,這是不合道義的。不如趁他來拜會好好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第二天,沛公帶著一百多人馬來拜會項王。到了鴻門,道歉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北作戰,我在黃河南作戰,卻沒有料到自己能先入關破秦,能在這里再次見到您。現在由於小人的讒言,使您我之間產生了隔閡……」項王說:「這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否則,我怎麼會這樣呢?」項王當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又接連三次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項王(殺死沛公),項王(卻)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到外面召來項庄,對他說:「君王為人心慈手軟,你進去,上前給他們祝酒,祝過酒,請求舞劍,借機將沛公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成為他的俘虜!」項庄於是進去祝酒,祝過酒,說:「君王跟沛公一塊喝酒,軍中沒有什麼娛樂的,讓我來舞劍吧。」項王說:「好。」項庄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劍舞起來,時時用自己的身子掩護沛公,項庄不能得手。

於是張良趕往軍營門口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危急得很!此刻項庄拔劍起舞,總想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噲說:「這太緊迫了!我得進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了軍營大門。交叉舉戟的衛兵想攔住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一撞,衛兵們跌倒在地。樊噲終於進了中軍帳,揭開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著項王,頭發豎起來,眼眶都裂開了。項王手握劍柄,直起身子,問道:「來人是干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的警衛官樊噲。」項王說:「壯士!賜給他一杯酒。」於是(有人)給了他一大杯酒。樊噲下拜稱謝後,起身,站著一飲而盡。項王說:「賜給他豬腿。」於是(有人)送給他一隻生豬腿。樊噲(先)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放在它上面,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裡用得著推辭,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腸,殺人唯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來反抗他。楚懷王曾跟各路將軍約定:『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就封他做關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宮封閉起來,(然後)將部隊帶回霸上,等待大王到來。所以派遣將官把守關門,為的是防備其他盜賊進出和意外事故。(沛公)這么辛苦,功勞這么大,(您)沒有給他封侯獎賞,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掉有功的人,這不過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子罷了,鄙意以為大王不應該這么做!」項王一時無話可答,說:「坐下。」樊噲挨著張良坐了下來。坐了一會,沛公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也叫了出去。

沛公出去以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說:「現在是出來了,可還沒有告辭,這怎麼辦?」樊噲說:「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麼要告辭呢?」於是(劉邦)決定趕快逃離,只叫張良留下辭謝。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禮品)?」沛公說:「我帶了一雙白璧,打算獻給項王;一對玉杯,打算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生氣,不敢獻。你替我獻給他們吧。」張良說:「一定遵命。」這時候,項羽部隊駐扎在鴻門下,沛公部隊駐扎在霸上,(兩軍)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丟下車馬、隨員,獨自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個人拿著劍和盾牌快步(跟隨),從酈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跑。沛公臨走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路。估計我已回到軍營,你再進去(辭謝)。」

沛公已經離去,從小路回到軍營。張良進去謝罪,說:「沛公經不起多喝酒,不能親自告辭。特地派我捧著一雙白璧,敬獻給大王足下;一對玉杯,敬獻給范大將軍足下。」項王問:「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您有責備他的意思,已抽身獨自離去,(這會兒)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把它擊碎,說:「唉!這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成為他的俘虜!」

沛公回到軍營,立即將曹無傷處死。

H. 求韓信.項羽.劉邦的介紹和故事

韓信(?~前196)
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 ,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 ,後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後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3篇,已失傳。

項 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反秦義軍重要領袖 、名將 、楚軍統帥。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少學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觀始皇巡遊威儀,認為『彼可取而 代也『(《史記•;項羽本紀》)。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項梁殺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陳勝。項梁死,歸楚懷王節制。三年冬,率楚軍主力5萬人渡 河(黃河)救趙,大敗秦軍,解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圍。繼迫秦將章邯舉軍投降。擁眾數十萬,名震諸侯(見秦末農民戰爭)。不久,坑殺降卒20萬人於新 安(今屬河南)。入關後,焚宮室,收財寶、婦女,大失人心。漢王元年(前206)春,挾滅秦之功,封18個諸侯,使分踞各地。自號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 江蘇徐州),佔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殺懷王。諸侯叛離,齊國田榮率先舉兵,項羽乃親自率兵擊齊將田榮等,燒殺擄掠,激起齊民反抗。楚漢戰爭之初,不 察劉邦意圖,未予嚴密防範,以致劉邦順利東進。四月,由齊地領精兵3萬人奔襲,大敗已佔領彭城的劉邦及諸侯聯軍,幾乎生擒劉邦。其後,與漢軍長期鏖兵,一 克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兩奪成皋(今滎陽西北),迫劉邦倉皇逃遁。終因不善籌謀,不納良策,逐漸失去優勢和主動。四年八月,議和東歸,復大敗劉邦追兵 於固陵(今淮陽西北)。後被合圍於垓下(今鹿邑東,一說今安徽靈璧東南),決戰失利,潰圍而出。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猶指揮28騎兩次沖擊由數千名 漢軍組成的包圍圈,殺數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烏江(今和縣境),以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渡江躲避,下馬步戰,殺漢兵上百人,負傷10餘處,最後從容自 刎,時年31歲。項羽作戰勇悍,長於突擊,自言『身經九十餘戰,所當者破,未嘗敗『(《前漢紀》卷三)。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謚號高皇帝。劉邦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

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於劣勢,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即位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等,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還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於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他還接受婁敬強干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劉邦年輕時放盪不羈,鄙視儒生。稱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他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即「漢律九章」。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後,幾次想廢黜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而逝世。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以後,劉邦和項羽繼續領導農民反抗秦朝統治。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大敗秦軍主力。同時,劉邦帶兵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4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戰爭初期,,項羽實力雄厚,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人。但是劉邦關注民心,進駐咸陽時,宣布廢除秦朝的嚴酷法令,向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的要被處死,打傷人以及偷盜都有罪;劉邦還很重視人才,得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幫助。另外,劉邦有富饒的關中作為根據地,因此,劉邦率領的漢軍逐漸由弱變強。相反,項羽驕傲自大,不聽取意見,放任士兵燒殺搶掠,大失民心。

公元前202年,劉邦率大軍攻打項羽,在垓下 (今安徽省境內)把項羽的楚軍重重包圍。夜裡,項羽聽到漢軍軍營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十分吃驚,以為楚的地方全被漢軍佔領了,項羽悲痛地與虞姬(項羽的妾)訣別,率領800多騎兵突圍逃走。漢軍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危急,項羽被迫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

同年,劉邦戰勝項羽後,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西安西北),國號「漢」,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