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科學敘事故事
Ⅰ 如何讓課堂有活力的小學科學的教學敘事
一、廣聞博採,不斷引進時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把課文作為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依據,但又不能拘泥於教材,而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實際情況的需要,廣聞博採,時時引進時代的"活水"。如增設"文化快餐",每堂課拿出三到五分鍾,開設"三分鍾演講","每堂一首詩","每課一成語"等欄目,同時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每兩周拿出一堂課展開交流。
二、精心設計、努力優化教學思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思路,力求拿出個人在處理教材和安排教學步驟上的最佳思路。
1、重視課堂導語、結束語的設計
如果把教學比作一首樂章,我們追求"起調"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勝和"終曲"餘味無窮。一堂課開頭數分鍾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介紹一個故事、一副對聯、欣賞一幅插圖、設置一個懸念、演示一個實驗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課堂引入就掀起一個小高潮?起如爆竹,結如鳴鍾。"教師可以嘗試以點評課文、課文續寫、排演課本劇等方法結課。比如點評課文,就是指導學生在充分品讀作品的基礎上,以片言只語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只談文中的某個細節、某件道具,但要從較新的角度切入、用語簡潔悠美。這一訓練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帶動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高鑒賞能力,從而獲得興味盎然的學習效果。
2、選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師順著課文段落先後,從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這種教法雖有普遍適用的價值,但是一味拘守,也會湮沒某些課文的特色,還可能使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難以生動活潑地發展。設計有新意的教學思路,需要教師以自己的發現,感悟為契機,從課文中選取關鍵性的語句或問題作為切入口,奇峰突起,優化課堂組織過程。
三、啟思導學,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運用教學方法、應使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強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和實踐,教師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引導的作用,用葉聖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幫著學生學習"。
1、 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創造慾望。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需求創設一些具有啟發性和開拓性的問題,並不失時機地提出來以觸及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其求知慾,撥動他們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學《放棄射門》一課,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1)足球運動員福勒是在什麼情況下跌倒的?(2)福勒為什麼在那種情況下請求裁判收回處罰而且放棄射門?從中我們能看出什麼?(3)在什麼情況下,運動員福勒跌倒了?在這種情況下,福勒為什麼請求裁判收回處罰並且放棄射門呢?引導學生推想福勒的內心和結合看圖來幫助理解。學生展開討論:你認為福勒這樣做,值得嗎?為什麼?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學生學習情緒就會高漲,思緒也就隨之而"活"了起來。
Ⅱ 小學一年級學生教育敘事案例
您說詳細點吧, 我教一年級的,不過只是副本主任,新手,不懂你要什麼。曾經有個小孩剛來就老愛拿人家東西,看見其他孩子故事書好,就撕了放自己兜里,一本新書沒給人家剩幾頁。我就單刀直入了。恐嚇,你這樣是小偷的行為,這是第一次,我原諒你,沒有第二次,你要在犯,我就不能保護你了,小心精彩叔叔把你當小偷抓去坐牢,你知道坐牢嗎?怕不怕?還有以後班上誰掉東西了你沒拿人家也要找你要?你覺得冤不冤?..........
一年級小孩要懂不懂的,說道理暫時效率不高。
以前四年級有一個類似:我就私底下說的,最近我總聽說你總是借人家東西不還呀?你要喜歡人家的東西,就要先跟人家說好了什麼時候還再去借,而且一定得按時還,不然人家要忘了之前借給你的,找的時候又一下子在你那裡找到,就很容易誤會,說你偷拿了人家的東西,時間久了更多的孩子就會誤會你,那你以後就會被很多人誤會了,那麼人家以後這樣下去其他孩子就不會、、、、、、、了。字數限制。不詳細說了。
Ⅲ 小學二年級牛盾的科學小故事
吹肥皂泡的瘋老頭
牛頓搬進一幢新樓以後,開始研究光線在薄面上是怎樣反射的。他每天都在讀書、思考。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問題,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樣,呆住了,然後開始實驗或工作,所以他時常穿錯了襪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陽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陽光照到上面,它為什麼會變得五顏六色呢?」牛頓的腦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著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兩隻眼睛直盯著飄來飄去的肥皂泡,一個泡破了,接著又吹一個,從太陽一出來他就吹,一吹就是幾個小時。鄰居家的小孩子從樓窗上伸出頭來,沖他叫:「瘋老頭!你一隻腳沒穿襪子!」鄰居家的老太太搖著頭:「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後來人們知道了這瘋老頭就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員,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學問,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了。
Ⅳ 孩子二年級,求一篇科學小文章,演講用,最好以故事形事為主
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蘇格蘭橡膠廠的麥金托什因生活窘迫,無力購買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將橡膠汁沾滿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著這射臟衣服回家。室外陰雨綿綿,麥金托什回到家卻驚喜地發現,穿在裡面的衣服一點沒有濕,他索性將橡膠汁塗滿全身衣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
Ⅳ 求小學二年級科普知識故事
澤農」耕海——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 新中國成立前,曾呈奎隻身一人對全國海藻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在荒無人煙的海灘和神秘莫測的海底採集了無數海藻標本,這些標本成為中國最早的海藻資料。曾呈奎與助手採取海帶夏苗人工低溫培育法,在燈光照明的冰箱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帶夏苗,並安全度過炎熱的夏天,秋天將苗下海養殖,一舉成功。 從此,海帶「種苗」進入了大量生產的階段,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30%-50%,還改善了勞動條件。養殖海帶如同種莊稼,要靠肥當家。曾呈奎提出的陶罐滲漏施肥法,對海帶生長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從有了夏苗,海帶就可能南移,曾呈奎親自組織指導進行了海帶南移試驗,又一舉獲得成功。 在曾呈奎的不懈努力下,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年產海帶產品25萬噸,佔全世界年產量的80%,成為世界上頭號海帶養殖生產大國。曾呈奎在成功之後並沒有停住腳步,他繼續深入研究,於50年代初得出結論:殼斑藻晚秋生成的殼孢子,萌發為幼體後長成葉狀體紫菜。由此,他弄清了紫菜的全部生活史。進而,他在實驗室內證實了秋季海面上出現有大量的孢子是殼孢子,這正是養殖紫菜需要的孢子,這樣,依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曾呈奎又給人們的飯桌上添了一道美味——紫菜,「殼孢子」一詞由曾呈奎定名,國際藻類學界也普遍承認,並一直沿用了下來。從50年代末開始,這一成果在沿海推廣,使得人工栽培紫菜業迅速發展起來,中國紫菜年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三,而這一切成就都與曾呈奎的努力和艱辛分不開。
Ⅵ 科學家的故事 易口述,適合二年級小朋友講的
牛頓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頓下意識地向後院的蘋果園走去。園子里,蘋果樹上掛滿了成熟的蘋果,空氣中充滿著沁人心脾的果香,對此,牛頓全然不覺。
突然, 「 吧嗒 」 一聲,樹上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被風吹落在地上。牛頓的思路一跳:咦!蘋果為什麼不往天上掉?難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著它?!
牛頓立即進行了聯想,並推而廣之。認為地球吸引蘋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圍繞自己轉動的力,以及太陽使行星圍繞自己轉動的力,都是相同的。得出了地心引力,人們又把它叫做 「 萬有引力 」 。
Ⅶ 怎麼寫小學生二年級身邊的科學作文
下了幾天雪,終於出太陽了.我和媽媽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突然,媽媽問我:「為什麼冬天的太陽能從南邊的窗戶照進來?夏天的太陽為什麼卻從北邊的窗戶照進來呢?」我一聽,馬上想起了《十萬個為什麼》上面講的故事,我就把書上的知識告訴了媽媽.媽媽笑了,說:「我們來做這個實驗吧.」
我們用電燈當太陽,用皮球當地球.當「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時候,有時「太陽」光直射「地球」的北邊,有時候「太陽」直射「地球」的南邊.媽媽告訴我,我們住在地球的北半球,太陽直射北邊的時候,是我們的夏天,太陽就能從北邊的窗戶照進來.太陽直射南邊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冬天,太陽就會從南邊的窗戶照進來.
看來,只要我們留心,身邊到處都是學問呀!多看書的好處真大呀!
Ⅷ 給一二年級講的小故事
兒歌比賽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准。」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Ⅸ 科學小故事(50字以內)
1、復印機的故事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生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4、巴斯德
巴斯德(Pasteur,Louis)於1822年12月27日生於法國汝拉省的多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軍隊的一名退伍軍人,是個以製革為業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畢業於巴黎師范學院,畢業後,他從事化學研究,研究酒石酸鹽的晶體,發現這些晶體並不完全相同,它們有隱蔽的不對稱性,一些結晶是另一些結晶的鏡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樣的關系.他在晶體研究方面的成就,對立體化學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後來,人們發現,巴斯德在採取制備結晶的方法時是很幸運的,要得到分離的兩種結晶,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於偶然,而採用了這種特殊方法,在他之後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制出大的不對稱結晶來.這正如巴斯德所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5、蒸汽機的故事
瓦特是一個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發明創造最感興趣.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前來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爐子旁邊發呆,手裡拿著筆和紙,地上有許多畫過的圖。
他好心地說:「小瓦特應該上學了,別光在家用玩耍來打發寶貴的時光了.」父親莞爾一笑,說:「謝謝你,我的朋友.不過,你還是看看我的兒子在玩什麼吧……」原來,小瓦特在設計各種各樣的玩具,還畫了許多圖樣,這年小瓦特才剛好 6 歲整,客人吃驚地說:「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裡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個看門.他獃獃地看著爐子上燒水的茶壺.水快燒開了,壺蓋被蒸汽頂起來,一上一下地掀動著……他想: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製造一個更大的爐子,再用大鍋爐燒開水,那產生的水蒸汽肯定會比這個大幾十倍、幾百倍。
用它來做各種機械的動力,不是可以代替許多人力嗎?這就是後來人們傳說中的「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小瓦特是這樣設想過,只不過真正試制蒸汽機,卻是後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