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的故事
1. 一葉障目的故事
一葉障目的故事如下:
楚國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
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
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
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1)一葉障目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葉障目,漢語成語,讀音是yí yè zhàng mù,意思是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們要看清事物的全貌,還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出處:戰國時期楚國隱士·鶡冠子《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
譯文:一片葉子就能遮得眼睛看不到泰山。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例句:在處理重要的人或事時,我們千萬不能一葉障目,必須要多方面考慮!
2. 一葉障目講的什麼故事
楚國有個人家境破落,生活貧困。妻妾都勸他讀書考取功名,但是他嫌讀書太累,不想讀;妻妾又勸他去地里幹活,秋後豐收也可以用來賺錢,可是他又害怕辛苦,不去好好勞動,整天就躺在床上想著能發一筆橫財。
有一天,他閑來無事,就拿起一本叫《淮南子》的書看。據說那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它可以讓人成仙。他翻著翻著,就在書里翻到這樣一段話:螳螂捕蟬,全靠有樹葉給它遮身,人要是得到那片樹葉,就可以用來隱蔽身形,誰都看不見你。
這短短幾句話就很讓他心動,他心想:如果真的讓我找到這片樹葉的話,那我就可以去偷銀子,而且別人也發現不了我,到時候,我就能發大財了。
於是,他丟下書,跑到樹林里仰頭張望,想要找到一個螳螂隱身的樹葉。找了好半天,總算給他發現有一隻大螳螂躲在一片樹葉背後,舉起雙臂朝蟬撲去。他急忙攀上樹杈,伸手去摘那片樹葉。可是由於心慌,樹葉落到地上。地上原來就鋪著厚厚一層落葉,他無法分辨,只好乾脆把地上的樹葉統統掃回家,竟裝了滿滿幾大斗。
他回到家以後一片一片地試驗。他舉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嗎?」妻子正忙著織布,回頭說:「看得見。你這是干嗎?」妻子被他這奇怪的舉動搞得莫名其妙。
「不要你多管。」他換了一片樹葉又問,「還看得見我嗎?」「看得見。」從正午一直到日頭偏西,楚人不停地揀起樹葉問妻子。到最後,妻子實在厭倦不堪了,只好隨口回答:「看不見了。」這一下,楚人信以為真,認為自己真的找到了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高興極了,連忙拿著這片樹葉,徑直朝市場跑去。市場上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各種各樣的貨物,應有盡有。他一手舉著樹葉擋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在店鋪上挑好東西,伸手就抓。手還沒有來得及縮回來,別人就怒喊著朝他撲來,將他扭送到縣衙門去了。
人的目光如果為眼前細小的事物所遮蔽,就會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3. 成語一葉障目的故事
一葉障目的故事:
古時候,楚地有個窮苦的讀書人,讀《淮南子》這部書時,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看到這里,書生獃獃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樹葉,該有多好。我用樹葉遮住自己,想要什麼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會過這苦日子了。
想到這里,他扔下書就往樹林跑去,想找那種螳螂藏身的樹葉。他抬著頭,一棵樹一棵樹地找過去,邊脖子都酸了,也沒找到那些種葉子。
忽然,他看見一隻螳螂躲在一片樹葉的背後。他高興極了,趕緊爬上樹,准備采那片葉子。可巧,一陣風吹過來,樹葉紛紛飄落,他要採的那片葉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樹葉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麼她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寶貝樹葉總不能不要呀!它准在這堆樹葉里。書生脫下衣服,把地上的樹葉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後,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能看見我嗎?」起初,他妻子老老實實告訴他,:「看得見。」後來,見他沒完沒了地問,不耐煩了,說:「別問了,看不見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大聲喊道:「寶貝可找到了!寶貝可找到了!」說完,拔腿就往市場跑。
市場可真熱鬧,什麼東西都有。書生滿心歡喜,一隻手拿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隻手去人偷人家的東西,結果,給人當場抓獲,被扭送到縣衙門。
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說:「我找到了一片能隱身的樹葉,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麼都看不到,這才去拿人家的東西。不知怎麼搞的,這片樹葉失靈了,我給別人看見就被逮住了。」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獃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
4. "一葉障目"的寓言故事是什麼它是什麼意思
寓言故事:
楚人居貧的日子,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 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5. 一葉障目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楚國有一個人copy,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摘自網路)
6. 經典成語故事 一葉障目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釋義「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實情況以及主流和本質。故事: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隻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么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獃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7. 「一葉障目」這個故事簡要的內容是什麼
一、譯文:楚國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
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二、原文:三國魏 邯鄲淳 撰《笑林》:
楚人居貧的日子,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斗歸,—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7)一葉障目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一葉障目
一葉障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yí yè zhàng mù,意思是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們要看清事物的全貌,還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二、作者簡介
邯鄲淳(約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禮(或作正禮),東漢時潁川陽翟(今禹州市)人,三國魏書法家,官至給事中。因著有《笑林》三卷、《藝經》一卷而著名,被稱為「笑林始祖,與丁儀、丁廙、楊修為曹植的「四友」。
淳自小有才名,博學多藝,善寫文章,又懂的「蒼、雅、蟲、篆,許氏字指」,方圓遐邇許多人都知其名。他不經意的閑逸文作——《笑林》和《藝經》,講述了當時的許多笑話、噱頭、善喻、譏諷、幽默趣事以及當時流行的投壺、米夾、擲磚、馬射、彈棋、棋局、食籟等諸般游藝項目,成為中國最早的笑話和雜耍專著。
8. 成語故事:一葉障目的主要內容
出處
《歐冠子·天則》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釋義「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實情況以及主流和本質。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
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么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獃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9. 一葉障目,的,故事,及,寓意
很久以前,楚國有個書生,一天,他從書中得知,螳螂捕蟬時遮蔽自己的身體的那片葉子,有隱身的功效。書生放下書,暗暗竊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這么一片樹葉,豈不是能夠擁有隱身之術?
於是,書生放下手中的書,來到郊外的樹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終於在一棵大樹下,看見一隻螳螂躲在葉子後面,正准備捕蟬。書生顧不得禮儀體統,脫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樹。
嗬,所有的葉子都是一個模樣,書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體的葉子了。情急之下,書生把整個枝頭的葉子都摘了下來,然後背起葉子,哼著小曲兒回家了。
一到家,書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進房間,拿出一片葉子擋在眼前,問妻子:「夫人,你能看見我嗎?」妻子不明白緣由,老實地點點頭說:「能看到。」書生扔掉這片葉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擋在眼前,問:「夫人,你能看見我嗎?」
他們試了一片又一片,最後,妻子不耐煩了,把眼一斜,說了句「看不見」就離開了。書生大喜,把樹葉小心翼翼地捧在手裡,喃喃地說道:「太好啦,太好啦,我終於可以擁有隱身之術啦!」
書生來到集市,一個老農正在路邊叫賣:「賣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來買啊!」書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靈,頓時饞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錢也沒帶,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書生一拍腦門,說道:「哎呀,我怎麼把這么重要的寶貝給忘了呢?」說完,便掏出那片寶貝葉子,擋在自己眼前,大搖大擺地來到老農的攤前,伸手拿了一個梨扭頭就走。
誰知,剛邁出一步,書生就被老農一把抓住,「好大膽的賊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書生一臉茫然地說:「我有隱身之術,你是看不見我的,你是看不見我的…」老農可沒功夫聽他解釋,將他送上了公堂。
書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說:「我從書上看到的,誰如果擁有螳螂捕蟬時遮身的葉子,別人就看不見他。」縣官聽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
一葉障目的材料
【注音】yī yè zhàng mù
【出處】《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解釋】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以偏概全、不見泰山、掩耳盜鈴、管中窺豹
【反義詞】洞若觀火
【年代】古代
【例句】在處理重要的人或事時,我們千萬不能一葉障目,必須要多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