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的成語故事
① 陪孩子跑步用什麼成語形容
【成語】:亦步亦趨
【拼音】:yì bù yì qū
【解釋】: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示例】:尾巴主義是成功的仇敵。刊物內容如果只是「人雲亦雲」,格式如果只是「~」,那是刊物的尾巴主義。 ★鄒韜奮《經歷·幾個原則》
【近義詞】: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如法炮製
【反義詞】:獨具匠心、獨樹一幟、別具一格
【歇後語】:牽著鼻子走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沒主見
【英文】:dance to somebody's pipe/tune
【日文】:物(もの)まねで行動(こうどう)する
【法文】:suivre (son maǐtre) pas à pas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思想家孔子廣收弟子,傳道講學,在他的三千多學生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顏回。顏回安貧樂道,勤奮好學,他一舉一動都學孔子,他對孔子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亦步亦趨,亦步亦趨)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後常以「亦步亦趨」形容事事追隨和模彷別人。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五:「﹝長蘅﹞初所作詩,既描摩盛唐,苦無獨到,及一入宋商邱幕府,則又亦步亦趨,不能守其故我矣。」
秦牧《藝海拾貝·獨創一格》:「一切對亦步亦趨、處處模彷那種行為的批評並不是用來批評小孩子和初學者的。」亦作「亦趨亦步」。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下》:「茲及為矩為規,亦趨亦步。」
② 史記中的成語故事
著名的有:
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③ 用史記中的成語故事中的人或故事寫一篇傳記
荊柯刺殺秦王
百發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干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裡,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④ 帶有宋字的四字詞語
帶有宋字的四字詞語:
杞宋無征
【拼音】:qǐ sòng wú zhēng
【解釋】: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出處】:《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語法】:作賓語;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衙官屈宋
【拼音】:yá guān qū sòng
【解釋】:衙官:軍府的屬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為屬官。原為自誇文章好。後也用以稱贊別人的文采。
【出處】:《新唐書·杜審言傳》:「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示例】:先生文學士,必能~,欲煩椽筆賦海市,幸無吝珠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班香宋艷
【拼音】:bān xiāng sòng yàn
【解釋】:班固和宋玉均善辭賦,以富麗見稱,後以之泛稱辭賦之美者。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早歲清詞,吐出班香宋艷;中年浩氣,流成蘇海韓潮。」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好文章
才過屈宋
【拼音】:cái guò qū sòng
【解釋】:屈、宋:戰國楚文學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極高。
【出處】:唐·杜甫《醉時歌》「先生有道出羲黃,先生有才過屈宋。」
【示例】:道出羲黃,~,空有名垂古。 ★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詞
【近義詞】:才高七步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誇獎人
宋才潘面
【拼音】:sòng cái pān mìan
【解釋】:宋玉的才華,潘岳的容貌。比喻才華出眾,儀容俊美。
【出處】:清李漁《奈何天·慮婚》:「我輩居先,常笑文人偃蹇,本自有守才潘面,都貧賤,爭似區區,痴頑福分徼天。」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宋畫吳冶
【拼音】:sòng huà wú yě
【解釋】:用以作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稱。
【出處】:據《莊子·田子方》載,宋元君召集眾畫家作畫,大家都敬立作畫,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認為他是真正的畫師。又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人干將、莫邪夫婦善鑄劍。
【示例】:~,刻刑鏤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 ★《淮南子·修務訓》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各地特產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宋元君召集一些畫家在一起作畫,大家在宋元君面前表示謙虛,恭恭敬敬站立著作畫。只有田子方一個人回到宿舍里,解開衣服伸長腿坐著作畫,宋元君認為他才是真正的畫師
宋斤魯削
【拼音】:sòng jīn lǔ xuē
【解釋】:宋國產的斧頭和魯國產的曲刀。比喻當地特產的精良工具。
【出處】:語出《周禮·考工記序》:「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出。」
【示例】:夫~,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爾。
★清錢謙益《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知縣李之茂授文林郎》
【近義詞】:魯削宋斤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宋玉東牆
【拼音】:sòng yù dōng qiáng
【解釋】: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出處】: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謂宋玉東鄰有一女,姣好為楚國之冠,登牆窺視宋玉三年而宋玉不與之交往。
【示例】:謝聖主恩波浩盪,卻將個~,錯猜做神女高唐。 ★明王驥德《男王後》第二折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美麗多情的女子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詩人宋玉,他的代表作有《高唐賦》等。傳說他的東面鄰居有一個長得非常美麗的女兒,可以稱得上楚國的第一大美人,她仰望宋玉的才能,每天登上牆頭窺視宋玉,非常愛慕。整整3年時間,宋玉沒有看出她的心思而與她交往
鄭昭宋聾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解釋】:杜預註:「昭,明也。聾,暗也。」比喻情況不同。
【出處】:《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示例】:~,一以免患,一以召禍。況各國競騖於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將以求免,不亦難乎?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王派申舟到齊國去纓聘告誡他不要從宋國經過,又派公子馮到晉國應聘要他不要從鄭國經過。申舟因為孟諸之役而得罪宋國,他說:「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楚王說:「殺女,我伐之。」到了宋國,宋人攔住申舟並殺了他
⑤ 望塵莫及的成語故事
望塵莫及關於這個成語有兩個小故事。根據《南史》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朝宋人吳內慶之,頗有才容能,但是他不願意做官。揚州太守王義恭曾請他做過類似秘書的工作,時間也不長。後來,吳興太守王琨仰慕吳慶之的名聲,想請他到吳興郡去擔任功曹。吳慶之一口拒絕,他對王琨說:「你要我去做官,那簡直等於『蓄負於樹,棲鳥於泉』。」意思是,把魚養在樹上,叫鳥住在水裡。吳慶之說罷,不辭而去。王琨立刻追趕出去,想向他道歉,但是,只見塵土飛揚,早已不見人影了。
關於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小故事。據《後漢書·趙咨傳》記載,趙咨受命為東海相,上任的時候經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因為他們曾經是老相識。可是,趙咨的架子很大,見了曹嵩,連車也沒有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咨的車子走的特別快,不一會兒,就已經望塵莫及了。
⑥ 有聲有色 成語故事
荊柯刺殺秦王
百發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干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裡,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卧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卧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卧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卧薪」之說。 「卧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卧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嘗膽」,雖有「卧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卧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卧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