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齊白石
⑴ 《名人的成長故事讀後感》愛迪生結尾怎麼寫
[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
書中講述了一位位世界名人的成長故事:有古希臘最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偉大的史詩作家荷馬、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丹麥童話大王安徒生、俄國文學的不朽豐碑列夫•托爾斯泰、印度偉大抒情詩人泰戈爾、蘇聯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等世界名人,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他們每個人在成功之前都有一段艱苦奮斗的故事,他們那樣勤奮,不害怕生活的困苦和艱辛,用自己勤勞的汗水,用自己的堅持換來了最後的成功!人們都說: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天才和聰明是不夠的,要想成功就必須堅持勤奮和努力.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存在著許多坎坷和荊棘,如果沒有一顆堅持的心,如果你不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你就不會到達成功的頂峰.同學們,再勤奮一點吧,為了我們明天的成功!多努力一點,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點!《99位名人成長故事》里寫了99位名人的成長過程,記載著他們取得成功所經歷的磨難和奮斗的艱辛,故事十分有意義,而且文字生動有趣.書裡面還記載著巴斯德、拿破倫、安徒生、愛迪生……還有其他名人的名言,這些名言通俗易懂,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我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介紹達•芬奇的文章.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佛羅倫薩,他的代表作有《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等.他小的時候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被人稱為繪畫神童.14歲時,他拜著名的藝術家維羅齊奧為師,可維羅齊奧天天讓達•芬奇畫雞蛋,最後達•芬奇沒有耐心了,認為老師不認真教他,老師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蛋,即使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讀後感《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達•芬奇這才恍然大悟,後來他開始勤練基本功,學習各類美術和科學知識,為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成為一個世界名人.達•芬奇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而且小的時候打好學習的基礎是很重要,如果到我們老了再學習已經晚了.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勤奮好學,學無止境.趁年輕少壯去探索知識吧!它將彌補老年帶來的虧損.智慧乃是老年精神的養料,所以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老時才不致空虛.這也是達•芬奇的名言.從現在起,我要記住這句名言,好好學習,為將來做准備,相信勤奮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達•芬奇的故事就象一盞明燈,它指引著我要走的人生之路.在《名人成長故事》中我認識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天才畫家---凡.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之子---冼星海.洗星海,廣東省番禺人,出生於澳門,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個船戶家庭.他是個遺腹子,母親帶著他經過無數次求學和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家.像冼星海這樣奮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自我學習而成功的.在我的快樂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例.記得有一次,我約一位同學到圖書館借《淘氣包馬小跳》.到了約定時間了,我已到了約定地點,我放眼一看,四周連個人影都沒有,我不禁生起氣來,心想:這壞傢伙,明明說好1:30分到圖書館去,都不來,氣死我了,真是個不講誠信的傢伙,以後不跟他玩了!想到這里,我便去看自己的書了.當我借完書正准備回家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是他!我想,看得這么津津有味,連約定時間都會忘記了,肯定是在看漫畫.我上前碰了碰他,沒反應,看得這么入神啊!我看了看他閱讀的那本書的名字叫《讀名著.學語文》,我吃驚了,他竟然在看歷史書,連他都這么認真看書,我更要認真了.我沒打擾他,自己埋頭看起歷史書來.宋慶齡曾經說過: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是啊!無任是誰,只要刻苦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以後要每天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課外班和讀課外書!PS:原來我家的那本《讀名著.學語文》是這樣來的,這孩子還是很有上進心的,雖然有時控制不住看電視玩耍的時間但總的來說還算不錯!
⑵ 作文「讀《齊白石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讀後,我放卷沉思,想了很久很久......我想,大概大家都認識堅持不懈這個詞語,也知道它本身的意思吧!但是,對它這個詞內在的含義又有多少個人了解呢?其實,我們生活中,每個人一開始都對某種事物產生過好奇心,要堅持不懈的去追求它,但一旦得到了或永遠都追求不到,就會放棄,認為這個事物是隨處可見的,一點也不新奇,然後就去追求另外一個自己沒有看過的事物,就這樣循環下去,就永遠不會對某種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可是,有一位老爺爺就能做到堅持不懈,他會是誰呢?下面,就請看這則小故事就知道了,這則小故事的內容是:國華大師齊白石九十餘歲仍然每天揮筆作畫,一天至少五幅。他寫下「不教一日閑過」六個大字,貼在牆上,藉以自勉。一天,齊白石過生日,來祝壽的客人從早到晚咯繹不絕。等把最後一批客人送走後,齊白石忙了一天,感到很疲倦,就上床睡了。第二天,齊白石一早起床,連吃飯都顧不上,就先去畫室作畫了。家裡人勸他:「吃了飯再畫吧。」可他就像沒聽見似的,繼續作畫,直到畫夠了五張再吃早餐。飯後,他又跑到畫室去作畫。家裡人怕他累著,對他說:「你不是畫夠了五張了嗎?怎麼還畫?」他答道:「昨天過生日,沒能作畫,今天多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閑過』。」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什麼天才,成功單單只是來源於堅持不懈的勤奮和努力。講到這兒,我就羞愧不已,大家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聽一聽了吧!最近,我看見了我的鄰居喻桃苑在寫詩,並且還在她的班上建立了一個詩歌創建團,我看見了後,非常羨慕,所以,我也決定要開始創建詩歌,一開始,我找了幾個好朋友一起當總編,就這樣,不過一上午,一個詩歌創建團就成功地成立了,我們一開始還興致勃勃地創建詩歌,拚命地想詩,還很享受,可是,好景不長,美國多嘗試家今年,差不多1個月,我就帶頭沒興趣起來了。就這樣,過了一個星期,這個剛創建沒多久的團就解散了。在此,我想對全世界的人說:「因為我沒有堅持不懈的勤奮和努力,才會成不了一個『詩人』的,所以,大家以後只要下定決心要做某事,就不要放棄,相信吧,成功就會到來!」
⑶ 觀《大師齊白石》有感200字
齊白石自己稱:「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此說並非矯情,齊白石對自己的詩才相當自信,甚乃自負。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說:「我的詩,寫我心裡想說的話。本不求工,更無意學唐宋,罵我的人固然多,誇我的人也不少。從來毀譽是非,並時難下定論,等到百年以後,評好評壞,也許有個公道。」讀《白石詩草》及《借山吟館詩草》,感覺齊白石的詩確實非同一般,他寫詩不受傳統規矩束縛,外淡內真,俗中蘊雅,與他的畫風一致,當時即受人推崇。著名詩家樊樊山評他的詩:「意中有意,味外有外。」這是很高的褒獎。
齊白石在寫詩上取得成就並非偶然。他童年家貧,從小幫家裡幹活,砍柴、放牛、撿糞,每次出門,身上總帶著《千家詩》或《唐詩三百首》,夜裡點不起油燈,常燃松枝誦讀。老來想起這段生活,寫下《往事示兒輩》:「村書無角宿緣遲,二十七年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齊白石在20多歲拜鄉賢胡沁園、陳少蕃為師,30多歲拜湖南名士王湘綺為師,自此詩思大進,陸陸續續寫下不少好詩。
齊白石的詩,與畫密不可分,常以題跋為主的題畫詩面貌出現。從內容上看,思親懷鄉是齊詩的主題,如《牧牛圖》的題畫詩:「祖母聞鈴心始歡(自注:璜幼時牧牛身系一鈴,祖母聞鈴聲遂不復倚門矣),也曾捻角牧牛還。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滿顏。」這里既有對自己牧牛生活、祖母盼孫早歸的回憶,也有對仍在農村耕耘的兒孫的牽掛。再看《織紗圖》題詩:「山妻笑我負平生,世亂身衰重遠行;年少厭聞難再得,葡萄蔭下紡紗聲。」當年自己讀書作詩,常嫌妻子的紡紗聲干擾影響,如今遠離親人,再想聽那聲音也聽不到了。
用通俗流暢、明白如話的語言抒寫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齊詩的又一主題。如《考芋艿》:「滿丘芋艿暮秋涼,當得貧家谷一倉;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讀之,那種醇厚濃郁的鄉土氣息,貧窮但溫馨的鄉村生活歷歷如在眼前。
⑷ 中外名人成長故事這本書的四年級讀後感400字左右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中外名人成長故事》,我只要一有空閑就要津津有味地讀上一讀。
這本書講了中外名人他們是怎樣成才的,如毛澤東、宋慶齡,人們小時候都有遠大的志向。我讀了這本書發現了一個規律,他們之所以能成才,那就是四個字「天道酬勤」。愛因斯坦說過:「天才=99%的汗水+1%靈感」,勤奮是成才的唯一捷徑。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只有勤奮的人才終將成功。是啊,我國科學家童第周小時候很笨拙,但他不放棄,勤奮能補拙,笨鳥先飛,最後成了偉大的科學家。自古以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個勤奮的人都會有回報的。
合上這本書,古今中外名人勤奮的樣子就像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中閃爍,如「遠行千里為借書的劉恕」、「隱居深山為讀書的鄭樵」、「牛角掛書的李密」、「夏夜囊螢而讀的車胤」和「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的魯迅爺爺,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由此我感悟出了:天才源自勤奮!
我對比這些名人,不由得「自慚形穢」,他們為了自己遠大的志向而發奮讀書,而我呢每天睡到太陽曬屁股才慢慢悠悠地起床。「一寸光陰一寸金。」我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光啊!想想現在都覺得慚愧,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條件不好好利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我們要珍惜每分每秒,更加勤奮,天天向上,好好讀書吧!
我相信,只要勤奮努力,每個人都是天才!
⑸ 名人故事讀後感400字
假期里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叫《名人成長故事》的書.它以通俗簡潔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個著名人物的身世和經歷.使我明白了怎樣做人和學習.
在《名人成長故事》中我認識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天才畫家---凡.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之子---冼星海.
洗星海,廣東省番禺人,出生於澳門,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個船戶家庭.他是個遺腹子,母親帶著他經過無數次求學和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家.
像冼星海這樣奮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自我學習而成功的.在我的快樂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例.
記得有一次,我約一位同學到圖書館借《淘氣包馬小跳》.到了約定時間了,我已到了約定地點,我放眼一看,四周連個人影都沒有,我不禁生起氣來,心想:這壞傢伙,明明說好1:30分到圖書館去,都不來,氣死我了,真是個不講誠信的傢伙,以後不跟他玩了!想到這里,我便去看自己的書了.當我借完書正准備回家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是他!我想,看得這么津津有味,連約定時間都會忘記了,肯定是在看漫畫.我上前碰了碰他,沒反應,看得這么入神啊!我看了看他閱讀的那本書的名字叫《讀名著.學語文》,我吃驚了,他竟然在看歷史書,連他都這么認真看書,我更要認真了.我沒打擾他,自己埋頭看起歷史書來.
宋慶齡曾經說過:「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是啊!無任是誰,只要刻苦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以後要每天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課外班和讀課外書!
⑹ 名人成才故事 讀後感100字
讀《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100位名人成才故事》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100位名人成才的故事,這些人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具備刻苦學習、忘我工作的精神。比如電學之父法拉第,它是一個不怕失敗、百折不撓的人。為了「轉磁為電」,他常把銅線和磁塊裝在衣袋裡,只要一有時間,或者想到新的辦法,就趕緊拿出來擺弄,雖然經歷了多次的失敗,但最終他還是找出了「轉磁為電」的方法。還有勤奮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他小時候家境貧寒,但她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長大後,他勤奮鑽研、刻苦讀書,終於發現了造福人類的新元素—鐳。
晚上,我閱讀了《〈名人成才故事一-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誕生於敘拉古城,他發出驚天動地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令人佩服!!
書中講有一次阿基米德到海邊散步,忽然想起一道數學題,他順手撿起了一個小貝殼,在沙灘上演算起來,一直演算到天黑了才回家。這種勤奮鑽研的毅力,讓我想到自已,平時在學習中碰撞到問題,要麼不願做,要麼馬上問媽媽,對比後很慚愧。
阿基米德隨著歲月的推移和知識的增長,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解決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的難題,成為古希臘聞名的大智者。歐洲地中海有一位國王,懷疑皇冠不是純金的。請阿基米德來辨別,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了很多時間,也是一籌莫展。有一天洗澡,當身子全浸入水中時水盆里的水溢出來,這種現象讓他很奇怪,他反復站起來又站下……突然他眼睛一亮,大聲喊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回到王宮,讓國王取出一塊和皇冠一樣重的金子,依次把金子和皇冠放在同樣大小滿水的罐子內,當水從罐子溢出時,用盆子接住,最後兩個盆子中的水一比較,皇冠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浮力定律。說明阿基米德是一個愛動腦筋,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生。
看了這篇文章,我的收獲是:要學習阿基米德對學習認真、勤奮、刻苦、有毅力,改正自己沒有耐心和粗心的壞毛病。
我們大家現在的生活很優越,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刻苦讀書,學習名人那執著頑強的性格、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遇到一點兒困難就退縮,要迎難而上,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⑺ 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
[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
書中講述了一位位世界名人的成長故事:有古希臘最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偉大的史詩作家荷馬、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丹麥童話大王安徒生、俄國文學的不朽豐碑列夫•托爾斯泰、印度偉大抒情詩人泰戈爾、蘇聯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等世界名人,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他們每個人在成功之前都有一段艱苦奮斗的故事,他們那樣勤奮,不害怕生活的困苦和艱辛,用自己勤勞的汗水,用自己的堅持換來了最後的成功!人們都說: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天才和聰明是不夠的,要想成功就必須堅持勤奮和努力。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存在著許多坎坷和荊棘,如果沒有一顆堅持的心,如果你不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你就不會到達成功的頂峰。同學們,再勤奮一點吧,為了我們明天的成功!多努力一點,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點!《99位名人成長故事》里寫了99位名人的成長過程,記載著他們取得成功所經歷的磨難和奮斗的艱辛,故事十分有意義,而且文字生動有趣。書裡面還記載著巴斯德、拿破倫、安徒生、愛迪生……還有其他名人的名言,這些名言通俗易懂,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我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介紹達•芬奇的文章。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佛羅倫薩,他的代表作有《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等。他小的時候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被人稱為繪畫神童。14歲時,他拜著名的藝術家維羅齊奧為師,可維羅齊奧天天讓達•芬奇畫雞蛋,最後達•芬奇沒有耐心了,認為老師不認真教他,老師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蛋,即使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讀後感《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達•芬奇這才恍然大悟,後來他開始勤練基本功,學習各類美術和科學知識,為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成為一個世界名人。達•芬奇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而且小的時候打好學習的基礎是很重要,如果到我們老了再學習已經晚了。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勤奮好學,學無止境。趁年輕少壯去探索知識吧!它將彌補老年帶來的虧損。智慧乃是老年精神的養料,所以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老時才不致空虛。這也是達•芬奇的名言。從現在起,我要記住這句名言,好好學習,為將來做准備,相信勤奮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達•芬奇的故事就象一盞明燈,它指引著我要走的人生之路。在《名人成長故事》中我認識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天才畫家---凡.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之子---冼星海。洗星海,廣東省番禺人,出生於澳門,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個船戶家庭。他是個遺腹子,母親帶著他經過無數次求學和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家。像冼星海這樣奮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自我學習而成功的。在我的快樂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例。記得有一次,我約一位同學到圖書館借《淘氣包馬小跳》。到了約定時間了,我已到了約定地點,我放眼一看,四周連個人影都沒有,我不禁生起氣來,心想:這壞傢伙,明明說好1:30分到圖書館去,都不來,氣死我了,真是個不講誠信的傢伙,以後不跟他玩了!想到這里,我便去看自己的書了。當我借完書正准備回家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是他!我想,看得這么津津有味,連約定時間都會忘記了,肯定是在看漫畫。我上前碰了碰他,沒反應,看得這么入神啊!我看了看他閱讀的那本書的名字叫《讀名著。學語文》,我吃驚了,他竟然在看歷史書,連他都這么認真看書,我更要認真了。我沒打擾他,自己埋頭看起歷史書來。宋慶齡曾經說過: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是啊!無任是誰,只要刻苦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以後要每天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課外班和讀課外書!PS:原來我家的那本《讀名著.學語文》是這樣來的,這孩子還是很有上進心的,雖然有時控制不住看電視玩耍的時間但總的來說還算不錯!
⑻ 名人成長故事讀後感400字
假期里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叫《名人成長故事》的書。它以通俗簡潔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個著名人物的身世和經歷。使我明白了怎樣做人和學習。
在《名人成長故事》中我認識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天才畫家---凡.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之子---冼星海。
洗星海,廣東省番禺人,出生於澳門,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作曲家。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個船戶家庭。他是個遺腹子,母親帶著他經過無數次求學和刻苦努力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家。
像冼星海這樣奮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自我學習而成功的。在我的快樂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例。
記得有一次,我約一位同學到圖書館借《淘氣包馬小跳》。到了約定時間了,我已到了約定地點,我放眼一看,四周連個人影都沒有,我不禁生起氣來,心想:這壞傢伙,明明說好1:30分到圖書館去,都不來,氣死我了,真是個不講誠信的傢伙,以後不跟他玩了!想到這里,我便去看自己的書了。當我借完書正准備回家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是他!我想,看得這么津津有味,連約定時間都會忘記了,肯定是在看漫畫。我上前碰了碰他,沒反應,看得這么入神啊!我看了看他閱讀的那本書的名字叫《讀名著。學語文》,我吃驚了,他竟然在看歷史書,連他都這么認真看書,我更要認真了。我沒打擾他,自己埋頭看起歷史書來。
宋慶齡曾經說過:「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是啊!無任是誰,只要刻苦學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以後要每天認真上課,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課外班和讀課外書!
PS:原來我家的那本《讀名著.學語文》是這樣來的,這孩子還是很有上進心的,雖然有時控制不住看電視玩耍的時間但總的來說還算不錯!
⑼ 齊白石作品的觀後感
畫家簡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畫家生平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餘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曾習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齣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藝術風格與主張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作品的藝術特色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齊白石作品的市場行情
齊白石一生創作勤奮,作畫極多,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創作多得驚人,好得出奇,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陳師曾把齊白石的畫介紹到東京,參加中日聯合會繪畫展覽會,結果大受歡迎。全部以高價賣出,但當時在國內他的畫作價卻很低。20年代,齊白石得到徐悲鴻的提攜,作品逐漸被收藏家所認識,價格穩步提高。現在,國內一級市場已難見到齊白石作品進行公開出售,書畫商店見到他的真跡自會以高價收購,而標價出售則極少能見到。在香港和紐約市場,每年固定拍賣齊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賣最多的現代畫家。在香港市場,他的最新價格大約是30-100萬港元,較高價格是1989年創造的,達120萬港元。國內拍賣市場中,齊白石的價格最高,最高記錄是嘉德拍賣公司拍賣的一件《山水》冊頁,為517萬元。後來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齊白石作品專場拍賣,效果雖然較好,但此後齊白石作品的價格一直處於較低狀態。
生活中的兩三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 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 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 , 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 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 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 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 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悲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 石卻一反常態, 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悲翠 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悲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 漢奸與日中人比作裴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贊,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
齊白石老人的教學觀
魯譯元
白石老人有一條重要的繪畫理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但白石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風格各異、嚴寬有別的教學方法,我們卻缺乏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的不同教學方法談一點膚淺的認識,與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過許多學生。既有社會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兒女。他一生帶過多少弟子、學生,恐怕誰也說不準確。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書畫名家,多與白石老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學習藝術門類,是很重視師承關系的。無論是哪一門學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可謂三生有幸。畫畫也一樣,需要名師扶持、引導、指點。當然,學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礎上更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凡事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很會調動學者的積極性。人都有好奇心、虛榮心,如果沒有好奇心、虛榮心,就不會有上進心。白石老人對弟子、學生們的教學與作品點評中,大多都是寬慰、激勵的語言。畫畫,生活,做人……
老人常將弟子、學生與自己相提並論,無不透著老人的一種慈祥與大度、寬容與平等的高貴情操。這種朋友式、兄弟般的師生情,是老人像父愛那樣對弟子、學生們的一種責任,一種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的繪畫學習上,卻採取與弟子、學生們截然不同的方法。我們從白石老人給子女們的一些作品評語中,卻很難看到贊揚、誇獎的語言。一句「要得」、「有能學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評分。就是老人在給子女們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後人」、「白石第幾子」、「大匠之門」等這樣的印章。對這個問題,我曾專門向齊良遲老師作過討教。他說:「我父親覺得弟子、學生畢竟是家裡的客人,來一趟不容易。所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增強他們的繪畫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有了學習的動力,就可以受益終生。而子女畢竟是家裡人,與父母朝夕相處,學習條件要好得多。同樣一件事,因時間、地點、對象不同,要達到好效果,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
我聯想起齊良遲請他父親白石老人給他題齋名的事。那時,齊良遲老師在北京輔仁大學早已畢業,並在詩、書、畫、印方面嶄露頭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給他題個齋名,說:「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麼堂號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遲四子,笑道:「那好,給你也題一個,題什麼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後說:「你呀,就叫『補讀齋』吧。你書念得太少,還得補讀啊!」良遲老師當時聽後很失望。心想幹嘛起這么個堂號呢?我已經讀了不少書了,怎麼還要「補讀」呢,看到白石老人給他剛剛寫的「補讀齋」條幅,嘴裡不說什麼,接過來放回自己的屋裡,始終沒有掛,覺得太丟面子。到了良遲老師七十歲後,他把這件認為「丟臉」的事當做笑話來講。他說:「人到了這個年齡,愈來愈感到『補讀』的渴求,也愈來愈感到我父親白石老人當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與對弟子、學生的育才方式上雖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盼望晚輩早日成才,展翅高飛……
畫家簡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畫家生平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餘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曾習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齣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藝術風格與主張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作品的藝術特色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齊白石作品的市場行情
齊白石一生創作勤奮,作畫極多,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創作多得驚人,好得出奇,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陳師曾把齊白石的畫介紹到東京,參加中日聯合會繪畫展覽會,結果大受歡迎。全部以高價賣出,但當時在國內他的畫作價卻很低。20年代,齊白石得到徐悲鴻的提攜,作品逐漸被收藏家所認識,價格穩步提高。現在,國內一級市場已難見到齊白石作品進行公開出售,書畫商店見到他的真跡自會以高價收購,而標價出售則極少能見到。在香港和紐約市場,每年固定拍賣齊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賣最多的現代畫家。在香港市場,他的最新價格大約是30-100萬港元,較高價格是1989年創造的,達120萬港元。國內拍賣市場中,齊白石的價格最高,最高記錄是嘉德拍賣公司拍賣的一件《山水》冊頁,為517萬元。後來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齊白石作品專場拍賣,效果雖然較好,但此後齊白石作品的價格一直處於較低狀態。
生活中的兩三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 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 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 , 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 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 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 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 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悲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 石卻一反常態, 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悲翠 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悲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 漢奸與日中人比作裴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贊,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
齊白石老人的教學觀
魯譯元
白石老人有一條重要的繪畫理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但白石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風格各異、嚴寬有別的教學方法,我們卻缺乏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的不同教學方法談一點膚淺的認識,與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過許多學生。既有社會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兒女。他一生帶過多少弟子、學生,恐怕誰也說不準確。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書畫名家,多與白石老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學習藝術門類,是很重視師承關系的。無論是哪一門學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可謂三生有幸。畫畫也一樣,需要名師扶持、引導、指點。當然,學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礎上更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凡事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很會調動學者的積極性。人都有好奇心、虛榮心,如果沒有好奇心、虛榮心,就不會有上進心。白石老人對弟子、學生們的教學與作品點評中,大多都是寬慰、激勵的語言。畫畫,生活,做人……
老人常將弟子、學生與自己相提並論,無不透著老人的一種慈祥與大度、寬容與平等的高貴情操。這種朋友式、兄弟般的師生情,是老人像父愛那樣對弟子、學生們的一種責任,一種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的繪畫學習上,卻採取與弟子、學生們截然不同的方法。我們從白石老人給子女們的一些作品評語中,卻很難看到贊揚、誇獎的語言。一句「要得」、「有能學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評分。就是老人在給子女們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後人」、「白石第幾子」、「大匠之門」等這樣的印章。對這個問題,我曾專門向齊良遲老師作過討教。他說:「我父親覺得弟子、學生畢竟是家裡的客人,來一趟不容易。所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增強他們的繪畫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有了學習的動力,就可以受益終生。而子女畢竟是家裡人,與父母朝夕相處,學習條件要好得多。同樣一件事,因時間、地點、對象不同,要達到好效果,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
我聯想起齊良遲請他父親白石老人給他題齋名的事。那時,齊良遲老師在北京輔仁大學早已畢業,並在詩、書、畫、印方面嶄露頭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給他題個齋名,說:「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麼堂號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遲四子,笑道:「那好,給你也題一個,題什麼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後說:「你呀,就叫『補讀齋』吧。你書念得太少,還得補讀啊!」良遲老師當時聽後很失望。心想幹嘛起這么個堂號呢?我已經讀了不少書了,怎麼還要「補讀」呢,看到白石老人給他剛剛寫的「補讀齋」條幅,嘴裡不說什麼,接過來放回自己的屋裡,始終沒有掛,覺得太丟面子。到了良遲老師七十歲後,他把這件認為「丟臉」的事當做笑話來講。他說:「人到了這個年齡,愈來愈感到『補讀』的渴求,也愈來愈感到我父親白石老人當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與對弟子、學生的育才方式上雖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盼望晚輩早日成才,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