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日記
① 有關節日的故事、傳說
一、過年的故事
年:人們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發現「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
二、元宵節的傳說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三、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② 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作文,可以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可以寫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350字
中國傳統節日(traditionalChinese festivals)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
③ 節日的故事
端 午 節 的 傳 說來
戰國時代,楚秦源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④ 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作文,可以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可以寫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200個字
春節俗稱是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春節那天我們貼對聯、專守歲、放鞭炮屬等。為什麼我們要干這些事情呢?聽說這還有個傳說呢。
相傳在太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長著血盆大口,體大如牛,兇殘無比。「年」經常出來害人。天神知道了,就把「年」鎖進了深山,只允許它每年出來一次。有一次,大年三十,「年」又出來了。它來到一戶人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色的衣服,火爐里點著旺火。一不小心那戶人家的小孩把一個盆子從櫃子上碰掉了,當啷一聲。「年」被嚇跑了。人們知道了「年」怕火光、怕聲音、怕紅色的弱點。
此後,每年年末歲首,人們就貼紅色的對聯代替紅色的衣服,放鞭炮代替聲音,用掛紅燈、點旺火來代替火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年的習俗。
這就是關於春節的小故事。我喜歡過春節,更喜歡這個關於春節的小故事。
⑤ 作文 我與節日的故事
秋高氣爽,氣爽秋高,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節
今年中秋節,是在10月的第六天,好像來遲了一寫,但並不影響那美麗的黃昏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雲彩飄盪在雲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地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又飛去飛來,是那麼的有情調,這情調又是那麼的迷人。
媽媽拿出月餅,我和姐姐剛剛准備動手吃,爸爸突然把月餅拿走說:"大家別光顧著吃,我們來個游戲,誰贏了誰吃。"我和姐姐答應了。
"首先我們來背關於月亮的古詩。"爸爸出了題目。
"好"我和姐姐一口答應。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姐姐先說了一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當然不甘落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曠天低樹,江清月靜人。""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葯成,問言語誰餐?"……
"真棒!來吃月餅。"爸爸笑眯眯地遞給我和姐姐月餅。
我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哇!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輪明月,又象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真是雙喜臨門吶!
月有悲歡離合,人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全國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起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飲這一杯高興的月餅吧!
夜色已經很深了,深夜也漸漸的濃了,皓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光,我們全家都流連忘返,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依然興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著那輪明亮的月亮!
⑥ 《節日的故事》作文
侗族的節日很多,全年不下20多個,且因地而異。現擇其較具普遍性而又有特色的列舉於下。
1. 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2.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3. 吃新節
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族地區。但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相同。有的在農歷六月、七月、八月的某一天。吃新節實際是祭祖節。每到這一節日侗族群眾摘下新米煮熟以祭祖。
4. 林王節
紀念侗族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寬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辰日。過年的特別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個粽粑粗如海碗,長約兩市尺,幾十張粽葉才能包一個,三五人方可吃完。相傳林寬常率軍轉戰南北,其母親怕兒子吃不飽,總給他包大粽子。後人為紀念王寬也沿襲了其母親包大粽子的習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眾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儀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罷古歌,老人還要向後代講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跡代代相傳。
5. 大霧梁歌節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的戀人而興起的。
6. 趕歌坪
又稱二十坪歌會,盛行於貴州天柱、錦屏等縣的高壩、平岑、蘭田、渡馬、聖德山、大林山、蓮花坪等地。尤以錦屏、天柱、劍河交界處的高壩、平岑一帶最為熱鬧。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奔向歌坪。趕會的群眾多達萬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對歌,互訴衷情。各寨歌隊也紛紛前來賽歌。相傳該歌會是為紀念,一位忠於愛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7.「為也」
「為也」是侗語音譯,為做客之意。但這種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間互相訪問的集體客人。當地漢話稱為「吃鄉食」。一般在春間或秋後進行,是侗鄉規模最大的社交和娛樂活動。規模不等,少則20—30人,多則100餘人。男女老少均可參加。都要帶上本寨的歌隊、戲班、蘆笙隊、誦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貼,主寨認可接受貼子,雙方約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戶作好接待准備,客寨組織好隊伍,作好行前准備。
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一帶的「為也」隊伍多以歌隊或戲班為主。當客人來到主寨時,主寨的姑娘們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織布機、水桶等物品攔住寨門,唱起了攔路歌。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牛,盛情接待。「為也」期間,整個村寨成了文娛大舞台,開展對歌、唱戲、鬥牛等活動。客人走時,每個姑娘拿出幾條自織手帕掛在竹竿上作為贈送給客人的禮物。還要包上裝魚肉的糯米飯包給客人路上作午餐。
廣西三江的「為也」隊伍多帶上蘆笙隊。蘆笙隊員身穿羽毛花衣,頭插雞尾。路過其他村寨時,奏《過路曲》,不進寨。快到主寨時,奏《進寨曲》。主寨蘆笙隊奏《迎客曲》出迎。進寨後,主客兩隊進鼓樓坪賽蘆笙。賽完後,蘆笙隊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樓坪上,待主寨寨老一聲令下,主人們便爭相湧入坪中「搶客」。他們搶去客人頭上的雞尾,客人便隨之到家,宴飲作樂。次日再比賽蘆笙。有的地方還要舉行踩歌堂、對歌、比武等活動。歡度3—5日方散。別離前要舉辦一次全寨性大宴,侗語稱janlsigx,在鼓樓或風雨橋上舉行。席間主客各出一人,講誦款詞和贊頌歌。
8.八月十五
侗族過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吃月餅、賞月亮等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一些特殊內容。北部侗鄉有以青年男女社交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餅」的活動。這天早飲後,後生們背上月餅,到預先約定的地方與姑娘們相會。見面後,按花園會友的傳統程序坐定。後生取出月餅排成雙數擺開,用歌聲勸姑娘們吃月餅。姑娘以歌答謝。雙方一邊吃月餅,一邊用歌和白話互訴衷情。直到夕陽西下才告別。分手時,小伙裝剩下的月餅包好送給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中秋之夜偷食別人家的瓜果蔬菜會帶來健康、幸福。月亮下「偷」來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帶回家中。
康繳示隋政超旺遇亞謨浚戎頤墾鞠夤顏箴璇手榕
⑦ 關於節日的故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⑧ 作文《節日里有個溫馨的故事》
節日里有個溫馨的故事
那天是十月一號,一大早,我騎著自行車心急火燎地往舞蹈學校趕,因為留戀溫暖的被窩,我起床晚了,一想起吳老師凶神惡煞一般的面孔,我恨不得能插上翅膀立馬就飛到學校……
都怨這「關鍵時刻掉鏈子」的破車!在那段城市坑坑窪窪的路面上,我那不爭氣的「破驢」「罷工」了——鏈子掉了!自己安吧,不會;推著走吧,卡殼兒。我站在原地既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像是被牢牢「焊」住了一樣。心裡那個急呀,實在是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我欲哭無淚,只好眼巴巴瞅著路上過往的行人,渴望能有一個「觀世音菩薩」對我出手相救。
一位騎電動車的阿姨過來了,她對我視而不見;一位騎摩托車的叔叔過來了,他對我不理不睬;一輛小汽車開過去了,它只是在屁股後面沖我噴出一股白煙兒;一位騎自行車的大哥哥過去了,他像是有什麼急事,連看都沒看我一眼……很快地,十幾分鍾過去了,可憐的我呆立在瑟瑟寒風中,渾身冰冷,幾乎成了個冰人兒。
我快要絕望了,正准備把車子扔到地上,回家叫爸爸來處理,迎面過來一位賣菜的老爺爺,他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騎著一輛很舊的三輪車,上面裝著大白菜。我心想:那麼多看上去很有修養的人都不幫我,何況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老漢呢?他一定也會對我不管不問的。可出乎意料的是,他看到我沮喪不安的樣子,又看了看那「焊」在地上的車子,什麼都明白了。「孩子,是鏈子掉了吧?別著急,來,我幫你把它安上。」沒等我回答,老爺爺已經停好車子,蹲下身子用那雙粗壯有力的大手安起車鏈子來。沒想到他還真厲害,只那麼兩三下,我的車鏈子就乖乖地回到「軌道」上去了,老爺爺又用手一搖車鐙兒,自行車輪就飛速旋轉起來。他站起來,拍拍雙手,慈祥地對我一笑,「這下好啦,你又可以騎了。」我對他十分感激,但……「老爺爺,您的手……」「孩子,你是說我手上的油污吧?沒關系,老百姓的手不怕這個。」說著,他若無其事地從車上拿了兩片菜葉就那麼一擦,便不聲不響地騎上三輪車走了。
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星期,可我還是經常想起它,我忘不了那位老爺爺的模樣——一頭花白的頭發,布滿皺紋的臉龐,憨厚慈祥的笑容,還有那雙粗壯有力的,沾滿油污的大手……
忘不了這個十一,忘不了這個溫馨的故事!
⑨ 節日里的故事,作文,怎麼寫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端午節傳統習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包粽子活動,大人們先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然後放入糯米等各種調料,包成立體的三角形,再用細繩纏緊。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餡的,還有加蛋黃的等等就連粽子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如:圓形,三角形……讓我看的眼花繚亂。過了一會兒,媽媽把包好的粽子拿來蒸,過上半個鍾頭,媽媽把粽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粽子像一個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撥開它的竹葉,我又看到裡面的糯米從肉色變到黃色,我情不自禁的嘗了一口,啊!好吃的無法形容……忽然,我聽到外面傳來了一陣陣「嘿喲」,「嘿喲」的吶喊聲,我連忙從窗口望出去,只見湖裡的龍舟上一個人在擂鼓,還有八個人在劃漿,而且比賽隊員都整齊有規律地吶喊著,劃動著,個個都生龍活虎,並且精神抖擻。看那一艘艘龍舟就像一支支發射出去的利箭一樣向前沖去。在岸上的啦啦隊員們也都大聲的喊著;「加油」,「加油」!龍舟聽到大家為它喊「加油」似乎變得更快了。啊!端午節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賽龍舟比賽,真是趣味無窮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