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針故事評價
❶ 鐵杵磨針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重視生活中的細節,那將影響你的一生.請牢記: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關鍵在於你的態度。
❷ 鐵杵磨針這成語故事的主角是誰
鐵杵磨針這成語故抄事的主角是白發蒼蒼的老婆婆.
【成語】: 鐵杵磨針
【拼音】: tiě chǔ mó zhēn
【解釋】: 鐵杵:鐵棍。鐵棍子磨成綉花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舉例造句】: 那南方中的舉人進士,不知費了先生多少掏成,多少指點,鐵杵磨針,才成正果。 ★《醒世姻緣》第25回
【拼音代碼】: tcmz
【近義詞】: 鐵杵磨成針、鐵杵成針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故事】: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❸ 鐵杵磨針故事內涵是什麼啊
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❹ 鐵杵磨針的啟示
「鐵杵磨針」啟示:
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
2、一個人,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佳績。
3、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重視生活中的細節,那將影響你的一生.請牢記: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關鍵在於你的態度。
(4)鐵杵磨針故事評價擴展閱讀:
鐵杵磨針(tiě chǔ mó zhēn )是一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義詞,可做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出自南宋祝穆《方輿勝覽》:「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 欲作針。' 」
翻譯:路過小溪,遇見一個老人在磨鐵杵,便去問她,她說「想要磨成針。」
典故: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❺ 鐵杵磨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只要有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完成你想做的事情!類似於--有志者,事竟成
❻ 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所以,要向這位偉大的詩人學習,每天認認真真地學習,不偷懶,不放棄,保持恆心。相信,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6)鐵杵磨針故事評價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❼ 鐵杵磨針的故事後衍生出一句俗語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❽ 鐵杵磨針 故事是真的嗎
關於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說的是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
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
李白吃驚地張大了嘴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其實這個故事疑點很多,漏洞不少,經不起推敲。老婆婆如果真的想磨成針,那何不挑一根細點的,象鐵絲、鐵釘之類的,真要把這大鐵杵磨成針,那可是一項愚公移山一樣的子子孫孫無窮盡的巨大事業。人都不傻,不可能作這樣效率低下的傻事,再說了,為了一根針,天天去磨,難道不幹別的事了?因此,這故事的版本其實是這樣的: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去溪邊看鳥飛魚游。功課是常常掛紅燈,手扳心被先生打得紅里泛青。看著別人的小孩子個個乖得三歲會背詩,五歲會彈琴,出口就是三字經,都是三好生,他老爸老媽看在眼裡,急在腦里,氣在心裡,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可是沒用,不見效果。最終想出了一個計策:化錢請了一個老婆婆,按現在的說法是請了一個托,談好五十元一天工錢,教了她幾句台詞,然後讓她拿著一根大鐵杵到小溪邊磨。就象姜太公拿著釣桿等周文王似的她磨著鐵杵等著李白來。瞧,唐朝的一天下午,李白來了,他又沒去上課,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南走走,北望望,不知不覺又到了常去的城外小溪邊。暖和的陽光、飄逸的白雲,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艷陽天,不是讀書天,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呀?人不玩耍枉少年呀。
走著走著,在小溪邊,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起勁地哼呀哈呀唱著勞動號子在磨一根孫悟空金箍棒粗細的鐵杵。李白一看,大覺好奇,這老太太在玩什麼花樣呢?便走過去問,「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用智慧的眼光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起勁地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姑娘們坐在窗邊綉花用的綉花針嗎?」
「那當然。就是這樣的針。」老婆婆用手比劃著綉花的動作。
「可是,也太誇張了吧,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十分流利地用背了好幾天的台詞回答小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精衛可以填海,大樹可以做成牙簽,幾百年後一千首歌都可以壓縮放進MP3,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白發快三千丈了。」李白若有所思地說。「磨針之難,難於上青天。」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功夫,細針出自粗。只要認真學,功名手中握。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老婆婆的台詞念得滾瓜爛熟。
一鐵杵磨醒夢中人,李白長嘆一聲:父母打罵有千次,不及鐵杵讓我醒。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早上讀外語,晚上寫詩文,累了發懸梁,瞌了錐刺股,渴了喝口酒,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天下詩文倒背如流,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李白之所以成為浪漫主義的大詩人,而不是象杜甫那樣的現實主義詩人,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那根大鐵杵與綉花針之間的誇張聯想對他少年心靈的巨大影響導致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是講究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