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報航天小故事
A. 關於航天英雄的手抄報資料文字
寫關於楊利偉的名言名句。
B. 關於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手抄報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 25晚上9點我國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乘坐神舟七號飛上太空,並於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號下午16時43分,中國「神七」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於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時37分許,在太空遨遊兩天多的「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18時23分許,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成功出艙。中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中國的物質雖不足,但中國人次次做到最好,力爭完美,成功率是全世界第一
C. 六年級航天手抄報圖片精選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目光也越發長遠,從地球逐漸投向了宇宙。群星璀璨的宇宙空間有無數未知的秘密,它充滿著危險,也充滿著誘惑。比如說美國宇航員加加林,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前往太空的人,卻在空中遭遇爆炸壯烈犧牲;一個國家在飛船中只為節約空間取消了逃命用的彈射座椅,致使爆炸中原本可以逃脫的人只能無奈等死……這些航空途中的意外不勝枚舉,各國政府還是樂此不疲,這是人類的探索精神啊!
中國古代的唐朝繁榮昌盛,名揚海外,是因為君主的治理;被侵略者摧殘得體無完膚的中國,在短短數十年間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之一,是靠科技;而在未來,我們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航空事業將是重要的准則!在我的記憶里,祖國的航空事業進步很快:1960年,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的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1975年,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2011年九月,「天宮一號」的發射仍是記憶猶新。但最激動人心的,莫過於載人火箭了!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這些名字是那麼耳熟能詳,他們是我們中國人的自豪啊!
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可是宇航員豈是那麼容易當的?人在太空里,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並且要穿著十分厚重的太空服。在太空中吃飯也是一件麻煩事,到嘴的東西不翼而飛了。那就更不用說洗澡、睡覺了。如果普通人去太空,肯定被搞得暈頭轉向,還怎麼談得上出太空艙呢?不過去太空的困難重重更加堅定了我要當宇航員的信念。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登上太空會越來越容易,說不定,到了2022年人類將在各個星球上安家立業呢!
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爭取投身到航天事業當中,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一份貢獻,說不定的有一天你將看到我坐著自己研製出來的航天飛船在各個星球間穿梭,那時你千萬不要驚訝哦!
D. 中國航天發展史(要短一些,要做手抄報)
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導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導彈和後來的航天事業。
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據史書記載,火箭故鄉中國的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後,蘇聯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
蘇聯的樣彈讓中國人看出了名堂。之後,我國一些科學家建議開展我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1958年4月,幾千里之外的大漠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60年代:中國航天人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天。
就在中國航天人躊躇滿志,准備大幹一番的時候,1961年4月,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頂著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騰空而起,宇航員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此後錢學森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提出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設想。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研究制定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在「東風」二號導彈試驗成功以後,1965年1月8日,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聶榮臻很重視錢學森的建議,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中央專門委員會經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並提出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由於錢學森的建議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同時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征」號。
70年代到90年代:「長征」號火箭在多次失敗和成功中日益成熟
1970年1月30日,為發射衛星做准備而實驗發射的第一枚「長征」號火箭獲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
毛澤東在說完「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句話的12年後,終於看到了中國的衛星在太空中飛翔。
(4)手抄報航天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E. 航天知識手抄報
這個可以嗎?
F. 中國航天事業的手抄報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G. 關於中國航天事業的手抄報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H. 「我的航天夢」手抄報內容
我的航天夢
這是我再次離開,羈旅驛站,在冬日結滿菱花的窗前書寫,筆畫繁復。用薛濤箋,用狼毫筆,用中原漢家的文字。墨跡暈開,如一朵朵盛開的白蓮。極致的黑與極致的白,就像那時的世界,洪荒萬里。伏羲駕雲,擁星辰入睡;女媧御風,攬明月而歌。穿梭於星際間,衣帶飄飛,拂過太陽的灼熱,倒影在高遠的蒼空。那樣層層疊疊的深藍吸引了我,我開始有了夢想,我夢想著有朝一日可以振翅雲霄,與九天神女共賦一曲。
斗轉星移,時光如白駒過隙。我行走在春日裡。徒步,我走遍江南,走遍北國。遇明時士大夫萬戶,萬戶負紙鳶攜火箭,同我一樣夢想著高飛。他升上了高空,卻化成一團煙火。煙花易滅,回憶不堪回首。萬戶啊,你怎捨得這萬里江山,魂兮永逝!
長河落日,陽關千里,大漠如獸如磐。誰可以告訴我,飛天不是一場玩笑?我行走在黑暗中,看不清未來。
遠方,赤紅色的火焰噴薄,如明燈,更如歡歌。東方紅徹響天地,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黃河奔騰,我看到了長城盤亘,我看到了巨龍復甦。我欣然,天亮以後,汗水不再苦澀,綠洲再現生機。
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神舟載人,楊利偉遨遊太空,我聽見他的聲音,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渾厚;我看見他的身姿,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挺拔。我知道了,飛天不再是夢。你可知曉,我一直在等待。多少年了,我才等得一場夢回,夢回玉霄,夢回九天。
皓月當空,藏鏡於懷。我立於庭院中抬頭,目光穿過樹枝,越過落花,眼中是瓊樓玉宇的蟾宮。輕喚一聲:「嫦娥……」明月中的佳人啊,炎炎夏日,你可耐得酷暑,蕭蕭寒冬,你可抵得嚴寒?無風,我卻想乘風而起,攜一樽長江之水,隨「嫦娥」一起去往月宮,與那月中仙子、樹下吳剛、搗葯玉兔把酒言歡,了卻後羿的思念,了卻萬千兒女的期許,了卻泱泱華夏的遺夢。陪君醉笑三千場,陪君醉笑三萬場!
回首故國,莽莽江山如畫,清清流水似歌。看今朝,中華獨立所向披靡!我的夢卻從未停止,我見過樓台水榭,描過九龍飛鳳的水墨丹青,我見過十方春色,寫過煙雨江南的草長鶯飛。深夜,我秉燭夜讀,指尖拂過書頁觸到夢的衣襟。合上書卷,點燃一支沉香,裊裊的青煙直上,飄到我夢想的地方。
在那裡,有誰可以替我解讀這碧空的秘密?是你嗎?天宮一號。起於酒泉,前往我夢想的天宮與神舟八號對接,共同探索未知的宇宙
旗幟飛揚,圖騰鮮艷,中華這條巨龍終於抬頭長嘯。從東方紅到神舟,從嫦娥到天宮。皇天在上,後土為鑒,我終於圓夢,華夏終於圓夢,夢想高飛,永無止境!。
I. 中國航天手抄報資料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